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陽病綱要
一、篇題講解
五氣與上面的六氣有區別,它主要反映藥物的方位屬性,即寒熱溫涼平。東方溫,南方熱,西方涼,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們講到中醫可以用藥物來模擬時間、模擬空間、模擬方位,就是依據藥物所具有的這個五氣特性。所以,把握五氣乃是中醫治方的一個要素。
繁體的證應該寫成證,形符為言,聲符為登;簡體的證形符還是言,聲符卻是正。這兩個有區別,但是又有很微妙的聯繫。另外在繁體字裡也有一個證,不過它表述的是另外一個意思,我們這裡不作討論。
⒋五氣
證是機體對疾病存在與變化以及病因的反映形式,由於個體不同,這個反映形式也不盡相同。打個比喻,我們在座的這十幾位,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會不會完全相同呢?肯定不會。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同一部電影,隨著個人的生活經歷、個人的理念不同,對這個影片的感受和評價也會有差別。有的人會說這部片了太棒了,而有的可能會說:沒勁!前些日子我問一個人,《臥虎藏龍》這部片子怎麼樣?他說太臭了!如果按百分打,最多能打五十九分。聽到他這個評價,我就動搖了,還值不值花這兩個小時呢?最後還是咬咬牙去看了,看後才驚呼險些上當!武打片是我很喜歡看的片子,可是要拍到《臥虎藏龍》這個份上,那真是不容易。
言是什麼呢?你內在的、藏得很深的那些東西,根本沒辦法知道的那些東西,通過言就可以全部知道。埋藏得再深,再隱蔽的秘密,通過一個言就昭然若揭。那麼登呢?通過登這樣一個行為,我們的眼界大大地開闊,那些很深邃很廣遠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盡收眼底。而通過正的過程,可以使那些神秘的,捉摸不定的東西確定下來。更重要的,通過這個正,我們可以明辨是非曲直,可以通達真理。我們若將上述三者合起來看,證的意義就一覽無餘了。
3、病釋
有關言的這個功用希望大家好好地去體悟,這個功用很重要。那些內在的,藏得很深的,不露痕跡的東西,經過它的作用就會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這個言厲不厲害?人類區別於其他一切動物的最重要一點,我想就在這裡,這個是言。
4、脈釋
(1)病之造字
中醫就是這麼一個局面,不但整個科學不從根本上認可你,不幫助你去取證,反而會說你的閒話,拖你的後腿。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中醫看起來不是很熱鬧嗎?又是科學化,又是現代化,又要走向世界,但是,你看到的這個場面是真正的虛假繁榮,是真正的泡沫經濟。我的這個話寫進了書,白紙黑字了,那就得負責,大家可以走著瞧。所以,我覺得中醫要學出來,說實在的真是不容易。沒有孔子所說的第三個竅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是搞不成的。中醫沒有其他的幫助,只有靠我們自己望聞問切來取證。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途徑。可是一旦學出來,這個意義就非同一般。就像剛剛舉的那個病例,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小小的柴胡湯怎麼會有這個作用。
如果在平常其他的時候見到弦脈,就應該找找原因。特別是女同志,摸到弦脈的時候應該問問她:近來的情緒怎樣?是否慪氣了?慪氣的時候常常會有弦脈出現。為什麼呢?因為慪氣就會有抑鬱。抑鬱了,氣血的運行就會有障礙,有束縛。因此,在其他的時候出現弦脈,我們就應該尋找這個引起束縛的原因。
⒉十九病機
⒔五毒
今天是農曆十一,再過四天就是十五,從這個時候起,月亮在一天天變圓,直至形成十五的滿月。月屬陰,月滿了是不是就意味著陰氣滿呢?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陽氣滿,陽氣充滿,陽氣盛大。這就引出一個月週期的問題。
證的問題就談到這裡。
又,儒家治學的一個核心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這個話題前面已經討論過,那麼,我們依靠什麼來「格物」呢?這個「格物」的功夫還是要落實到止上。不止何以物格?所以,《大學》繼續談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儒家的一個崇高理想,而要實現這個理想,不止一行嗎?不正心誠意行嗎?大家看一看,儒家的東西是不是也歸到這個正上來了。
上述這個區別大家可以細細地琢磨,病與證的關係有時也是這樣。同一個病,個體不同,反映就有差別。這個就叫同病異證,病相同,證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在制訂治療方案時,除了考慮病,還應該考慮證的因素。西醫治病主要強調辨病,強調辨病實際上就是強調共性的因素。一千個人患結核,一千個人都用抗結核藥,這個不會有區別。但是,大家想一想,一千個人得結核,張三跟李四會完全一樣嗎?肯定不一樣。當然,西醫找到了這樣一個共同的因素,這是很了不起的,很偉大的。從那麼複雜的變化裡,你能找出一個共性因素,這個就叫抽象,這個的確了不起。但是,你忽略了這個共性後面的複雜個性,這個完善嗎?這也是不完善的。所以,西醫具有她很偉大、很優越的一面,也有她不足的一面。中醫也講求共性,所以,一定要辨病,不辨不行,這是前提。《傷寒論》的每一篇,都以辨某某病為先,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僅此還不行,還要辨證,辨證就是要辨出個性來。共性你抓了,個性你也抓了,那就很全面了。我們把這樣一個區別說出來,大家就可以去評判兩門醫學,看看從理念上,哪一門更優秀。
另一方面,我們從自然來講,正有三正、七正。三正有兩個,一指夏商週三正,即建寅、建丑、建子,我們現在沿用的是夏正,所以,用建寅;另一個是指日、月、星三正。七正指日月和五星。因此,正實際上是一個天文學範圍的概念。複雜的天體是很難認識的,當然從現代的角度說,天文的儀器和設備都很現代化,射電望遠鏡可以看到幾十億光年。但是,在遠古的時代,大家想過沒有,這樣一個天體的運行狀態,怎麼去把握它?怎麼去認識它呢?就是通過觀察這些特殊的星象來認識。比如我們通過測量日的晷影長度,我們可以知道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而了知四季的到來。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月的陰晴圓缺來知曉日地月之間的關係。總之,我們可以通過「正」來認識和把握複雜的天體變化。
在古漢字中,「病」字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左半部,是一個床榻的符號;右半部是一個人的符號。人與床平行,說明人是躺在床上的。這個字後來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漢字偏旁中的「疒」。這一段有甲骨文。
https://www.hetubook.com.com方裡面所聚的每一類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現在大家都感到中醫的科研難找課題,其實這個方里就大有課題,而且這些才是對中醫真正有意義的課題。這幾十年,國家在中醫藥領域裡投入了不少的資金,攻關課題也層出不窮,但是,大家冷靜地想一想,這些課題中有多少是對中醫有真實的意義呢?可偏偏就是這些課題容易中標,容易到手。你搞什麼「方」的研究,標書出去就石沉大海了。
從上面這些討論,大家應該發現中醫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中醫裡,導致疾病的是這些因素,可治療疾病的還是這些因素。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醫的這個特別之處,大家應該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與西醫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風是一個致病的因素,「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可是風又是一個治病的因素,風能勝濕。而西醫則完全不是這樣,像結核桿菌、葡萄球菌,這是致病的因素,那麼,治病呢?它有另外一個可以殺滅這個致病菌的東西,比如抗生素。而中醫的病因你是殺滅不了的,風你怎麼殺滅,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夠進行調整,只能根據古人給出的方與方之間的這個巧妙關係來進行對治。讓水能載舟而不覆舟,讓蕭何成事而不讓他敗事。中醫治病的路子就是這樣,如果從兵法來說,中醫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其五,見證最多的疾病。前面我們說過,病與證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並不是說證多病就多,也不一定證重病就重,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我們研究《傷寒論》會發現病與證的這個關係,方與證的這個關係,有些病(方)的證非常簡單,而有些病(方)的證卻非常複雜,非常多變。從整部《傷寒論》看,證最複雜多變的要數樞機病,水氣病。而方呢?就是對應的柴胡劑,以及治水氣的方,如小青龍湯,真武湯等。何以看出這複雜性,多變性呢?就從這個或然證去看。我們看《傷寒論》的三百九十七條,一百一十二方中,哪些條的或然證最多?就要數九十六條的小柴胡;三百一十八條的四逆散;四十條的小青龍湯;三百一十六條的真武湯。小柴胡所治為少陽病,或然證最多,達七個,四逆散所治為少陰病,或然證有五個。少陽、少陰都主樞機,在前面第三章的時候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樞機的靈活性,而從這個或然證的多寡,我們亦看到了這一點。說明樞機的影響面很廣,臨床見證很複雜。這樣的關係弄清楚後,那麼反過來,臨床如果我們見到一些見證十分複雜,不知從何處下手的疾病,當然就要考慮這個樞機的可能性了。水氣病的情況亦如此,大家可以自己去考慮。
漢代的魏伯陽造有一本《周易參同契》。這本書在歷代都受到極高的重視,享有「萬古丹經王」之美稱。這本書對月相的變化是用易卦來描述的,比如這個十五,它所對應的是乾卦:「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乾卦三爻皆陽,是純陽卦,月滿用乾來表示,正說明了月滿是陽氣最隆盛的時候,這個時候陽氣處在最大的釋放狀態。月滿一過,重陽必陰,陽氣逐漸地轉入收,轉入藏。月相也漸漸由滿變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即成為下弦月,這個時候的陽氣狀態與秋相應。下弦以後,月的亮區進一步「萎縮」,直至三十,什麼都沒有了,只見一個月亮的影子,這個時候就叫晦。在晦這個時候,月亮跑到哪去了呢?月亮還是在那兒。就像我們的鏡子,剛才鏡中還有花,為什麼這會兒沒有了?因為你把花拿掉了,藏起來了,而鏡子仍然在那兒。這個時候陽氣沒有顯現,陽氣都收藏起來了。所以,月就不明瞭,這就成為晦。所以,晦這個時候就與冬藏相應。因此,整個月象的變化,實際上就是說明陽氣變化的這麼一個問題。月象所呈現的不是其他,就是一個陽氣,故月又稱為陽鏡。月為陽鏡的這個說法,不知道古代有沒有,如果沒有,則權作我們的一個創造。所以,月象變化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以陰顯陽,以陰現陽的過程。
在方這樣一個框架裡面,有很多相關的問題,有時間,有五行,有六氣,有五色,五音,有五味,往下的還有很多。比如五臭,臭是雙音字,這裡讀「秀」音。臭跟味不同,它是通過鼻來完成。五臭即臊、焦、香、腥、腐。東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對於五臭,也許我們對它要比其他敏感,特別有些臭我們的感受很深。比如香燥的東西。香燥的東西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喜歡?特別在不想吃飯的時候很想吃一些香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香屬中央,香入土,香入脾胃,脾胃運化好了,胃口就自然會打開。
其四,證的兩面性。對於中醫這個證的研究,我們應該把眼界放開來。證,其實就是疾病的表現,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不希望它有。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證又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疾病,使疾病不至於隱藏下來,繼續危害生命。許多疾病,尤其是西醫的許多疾病,一表現出來、一檢查出來就已經是晚期,像一些癌腫和慢性腎炎。這個時候我們也許會說,這個證幹嗎不早些出來。證,它一方面帶給我們痛苦,身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但是,證往往又會提示我們疾病消除的途徑。如出汗,嘔吐,下利,這些都是常見的證,但是,中醫又常常利用這些「證」(汗吐下)來治病。因此,證的這個兩面性,證與病以及證與治的這個關係就值得我們好好的研究。做西醫的你可以不在乎這些細節,憑一疊化驗單你就可以定出乾坤,但是,做中醫的必須注意這些細節,每一個證你都不能放過。每一個證都有可能是「主證」,每一個證都有可能是你治療疾病的突破口。舉一個前不久的病例,病人女性,六十來歲,主訴是失眠,劇時徹夜難眠,甚者會有幻覺、幻聽、喃喃自語,中西醫都治過不少,但都沒有解決。觀看前醫,除西醫的鎮靜治療外,中醫養心安神,滋陰潛陽的也用過不少。切診兩脈皆有滑象,於是開始我按痰濁來治療,用過溫膽及高枕無憂一類化裁,但,都沒有明顯效果。後來仔細聽患者訴說,患者這個失眠尤其在勞累以後厲害。鍛煉稍過,往往就難以入眠。正常人勞累之後,睡眠會更香,而這個病人卻恰恰相反。聽到這個「證」後,似乎什麼都明白了。整個病的關鍵點就在這裡,這個證就是突破口,古人講:勞倦傷脾。所以,這個病就在脾家上,就在太陰上。依法治之,投歸脾湯原方,數劑後即能安然入寐,到現在已經月餘,每晚皆能安寐,再未服用安定一類。
⒈證的自定義
⒉五行方
現在西方很多地方都在流行音樂療法,這是一個可喜的苗頭,不過,這個音樂療法還比較初級,還是小學水平,甚至是幼稚園的水平。真正的高水平在高山流水裡,在中醫裡。希望大家在這方面作些研究,不要局限於開一個小柴胡湯、麻黃湯,或者時方的荊防敗毒散,不要局限在這裡,應該把眼光放開一些。二十一世紀中醫可以有很多的作為,為什麼呢?因為她的相關性太多了,正是這個相關性決定了她在很多領域都能夠有所為。現在許多中醫到西方去,就只扎個針灸,弄弄按摩,開個中藥,西方人也認為中醫就這幾招,你為什麼不搞搞音樂療法,你可以研究五音,開一個真正的五音療養醫院。《史記.樂書》云:「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可見音樂對人體的作用,對疾病的作用,並非現在提出來的。這就是說,中醫裡面可以操作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們不要只是抓住現在這一點點。
前面曾向大家介紹過我的先師李陽波。先師故去後,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將先師的思想整理出來,我想大家看到這個思想,會對你學中醫有幫助,會對你研究傳統文化有幫助。一九八七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一位編輯,他對我談起的這部書很感興趣,同意協助我出版這部書,同時要求我在書的前面寫個長序來全面地介紹我的先師。因為先師沒有名,沒有任何學歷文憑,所以,需要用我這個博士充充門面。這樣我就把我所認識的師父從頭到尾寫了一遍。序言寫就後,我拿去徵求部分老師的意見,這些老師都說:寫是寫得很好,就是把你的師父寫得太神了,太神了反而會有負面作用。其實我師父的這點能算什麼呢?不過偶爾的望而知之,切而知之罷了。這樣一點小神小通比起扁鵲,比起張仲景,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可是,就連我師父的這一點東西你都說太神,那你怎麼可能相信扁鵲?相信張仲景?這就根本不可能。
⒉證的依據
水這樣一個靜物為什麼會漲起來?而且漲得這麼洶湧澎湃。這跟月亮一樣,月本無光而陽使之光。水本為靜而陽使之動。所以,這完全是一個陽氣的問題。既然是陽氣的問題,那麼,這個漲落必然會與時間相關,與陽氣的變化相關。古人講月滿觀潮,就是說潮漲一般都在月圓的時候。月圓潮起,月虧潮落,這是什麼原因呢?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從海洋潮汐學的角度,認為在月圓的時候,月地的引力最大,由於引力的作用產生了潮漲的變化,也就是說潮的起落與月地的引力相關。這個是現代科學的說法。但是,在古代還沒有引力這個概念,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潮汐的漲落變化呢?既然有變化,那必定要找陰陽,這是《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明確規定的。是什麼因素能使這個陰靜而下的東西升漲起來呢?除了陽再沒有別的東西。陽主動主升,惟有靠陽的鼓動作用才能使水升漲為潮。而恰恰月滿的時候是陽氣最隆盛的時候,這就與現代科學的說法吻合了。陽氣的作用,就使這個靜者變動,就使這個下者變高。因此,潮汐的漲落變化實際上反映了陽氣的變化,是陽加於陰方為潮,這與月為陽鏡的道理同出一轍。
除此之外,正還有另外一個相關的含義,即「室之向明處曰正」(見《康熙辭典》)。古代的房子不像現在,窗戶很大,采光非常好。古時候的建築除了廳堂的光線較好,因為有一個大的天井作采光,其他的房間窗戶很小,光線都比較暗。靠這個小窗的光線不可能照見整個房間,那麼向明的這一面,也就是光線能很清楚地照見的這個角落就稱為正。向明的這塊地方,它的內涵,它所擺放的東西,我們能夠很清楚地見到。而不向明的地方,沒有「正」的地方,這些地方擺放的東西我們就看不清楚,就沒法瞭解。
(2)太陽經義https://www.hetubook.com.com
⒉寒義釋
⒈水義釋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要過生活,那你看看這個「活」字怎麼來?沒有水(氵),活得了嗎?所以,要活下來,就必須得靠水。
對於經絡循行的這樣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傷寒的六經辨證有很大一部分與這個相關。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麼地方痛,你要問得很具體,不是光問一個腿痛就了事,是前面痛還是後面痛?是外側痛還是內側痛?如果是後面痛,膕窩的地方痛,那肯定與太陽有關,你要從太陽去考慮它的治療,這就很自然地把你帶入了六經辨證。所以,要學好傷寒,弄清楚經絡的意義是很重要的。
一個形符「疒」,一個聲符「丙」,就把疾病所牽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來了。現在我們重點來看丙字,丙是十天干裡面的一干,位於南方,五行屬火。所以,古人云: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說文解字》釋云:「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た,一者陽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夏三月,此為蕃秀」,說的就是這個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是言夏至一陰生,一陰生後,陰|道漸息,陽道漸消。一是什麼?一就是陽。這又關係到了易象的問題,文字起源有一種八卦說,這裡應該是一個根據。た,徐鍇釋為:「門也,大地陰陽之門也。」丙位南方,處夏月,夏月是陽氣釋放最隆盛的時節,然而盛極必衰,所以,陽氣在夏至以後,就要逐漸地轉入到收藏,這個「從一入冂」的造字實際上就反映了這個過程。丙的上述意義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
我們撇開這個造字,《說文》將正釋為「是」也是非常精闢的。「是」是針對是非曲直而言,它講的是「是直」的一面,是真理的一面。而我們怎麼才能得到這個真理呢?除了「正」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真理,通達真理;正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是非曲直;正還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最高的理想境界。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這樣來看正。
首先釋第一個辨字,辨字比較簡單。《說文》曰:判也。《廣韻》說:別也。合起來就是一個判斷、區別之義。《康熙字典》載《禮學記》注云:「辨謂考問得其定也。」又載《周禮天官書》注云:「辨謂辨然於事分明無有疑惑也。」綜合以上諸義,辨就是將通過各種途徑所獲取的這些材料進行綜合的分析判斷思維,然後得出一個很確定,很清楚的東西,這個過程就叫作辨。結合中醫來說,就是根據四診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思維,然後得出明確的診斷,辨就是講的這個過程。
這裡我們先從最基本的方(五方)來討論,看看每一方里究竟聚有哪些相關的類。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詩,叫《將進酒》,其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時,從現代科學方面作了許多有啟示的聯繫。那麼,作為一個中醫,我們看到李白的這首《將進灑》會不會有所感受,會不會問個為什麼?黃河之水為什麼會從天上來?天上哪來的水呢?這就存在一個「搬運」的過程,肯定有一個東西將水搬運到了天上,這個東西就是陽,就是太陽。《內經》講「地氣上為雲」,就是指的這個過程。地氣怎麼上為雲呢?陰的東西它總是往下沉的,我們讀讀《尚書.洪範》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水總是往下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你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就會知道,潑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還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為雲,就必須借助陽氣,就必須借助火。因此,水要成為活水,要能循環起來,運動起來,要能真正為生命所用,它就必須借助陽氣的作用。坎卦中爻為什麼不用陰爻而用陽爻呢?道理就在這裡。從坎卦的情況我們瞭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從很深的層面去揭示,這就告訴我們要想弄通中醫的理論,易的學問不能不稍加留意。
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月地引力的作用,受陽氣的影響。那麼,在人體呢?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人體的情況應該跟這個過程相似,而這個相似的東西就是血脈。幾年前《中國青年》雜誌的一篇文章正好支持了以上這個說法。這篇文章有兩個觀點:一個是最原始的生命起源於海洋,這個問題我們在厥陰篇會有詳細的論證。生命的起源跟河圖很有關係,跟五行很有關係;另外一點就是認為人體的血液跟海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為什麼呢?人血是鹹的,海水也是鹹的。所以,自然有江河湖海,人身就有血脈。血者水也。血本靜物,它為什麼會在血管中流動,進而產生脈搏呢?當然,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很清楚,這是由於心臟的不停收縮造成的,但是,光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還不能解決問題。心臟收縮產生脈搏,這一點古人已經認識到,並且將這個問題歸結到胃氣裡面。但是,要使這個脈理與整個醫理相應,那麼,脈的變化還是要歸到陰陽上來。樹欲靜而風不止,陰血欲靜而陽動之。如果我們用一句話把整個脈理濃縮進去,給脈下一個定義,那麼這個定義就是:陽加於陰謂之脈。
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經代表了廣義上的「病」字,那麼,偏旁之外,為什麼還要加上這個「丙」呢?是不是僅僅為了讀音。這個問題記得在第一章裡已經有過討論,聲符不僅表音,而且表義,並且聲符所表的這個義對於文字是很關鍵的部分,這一點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
(1)脈之造字
⒓五數
五味的研究也告訴我們,疾病跟飲食的相關性非常大,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說法在現代生活中能夠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現在世界上的頭幾號殺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病等,哪一個不與飲食有關?現代醫學研究飲食,它主要從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飽和脂肪酸多少,不飽和脂肪酸多少,從這些角度去認識。作為中醫,大家不可忘記五味的因素。
⒊秋毛
⒉夏洪
冬為石脈,石就是沉,就像我們把石頭丟到水裡,必須沉到水底才能摸到一樣。冬天為什麼見到的是這樣一個沉脈呢?因為冬日的陽氣收藏起來了。就像三十的月亮一樣,我們見不到它。陽氣收藏起來,不去鼓動陰血,不去陽加於陰,脈當然也就收藏起來。可見這個脈象它完全是跟著陽氣走,陽氣出來它就浮起來,陽氣入裡它就沉下去。我們看脈實際上就是看這麼一個問題。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個重要因素,東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鹹,中央聚甘。中醫處方治病,依靠的是什麼呢?很重要的就是藥物的這個五氣、五味。大家看《神農本草經》,它在每個藥物裡先談什麼呢?先談氣味,氣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氣味是藥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氣味是體,主治功效是用。這個主次,這個體用關係大家應該搞清楚。現在很多人不明體用,主次顛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藥治某某病,頭痛就上川芎、白芷,腫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將氣味拋到九霄雲外,這個怎麼能算中醫呢?我們再看《內經》,《內經》治病講補瀉,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她憑什麼補瀉呢?憑的就是這個氣味。所以,她講:「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她講「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所以,中醫治方她是憑氣味來治方,有氣味才有方可言。你憑一個活血化瘀,一個緩急止痛怎麼治方?它算北方還是南方?是東方還是西方?
月就是月亮,《說文》釋月為「太陰之精」,《史記.天官書》曰:「月者,陰|精之宗」。而《淮南子.天文訓》則云:「水氣之精者為月。」也就是說,月為水氣之精凝結而成。
皇甫謐的《甲乙經》序裡記載了張仲景的一個案例,當年張仲景為侍中大夫王仲宣診病,診後即言:君有疾,不治四十將落眉,後半年當死。當年的王仲宣年輕氣盛,二十來歲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沒把張仲景的話放在心上,給他開的五石散也沒有服用。十多年過去,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果真雙眉脫落,這個時候才知道悔之晚矣。半年之後便一命嗚呼了。大家不要認為這個是開玩笑,是傳說,這是確確實實的事實。如果張仲景沒有這個本事,歷史上不會有這樣多的醫家對他崇拜,我想我也不會對《傷寒論》那麼癡迷。為什麼我選中張仲景作為我從醫的依怙處?為什麼不依怙孫思邈?不依怙陶弘景?不依怙金元四大家以及溫病的四大家?這些都是中醫裡頂尖的高手。但是,他們在智慧上確實沒有辦法跟張仲景相比。所以,大家應該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這完全是真實的,沒有半點虛假的成分。
6、治釋
記得蒲輔周老先生曾治一例高年久病的患者,症見煩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進而發生嘔吐,吃飯吐飯,喝水吐水,服藥吐藥。病家認為已無生望,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詢治於蒲老。蒲老詳問病情,當得知病者僅思喝茶後,即取「龍井」六克,囑待水煮沸兩分鐘放茶葉,煮兩沸,即少少與病者飲。第二天病者子女驚喜來告:「茶剛剛煮好,母親聞見茶香就索飲,緩緩喝了幾口未吐,心中頓覺舒暢,隨即腹中咕咕作響,放了兩個屁,並解燥糞兩枚,當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後即知饑索食。」蒲老囑以稀粥少少與之,飲食調養月餘而愈。一味茶飲而起如此沉痾,同道頗以為奇。當時我看到這個病例也覺得不可思議,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我們今天討論五臭,這個道理就很清楚了。上好的「龍井」是非常清香的,而按照蒲老的這個泡茶方法是取其臭而不取其味,這樣香氣直入中土,當然就可以醒脾開胃了。適當的喝茶能夠幫助消化,道理就在這裡。
五畜在《內經》有不同的說法,一種五畜指雞羊牛馬豬,東方雞,南方羊,中央牛,西方馬,北方豬。一種是七篇大論的說法,即五蟲:毛蟲、羽蟲、倮蟲、介蟲、鱗蟲。這個五蟲包括人,它泛指一切的動物。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是肉食的時代,過去小時候一個月能吃上一頓肉,所以,吃肉叫打牙祭,可現在哪餐不是肉,哪頓不是肉?現在的疾病越來越複雜,奇疾怪病也越來越多,而很多高發病率的疾病就與肉食直接相關。從中醫的角度,從五畜的角度切入,應該會有文章可做。
有證必有病,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個問題我們不用廣說。但在西醫裡面會有例外的情況,比如神經官能症,它會有很多的證,但它們卻無病可言。而在中醫裡,不會出現這個情況。
證所能揭示的這些東西,大家應該好好地去琢磨。我們一再強調《傷寒論》的條文要熟讀背誦,為的是什麼呢?為的就是熟習這個證,認識這個證,把握這個證。疾病不管它淺也好,深也好,都是通過證的形式來反映。如果你不知道證與證之間的關係,證與病之間的關係,證與方之間的關係,那你怎麼去論治?這就很困難了。這是從總的意義上討論證。
讀太陽篇我們首先要看這個篇題,就像讀書首先要讀書名一樣。這個習慣大家應該養成,特別是一些需要精讀的書,那是一個字也不能放過。
太陽府有足太陽膀胱府,手太陽小腸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麼,這樣一個水府為什麼要跟太陽相連呢?這個連接正好昭示了水與氣化的密切關係。一個水、一個氣化,太陽篇的許多內容都與這個相關。
中醫是一門非常優秀的醫學,只可惜我們這些秉持中醫的後來人不爭氣,我們不是後來居上,我們把中醫搞成了慘不忍睹。搞成這個樣子不是中醫不好,中醫是好的,但我們沒有把它繼承好!
⒊證與病的區別
中醫不能丟掉辨證,至少在今後的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還不能丟。比如上面這個病例,除了上述的這些證以外,右脈沉細弱,左脈弦細略滑,二便還可以。從這些證裡,你明白也什麼?你看到了什麼?西醫說這是黑色素瘤的廣泛轉移,你不要也跟著叫黑色素瘤,這個與中醫的病名風馬牛不相及。從上述這些證,提示它應該與少陽相關,屬少陽病的可能性大。一個口苦、一個默默不欲飲食、一個心煩喜嘔,一個脈弦細,少陽病的很多證據都齊備了,對這樣一個病你不從六經去考慮,你不從少陽去考慮,你只考慮它黑色素瘤,那你就上當受騙了。這個病就從少陽去考慮,但是,病人的舌苔白厚膩,六氣中還兼濕,所以,從少陽挾濕去考慮。開了小柴胡原方加上局方平胃散,再加了一味浙貝和卷柏,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子。方開出去以後,不到三天就有了反饋,病人的丈夫給我打電話,說服藥以後的效果非常好,疼痛大大減輕,這二天不用打嗎啡,也不用服止痛藥,晚上能夠安然入睡,而且嘔吐基本消除。大家想一想,對於這樣一個高惡性程度的腫瘤病人,姑且不論她以後的走向會怎麼樣,單就這個療效就很不一般了。嗎啡和強效止痛劑都難以減輕的疼痛,一個小小的柴胡湯、平胃散就給大大地減輕了,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只能說明證的重要,只能說明辨證的重要,只能說明隨證治之的重要。在你看來這是一個黑色素瘤轉移引起的疼痛,而在我看來這是少陽的問題。少陽出了問題,那這個少陽領地的氣血流通就會發生障礙,就會出現不通,不通則痛。你現在調整了少陽,少陽的問題解決了,少陽領地的氣血流通沒有障礙了,它怎麼還會有疼痛?而你憑什麼知道這是少陽的問題呢?憑的就是這個證。
(1)造字
上述這個過程,一個上蒸,一個下降,一個下降,一個上蒸,水就變成活水,就「自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水對生命的意義很大,大家想想,靠我們人工來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個植物界而言,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來灌溉。靠老天,如果沒有太陽,沒有上面這些因素參與,行嗎?不行!水循環不起來,萬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於零。所以,這個過程,一上一下,太陽起什麼作用?寒起什麼作用?水起什麼作用?太陽、寒、水實在地講一個都不能少,一環扣一環,少了任何一個,水都循環不起來。前面我們講「活」離不開水,是從靜的層面來講,這裡我們再要討論「活」,就得從動的層面入手了。所以,太陽寒水這樣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義。
現代我們用證這個字往往都是用複詞,如證明、證據。證明者,證之使明也。證了以後,你就清楚,你就明白,這個叫證明。過去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個證明非常重要,幹什麼事沒有證明都不行,沒證明連旅館都住不上。證據呢?通過這個證使它有根據。所以,三者合起來就是很內在、很深遠、很複雜,很不容易把握、很難知曉的這些東西,通過證你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具體地說,證的聲符著重上述這個過程的實際操作,而證的形符則是對上述操作所得結果的表述,證的作用就是這樣。一旦我們清楚了證的這樣一個含義之後,我們就知道了中醫為什麼要辨證?中醫為什麼把最要害的一些東西都放在證裡?
丁、證之特性
永的本意是長,把這個長放在歷史裡就是永恆。如果把它放在自然裡,這個長與什麼才堪稱配呢?當然只有江河才能相配。所以,《說文》云:「永長也,像水聑理之長。」我們經常講源遠流長,在本義上就是指江河。你看長江從唐古拉山起源後,一直流到大海,橫穿整個內陸東西。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長?所以,永的本義就是這樣,它代表江河,代表江河的主流。而胑的意思呢?它也與水有關,表示江河的支流。一個主流,一個支流,兩個都是講水。所以,這個脈字必定是與水相關的。
(1)太陽本義
以上我們粗略地討論了方的涵義。在每一方里,所轄的這些「類」在表面上看雖有很大的差別,但就其本質而言,卻是相同的,卻是等價的。正因為這個等價性,造成了中醫在診斷上和治療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規範,看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實際是大同,是殊途同歸。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雖不同,但都不能違反「方」的原則。
在前一章裡,我們曾舉過三個病例,一個是惡性腫瘤,一個是坐骨神經痛,一個是胃痛,三個疾病的相關因素都是寒濕。寒是北方的氣,濕是中央的氣,一個北方,一個中央,這就把疾病所相關的最重要的那個因素歸結到方上來了。生物醫學它把疾病的相關性放在基因這個層次來研究,在基因這個層次來進行攻關。也許到二十一世紀後半葉,或者到二十二世紀,基因這個課題攻破了,那麼,相關性的研究將放到後基因的層次。而中醫呢?中醫這個相關性就放在「方」上。方以類聚,這個類可以很多,可以數不清,正是由這些不同方屬下面的「類」導致了眾多疾病的發生。所以,疾病的因素再複雜,它也離不開這個方。反過來,我們治療疾病叫開方,開什麼方呢?就是開的上面這個方。如果你是寒導致的疾病,那這個致病的因素在北方。北方你拿不走,但,你可以模擬一個能夠對治它的「方」去對付它、去協調它。比如這個「寒」,你可以根據「寒者熱之」這個原則,模擬一個南方,就用這個南方去對治上面的北方。南方起來了,北方自然要下去,不可能冬夏在一個時間裡出現。中醫治病的真實境界其實就是利用藥物的不同屬性來模擬不同的方,不同的時間、空間。時間可以用藥物來模擬,空間也可以用藥物來模擬,治療疾病就是方的轉換,就是時空的轉換,將人從不健康的疾病時空狀態轉換到健康的時空狀態。有關這個轉換,我們將在以後的逐章裡詳細討論。所以,總起來說,疾病所相關的關鍵要素就是這個「方」。病的造字為什麼要用「丙」呢?原因就在這裡。
2、太陽釋
上面這個問題為什麼說很重要呢?因為不管你是什麼醫學,中醫也好,西醫也好,藏醫也好,蒙醫也好,他所探討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疾病的相關性。這個病跟什麼因素相關?從發生的角度說,什麼因素導致這個疾病,這個發生的相關性是什麼?我們探討一門醫學,探討的最根本的是什麼東西?歸納起來就是一個疾病的相關性。二十一世紀是生物醫學世紀,醫學研究將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基因方面,目的就是要解決在基因這個層次的相關性問題。有些疾病像艾滋病或其他什麼疾病存在一個易感人群,張三剛接觸一次就感染上這個疾病,而李四成天地接觸也沒有問題,是否在某個基因片斷上存在易感基因?如果存在這樣的易感基因,那麼,對這個相關片斷的特殊基因進行處理,使它不再具有易感性,這從疾病的預防角度來說就徹底解決了。所以,無論是疾病的發生還是疾病的治療,都無外乎是這個相關性問題。
⒋分說證義
春天為什麼會現弦脈呢?通過第二章的討論我們知道,春天的時候陽氣開始釋放,開始升發,但是,這個時候陰寒還沒完全退。特別是北方,早春二月的時候還很寒。在這樣一個時候,陽氣要出來,陰寒就會阻擋它,束縛它。這就形成一個抵抗,這樣一個陰陽綜合作用的結果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弦象。所以,我們摸到這個脈的時候總有一種受阻的感覺。當然這樣一個過程用言語確實不容易描述,大家可以慢慢去感受它。為什麼會形成這樣一個弦脈呢?很關鍵的一點是陽出的時候有東西去束縛它,如果沒有這個束縛的因素,它不會出現這個弦脈。因此,弦脈的這樣一種情況正好反映了春天的陰陽變化。所以,在春三月裡見到這樣一個脈象應該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過,過則有病。太弦了那就說明這樣一種束縛和抵抗的力量超過了正常,那你要找原因,看看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弦脈的太過?如果脈根本不弦,一點緊張的味道都沒有,相反地很鬆弛,那說明這個陽氣根本沒有升起來,這也是有問題。所以,春三月脈太弦了,即太過,或者一點都不弦,即不及,這樣都不好。這個是春脈。
除了上述這些因素,這裡再補充一個五毒,五毒即貪、嗔、癡、慢、嫉。這是佛家的一個概念,在這裡提出這個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https://m.hetubook.com.com這樣一個問題,即行為的善惡,特別是心靈世界的善惡與疾病有沒有相關性。《易.系辭》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的狀態,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狀態,還有貪、嗔、癡、慢、嫉,這個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虛無。而一旦趨入這個境界,就會真氣從之,就會精神內守,就不會有疾病的發生。由斯可見,道德的問題就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也是醫學的問題。
整個太陽篇實際上都是講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慢慢地去體味,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黃湯、桂枝湯、五苓散,還是大青龍、小青龍、越婢湯,這些方都是在講水。所以,我給太陽篇總結了一句話:治太陽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鯀!
其一,證反映疾病所在的部位,這是證的一般特性。比如胃脘這個部位疼痛,反映了病有可能在胃。頭痛在前額,則說明病在陽明。也就是說證的部位與疾病的部位有一個相關性,這一點我們在辨證的時候應該考慮進去。
有關水的意義,我想大家應該很熟悉。水對於我們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東西,水是生命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男的稱起來有一百多斤,女的有九十多斤,但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水。大家還可以打開世界地圖看一看,佔絕大多數的是什麼?依然是水,陸地只佔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說「人法地」,所以,我們人身也是這樣,水佔絕大部分。從這個組成,從我們的生活經驗,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
太陽的經絡有手足太陽經,特別是足太陽經非常重要,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足太陽|具有什麼特色呢?足太陽起於睛明,上額交巔,然後下項夾脊,行於背後,沿著人的身後、腿後,最後到達至陰。我們比較十二正經,足太陽是最長的一條。它的分佈區域在十二經中是最長最廣的,特別是佈局於整個身後這一點非常有意義。大家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特別是對風比較敏感的人,如果風從前面吹來,你會覺得無所謂,要是風從後面吹來,你會馬上不舒服。為什麼呢?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內經》一再強調「聖人避風如避矢石」,所以,對這個風大家不要小看了。
有關病的造字,我們轉入另一個話題。由上述討論可知,病字用丙是為了用方,而用方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疾病的相關性。既然用丙即是用方,那我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這個造字完全可以選甲,為什麼一定要選丙呢?天干從甲開始,你用天干應該首先用甲。如果當初造字的聖人選擇了甲,那我們今天不讀得「丙」而應該讀得「甲」。我想光是聲符,光是發音,應該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只是一個習慣的問題,就像沒過門的毛腳媳婦喊阿姨喊慣了,過門後突然要改叫媽,真是周身的不自在。但是,這個沒關係,時間一長,兩三個月後,你就習慣了,自在了。所以,光從聲部來解釋造字為什麼一定要用丙,這個理由不充分。
丙、證之輕重
還有一個是簡體的聲符「正」,簡體用這個正還是動了很多腦筋。正,《說文》釋曰:「是也,從止一以止。」正的這個造字,這個止一,非常的重要,非常的有意義。可以說,如果要把整個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濃縮成一個字,那麼這個字我看非「正」莫屬。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就是得一。故《老子.十章》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故《老子.四十五章》云:「清靜為天下正。」從以上的經文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這個止一,這個抱一,這個得一,這個正,確實濃縮了道的精華。那麼儒家呢?儒家的東西亦在一個止字上,亦在一個正字上。我們看《大學》,《大學》之首即開宗明義地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得」什麼呢?當然是得道,當然是得的聖人心目中最高的那個境界。而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境界呢?這個起手的功夫就在這個止字上,就在這個正字上。止就不能離一,離一何以止之?
總而言之,證為機體對病的反映。由於個體的因素不同,所以,反映的形式及輕重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反映程度輕微,有的反映形式隱匿,在臨床上都不容易察覺。這些都構成了所謂的「無證」可察。雖然「無證」,但疾病卻確實存在。比如部分癌症病人,在發現前往往都沒有明顯的不適,應該說這個病已經很重了,可是「證」卻很輕微。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病重證輕的情況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後的篇章裡會詳細的討論到。這就告訴我們,中醫的認證水平,實在就是辨識疾病的關鍵所在。像張仲景能夠提前這麼多年知道王仲宣的病變,這就是認證的高手。實際上,那個時候王仲宣不是沒有病,也不是沒有證。只是病尚未成形,證也非常輕微。如果一點影子也沒有,那不成了無中生有。所以,張仲景既不是搞神通,也不是算命,只是見微知著罷了。
有關中醫的這個證,我們的確還沒有這個智慧去看透它,但是,通過這個證字的釋義我們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尤其是在《傷寒論》。《傷寒論》就講一個脈一個證,而更多的是講證。從脈證的比例來看,證的比例要大得多。很多條文根本不講脈,比如九十六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這個條文敘述了十多個證,可是一個脈也沒有講,所以,《傷寒論》更多的是講證,或者說是以證來統脈。我們若從證的根本涵義上講,脈其實就是認識證,獲取證的一個手段,所以,言證則脈在其中矣。
太陽有些什麼意義呢?我們先來看它的本義,就是原來的意,這個意我們通稱為日。將日通稱為太陽,或者將太陽通稱為日,這都是大家知道的。其次就是《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的「陽中之太陽,心也」,這裡把心喻作太陽,為什麼呢?張介賓說:「心為陽中之陽,故曰太陽。」太陽從它的內涵去看,也就是陽氣很盛大之義,所以,王冰說:「陽氣盛大,故曰太陽。」
⒈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⒊證的共義
戊、證之要素
言還有另外一個內涵更深的意義,就是漢代揚雄《法言》裡所說的「言,心聲也」。言語它所表述的是什麼?什麼是心聲?心聲就是心靈的聲音,心靈的呼喚。心靈的這個聲音、這個呼喚,可以通過言語來進行表述。我們每個人的內在思想,內心活動,你是看不出來的。現在在座的每一個人你們心裡想什麼?你們心裡在搞什麼鬼?我確實無從知曉,除非我具有佛教裡所說的他心通,否則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有一樣東西能讓我知道你的內心活動、你的思維過程,這個東西就是言。言為心聲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你心裡面有什麼?你的思想有什麼活動?你把他宣說出來,當然你要說老實話,不能心裡一套口裡一套。所以,《說文》講的先決條件是直言為言,什麼叫直言呢?心之所想口直言之,這個叫直言,口是心非那不叫直言,這叫誑語。所以,言的作用是使我們知道原來沒法知道的東西,是使我們知道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些東西。言的這樣一個作用應該是很清楚的,大家琢磨一下是不是這麼回事。
其三,證反映個體之差異,證的這個特性對於我們區別體質,區分個性非常重要。受同一個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在證的表現上卻截然不同,比如都是傷食,而張三每每見瀉,李四則每每見吐。這樣一個證的差異,就把個體區分開來了。說明張三素體太陰這一塊比較薄弱,而李四有可能是少陽這一塊比較薄弱。
張仲景憑什麼知道疾病在將來相當長時期內的轉歸變化?他憑的就是這個證。你對證把握好了,你對證的認識精義入神了,那你就能通過證來了知疾病當前及今後的變化。
前面我們曾講過年週期和日週期的問題,有的人發病跟這個年週期很有關係。比如胃病的病人,有的就喜歡在春天發作,其他季節他比較平靜,可是每到春天胃就不舒服。這樣一個發病特徵就提示我們這個病與東方很有關係,與肝木很有關係,應該從這方面來考慮治療。還有的病人在年週期上沒有特徵,可是在日週期內卻很有特徵,他這個病就是傍晚的時候不舒服,其他時間相安無事。這是什麼原因呢?從前面談的日週期我們知道,傍晚的時分對應秋,這就與西方、與肺金有關。這裡我們提出月週期,也就是說在每一個月週期裡面也存在一個春夏秋冬的變化,也存在一個生長收藏的變化,根據病人在月週期內的發病特徵,我們可以作出一個相關性的判斷,從而有利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⒈時間方
按照常理,這個水被陽氣蒸動起來了,就應該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為什麼又會降下來?這裡有一個什麼因素呢?水被蒸動因陽而上,當到達一定的高度以後,就會遇到一個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處不勝寒」的詩句嗎?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過海拔幾千公尺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時節,山腳下鬱鬱蔥蔥,而山頂上卻白雪皚皚,你會真正感受到高處不勝寒。水被陽蒸成為氣,當這個氣遇到高處的寒,就又復凝結為水。高處的水越凝越多,當達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會重新降下來,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天氣下為雨」的過程。可見這個黃河之水確實是從天上來的。可是天上的水又從哪裡來?這一點李白沒有作交代,但是,我們學中醫的卻應該清楚這一點。
(4)太陽運氣義
證的有無輕重取決於機體對疾病的反映程度;取決於機體對疾病的敏感性,當然,它還取決於機體與疾病的對抗程度,這些因素在我們研究證的問題時,都應該考慮進去。
月的這樣一個意義談完了,現在再回過頭來看水。水也是屬陰,是一個靜物。它只有往下走,所以,我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是,有些時候也會有例外,水也會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漲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就促使我們去思考這個導致漲落的因素。今年中央電視台剛好轉播了錢塘江觀潮的盛況,大家也看到了,這個過程確實蔚為壯觀。特別是兩股潮碰撞迴旋的時候,正好形成一個天然的太極陰陽圖,這使我們想到了什麼叫作「道法自然」。古人所搞出來的這些東西,都不是胡思亂想出來的,都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自然。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病與證的關係,病講的是總,是從總的來說;證是言其別,講的是個性與區別。病言其粗,證言其細。比如太陽病,這個就比較粗,這是從總的來講。那麼,太陽病裡的中風證呢?這個就比較細,這就講到了區別。另外,在證裡面它還有區別,有不同層次的證,比如中風是一個證,而組成中風的這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也是證,不過它是下一層次的證,是子系統的證,這個是從更細的微分上來談區別。
讀經典必須弄清三義,即字義、句義、總義。三義清楚了,沒有讀不懂的經典。我們首先從總義的角度來看這個篇題:「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它講的是什麼內容呢?它主要討論辨別與判斷與太陽相關的病名、病機、脈、證及其相關的治療這樣一個問題。透過這樣一個題目的分析,我們就能把握中醫的一些性質。現在有一種思潮,認為中醫只講辨證不講辨病,或者詳於辨證略於辨病,所以,要與西醫相結合,要辨病加上辨證。對於持這樣一個看法的人,我常常說他們根本沒有讀過《傷寒論》,不能算是中醫說的話。你讀過《傷寒論》你就知道,中醫怎麼不辨病呢?中醫首先是辨病然後才是辨證。辨病是首位,辨證是次位。你不首先確定是太陽病,你怎麼去進一步肯定它是中風還是傷寒。所以,說中醫沒有辨病,那是個天大的誤解。
另外就是手太陽小腸府,小腸府與太陽篇的關係雖然沒有膀胱那麼直接,但是,它的內涵值得在此一提。
證的別義我們主要從中醫的方面講,證是中醫裡面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說,在中醫裡,對於證你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證是許多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顯現,所以,證的輕重程度還不一定能決定病的輕重。有些病人證很重,但,病卻很小、很輕,像一個牙痛,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卻要命。因此,對證的這個複雜性大家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也不是一時半時就能弄清的問題。
五穀,即麥、黍、稷、稻、豆。東方麥,南方黍,中央稷,西方稻,北方豆。五穀我們在第一章裡曾經提到過豆,豆入北方,與腎的關係最密切,所以,豆又稱腎谷。實際上我們看一顆大豆的外觀,它就像一個縮小了的腎。因此,豆類及其製品,對於腎,對於與腎相關的骨和腦就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現在很流行的一個保健食品叫大豆卵磷脂。服用卵磷脂除了調節血脂,改善心腦功能,增加記憶力外,對某些脫髮還有很好的作用。而從中醫的角度看,這些作用都與北方有關,都與腎有關。所以,研究食物不能光考慮現代的營養學,還要考慮到「方」的因素。
(3)四時脈論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對於這個「受盛」,王冰解釋說:「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張介賓則云:「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張的兩個解釋,都將「受盛」作複詞看,這個看法未必恰當。因為受即承納、接受之義,已經具備了上述的複詞意義,盛呢?《說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義原非盛受,而是置於器中以備祭祀用的穀物。「盛」是用來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釋作「受盛糟粕」,而張介賓雖然未全作糟粕講,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這怎麼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細選的上好佳品,怎麼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張的這個解釋值得懷疑。
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記得我跟大家談過一個例子,就是上面的曾邕生師傅。他曾經治療過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臥病不起,所以,只好請曾醫生上門去診治。曾醫生看病處方之後,還做了一個奇怪的舉動,就是將病人家的其中一面牆整個地用煤水刷黑,然後讓病人住在這間房裡靜養服藥,結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癒。黑色聚北方,北方屬水、屬腎,所以,曾醫生用黑必定與腎有關。治病不但用藥物的氣味與主治,而且還從五色入方,五色治方,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我們討論太陽篇,如果從很深的層面去討論,它實際上就是講的這個水的循環過程。這個循環過程在任何一個地方卡住了,就成為太陽病。有些時候是在上升的過程中卡住了,有些時候是在下降的過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陽篇裡講經證、府證。如我們用麻桂二方治療太陽經證,就是因為在蒸騰上升的這個過程出了障礙,地氣不能上為雲,所以,我們要用發汗的方法,通過發汗,使汗從皮毛而出,那這個上升的障礙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後,又要雲變為雨,這個過程是下降的過程,這個過程障礙了往往就是府證,我們要用五苓散來解決。五苓散是太陽篇很重要的方,張仲景主要用它治療蓄水,治療消渴。五苓散為什麼能治消渴?它裡面沒有一樣養陰藥,沒有一樣生津藥,它用的是白朮、茯苓、澤瀉、豬苓、桂枝,反而有桂枝這樣的辛溫藥,沒有一樣生津藥,它怎麼能夠治療口渴?這個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們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陽裡,放到自然裡,放到水的循環裡,這個疑惑就很容易解決。地氣上為雲了,還要天氣下為雨,如果天氣不下而為雨,那大地就會出現乾旱,這個事實大家都是經歷過的。那這個大地乾旱在人身上是什麼反應呢?地為土,脾主土,開竅於口,所以,這個「乾旱」首先就會出現在口上,就會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氣下為雨,解決這個下降過程的障礙,那當然能治渴了。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從五苓散為什麼能治渴這樣一個問題的解決,應該對老子的這段話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講的最高境界,入到這個境界,你看什麼問題都一目了然。學中醫的應該很好地領悟老子的這個竅訣。這個竅訣領悟好了,中醫在你眼裡是滿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這個竅訣一點沒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現代」,那中醫在你那裡,也許就會是「泥牛入海」。
上述這個故事也許是史實,也許是虛構。但,不管怎麼樣,箇中的理趣卻是值得我們深思。你要治未病,首先是要知未病,在未病的階段你要能夠發現它,這就牽涉到認證的水平,見微知著的水平。你要能於「無證」中認證,這個才算是上工。現代醫學目前的各種檢查手段,也都只限在已病這個階段、成形這個階段發現問題,等到將來真正能夠作基因診斷了,恐怕也就進入到知未病這個行列。
證的特性,略述之,有如下幾點:
二十多年前,唐山發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幾十萬,可是有的人被埋十來日竟又奇蹟般的活過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有水。所以,一個人一個星期不吃東西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能沒有水。西醫的看法也是這樣,病重了,他最關心的是什麼呢?還是這個水。小便量多少?液體量多少?水電解質平不平衡?總之,水對生命來說,它的重要再怎麼形容也不過分。
首先我們還是從造字來看。脈由月+永構成,我們現在的簡體就用這個脈。還有另一個是月+聐,這是比較正規的寫法。月字在這裡是形符,《說文》和《康熙》都把它放在肉部。所以,月可作兩個部首,一個是月亮的月,一個是肉。《說文》、《康熙》將脈(胐)置於肉部,我的意見是對一半錯一半。說對一半是因為從形上講,脈確實是由肉構成的。但是,如果從功用上,從更廣義上講,脈置肉部就有諸多不妥。它應該置於月部。
如果大家要問現代科學最具特徵的地方是什麼?那我們可以回答,是她的數理邏輯體系,是她的數學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她對數的認識的最大特徵又是什麼呢?那就是「抽象」。所以,現代數學是一門純抽象的科學。而與之相對應,傳統文化最具特徵的地方則是她的陰陽術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她對數的認識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抽象,比如我們以上所說的這個方與類,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為什麼屬於一類?為什麼能夠聚於同一個方下?在這個「方以類聚」的過程中,如果不從事物的許多屬性中,撇開非本質的屬性,抽出本質屬性,那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根本就扯不到一塊來。所以,在類聚的過程中必須抽象。那麼,另一方面呢?另一方面就是不允許抽象。現代數學裡,她對數的認識是純抽象的,比如這個1,1就是1,1就代表1這個數,除此它不代表任何一個具體的內涵,它不代表任何一個象。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象都必須統統地抽掉,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能來研究數學。可是在陰陽術數這個體系,它完全不是這樣,她的數里有象。所以,《左傳》說:物生有象,像生有數。物裡面有象,像裡面有數。反過來呢,則是數裡面有象,像裡面有物。因此,傳統文化裡專門有一門「像數」學,就是探討象與數之間的關係,進而探討數與物之間的關係。
以上我們通過病的造字引申出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你對病的造字真正領悟了,對於中醫就「思過半矣」。這句話大家說過分嗎?我想不過分。任何醫學它研究的不外乎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疾病的發生與哪些因素相關;一個是疾病的治療與哪些因素相關。而在病的造字裡,顯然已將這兩個相關因素包括進去了。所以,病字大家要好好地研究、好好地琢磨。我們乍看周汝昌先生將「咬文嚼字」作為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還以為是不是老先生糊塗了。「咬文嚼字」是沒事找事,怎麼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呢?可是,你一仔細琢磨,就知道這個最高境界非「咬文嚼字」莫屬。「咬文嚼字」不是簡單的一樁事,它需和-圖-書要很深的沉積,很厚的底蘊,這裡面既有邏輯的知識積累,又有直覺的體認判斷聯想,沒有這些,你咬不到東西,嚼不出味道。嚼不出咬不到你談什麼境界,這就沒有境界可言,這也不叫「咬文嚼字」。而一旦你咬到東西了,嚼出味道了,你感到一口下去回味無窮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會自然地湧現出來。佛家講等靜智慧中的自然流露,恐怕我們可以借用來描述這個「湧現」的過程。
5、證釋
⒒五志
理論上,脈是怎麼一回事情我們搞清了,實踐上大家可以慢慢地摸索。脈象不是一兩下就能精通,大家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先搞清浮沉,浮沉清楚了,我們就能知道這個病是在三陽還是三陰。脈浮病在三陽,脈沉病在三陰。陰陽區別清楚了,求本的要素也就具備了。治療上也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另外就是遲數、滑弦、大小,這些脈都比較容易分清楚。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清脈的有力無力,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川中名醫鄭欽安就特別強調這一點,認為這是鑒別脈氣有神無神的不二法門。這一點我的體會也很深,尤其是碰到大脈,更要弄清這個有力無力。如果有力,那這是陽明病,要用清瀉的方法方能奏效。如果無力,這就是虛,這就是勞,清瀉的方法萬萬使不得,必須要用甘溫之劑。臨床碰到這樣的脈象,不管你什麼病,都可以異病同治,都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或歸耆建中湯化裁。而且往往都能獲桴鼓相應之效。脈的問題就談到這裡。
病之用丙肯定有它的特異性。怎麼樣一個特異性呢?丙在十天干裡屬南方,屬火、屬心,這個南方,這個火,這個心有什麼作用呢?也許不學醫的人很難領會這個作用。我們現在換一個角度來談,從《素問》的「靈蘭秘典論」來談。《素問》裡面有很多的醫學模式,有生物的醫學模式,有宇宙的醫學模式,有心理的醫學模式,也有社會的醫學模式。這個「靈蘭秘典論」就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談醫學。從這個角度上述的這個南方、這個心有什麼意義呢?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就一個國家言,在美國就是總統,在中國就是主席。一個主席,一個總統,他對國家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這個不用多說。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在談完十二官的各自作用後總結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主明則下安,君主之官明,則整個身體,整個十二官就會安定,用這樣的方法來養生,你就會獲得長壽。所以,你要想把身體搞好,要想長命,就是要想方設法使這個主明。歷史的經驗更是這樣,我們回顧幾千年的歷史,哪一朝哪一代遇上明君,天下就安定,老百姓就得利。如果遇到昏君當道,那就慘了,那自然天下大亂,百姓受苦。從《素問.靈蘭秘典論》我們知道,這個心、這個南方火是一個主宰,是整個身體的關鍵,健康也好,長壽也好,夭折也好都關係在這個心上,這個南方上。因此,病與不病,就要看這個心。病之造字為什麼一定選丙呢?道理就在這裡。
首先是聚時,東方聚寅卯辰時,聚春三月,餘者依此類推。所以,時是方裡面一個很重要的類。《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又說:「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這就是說疾病發生的一個相關因素就是時間,與時間有關係,這是中醫很重要的一個特色。你看一個腫瘤病人,他一九九四年發病與一九九五年發病就不同了,可西醫不管這一套,他只看這個CT 的結果,活檢的結果,至於一九九四年發還是一九九五年發跟他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中醫也這樣看,也不管這個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那就會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為與疾病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相關因素你沒有考慮進去,你怎麼可能全面地認識這個疾病?所以,這個時間你要謹記,這個病在一九九四年發與一九九五年發完全不同,因為相關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同了。作為一個中醫,如果這一點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塊你就失掉了。
西醫要取得這樣一個證,她要憑借一系列的現代手段。可以說整個現代科學都在幫助西醫取證,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電子的、甚至將來的納米技術,這些都統統地在幫助現代醫學取證。而中醫呢?有誰在幫助中醫取證?沒有人幫你。科學現在還幫不了你,科學不但幫不了你,恐怕還會說你幾句。某某人如果真能望而知之了,她也許還會說你是搞迷信。所以,中醫很難啊!
病,對於當醫生的講,應該太司空見慣了,但是,要真正地詢問大家懂得這個「病」沒有?恐怕就會有不周到的地方。從這個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國文字的內涵真是太豐富了。古人講一指禪,也講一字禪。一個字裡面有很深的涵義,有妙理,有禪機。有些時候只要你悟透了一個字,這門學問的門就被打開了。像病這個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醫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若能尋余所集,則思過半矣。」我這裡也斗膽借用這句話,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對於中醫也是「思過半矣」。
數不允許「抽象」,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內涵,它有一個直接與之關聯的「像」,這就是河圖的重要內容。一六這兩個數表徵水,有一個水的內涵,北方的內涵;二七表徵火,有火的內涵、南方的內涵;三八表徵木,有木的內涵、東方的內涵,餘者依次類推。一六為什麼會有水的內涵,北方的內涵?這顯然不是今天在這裡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這是整個古代文化確知確證了的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不容推翻,推翻了它就等於推翻了整個古代文化。而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傳統與現代的一個根本差別。
⒊六氣方
⒍五色
中醫的證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傷寒論》講辨病脈證,病主要通過脈證來反映、來把握。張仲景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治病原則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為什麼要隨證治之呢?證很重要啊!證能夠告訴我們一切。很內在的東西,很難看見的這些東西,證可以告訴你。用不著你去透視,用不著你去掃瞄,這個證能夠清楚地反映。現代意義上這些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這一系列的檢查手段為了得到一個什麼呢?為的就是得到這個證,這個中醫意義上的證。所以,證是中醫一個很了不起的地方,我們不要把它看簡單了。
五志就是怒、喜、思、憂、恐。東方怒,南方喜,中央思,西方憂,北方恐。情志跟疾病的關係我想大家都有感受,不用在此多說。思慮太過會怎麼樣,憂傷太過會怎麼樣,恐懼太過會怎麼樣,這些在《內經》都有明確的記述。這就說明了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藥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繫鈴人。在古醫案裡,有不少是用五志的方法治療疾病的,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這些都是因為有方的因素。
⒏五臭
聽一個人的聲音就知道你的情況,是不是太玄了呢?不玄!歷史上有的人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在隔壁說話,他就知道你的疾病,這才叫「聞而知之」,這才叫聖。為什麼呢?因為疾病與五音相關。你的肺病了,那你的商音肯定會出問題,你的心病了,徵音肯定會出問題。所以,聽這個聲音就能大致瞭解你的情況。只不過我們現在都是聾子,我們聽見的只是慆堙心耳的繁手|淫聲,而真正的五音我們聽不懂。有的甚至連五音的概念還搞不清楚,一聽五音,就說這不科學,應該是1234567,應該是七音,怎麼搞五音呢?
五音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值得花大力氣來研究。上面提到的是診斷的角度,從治療的角度看也是一樣。五味能治病,五氣能治病,五音同樣也能治病。商音就是屬於西方,就屬於金,金就能克木。你光知道羚角鉤籐可以平肝熄風,應該知道商音一樣地能夠平肝熄風。
以上是太陽的大體涵義。
前面我們說了,現代醫學取證,整個科學理論、整個科學技術都可以作為它的依據。那麼,中醫這個取證,在理論上有些什麼依據呢?這個依據就是《內經》所說的「有諸內必形於諸外」,這個就是最大的依據。不管你內在的變化是什麼,不管你內在的變化多大,不管你內在的變化多麼細微,都肯定會在外表現出來。這個是絕對的,沒有疑慮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從諸外看到諸內?我們知不知道哪些外是反映哪些內的?這個相關性你能不能建立起來?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地方。相關性、對應性肯定有,這是毫無疑問的。比較粗的變化大家都能察覺到,比如你黑著臉,不用說也知道你內心不高興。看到你樂哈哈,就知道你內心有喜事。這個是最典型的「有諸內必形於諸外」。但是,更加細微的,更加深內的變化,你有沒有辦法知道呢?這就要看你「見微知著」的功夫。從很微細的表象去發現很深刻、很顯著、甚至是很久遠的變化。實際上,中醫這個體系裡已經有一整套這樣的方法。透過理性思維、透過內證和外證的方法來「見微知著」,來認識疾病,來獲取上面的「證」。這樣的一整套取證的思維、方法和技術就稱之為辨證。像中醫歷史記述的這些事例,像扁鵲望齊侯之色,張仲景診侍中大夫之疾,這些就是見微知著的過程,這些就是取證、辨證的過程。如果我們也把握了這個過程,那上述的東西也就不在話下。
⒌五味
現代的預測學,它根據概率,根據統計,那麼古代呢?它就根據這個像數之間的關係。所以,像數學不是一門虛設的學問,它是一門很實在的學問,古人制方的大小,用藥的多少,以及每味藥的具體用量,就是依據這個像數的學問。
其二,證反映了疾病的性質,這一點對證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辨出疾病之所在,那當然是重要的。比如你通過證確定了這是太陽病或陽明病,但是,六經裡面它還有一個寒熱虛實之分,不區分這個性質,籠統地說這是太陽病或者陽明病,那還不行。比如確定了太陽表病,那你還得分一個傷寒、中風。傷寒、中風怎麼分呢?這就要靠證。以上兩個特性合起來,就是病機。
水作為生命的要素,它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層面,這個層面我們可以通過易卦來體悟。易卦裡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來是最陰的東西,用卦象來代表這樣一個東西應該都用陰爻,可是我們看一看坎卦卻並不是這樣,它是陰中挾陽,這就構成了水的一個最重要的要素。有了這個陽,這個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為生命所用。沒有這樣的一個陽,這個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對生命有用處嗎?沒有用處!
有關五臭的例子還很多,第一章裡我們講《腦內革命》的例子,我們講治骨癌的例子都與這個五臭有關。
五穀裡面稻屬西方,屬肺谷,而肺主皮毛,所以,從美容的角度講,吃大米恐怕要好一些。南方人的皮膚為什麼比北方人細膩,這可能與南方人主食肺谷有關。
我們首先來看病這個造字,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聲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裡也是一個單獨的字,它的讀音是:尼厄切。《說文》解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為什麼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後就會不舒服,不舒服當然就想靠著,就想躺著。所以,「疒」字就像一個人依靠在一個東西上,是一個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這副樣子。所以,《集韻》說:「疒,疾也。」因此,形部的這個偏旁實際上已經代表了現代意義上的疾病,在英文裡可以用disease這個單詞表示。
在《內經》的時代,能夠遠距離,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傷人的有什麼呢?就是這個矢石。而矢石從前面發過來,你還容易察覺,容易躲過去,如果矢石從後面打來,那就不容易躲過了。有幾個人真能像金庸小說裡寫的,腦後生目,辨器聽聲呢?聖人把風比作矢石,可見風對於人體的危害之大。而前面來的風我們容易察覺,後面來的風就比較困難了。這個風從後面來,偷偷摸摸的,所以,又叫賊風。人體靠什麼對付從後而來的賊風呢?這就要靠太陽。太陽居後的意義正在於此。前人把太陽比作六經藩籬,就與太陽居後有很大的關係,並不是說太陽經的位置最淺表。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十九病機看,整個十九病機五藏病機佔五條,上下病機各佔一條,就是七條。風寒濕的病機各一條,加起來十條,那麼,剩下的這九條都是講火熱的,如果再加上五藏病機中心這一條,就成了十條,超過半數,可以控股。在病機的開首,黃帝說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也就是這個百病與五方的因素都有關係,可是為什麼一到具體的病機,岐伯就撇下了其他的因素,而主要談火熱,主要談南方呢?這顯然與前面《素問.靈蘭秘典論》的君主之義相呼應。疾病雖然與方方面面的因素相關,但是,最關鍵的,最決定性的只有一個。就像一個國家,國家的各個部門都很重要,不能說你外交部重要,我財政部不重要,都重要。但是,這些重要的因素都必須服從一個更關鍵的因素。造字的先聖之所以選擇丙而不選擇甲或是其他,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很具深意的。
五數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天數五,地數五,合之即五數也。《易.系辭》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數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偶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天數為陽,地數為陰。以五方類之,則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東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數的五方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傳統所說的河圖數,河圖是傳統文化中一個最具神秘色彩的東西,孔子曾經感慨地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它不僅與易的起源相關,故《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且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蘊藏在這個河圖裡。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就這個神秘性去探微索隱,而是就這個五數的問題作一個討論。
上述這個形聲的相關涵義分析過了,對於證我們就應該有一個清楚的思維。證是什麼?我想這裡不說大家也會有一個概念。
見微知著,是中醫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內經》裡反覆強調「上工治未病」,未病是什麼?未病是沒病嗎?沒病你去治它,這不成了沒事找事。未病不是沒病,也不是預防醫學。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是處在醞釀階段的病,是處在氣這個階段的病。這個時候你去治它,那真是不費吹灰之力,那真是小菜一碟。可是一旦等到它成形了,成為腫塊,成為器質性的病,這個就是已病,已經成形的病。這個時候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了。所以,上工他從來不治這個已經成形的病,治這個病的就不叫上工。治這個病你再厲害,上工也會看你的笑話,說你這是:「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以往研究《傷寒論》的人,有的認為六經就是講經絡,有的認為除了經絡還有藏府,有的認為六經是講界面,這就告訴我們,六經的概念內涵很豐富,它不是一個方面,它是多方面的。這裡我們只從經絡的角度看看太陽的意義。
丙代表南方,代表方位。那麼,方是幹什麼的呢?《易.系辭》講:「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用來聚類的,所以,東方就有東方這一類的東西,南方就有南方這一類的東西。「疒」這個形符加上丙以後,就揭示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疾病的相關性。
前面一個問題我們討論了病,一個病,一個證,中醫最內在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病,主要講疾病的相關性,而證呢?證就是這個相關性的提取。所以,這個病講的是理論的過程,而證則是實際的操作。如果借用佛教的理論,病是講教法,證是講證法。一個理論,一個實踐;一個教法,一個證法,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兩個字更能涵括中醫?前面我們講病用去一個「思過半矣」,剩下的一半用在「證」上我看再合適不過。
方以類聚,那麼,可以用來聚類的方有多少呢?從基本的角度說有五方,東南西北中,但,如果按易的經卦分則有八方,按年支分有十二方,按節氣分有二十四方,按六十四卦分,則有六十四方。我們看羅盤,羅盤上面就有這些不同層次的方分。所以,學中醫的應該買羅盤來看一看,羅盤不光是風水先生用,中醫也可以用,至少它可以幫助你認識這個方,認識與疾病最相關的這個因素。
中醫脈學的內容十分豐富,有講二十八脈的,有講三十六脈的,這些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但是,真正把握起來並不容易。《內經》講脈沒有這樣繁雜,她只講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例如她只講四時脈,而不講三十六脈。然而四時脈你一旦搞清楚了,脈學的基本問題也就解決了。下面我們就來討論四時脈。
⒑五穀
前些年閒來無事翻看史書,有一個非常精采的片斷,當時以為記住了,所以,沒有作筆記,也沒有記標籤。今天想把這一段告訴大家,可怎麼也想不起細節來,是否出自《舊唐書》也不能記清。但,大體的情節還能勾畫出來:有弟兄三個,都行醫,三弟兄中,以老三的名氣最大,病人最多,門庭若市,許多病人抬著來,走著回去;老二的名氣略次,門庭也沒有老三這樣熱鬧;老大的門庭則是最冷落的,到他這裡看病的也不是什麼重病人。一次,一位高人帶了弟子參訪這弟兄三人,回去後,高人問弟子,你看這弟兄三個哪一個醫術最高?哪一個醫術最差?弟子不假思考地回答:當然是老三的醫術高,你看老三的病號這麼多,這麼重,療效這麼好,所以,老三的醫術是最高的。相比之下,老大的醫術最差,你看他的門庭冷落,治的又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病,這算什麼本事呢?師父聽了連連搖頭,非也!非也!三者之中,以老三之醫術最差,老三之醫道不能及老大的十分之一,老三充其量是下工,老二是中工,老大才是當之無愧的上工。老大治病不露痕跡,你在未病的階段就給你消除了,這個病在老大那裡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到成形的階段,在微的階段就消於無形了。所以,在老大這裡怎麼會見到像老三治的那些危重病人呢?老三治那麼多的危重病人,而且也都救治過來了,看起來是救了人的命。可是在疾病根本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你不去發現它、治療它,等到折騰成這個樣了你才來救治,這不是「勞命傷財」嗎?
⒎五音
秋脈毛浮,即輕虛以浮之義。言其浮者,輕取即得,言其毛者,輕虛之象也。故其浮不是表病之浮,輕取有餘之象。《素問.平人氣象論》形容這個脈是「厭厭聶聶,如落榆莢」。吳昆注云:「厭厭聶聶,翩翩之狀,浮薄而流利也。」張介賓注曰:「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脈訣匯辨》則說:「氣轉而西屬金,位當申酉,於時為秋,萬物收成。其氣從散大之極自表初收,如浪靜波恬,煙清焰息,在人則肺應之,而見毛脈。」這個毛脈的形象我沒有多少體會,總之,它是陽氣欲斂的一個象徵。
治在這裡不準備作廣說。治的本義是水名,《說文》云:「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水從東萊曲城發源,然後在陽丘山南這個地方入海,這樣一條水的名字就叫治。所以,治的形符是水傍。治後又引申為理,所以,治理常同用。治這個字為什麼要與水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呢?因為水這個東西,治之則滋養萬物,不治則危害眾生。水之治,有疏之、導之、引之、決之、掩之、蓄之等等,總以因勢利導為要,治病亦宜仿此,故用治也。所以,治病就必須從治水中悟這個道理。其實,不惟治病,治一切都要從此處去悟。
夏天的脈是洪脈,又叫鉤脈。夏天為什麼會出現洪脈呢?夏天時候的陽氣在方向上還是像春天那樣,是春日的繼續。陽氣升發,向上向外。但是,夏天這個時候陰寒已經退了,束縛的因素沒有了,脈氣就像完全張開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遙地飛翔。所以,這個時候的脈就是洪脈。夏天見到這個脈,這叫應時脈。如果其他時間也出現這個脈,這就是非時之脈。
(2)證的別義
⒐五畜
這些年來,我對古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有了越來越深的感受,學中醫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確實能與這個相應。機緣來了,大家想聽我談些感覺,那我就談一談。像這www.hetubook.com.com本小書出版以後總會有幾個知音,總會影響一些人。倘若沒有這個機會呢?那你真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中醫的理論太美了,太完善了,在我看來她完全不亞於相對論。你就琢磨這個理論,個中也有無窮的樂趣。
現代醫學也在逐步的認識,比如藥物的服用時間已經得到一定的關注,像強心甙這類藥,在凌晨服用要較其他時間服用效價增加上百倍,還有一些激素類的藥物,也有類似的情況。但,從本質上來說,西醫對時間的認識還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關時間的相關性今後我們會有較多的討論。
(2)脈義
盛為祭祀用的精細穀物,這與小腸接納經胃熟化、細化的水穀甚為相合。另外一個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這裡小腸承納的「盛」用於供奉什麼呢?當然是供奉五藏,因為五藏乃藏神之所。用水穀之精微來營養藏神的五藏,這不就是一種祭祀供奉嗎?這樣的解釋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義。從這個涵義我們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腸是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決不會用「受盛」這個詞。
甲、「有病不一定有證」
那麼,這個聲符呢?它也是有意義的。這個看法我們一再強調過,聲不但表音,也表意。所以,中國的文字是形意和聲意相結合。有些時候聲部的意義更大,更具特異性。我們先看這個繁體的聲符「登」,登的動作就是往高處走,《說文》的原意是登車這個動作。過去的車都很高,要踩著台階才能登上去,所以,後來這個登就被引申為登高之義。九九重陽又叫登高節,為什麼呢?為什麼叫重陽?九為陽數之極,是陽之代表,陽之象徵,現在兩個九,當然就叫重陽。九在洛書裡處在最高的地方,所以,九九重陽你不登高你幹什麼?這個就叫做相應。因此,九九重陽的登高那是有深義的,這與洛書相應。那麼,登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擴展胸懷,是為了拓寬眼界,是為了望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來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本來我們眼光很短淺,鼠目寸光。可是我們登高以後,就不是鼠目寸光了,而是千里目了,我們可以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樣一個登的動作,這樣一個行為,就使我們的眼界大大地開闊,大大地向縱深發展,使我們能看見更深廣、更久遠的地方。這個就是登。
(2)疾病的相關性
談過了太陽的本義、經義、府義,下面來看太陽在運氣方面的意義。在運氣裡,太陽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合起來就是太陽寒水。太陽為陽中之陽,為什麼要與寒水相配呢?我們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來思考。
另外一個是古人用來治療青腿牙疳的例子,青腿牙疳大概相當與現在的血管性疾病,如靜脈炎這一類病。這種病先是腳趾遠端一節節地發青,然後逐漸壞死。古人用什麼方法治這個疾病呢?就用馬乳,母馬的奶。喝這個馬奶,血管的疾病就會慢慢地痊癒。這是什麼道理呢?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午馬屬南方,屬火屬心,中醫講乳為血化,因此,乳又稱白血。而心又主血脈,所以,這個馬乳就與血脈有特別的親和力,有特別的關係。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特殊的關係,所以,它能治療這個血管的病變。以上這些關係告訴我們,研究動物,我們還不能完全像現代醫學那樣光從營養的角度來考慮,應該還有其他一些方面,也許這些方面的意義更深遠、更廣大。
以上這個分析告訴我們,研究的層面不同,認識的境界不同,觀念也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在原先那個層面,這些絕對是先驗的,是「迷信」的東西。可是換到現在這個層面、這個境界,它就變得「柳暗花明」,它就是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東西。這就提醒我們,對傳統的學問你不要輕易地給它下結論,不要輕易地說這就是迷信,這就是偽科學。應該給將來留一些餘地。層次不同了,境界改變了,為什麼不可以對傳統有新的認識?張仲景的辨證層次、辨證境界與我們不同,如果他是站在「基因」這個層次,他為什麼不可以知道將來的疾病?對證的識別,對證的把握,在中醫至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就是神、聖、工、巧這四個層次。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大家可以掂量,你自己屬於哪個層次?如果連巧這個層次都談不上,那你怎麼能夠測度神這個層次的境界,那是根本沒有辦法的。那你看到的都是不可能的,都是迷信的東西。就像我們用二十世紀初葉的研究手段,不可能發現基因這個層面的東西,不可能理解基因這個理念一樣。
證的問題我們談了那麼多,它的最重要的要素在哪裡呢?也就是說通過這個證我們最想瞭解些什麼呢?除了上面這些內容,我們再作一個關鍵性的概括,就是陰陽。證,我們可以通過望聞問切這些途徑得到,得到這些證後,經過我們對這些證的思考、分析、判斷,我們要得出一個什麼呢?就是要得出一個陰陽來。就是要在陰陽上面討一個說法,這個上面有了說法,治病才能抓住根本。這是大家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的。所以,陰陽既是起手的功夫,也是落腳的功夫。
證的內涵你明白了,你能夠辨清這個證,那麼,內在的變化你就知道了。你還一定要用CT?一定要用磁共振?一定要用生化檢查?我看不一定!通過證你就能明確。你要知道很深遠的事情,你想預知疾病的轉歸,還需要其他什麼嗎?通過證你就能知道。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在中醫的史實裡面有很多的記載。
⒈春弦
乙、有證必有病
五色是青赤黃白黑,東方青,南方赤,中央黃,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顏色與方有這樣的關係,這就告訴我們對於色調我們不能光作美觀來看,色澤不僅僅起裝飾的作用,它應該有更深的涵義、更大的作用。一個土氣很弱的病人,用了補土的藥,用了四君子湯,用了理中湯,可是老不好,什麼原因呢?結果發現這個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這裡補土,它在那裡伐土,這怎麼會好呢?疾病跟那麼多的因素相關,而你只知道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你只知道從功效主治去調理。功效主治如果不靈,你就說中醫沒效,你就說中醫的理論滯後於臨床,這怎麼行呢?中醫的這個局面大家說堪不堪憂,應不應該設法改變。
(3)何以用「丙」
(3)太陽府義
真正有學問的老先生,他的一句話有時都是沉甸甸的,用一字千金來形容,實不為過。周汝昌先生講的「咬文嚼字」實在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⒉登(正)
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時,用了兩個「最」字來形容,一個是「『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最高之境界。」一個是「漢字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我們從病字的釋義,引出了疾病的相關性,而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周先生的確是過來人,他的這個形容絕非孟浪之語。
所聚的第二個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關係的。這種關係在《內經》裡面隨處可見。你不談五行,你認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醫搞不好。在《內經》裡,在《中基》裡,我們經常看到五行與陰陽相提並論,其實,五行就是陰陽的不同狀態。陽氣處在生的狀態就叫木,處在長的狀態就叫火,處在收的狀態就叫金,處在藏的狀態就叫水,而生長收藏這個轉換的過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醫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萬不可輕視。
形聲二符的意義已如前說,形符我們還是從月講。月屬陰,陰的東西是黑暗的,不應該有亮光。但為什麼月會有亮光呢?古人講這是日使之明也。也就是說屬陰的月本無明,而有了日,有了太陽它就會明。所以,月的光明主要與太陽相關。我們常說水中月、鏡中花,其實水中本無月,鏡中亦無花。月的明亮也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它好比一面鏡子,一面太陽的鏡子,一面陽氣的鏡子。因此,月相的變化情況,從天文的角度講,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從中醫的角度講,它反映的是陽氣的進退消長。所以,整個月的陰晴圓缺它並不在於說明其他的什麼,而說明的就是這個陽氣的變化。
下面我們看五音,五音即角徵宮商羽。東方角音,南方徵音,中央宮音,西方商音,北方羽音。五音對疾病有關係沒有呢?有!《內經》講:望聞問切,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望什麼呢?望氣色、望形色。望氣我們很難做到了,我們只能觀形。那麼這個聞而知之是聞什麼呢?很重要的就是聞這個五音。五音裡面哪個音強,哪個音弱,哪個音有,哪個音沒有,五音之間的協調關係怎樣?這些都要能夠區別。這都是很深的學問。古人云: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這個知音的原始意義就是知五音,只是後來把它泛化了。大家還記得子期、伯牙的故事嗎?可見知音是不簡單的。
⒋冬石
見微知著,我們可以從形氣上去看。見微者,言氣也;知著者,言形也。在氣的階段,往往它很隱微。我們常說捕風捉影,可是在氣的這個階段,它往往連風影的程度都達不到。而一旦成形了,它就會顯著起來。這個時候你很容易察覺,這個證是很明顯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這個過程,由氣到形。在氣的階段不容易顯現,不容易發覺,而到形的階段就不難識別了。如果在氣這個階段你就發覺了,這個就叫見微,那你肯定會知道沿著這個氣的發展,將來必定會有一個成形的變化,知道這個變化,這就叫知著了。見微知著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四時脈就是春夏秋冬所相應的脈,春脈為弦,什麼叫弦?弦脈比較容易理解,古人形容是「如按琴弦」。在指下有「如按琴弦」這樣一種感覺的就叫弦脈。典型的弦脈在手下稍稍感到緊張,如果更進一步緊張就成了緊脈。所以有不少的醫案脈寫弦緊,因為弦緊的這個度有時不好區別。弦屬春脈,緊屬冬脈,冬春相連,所以,這個交界有時並不容易區分。不過,明顯的還是可以區別開來。
具體言之,證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疾病的存在和變化,疾病的存在有些時候很容易認識,但是,隱匿的疾病,沒有發作出來的疾病,像侍中大夫王仲宣那樣的疾病,你就無從知道。而疾病的變化,以及導致這個存在與變化的這些因素就更不容易認識。但是,根據證所具備的上述功用,通過證你就能夠知道。所以,凡是能夠反映疾病的存在,凡是能夠反映疾病的變化,凡是能夠反映導致疾病存在與變化的這些因素的這個東西,都可以叫作證。如果要給證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我想就可以這樣下。
所聚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東方生風,南方生火(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病機講:「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百病的發生都與風寒暑濕燥火相關,都與這個方相關。是百病而不是某一個病,所以,六氣的相關性是普適的。
送走師父後,回到家她就跟父親說:李醫生說您應該吃一些中藥調理,這樣會對身體有好處。可是她的父親是一位老幹部,很固執,並且剛剛做過全面體檢,什麼問題也沒有,吃什麼藥呢?所以,就沒有做理會。到了夏天,大概是七月份的時候,突然腦溢血,送醫院搶救,不到一個星期就死了。這個病例給我的印象很深,認識到脈是很有作用的,把握好了,確實可以知道疾病,預防疾病。但是,我們很多中醫只相信CT,只相信磁共振,偏偏不信這個脈象。這是洪脈。
現在給大家講一個我師父當年的病案,大概在一九八二年的冬天,先師到鐵路的一個朋友家赴宴。飯前,應朋友的要求為她的父親診脈,診脈過後先師沒說什麼,等把飯吃好,先師的朋友送他出門的時候,先師才跟她講:你父親的身體要注意,不然的話,明年夏天就會出大問題。朋友聽到先師的這番話,心裡很緊張。因為她親眼見過先師的一些預言後來都兌了現。所以,迫不及待地問有什麼辦法可想。先師當時開了一張處方,用的只有兩味藥,一味生石膏,一味蘇木。熬水以後當茶飲。為什麼開這兩味藥呢?當時是冬天,而冬天摸到的卻是一個夏天的洪脈。這個時候陽氣正在收藏,不應該出現這個洪脈,出現了說明一定有問題。在收藏的時候,還有一個天地的因素在束縛這個脈氣。在這樣的時候你都會出現這個脈,而一旦到了夏天,這樣的因素沒有了,那不火山爆發?所以,先師斷定夏天肯定會出問題。這個脈在傷寒裡也叫陽明脈,陽明病當然可以用白虎湯。所以,我師父開的不過是白虎湯的變方,是更簡單的方。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醫學世紀,基因技術的發展將會從不同程度替代和刷新當前的診斷技術。屆時可以通過新生兒、甚至胎兒的基因診斷來確知今後幾十年的疾病情況。孩子剛出生甚至還沒有出生,就能知道他一生的疾病,這個是不是先驗論?這個與我們當前的哲學理念有不有衝突?如果上述這個基因診斷再過十年或者幾十年真正地兌現,那麼,以從前的觀念來講,這個絕對是先驗!這與算命有什麼區別?在本質上實在沒有什麼區別。對於這個先驗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呢?過去,在分子這個水平上,我們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偶然的,感染上這個鏈球菌,風濕熱就發生了,感染上乙肝病毒或是艾滋病病毒,這個乙肝或艾滋病就發生了。但是,實際的經驗告訴我們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曾經各大新聞媒體以及中央電視台都在講述「小路的故事」,在當今這個世界,對於艾滋病真可以用「談虎色變」這幾個字來形容。艾滋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通過傳播途徑(血液及性|交)不經意地就傳染上了,可是「小路」的妻子卻始終沒有感染上。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從基因這個層次去認識就會發現,以往我們認為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而在基因這個層面上卻是必然的,在基因上有它的因果性和決定性。有這個艾滋病的發病基因,你稍一接觸就傳染了,你防不勝防。可是如果沒有這個發病基因,就像「小路」的妻子,你怎麼接觸也不會傳染。
1、辨釋
⒈言
現代很多人往往瞧不起這個證,這麼一個口苦算什麼?不算什麼。於是根本不在乎這些東西,不在乎這些東西,你怎麼會在乎《傷寒論》呢?實際上,《傷寒論》的每個證你好好去研究,它的蘊涵是很深的。舉一個近期看的病例,這個病人是專程從桂林趕來就診,西醫診斷是黑色素瘤,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手術以後,又廣泛地轉移,已轉移至肺臟和腹腔。最近三個月來疼痛非常厲害,要吃強效止痛藥,打嗎啡最多也只能頂三個小時。不打麻醉劑,不服止痛藥,晚上根本沒法睡覺。近來又出現噁心嘔吐,一點東西也不想吃,口很苦。以上這些就是病人的證。這個證是非常關鍵的東西,至於病人拿來的一大堆檢查當然也有參考意義,至少你不會對病人誇海口,當病人問到你對這個病的治療把握時,你會比較保守的回答。除此之外,這一大堆檢查,這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花費還有什麼其他意義嗎?在我看來它沒有。這些因素對中醫只能作參考,它不是關鍵的因素,也不是決定的因素。但是,沒有這些因素也不行,因為我們目前的辨證水準還達不到張仲景的那個境界,還達不到扁鵲、倉公的那個境界。我們望聞問切之後,還把握不了病情的轉歸,還預知不了疾病的預後,在這樣的情況下,西醫的檢查對我們當然就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但它畢竟只是參考的因素,而決定的因素是這個證。因為只有證(脈)能夠使我們清楚病的性質,進而作出治療的決定。中醫靠什麼來決斷!而上面的這一大堆檢查起不了這個作用,作不了這個決定。如果你認為它能起這個作用,能作這個決定,那就糟了,那你不是中醫。你看到西醫這個報告單你就嚇住了,你看到這個報告單你就只顧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或者是其他的抗腫瘤中藥,你怎麼能算作中醫?可是現在相當多的中醫就屬於這一類。這是中醫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說中醫青黃不接,就是不接在這裡。現代的手段還沒有辦法替代中醫原有的望聞問切,而原有的這些方法又在很快地流失,中醫眼下就處在這麼一個境況裡。
前不久給先師的一位老病號,老朋友看病,他看的是喉嚨痛。南寧人見喉嚨痛就認為有火,就喜歡喝涼茶,結果越喝越痛,病人害怕了,前來找我。我一摸脈,雙脈很沉很沉,再一看舌,淡淡的,這哪有火呢?於是開了麻黃附子細辛湯,藥下去不到兩個小時,喉嚨疼痛就大大減輕,兩劑藥後,病告痊癒。這位老病號給我講述了二十年前經歷的一件事情,當時他家樓下的一位婦女,四十多歲,小腹疼痛一段時間後,到某大醫院做檢查,檢查的結果是盆腔腫瘤,需要手術治療。正在收拾東西準備住院手術的時候,先師的這位老朋友知道了,就跟病人家屬說,幹嗎不找李醫生看看呢?病人聽了這個建議就找我師父看,師父看後說,這不是腫瘤,這是蟲,把蟲打下來病就好了。於是給病人開了藥,幾天以後,大便中果然拉出很多細細條條的東西來。最後這個病就這麼好了,沒有做手術。再到這家大醫院檢查,什麼腫瘤都沒有了。所以,大家真是不要小看了中醫這個證,這個東西如果你真能精細地把握了,那你就等於擁有了現代的這一切,甚至可能超過這一切。
前面我們提到中醫這門醫學是「攻心」而不是「攻城」,從這個造字可以得到證實。兵法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所以,你只知道攻城,而不知道攻心,那你不是中醫,或者你成不了上醫。而什麼是攻城呢?什麼是攻心呢?大家可以思考。
談五畜還需要補充一個問題,就是十二生肖的問題。十二生肖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前些天我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報道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為了預防伊拉克的毒氣彈,除了攜帶很多現代化的設備外,還帶有很多的活雞。為什麼帶活雞呢?科學研究表明,雞對有毒氣體的嗅覺,其敏感性遠遠超過其他一切動物,所以美國人要借助這個雞來為他報警。為什麼對氣體最敏感的東西是雞呢?雞屬酉,酉位西方,肺亦屬西方,開竅於鼻,而嗅覺是由鼻來主管的,這就造成了雞的嗅覺與眾不同。這使我意識到了十二生肖的內容不可忽略,它不是隨意的,它不僅僅是一個代號,這裡面肯定有很深的東西。
疾病的相關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不足的病人,當我們用藥物來調補,感到力量不夠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這個相關性從其他方面來考慮,比如從五色來考慮。這是中醫很值得注重的一個方面。
我們先來看這個形符,形符的簡寫是讠,《說文》釋云:「直言為言。」有什麼話說什麼話,這個叫言。有什麼不直說,拐彎抹角的,這個不叫言。言經常跟語連起來用,或者叫言語,或者叫語言。那什麼是語呢?《說文》曰「論難為語」,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這些討論的東西就叫語。語和言的一個差別就是語加進了邏輯,有時候我們講話並不考慮邏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可是要形成語呢?就要有一個邏輯加工的過程。你要問難,你要辯論,沒有邏輯怎麼行?因此,言和語還是有區別的。在《釋名》裡,言有另一個解釋:「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把彼此的意思宣說出來,這就叫做言。
知道了脈的這個道理,這就好辦了,你就會明白我們號脈是為了什麼?那就是為了瞭解陰陽。《內經》云:「脈以候陰陽」。脈為什麼可以候陰陽呢?就因為脈的形成,脈的變化具備了陰陽的要素。所以,我們號脈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瞭解陰陽。《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在前面第二章裡我們曾討論過這個本的問題,本就是陰陽。因為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都與這個陰陽有關,都是陰陽的變化導致的,疾病當然也不例外。現在我們要瞭解這個疾病,要考察這個疾病,看是什麼因素導致的這個疾病,那我們從什麼地方入手呢?當然要從根本上入手。從根本上入手就離不開陰陽。而陰陽從哪裡去瞭解呢?脈!既然脈能夠這樣好地反映陰陽,所以,中醫一個很重要的診斷方法就是從脈入手。當然,如果有人能像扁鵲那樣望而知之,那這個脈可以不那麼重要。你一望便知道他的陰陽。但是,這一點我們恐怕很難做到,那我們就只能依靠脈來鑒別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