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金剛經淺易

作者:聖一法師
金剛經淺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九

十九

眼見色,不應生心,著色生心是妄心,迷失菩提心,不著色而生心,是智慧心,又名菩提心,就是從這個地方下手。
世尊舉一事例證明。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可能有些人起懷疑,仙人在林中習定,怎麼一下子能空四相,世尊解釋:在歌利王以前,已作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四相不生。
菩薩以福德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應如是離相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心境俱空,不見有忍辱可得,證忍辱的實相,是名忍辱波羅蜜。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是」者,離四相,菩薩離四和*圖*書相布施,其福德猶如虛空,遍滿法界,遍到天上,可以度天上的眾生,遍至地獄,可以度地獄的眾生,遍至餓鬼,可以度餓鬼,遍到人間,可以利益人,遍至水,可以救水溺的人,遍到火,可以救火坑內的眾生,所以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就是觀音菩薩的福德遍到火坑裡。
又,因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不清淨之妄心,不因聲香味觸法而生心,是為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菩提心。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亦是非相,四大和合才成我,四大未和合以前,那裡有一個我,是故如來說一切相都是非相。一切相在什麼地方?就是在眼前,眼前的一切相都可以空掉、可以非,覺一切和合相即是空相,即名為無上覺。


真如隨緣有六度萬行,若著六道萬行之相,便迷失真如佛性,離六度萬行之相,即六度www.hetubook.com.com萬行便見真如佛性,是故如來說一切相即是非相,一切相都不可著。

須菩提疑,佛在娑婆世界修行,究竟以那一法到彼岸。
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娑婆世界,諸惡充滿,非忍辱不行。忍是指心,是忍自己的瞋心不起,忍自己的煩惱不生,忍則無妄想、不作業、無煩惱,完全是忍自己,不忍則起瞋心,入生死。辱是指境,境是有生有滅,有生滅即不實在,即是空,若無辱境,何來忍心。
何謂無所住心?譬如日月行空不住空,照山河大地而不著山河大地;心亦如是,於六塵之境不住,不住有、亦不住空,是為無所住心。若心住有,即為非住於菩提心,若住於空,亦為非住於菩提心。
若當時世尊見有我被割,見有人來割,要愛惜自己的壽命,便會起瞋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著相起惑,煩惱生,離相見性,菩提現前,因是和圖書之故,在娑婆世界的菩薩,欲想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若不見有能忍之心——忍心不可得;不見有所辱之境——辱境不可得;心境俱空,無忍無辱,即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凡夫迷佛性,六道輪迴便有種種相,例如黃金,根本無一切相,但可以造佛菩薩羅漢相,又或可造碗碟等種種物相,若著了佛相菩薩相碗碟相,便迷失了黃金的本來面目,離佛相、離菩薩相、離碗碟相,便認識黃金的非相——黃金不是一切相,但黃金能造種種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如布施,布施是依他起性,有受施的人、能施的我、有施物,才能和合成布施,若只有我、人,而無施物,布施則不成,或只有我、物,而無人受和*圖*書施,布施亦不成,所以根本就沒有布施的相存在,若著相,知道我在布施,便是所知障,障見佛性,布施相一空,便見非相的如來;持戒、忍辱等亦復如是。
世尊有一生在南天竺出家為婆羅門,有一天,在林中習定,恰巧歌利王帶同大臣宮女等來遊玩,疲極午睡,宮女採花林中,見到仙人,立即頂禮,仙人便向她們說法。歌利王醒來時不見宮女,入林中尋至仙人處,見眾宮女圍繞聽法,王問他修何法,仙人云:「我以無瞋為戒。」王以劍割其耳朵試之,看他會否起瞋心,但仙人面不改容,其心如如不動,大臣即時勸諫:「此人是大菩薩,不應傷害。」王再割其鼻、手、及足試之,仙人仍如如不動,不起瞋心,此時四大天王下沙石以懲罰歌利王,王即向仙人求懺悔,仙人云:「我無瞋,汝不用向我求懺悔。」王問有何證明彼無瞋,仙人即時發願云:「若我實無瞋心,願我身體平復如故。」即時仙人身體平復如故,皆因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王再懺悔,仙人云:「汝今日以無明劍割我身體,若我成佛https://m.hetubook.com.com,當以般若劍斷汝煩惱。」歌利王就是後來的憍陳如尊者。
然則發菩提心應從什麼地方下手呢?

因是之故,佛說菩薩心布施時,不應住色,住色起我相——我布施;起人相——見有人來受施;起物相——見有可施之物。住於我、住於人、住於物,是為住色布施,又名為著相布施,得著相的果報,生在人天路上享福。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怎可以著相布施,享人天福,所以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見色離色,不見有能施的我相、不見有受施的人相、不見有所施的物相,人、我、物,三輪體空,才能與菩提心相應。
凡夫住有,二乘住無,兩者皆非住於菩提心,故兩者皆不發菩提心,若凡夫不住生死,二乘不住涅槃,心無所住,是為住於阿耨多羅三藐菩提心。
世尊被割身體時,不見有我被割,不見有王來割的人相,不見有一念分別心起的眾生相,不見自己性命被損害的壽者相,四相空,法身現前,內,守著法身,外,空卻色身,所以當時釋迦佛不覺得痛苦,無痛苦則無瞋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