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6 宋哲元處置失當
不過在北平的宋哲元,對於蔣介石維護主權的廬山談話,根本充耳不聞,還是完全地接受日本無理的要求,宋哲元還以爲盧溝橋問题就此告一段落,因此他一方面下令二十九軍依照協議撤軍,並且拆除在北平備戰的防禦工事,此時宋哲元才將七月十一日的中日舊協議(不是最新十九日的城下之盟協議),電告南京,並且要求中央停止派孫連仲等部隊北上,同時不接受中央提供的備戰軍火。
而宋哲元在七月十一日才遲遲地回到任所,根本不理會蔣介石多封指示機宜的電報,更沒有將司令部移防的準備(更爲離奇的是,宋哲元根本不向南京報告所有情況,也不請示任何的機宜,完全獨斷專行,害得南京國民政府,無法掌握最新狀況,所有消息要靠軍統局電台的報告)。宋哲元當天立刻就直接前往天津的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部,與香月直接接觸。
雖然來自南京與東京的消息,都對宋哲元的做法,產生了極大的否定訊息,但是宋哲元仍然堅持自己對日本讓步的做法。七月二十二日,宋哲元下令第二十九軍各部,仍然要依照協議撤軍,但是日軍卻根本和_圖_書無毫移防的跡象,反而是大軍源源不絕的從關外以及朝鮮等地,進入平津地區。局勢已經非常的明顯,日軍在平津一帶開始形成合圍的優勢兵力。對香月而言,這是一個全面重擊二十九軍,徹底解決華北自治問题的最佳時機,但是宋哲元卻拒絕面對事實與危機,仍然相信日本人會遵守協議,和平解決盧溝橋事變。
就在宋哲元完全向日本壓力屈服的第二天,日本在豐台的皇軍,不但不按照協議撤軍,反而對宛平的中國守軍,發動軍事突擊,以密集的重炮,猛轟盧溝橋與長辛店的中國守軍陣地,華軍團長吉星文受傷。同時日本的內閣受到宋哲元示弱的鼓勵,以及認爲這是南京與華北之間的立埸對立,因此計劃從日本國內出兵,增派三個師團部隊,直接增援華北,以對宋哲元的部隊,進行猛烈的打擊,並且乘機完成華北自治的計劃。
香月在日本的援軍尙未抵達之前,先與宋哲元進行緩兵之計的交涉,提出嚴厲的七條件,內容是要宋將任何「反日」的黨政軍力量,全部撤出河北,宋哲元竟然一口答應香月所有的要求。宋哲元認爲和-圖-書只要二十九軍讓步,日本也就會伸手不打笑臉人,而得以「大事化小」。因此宋哲元在七月十五日,公開發表聲明,表示盧溝橋問題只是小事一件,目前已經得到合理解決,並婉謝中國境內各方的支持二十九軍備戰的捐款。
在廬山談話裡,蔣介石代表了所有的中國人,發表了決心迎戰的心聲:
這時候,事情的發展逐漸接近失控的狀態,宋哲元這一系列的表現,不但讓全國人民感到失望與困惑,就連蔣介石也感到事態不妙。全國人心開始浮動不安,日軍的行動更爲大膽,因此蔣介石在廬山連日與政府軍政首長以及社會的名流會商之後,於七月十七日,正式發表廬山談話,宣佈中央政府堅定的立場。
蔣介石在七月二十日趕回南京,接到宋哲元過時的報告,爲了避免在大敵當前,出現中央與華北當局的不和,只有勉強同意宋的協議報告,但是希望宋哲元能在協議上,爲中國爭取到更多的人事自主權。蔣介石一方面星夜派遣與宋哲元熟識的戈定遠、熊斌北上,親自向宋解釋中央抗日的決心與立場,希望他能夠加以配合hetubook.com.com。
盧溝橋事件發展的結果,不僅是中國存亡的問題,而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此事件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
蔣介石在談話中清楚地指出,假如日軍強行佔領盧溝橋,必然會進一步進逼北平,而假如北平不保,日本接著當然會進犯南京,因此若是盧溝橋事變不能得到妥善解決,那麼中國將會面臨最後關頭的選擇。但在和平尙未絕望前的一秒鐘,中國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中日雙方能夠以外交方式解決盧溝橋事變。蔣介石進而提出中央政府對於盧溝橋事變解決的最低四點原則:一、不能侵犯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二、冀察政務委員會不能有任何不法的改變。三、政府任命的官員不得撤換。四、二十九軍的防區不得變更。蔣介石指出,這是一個弱國最低條件的外交立場,希望日本能夠設身處地的考慮,不要逼迫兩國關係達到最後關頭,不要造成中日兩國的世代仇恨,應該能夠適可而止。
宋哲元的逆來順受,卻引www.hetubook.com.com動日軍更大的野心,香月清司在十七日派參謀通知宋哲元,要宋哲元一定要在十九日之前,以正式的文字協議,完全接受日本的要求。十八日,宋哲元參加前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的喪禮,與香月見面,正式向日軍道歉,並且下令張自忠與日本代表簽訂接受日方要求的協定。七月十九日夜晚,中、日終於雙方達成撤軍協議,約定雙方軍隊將於七月二十二日,各自撤離軍事衝突的交戰前線,以緩和華北衝突的局面,二十九軍並正式道歉。因此在七月十九日,宋哲元爲此再一次發表聲明,認爲整個事件已經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希望大家不要聽信謠言,中日雙方應該互信互諒、和平相處。
蔣介石一方面代表中央政府發表了捍衛國家領土與主權的立場聲明,並且清楚指出,假如日本真的還要進一步地侵略中國,那麼這就是迫使中國面臨全面抗日的最後關頭了。蔣介石仍然進一步地電告宋哲元,在進行談判時,千萬不要輕易的相信日本的緩兵之計,同時蔣介石已經在南京開始與日本使館進行直接的外交接觸,但是日本使館卻明白表示,盧溝橋事變是地方事務,將由和_圖_書華北駐屯軍與宋哲元進行直接的談判,日本政府只是藉著外交管道,警告南京國民政府,不要煽動仇日的「愛國活動」。
宋哲元回任之後,一再示弱的表現,的確令國民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吃一驚。蔣介石特別感到不安,因爲所有宋哲元的行動與交涉,一直沒有片紙隻字地回報南京;對於蔣介石之指示:『對於日本的要求,不可以輕易的讓步,同時應將司令部遷移到保定,集結軍隊以備不測,』也根本不加理會。因爲蔣介石已認爲,在日本壓力之下,任何表現善意的讓步,任何沒有實力備戰爲後盾的交涉,都會讓日本覺得可以得寸進尺,終於會誘使日軍採取武力行動。
無奈宋哲元擔心蔣介石會以抗日爲名,將中央的力量,重新回到冀、察發展,因此寧願向日本低頭,以求自己能夠繼續成爲南京與東京之間的緩衝。而宋似乎不了解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是崇拜強者、輕視弱者,因此宋哲元一再忍讓與低頭的表現,正好給香月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爲抗日英雄宋哲元,不過爾爾,因此香月已經決定,要在援軍趕到之後,在河北給二十九軍一個狠狠的教訓,以報日軍曾在喜峰口受挫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