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兵臨城下的塘沽協定
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最感到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與日本進行直接的談判與交涉。因為當時日本的政局,在少壯派軍人的主控之下,氣焰之狂妄,根本是無理可談,所謂的中日談判交涉,只不過是讓中國在會議桌上屈膝受辱而已。而當時中國的民氣又沸騰已極,任何對日本讓步的協議,都會被視為「賣國」的罪行,因此官員在議場中所受的内外壓力,甚至大於在戰場的指揮官。當時黃郛實在是在無可奈何的狀況下,勉強同意蔣介石的請託而出面收拾華北殘局。一九三三年五月三日,國民政府宣佈,由黄郛出任北平政務處理委員會主任,统領華北的軍政全局,負責與日本進行交涉。
由於日軍迅速的攻佔熱河,同時擊潰華軍的長城防線,日本的大軍就直接兵臨平、津重鎮,日軍的這一系列軍事行動的勝利,對於中國的華北與內蒙地區,造成了極大的戰略威脅。不過日本政府與日軍也開始明白,日軍任何進一步的軍事侵略,是必然會遭到中國的浴血反抗,中國不會像甲午戰爭的時代,打了敗仗就準備割地賠款。縱使中國軍民的血肉長城,一時之間仍然無法阻擋日軍的侵略,不過卻足以讓日軍付出可觀的代價,日本若是要想以繼續動武的方式,來侵略與佔領中國,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超過當時日本所能負擔的。何況日本還要擔心蘇聯的立場,以及國際強權的反彈,所以日軍無意戀戰,反而希望先見好就收。
12.1 中、日在戰略對抗上的比較
不過中國在熱河長城作戰之後,出現另外一波民族主義覺醒的意識——西北軍大刀隊的搏鬥(與十九路軍在上海的拼鬥),雖然能夠激發中國人的抵抗熱血,卻不能真正的打敗日軍的攻勢。同樣的,天險長城加血肉長城,也不能阻擋日本軍隊對於中國的侵略。但是中國人的這些鮮血與犧牲,並沒有白白的浪費,一個凝聚中國民族主義力量的幼苗,正在中國人抗日的血淚的灌溉之下,迅速的成長,曾是老大陳腐、分裂內訌的中國,開始在日本連串的侵略之下,出現了團結與轉變www.hetubook.com.com。
當時,中國無法戰敗日本的基本原因,還不只是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足,也不是中國軍隊不夠勇敢拼鬥,而是更基本的關鍵是因爲中國是一個落後與分裂的國家。中國沒有現代化的社會、人民、政府、工業與軍隊,因此她在總體的國力上,根本就不足以擊敗日本的強大優勢,軍隊在戰場上抗日的失利,只是中國全盤落後、加上內戰、分裂的必然結果——中國人開始逐漸知道危機的所在了。
任何國家要想現代化,絕對不是一和-圖-書日可以完成的,中國若要復興與現代化,當然也是如此:她幅員龐大、人口眾多,加上沈重的歷史包袱,因此中國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凝聚共識,她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發展。現代化的戰爭要有現代化的人民、社會、組織、經濟與工業,才能組成現代化的軍隊——惟有如此中國才能有贲力來對抗日本的侵略。
中、日戰爭是一場歷史性的民族戰爭,其勝敗的關鍵在於總體國力的強弱,中國若繼續陷在分裂與落後的狀況之中,她就根本不可能有力量對抗日本的侵略,中國若是https://www.hetubook•com•com立刻與日本進行全面戰爭,其結果很可能是亡國。但是當時的中國,與其他成爲西方殖民地的古文明民族不同的是,中國不願接受亡國的欺凌,中國人不肯成爲亡國奴!因此中國就必須盡一切的力量爭取時間,以完成團結與建設。
而中國要有這些現代化的社會與經濟基礎,至少要有幾十年的時間培養與發展,才能看到具體的成效。但是在日本瘋狂的進逼下,中國被迫即使沒有做好作戰的準備,也要開始反抗了。所以日本的決策者知道,絕對不能給中國足夠的和圖書時間來復興國家與救亡圖存,中、日兩大民族的歷史決戰勝負,就決定在時間的競爭上。
當時日本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是,以和戰交替互用的方式,逐步蠶食中國,最終能全面的屈服她的抗日意志,讓一個分裂的中國,接受日本的操縱與支配,而使中國的資源,成爲支持日帝國稱霸世界的基礎。日本的大陸政策,就是要侵略中國,但它卻不希望與中國進行全面的戰爭,認爲只有步步進逼,逐漸分割與蠶食她,才是上策。
當時日本的軍國主義情緒雖然因爲侵略中國而上揚,但是還不足以讓人民支持全m•hetubook•com.com國立刻成爲「全民皆兵」的地步,特別是擴大與中國的戰爭,日本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更非當時經濟低迷的日本所能承受。日本極缺作戰的重要物資如石油、鋼鐵、橡膠等資源,所以日本政府認爲,它需要時間來培養更爲狂熱的軍國主義,日本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已佔領的中國領土,轉化中國的資源成爲日本的國力。加上國際社會對於日本不斷的侵略中國,準備獨佔中國的利益,出現相當的不滿與壓力,所以日本不願在長城作戰之後,全面的乘勝追擊,而是希望將最終征服中國的戰略,暫時的從戰場移到談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