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9 七七事變的檢討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9 七七事變的檢討

我們了解盧溝橋事變所引爆的中日歷史決戰,與當夜第一槍的歷史真相,以及志村菊次郎的失蹤復返,並無真正或必然的關連。整個盧溝橋事件的真相是,事前既非日軍故意設計,而在事後也沒有立刻引爆全面的衝突。中日雙方最高階層對於這個事件一開始的反應,其實是比較傾向「不擴大」的立場。這個小小的事變之所以會擴大,主要原因是日軍的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與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大佐,硬要藉這個題目,擴大事變以拉高自己的威望,而當時駐屯軍的代理長官參謀長橋本群又壓不住現場狀況,造成中、日雖然達成解決的協議,很快的又被推翻,衝突越來越多,事情越鬧越大,日本的輿情更是出現狂熱的求戰情緒。
這時候,不但是關東軍與朝鮮軍的將校們,全部主張強硬對付中國,連日本的輿情,也是高喊日本必須拿出行動,懲罰中國的「無禮」,駐屯軍的部屬更是已經殺機已露,難以約束,和_圖_書人人都想利用這個機會立功,所以新任的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在強烈的行動期盼壓力下,幾乎是別無選擇地要藉機立威。而唯恐天下不亂的日本海外駐軍將校們,更是拉幫結派的對東京進行請戰的壓力,日本的輿論同樣的推波助瀾求戰,整個問題才急轉直下的擴大成爲無法控制的戰爭。
從盧溝橋事變的小意外事件,而逐步擴大成爲平津陷落的華北事變,這些年來,身爲華北軍政最高領袖的宋哲元要負相當的責任。因爲他沒有進行全面與周詳的作戰準備,在日軍的攻擊下,就讓平津重鎮輕易地淪陷。有了九一八事變與熱河、內蒙淪陷的教訓,以及長達三年的準備時間,宋哲元居然沒有一套完整的建軍備戰之抗日方略,也沒有周延的防衛平津之參謀作業,以及全面抗日的作戰計畫,真是令人感到不解。
總之,七七事變之所以最後發展成爲中日歷史大決戰的第一槍,真正的關鍵時和*圖*書刻,不是七月七日當天晚上的事故,而是在七月十一日所發生的一連串變化。因爲在十一日的當天,日皇正式下令派遣大批日軍進入河北增援,香月清司也在同日接任駐屯軍司令官。也在這一天,中方的宋哲元,抱著一種不完全信任南京,亦不打算與蔣介石指示合作的態度,銷假上班,宋並且擅作決定,以逆來順受的態度向日本壓力低頭。這三個同在七月十一日所發生的事件,決定了盧溝橋事變最終發展成爲華北事變,然後進一步發展成爲中日之間的歷史大決戰。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就不可能懸崖勒馬、就地化解中日之間的衝突了。
七七事變既演變爲華北事變,蔣介石已是退無可退,只有率領中國走上抗戰之路。這時的局勢是,國際社會袖手旁觀,日軍侵略凶性大發,中國各路諸侯積極請戰,沸騰的民意更是要求抗日,蔣介石於是斷然決定,中國已經無法再對日本退讓,假如日軍一定要繼和_圖_書續地侵略中國,她就只有提前與日本決戰。但當時的中國,實在是真的沒有準備好而能與日本決戰,但是歷史的命運已經逼得她沒有其他的選擇。盧溝橋不確定的槍聲,以及誤以爲失蹤的日本士兵,就成爲引導中、日兩國進入了歷史大決戰的藉口。
而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宋哲元擅自違背南京之「要抵抗」命令,以及阻擋支援的軍力,最後更是擅自決定不戰不告而退,其實在歷史的意義上,他才是真正的奉命抵抗,卻自行退卻的「不抵抗」將軍。不過這時中國需要抗日英雄的形象,因此也就沒有人追究宋哲元不抵抗的責任了。比起張學良因奉命不抵抗,而讓他爲之遺憾終生,宋哲元實在是幸運太多了。不過從此宋哲元也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可觀的重大戰功,兩年後就因病去世。幸而其他的二十九軍將領,很快就恢復戰力,像張自忠的以身殉國,劉汝明的奮戰不懈,還有馮治安也是一位很出力作戰的將領。
www.hetubook.com.com時,中日雙方都沒有正式進行法定的宣戰程序,這時雙方均認爲,若是中日正式宣戰,會影響到國際社會出售作戰物資的法律運作的問題,同時一旦停戰,還要簽定正式的和約。中國沒有打勝的把握,不能簽下任何割地賠款的和約,日本也不敢公然的獨佔中國利益,而引起國際的反彈,所以中日的正式法定交戰狀態,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四年又五個月,經歷過了幾千場的戰鬥之後,才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由中國政府以法定的程序,正式向日本宣戰。
但是歷史沒有忘記,中日全面戰爭正式的引爆點是盧溝橋。雖然在七月七日的當天,中日雙方既無正式的交火,也沒有人員的死傷,但是整個中日戰爭,仍然是從七七延伸而來,中國人世世代代都應記得爲什麼這是中國全面抗日開始的紀念日!
雖然中日戰爭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盧溝橋事變,全面的展開,但是中國對日本,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https://m.hetubook.com.com才正式宣戰。整個中日戰爭的政治決定流程如下:國民政府是到了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的最高國防會議上,才決定全面對日作戰,蔣介石於八月十四日宣佈中國自衛抗戰聲明。日本政府是到了八月十五日,決定設立大本營、進行全國動員、正式組織進攻中國華北與華東的戰鬥序列,這樣中日兩國才算是全面的開打。
雖然在事件剛剛開始之時,日本的不擴大派還是佔到上風,但是在派遣駐屯軍司令官新任人選時,竟然讓在「二二六事變」中,扮演要角的香月清司出任。香月本人原是傾向不擴大派的正統日軍將領,但是他又想利用這個復出的機會,大幹一場,才能更有前途,這和關東軍與朝鮮軍將校想要惹事生非才能建立功業的立場是一致的。香月清司在眼看宋哲元一再地示弱求和,中央軍的支援無法投入河北,於是決定動手。而宋哲元的猶疑態度與示弱的表現,加上與南京不同步的立場,都使得日軍認爲,這是打擊中國華北的良機。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