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熱河與長城之戰
10.6 實力懸殊的熱河之戰
因此雖然蔣介石了解,此時的中國仍然不能因爲熱河的領土保衛戰,而與日本進行正式的決戰,但是在熱河,至少要打一場犧牲慘烈的抵抗戰,以減輕民意的壓力。所以當日軍開始有意佈署攻擊熱河之時,蔣介石就三番兩次的急電張學良,要張學良設法調兵遣將,積極的準備進行熱河之戰,必要時中央決定增援六個師的部隊,支援熱河保衛戰。蔣介石實在希望張學良能在熱河有一番浴血抵抗的作爲。
這時的日皇裕仁,已經沈湎在日本帝國擴大版圖,以及皇軍神威無敵的熱情之中,對於武滕的進軍熱河計劃,當然是非常的高興與贊成,因此立刻頒佈敕命,允許關東軍進兵熱河,成爲日本正式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作戰敕令。武滕大將在奉命之後,在一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連發三道進軍命令,派遣第六、第八師團與第十四與三十三混成旅團,加上所招降的滿洲國的漢奸部隊,總計八萬多人,果斷的向熱河發動三路攻擊。不過當時武滕所奉的熱河作戰敕令,是只准關東軍在熱河地區之內進行作戰,敕令特別規定,關東軍不得越過長城防線,進入中國的關內,以免國際社會對於日本造成過多的壓力。但是武滕的熱河作戰計劃,卻把作戰重心,放在攻擊長城與威脅平、津。
雖然在軍力對比上是如此的悲觀,不過在輿論與現實的壓力下,國民和圖書政府對於熱河的防守,仍然有著期待,由於國民政府與東北軍先前對於東北與日本的局勢發生誤判,而在東北採取了不抵抗主義,使得東北近乎沒有抵抗下就淪陷,因此造成國民政府成立以來,最大的決策性錯誤,因此,國民政府必須要在熱河,有些奮戰的表現才行。而在一二八的上海事變中,中國守軍英勇作戰的表現,又讓當時急切尋找好消息的輿論覺得,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正面作戰,並非完全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戰果。這些紙上的「軍事專家」,以及靠煽動民意爲奧援的政客們,製造出的一種錯覺,就是只要逼國民政府立刻在熱河與日軍作戰,中國就是不贏,大概也輸不到哪去。
而張學良雖然在形式上統領華北各軍應戰,但是這些部隊之間本有異心,更是還沒有建立眞正的國家民族共識,加上餉彈不足,訓練不夠,後勤缺乏,號令不一,參戰各軍主要的關切焦點,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存與利益,對於命令,也自然各有自己的立場與打算,這種非現代化又非國家化的雜牌軍,根本不是威望不足的張學良所能調動自如的。不過在當時的華北,除了張學良之外,也找不到更好的統帥,而蔣介石以及中央軍仍然在陷在華中與華南的幾個戰場上,根本無法分身。
關東軍新任司令官武滕信義非常清楚的知道,假如日軍不能迅速的奪取熱河,而將中國軍隊逼到長城以南,那麼東北的義勇軍,就會繼續有後援而反抗滿洲國與關東軍;更爲重要的是,當假想敵蘇聯發動攻擊在東北的日本部隊時,日軍需要有更爲廣大的戰略縱深進行防衛反擊。不過在當時,東京的參謀本部仍然認爲m.hetubook.com.com,關東軍進攻熱河的時間應該適當的延後,因此特別派遣總務長梅津美治郎大佐前往東北,要求關東軍謹愼從事。但是武滕堅持,用兵就是要能大膽的出敵不意,由於武滕在日軍中崇高的威望與地位,因此參謀本部也就不再反對武滕的用兵計劃,轉而支持關東軍在一九三三年年初進軍熱河作戰計劃。
張學良面對強敵壓境與後勤支援不足的困境,一種疑懼與保本的心理,就左右著他迎戰的決策。同時張學良對於熱河局勢未來的發展,也產生錯誤的判斷:由於關東軍並未藉著石本事件,擴大對熱河的進攻,同時關東軍也在私下加強遊說東北的部分將領,要求他們設法尋求中立或是靠攏,所以張學良認爲,日軍仍忙於對付東北抗日義勇軍,進攻熱河的兵力恐怕不足,加上日本也要顧忌國際社會的壓力,因此目前應有一段觀望與緩衝的時間;而且中國方面的部隊既沒有勝算的把握,日軍暫時又無力威脅熱河,那麼目前的策略最好是不要主動的刺|激關東軍,因此倒不如暫時留著兩面派的湯玉麟,正好可以做爲東北軍與關東軍之間的緩衝。因爲一旦中國的部隊進入熱河,不但會有嚴重的後勤問題,也會改變目前的戰略平衡,那麼關東軍就不可能坐視中國軍隊在熱河佈防,這樣必然會提早引爆雙方的直接衝突。因此張學良一直設法在拖延派兵進入熱河的時間。
這時關東軍在奉命進入熱河之後,卻未立刻發動攻勢,反而在進行周密的佈署,以及準備後勤的支援。這種「緩進急戰」的戰法,迷惑了中國守軍的判斷,以爲日軍兵力不足,不習慣在塞北高原冬季作戰,需要集結更多的兵力才能發動眞正的攻勢,因此國民政府也大張旗鼓的發表保衛熱河宣言。hetubook.com.com
武滕的熱河作戰計剮大體如下,他下令第六師團與滿洲國的漢奸部隊,一面招安,一面奔襲攻佔熱河北與東部,在得手之後,然後立刻向南旋轉直切中國軍隊的長城防線。而第八師團與兩個混成旅團,則是直接先進攻熱河南部的中國守軍,然後就地南攻長城防線。由於日軍的作戰訓練與裝備,都是爲了在西伯利亞與俄軍進行野戰所設定的,因此非常適合在冬季酷寒的關外作戰,同時日軍又首次使用空軍配合作戰,充分發揮了日軍火力與機動力的專長。而中國的守軍,卻只是由軍閥改編的地方部隊,根本沒有大戰線聯合作戰的能力、裝備或經驗,更是根本沒有見過飛機的火力攻擊了。加上後勤不足與政治鬥爭的問題,華軍沒有提早進入熱河進行陣地佈防,倉促之間進入熱河,當然只有挨打的份了。
不過關東軍對於奪取熱河,根本是有關佔領滿蒙成敗的戰略設計,因此這已經是日本政府、軍部以及關東軍共同的政策目標,只待適當時機來臨,就必然會動手。在關東軍開始調兵遣將、準備佈署進攻熱河之時,其駐紮在山海關外圍的部隊,卻搶先一步行動了。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晚間,日本榆關鐵路守備隊隊長落合甚太郎少佐,藉口關東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攻擊,對中國守軍提出了無理的要求,在要求不遂的情況下,於一月二日對中國守軍發動軍事攻擊。
由和_圖_書於當時張學良擔心東北軍與關東軍會在山海關發生直接的衝突,因此只佈防極少的部隊在山海關陣地,名義上是一個團,實際是只有兩個營而已。而根據辛丑和約的規定,中國從山海關經天津到北平的鐵路沿線,是不准建築防線,與增加駐軍的。日軍的攻擊在遭到中國守軍的反擊之後,關東軍立刻就調動第八師團部隊,以及日本空軍與在渤海的軍艦,以強大的聯合火網,猛攻戍守山海關陣地的東北軍。在兵力與火力懸殊的情形下,東北軍慘烈地抵抗日軍的攻勢,但卻無法扭轉敵眾我寡的劣勢,山海關以及附近的戰略陣地,就都被日軍佔領了,這使得中國在熱河的防線,出現了側翼洞開的危急狀況。
這時在各方面壓力之下的張學良也打起精神,經過幾番的討價還價之後,他將華北的各軍,編組成八個軍團迎戰日軍。由於張學良認爲熱河作戰只是一種苦肉計,以犧牲來換取同情與時間,根本就不認爲華北的軍隊能夠守住熱河,因此張學良仍然將各軍的主力放在保衛平津:第一軍團于學忠與第二軍團商震鎮守灤東,第三軍團宋哲元防衛通州,第四軍團萬福麟才進入熱河南部佈防,第五軍團就是湯玉麟的部隊,第六軍團由與湯有關係的東北軍老前輩張作相,混編東北軍與支援的義勇軍,防守熱河中部,第七軍團傅作義在察哈爾待命,第八軍團則是由中央軍的楊杰在北平做爲預備軍力。
就整個戰略與軍力的佈署而言,熱河之戰,根本不需正式的接戰,就已經可以看出結局了。武滕信義大將所統領的關東軍精銳,兵精糧足,士氣高昂,對於熱河正進行有計劃與大膽果決的作戰準備,並且更積極進行政治上的策反工作,找到不少的漢奸軍閥和*圖*書做爲內應,因此日軍清楚掌握了熱河軍、政局勢的情報。
由於張學良不戰而丟掉東北,不但軍政資源大部盡失,且東北軍的威望與軍心都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因此更增加張學良調動在華北的各個山頭部隊作戰的困難。在這種情形下,張學良那裡敢再歡迎中央軍的加入,而破壞華北各個軍系之間的平衡。何況到時候中央軍會聽誰的命令,才是一個更大問題?假如張學良指揮不動中央軍,那麼東北軍在華北的前途,就更加的岌岌可危了,因此張學良就極力婉謝中央軍北調,卻希望中央給與熱河佈防充足的後勤與軍費的支持,但這是國民政府無力也不願辦到的。
整個華軍的人數雖多達二十萬人,但是戰力與火力都嚴重不足,更是沒有統一的指揮與足夠的後勤支援。張學良知道反正熱河是絕對守不住的,他的作戰安排重點是要華軍能夠打一場還算過得去的防守作戰,好對輿論有個交待,因此大軍不宜深入熱河佈防,以免受到日軍的切斷與圍殲,而以主力保住平津。就華軍的兵力佈局而言,是南重北輕,主力都在河北邊界而非熱河。
當時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特別熱心支援熱河作戰,在二月十八日,與張學良等人親自前往熱河勞軍,聲明國民政府一定會在熱河與日軍打到底,而且慷慨的帶去一筆軍費,甚至派出自己的親軍稅替團前往熱河。國民政府擺出一副決心迎戰的氣勢,宣稱可以在熱河有效防守三個月以上,因此當時中國的輿論大都認爲,由一二八上海作戰以及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戰績來看,中日之間的戰力「其實」相差有限,所以對於熱河之戰,抱持了很樂觀的期待(殊不知中日兩軍的戰力,若在眞正的野戰戰場上對決,還是差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