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高陽雜文

作者:高陽
高陽雜文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漠河——中國的極北之地

漠河
——中國的極北之地


東胡在秦以前,居住漢族的東北方,約在今灤河以東至熱河、遼寧一帶,「左傳」及「史記」均有山戎、北戎伐齊、伐燕的記載。漢初東胡爲匈奴所破;一部被逐至熱河北部,卽清之阿嚕科爾沁地帶,是爲烏桓;一部更在其北,是爲鮮卑。
滿族出於四夷之一的東胡族,秦以前或稱山戎、北戎,漢以後稱東胡。十七世紀時,俄國人始知有此種族,發音爲TUNGHU;傳至歐洲後,書寫時變爲TUNGUS,此名爲國際漢學家所通用,譯音爲「通古斯」。
至於使犬,則如愛斯基摩人,以犬拉雪撬,作爲交通工具。或言使犬部卽魚皮韃子;「雞林舊聞錄」云:

清史稿「兵志一」:

較烏桓、鮮卑爲遠的東胡族,名曰肅慎,或息慎、稷慎,後又稱爲挹婁、勿吉、靺鞨,散處地區廣及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肅慎之音一轉爲女眞;遼金、淸皆出於肅慎。
據「史記」載:舜在位時,國力已及於肅慎,但自周以至秦漢均不通中國,因爲在今遼寧昌圖以北、吉林伯都訥以南,有個扶餘國阻隔;肅慎臣服於扶餘,至三國時,始入貢於魏,稱之爲挹婁。
比起鄂倫春及索倫來,達呼爾人「男衣布袍」;「男子辮髮,女子髮上挽,結髻於頂,約以首飾」;「大體皆有定居,居處院宇作方形」「稍有耕植者」,開化的程度較高,「但射擊之術亦頗精」。此爲「東荒」錄的記載。
魚皮韃子名稱的由來,「東荒」錄亦有解釋:
其東北最遠者,索倫、達呼爾二部,天命、天聰間,相率内附,其後分充各城額兵。至鄂倫春所居更遠,使馬、使鹿部,分處山林、業捕貂,皆審戶比丁,列於軍戶。www•hetubook•com•com

公善馭兵,戰陣旣接,乃敝衣布帽,繞賊隊後,觀瑕可乘,然後集兵攻之。或以數十騎闖入賊隊,左右射之使亂。又能枕弓臥地聽之,知賊馬衆寡,嗅馬矢知賊去遠近。



海蘭察的軼事甚多,生具異稟;行軍時地方官辦差,每夕必備健婦四名侍寢。用兵之神,不可方物;「嘯亭雜錄」記:
鄂倫春婦女,皆勇決善射,客至,腰數矢上馬,獲雉兎作炙以餉。載兒於筐,裂布懸項上,射則轉筐於背,旋回便捷,兒亦不驚。
使馬部的鄂倫春人,襁褓之中,便已具有戰鬪經驗;其精於騎射實非偶然,因此,很早便與索倫人一起爲清朝編入軍伍。
當然,最得力的還是他的慓悍絕倫的馬隊。至洪楊時,所謂八旗勁旅,徒存空名,但僧格林沁的「黑龍江馬隊」,依然疾如風雨,由其部下驍將所隸的部落,可知仍以索倫爲主幹。
第二,漠河一帶的土著是純種的東胡族之一,或者說是眞正的滿族(女眞);與以八旗占國史重要地位的滿洲人來說,其關係猶如山地同胞自稱爲眞正的臺灣人相似。

僧格林沁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其嗣父尚仁宗之女,因而襲封爲郡王,因戰功晉親王,人稱「僧王」,與咸豐爲表兄弟。僧王在剿捻時,賊匪望風披靡,但追奔逐北,常匝月之間,往返三四千里,疲於奔命,上駟亦成下駟。同治四年四月,在山東曹州,陷入重圍,昏夜陣亡。但黑龍江馬隊一直至民國,始終爲全https://m.hetubook.com.com國騎兵中戰鬥力最强的;民國十四年郭松齡倒戈,前鋒已抵達瀋陽外圍的新民縣白旗堡,張作霖困守空城,急得手足無措,幸虧黑龍江省長吳俊陞親率兩個騎兵師,自科爾沁大草原兼程南下,生擒郭松齡夫婦,方得轉危爲安。
鄂倫春人善騎射,雖婦女亦然;因戴名世南山集之獄,充軍寧古塔的方式濟所著「龍沙記略」云:

男子衣料多爲魚皮,故華人又稱之曰魚皮達子。實則冬日亦服狗皮也。魚皮多服之於夏日,以其能防雨也。魚皮多係取之於鮭魚,剝皮之技甚巧。剝下後,用木槌擊落其鱗,使之柔軟,然後方能使用。
海蘭察出身索倫馬甲,或稱披甲;清宮太監犯了大罪,往往發交黑龍江打牲處。「與披甲人爲奴」,可以想見披甲在八旗士兵中,是屬於最低一種等級。
海蘭察於乾隆二十年從征準噶爾,以生擒叛將巴雅爾,得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爲滿洲話勇者之意。其後受知於乾隆朝第一名臣阿桂;而福康安的武功,實際上一大半靠海蘭察。乾隆的「十大武功」,亦大半有他參預,積功封一等超勇公,賞賚無算,曾四次圖形紫光閣。乾隆御製象贊曰:「勇而有謀,侍衛洊公,索倫巨擘,黼衣賜龍,圖形四番,福祿鮮比。」
但至清太宗時,忽然諱稱爲金,國號改爲音似之「清」;族名女眞則改稱爲「滿洲」。我以爲清太宗這一舉措具有深意,因爲這表示他的種族已非單純的女眞,而爲吸收了外來血統文化,堪與華夏抗衡的大種族,而非偪處邊陲的少數民族。譬如滿洲氏族共有著姓兩百九十餘,但除八大貴族,諸如鈕祜祿氏、瓜爾佳氏、棟鄂氏、葉赫hetubook.com.com那拉氏等以外,則有所謂希姓,如完顏氏,爲金的皇室之後,則有高麗的血統在,事實上滿洲旗內亦有金、韓、李、朴等十五韓姓;蒙古姓更多,如博爾濟吉特等,共有四十三姓,滿蒙通婚,且不以異族相視;至於漢姓雖只在漢軍旗,但如宋徽宗及隨從諸臣後裔,早已與女眞同化。因此,眞正的女眞族,只存在野人衛,及部落名稱非常特殊的四部之中。
靺鞨七部中,最北的一部名黑水靺鞨,住吉林省呼蘭及混同江,勁健善步戰,唐太宗時曾助高麗抗中國,但玄宗朝入貢中國,遂賜姓李。渤海國興,始與唐絕。
鮮卑的部落在烏桓之北,最初爲北匈奴所統治。北匈奴在漢和帝時,爲大將軍竇憲等所破而西逃。鮮卑盡據其故地,吞併匈奴殘餘,日强一日。自西晉末年入華的五胡十六國中,屬於鮮卑者有五國,逐漸漢化。唐人姓氏中有所謂「虜姓」,亦稱「胡姓」,如長孫、宇文、獨孤、元、陸、于、源、竇等,不少爲鮮卑族。
以數犬駕舟,形如橇,長十一二尺,寬尺餘,高如之;雪後則加板於下,舖以獸皮,以釘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飛。
及至漢武大敗匈奴,東胡再盛,伐匈奴而侵中國;三國時曹操親征破烏桓,其餘被同化於中國,改漢姓爲桓。在此以前,齊桓公之後有一支以謚爲姓;以及要殺孔子的宋國大夫向盤,亦號桓氏,因爲他是宋桓公之後;至此共有三桓。
扶餘東南的肅慎,稱爲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靺鞨,於武則天朝建立渤海國,疆域甚廣,北至黑龍江、東至烏蘇里江、南至朝鮮的仁鏡和平安兩道及遼寧的通化,以迄渤海灣,共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傳十四世,兩百十和*圖*書五年,臣服於唐,受封爲渤海郡王。五代時爲東胡之一契丹的耶律阿保機所滅。阿保機稱帝十一年,傳子德光,年號天顯;以助石敬瑭滅後唐,得燕雲十六州,因以幽州爲燕京,後改國號曰大遼。女眞族之名,亦始於此時,後因遼興宗名耶律宗眞避諱改稱女直;至明復稱女眞。
鄂倫春人三部在黑龍江上游分布位置,最西爲使犬部,其次是使鹿部,又次爲使馬部;此部之東,進入漠河這一帶,則爲索倫人。「東荒民俗聞見瑣錄」云:

黑龍江大火發生之地的漠河一帶,在國史上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名。第一,我國疆域的極北之地,爲蒙古唐努烏梁山的薩彥山脊,位於北緯五十三度四十八分;黑龍江南岸的漠河縣,在東經一百二十二度十八分及北緯五十三度四十四分的交會點上,就行政區而言,極北之地爲漠河縣。

這四部是使犬部、使鹿部、使馬部、魚皮部。前三部爲鄂倫春人;最後一部爲赫哲人,卽黑斤人,又稱魚皮韃子。其分布區域在黑龍江上游兩岸(下游亦有);且大部分在北岸。康熙二十八年中俄訂立尼布楚條約,自額爾古訥河流入黑龍江之處,卽在漠河西面不遠之處開始,以黑龍江爲天然界限,則在北岸的鄂倫春人及赫哲人,已具有蘇聯國籍。但在尚未形成完備的國際法體系的當時,並未構成國籍問題;清朝在黑龍江將軍屬下,仍設有「打牲處」,管理這些人的戶籍,其部落卽名之爲「打牲部落」。打牲者,漁獵之謂,每年以納貂皮,代替賦稅;囘饋這些部落的,便是日用品的賞賜,並容許其以貂皮作物物交換的互市。
索倫人與鄂倫春人最大區別,厥爲其所使用之牲畜;鄂倫春人使四不像子(馴鹿之俗稱),索倫人則使馬。滿語「鄂倫」卽四不像子之意,鄂倫春者,乃「養四不像子者」之意也。索倫爲「射者」之意。其馬體格較小,但强健耐勞苦,過於內地之馬。鄂倫春人居索倫人之西,據故老言,此族原居他處,百年前始來今地;索倫人爲其所迫,東遷避之。和圖書
金亡後,女眞散處混同江南北,元朝設萬戶府鎮守。明太祖開國,建立兵農合一的衛所制度;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四海百姓有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遷徙。女眞部落分爲三部:建州女眞、海西女眞、野人女眞,或謂之生女眞,各置一衞。漠河在明朝卽屬於野人衛。

鄂倫春、索倫、達呼爾三部落,論戰功以索倫爲最。清初起兵至入關,東征西討,索倫幾於無役不從。但以文化水準甚低,有勇無謀,故皆爲偏裨之將,沒沒無聞;世人亦無知有索倫這樣一個部落。直至乾隆年間,出了一個名將海蘭察,世間方知建州三街、扈倫四部以外,還有這樣一個純種的女眞部落。
明朝的女眞,以海西女眞爲最强。金亡後,其後裔在松花江以西及遼河一帶,建有扈倫國,最强的四族爲輝發、哈達、葉赫、烏拉,合稱扈倫四部,或海西四部。但終於爲出生建州衛的努爾哈赤一一消滅,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即皇帝位,稱號爲「天命皇帝」,是卽清太祖。清朝的國號,最初爲大金,亦卽後金;猶如五代李存勗之後唐。
金皇室姓完顏氏,但非純種的女眞;其先實出於高麗的金氏,入居黑水靺鞨,娶其族女,後裔遂從母姓。
遼勢旣衰,黑水靺鞨遼獨立,建國號曰金,時在宋徽宗政和五年。十年後滅遼,並二次入洛京,掳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至南宋理宗端平元年,金亡於元,又四十六年,南宋亦亡於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