二十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是真語者。
此文中布施之喻,是解釋「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住於法而行布施,有實有虛;不住於法而行布施,無實無虛。
以上是我本人的解釋,依六祖的解釋如下;
悉知者,佛以三智盡知,悉見者,佛以五眼盡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不異語——如來所說法,初善、中善、後善,一切天魔外道無能勝及破壞者。
眾生只是一個假名,無有實體,眾生就是貪瞋痴,貪何曾有實體,對物說貪,離物何來有貪,是故貪亦是一個假和-圖-書名,猶如水泡一樣,起了又滅,只不過滅了又起,如是生生滅滅,相續無間斷,是名為眾生,離了貪的妄心,無妄想生起,即是無生,無生無滅也就無眾生,那裡有一個眾生可得,是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此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是證明佛所說的兩句話:「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有妄想有生,無妄想無生,若離妄想即無眾生可得。
不住法
和_圖_書便是智慧心,智慧光中,見智慧心內具有恒河沙稱性功德,如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
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是實語者。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實無虛,性空緣起是無虛,緣起性空是無實;例如滴水成冰,冰是無實,但冰有作用,是故無虛。
不誑語——般若波羅蜜多出生三世如來,決定不虛。
修行人所作的一切事,www.hetubook•com.com若能與無實無虛相應,不久便得般若妙用。無實,即不可得心,無虛,就是做事恰當。
眾生無生,實相現前;諸相非相,法身現前;只要離相,即見法身,禪和子一喝一棒,就是要人離相。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語——行善一定得樂報。
若菩薩著法住法,即是妄心,妄心就是無明,迷了真如,不見法身妙理,故云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如來滅度後,當來之世,魔強法hetubook.com•com弱,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正法難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讀誦在心,精進不忘,依義修行,離四相,則般若現前,是為開佛知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諸法實相是,能出生一切佛功德,故云「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惟佛乃知。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其實是金剛經的骨髓——眾生無生便是佛,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語——作惡一定受苦報。
如來所說法,始終如一,過去佛如是說,未來佛亦如是說,是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和-圖-書
如理如說是如語者,不欺誑後學是不誑語者。
念佛,也是無實無虛,開始時是有念而念,後來是無念而念,無念而念比有念而念更好,有念而念是有心去念佛,是有實,念得馬馬虎虎,是有虛;無念而念是無實,念起來很相應,不覺得辛苦,是無虛;無實就是無為,不覺得有所作為,無為法功德廣大,就是無虛。
法體空寂,無相可得,故無有實;空寂體中,具有恒河沙清淨功德,用之不匱,故亦無虛。若語其有,無相可得,是為無實,欲言其無,用之不匱,是為無虛;故如來所得的法,不可以說有,亦不可以說無。
「應無所住」是無實,而生其慈悲喜捨的清淨心,就是無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