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0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 20.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20 中日全面戰爭的戰力解析

中國是在戰爭的各個層次上,都落後於日本,但是中國一直掌握戰略的主動,中國人不怕犧牲,結果獲得了最後勝利。假如用最為簡單的方式來歸納中日之戰的勝敗基本原因,那麼就是中國做到了「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中國也絕不停止抗戰」,但是日本做不到「一億人玉碎」的犧牲。
中日戰爭可以說是是一場典型「跨越時代」的遭遇戰,其主要的關鍵,不僅在於雙方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更在於總體國力,舉凡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上的差別。當時的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的軍事強國,無論是社會組織與國民觀念,都已能適應現代化的總體作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卻仍在落後與農業化生產的社會結構之下,因此難以發揮總體作戰的能力。同時日本對外的作戰力量是團結一致的,中國則有著國、共對立以及各地山頭的分裂問題。
所以,在討論中日雙方的有形戰力對比,雖然可以作出數量化的分析,但是由於其中結構的不同,很難單憑數量化的對比,而得知其中真正的差異。這就是爲什麼全球各國的軍事專家,對於中國抗日戰爭能力的評估,與事實的表現,會有非常重大落差的原因所在。只有透過中國軍民所付出的血、淚、犧牲,才能發現真正事實的層面。

20.1 中日雙方總體國力的比較

但是事實上,就連中央軍完成整編的二十個師的陸軍部隊中,大部分的德式裝備也沒有運到,若是以中國地方諸侯軍隊的兵力與火力做爲比較,華軍對日軍需要五比一,甚至是八比一,才能達到戰力平衡。如果加上日海、空軍、戰車與毒氣的聯合作戰,日軍更是佔到絕對的優勢
當時,日本已是二十世紀的軍事強國,有著健全的工業化生產基礎,陸海空軍隊所使用的先進武器,全部是由自己設計與生產的,日軍又有先進以及完整的軍事組織體系與半世紀以上的徵兵制度,因之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都是現代化的作戰結構。而中國還是處在十九世紀的落後國家,主要的軍事觀念還是來自一批前清遺老的領導人物,仍然以複雜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個人關係做爲運作的基礎,率領一支近乎文盲的軍隊,剛剛開始知道運用買來的一些二手軍火,國家既沒有工業化的經濟結構來支持戰爭的後勤需要,就連徵兵制度以及全民動員的總體戰,還是完全在摸索的階段。
軍隊戰力低落的最爲主要問題,還不在火力裝備的不足。當時的中國飽經軍閥割據的戰亂,中國人民普遍看輕軍人地位,當兵是走投無路的暫時選擇,一有另外的機會,還是離開部隊,軍官的素質也是一樣的低落,根本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常識,不會運用現代化的作戰方式(當然有少數的例外,中央軍校即是一例,後來的知識青年從軍又是一例),而中國部隊之間的所有無線電通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日軍都能監聽與解破,更是造成中日戰爭中,華軍在戰場上失利的重大原因。
中日雙方這場全面與持續的歷史大決戰,總共進行了八年一個月又三和圖書天,兩軍雙方總共進行過二十二次的會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戰鬥(雙方兵力在一萬人以上),以及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戰,中國軍方傷亡了三百六十萬人,日軍傷亡了一百一十萬,中國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萬人,接近六千億美元的財產以及無數的文物遭到日軍的摧毀與劫掠。
以戰爭規模而言,這場決戰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與最爲慘烈的戰爭,雖然最後中國終於與盟國一起戰勝了日本,可是結局卻是最爲奇怪的悲劇:日本這個侵略者、戰敗國不但能夠全身而退,不負責一文錢的賠償責任,甚至能夠保有它所侵略的琉球群島。爲世界的正義、和平犧牲最大的中國,除了得到了一個戰勝國的頭銜外,只有無數軍民的死傷,及社會與家族累積數世紀的基礎完全被侵略者的戰火消耗殆盡;雖在名義上成爲創立聯合國的四強,但是卻丟掉了外蒙古二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加上將東北的交通動脈、港口無償給蘇聯使用https://www•hetubook.com.com
在中日兩國正式全面開戰時,日本全面現代化已經有半世紀以上的基礎,日本帝國在當時是全球最強的陸軍與海軍國之一,它又擁有堪稱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夠大量生產及自己研發最爲先進的陸海空軍武器。當然最爲重要的是,日本近乎全民皆兵的總體戰爭體制,日本全國最爲優秀的年輕人,都以參軍爲榮,軍隊體制完整,軍官與士兵的訓練與素質都有很高的水準,因此日軍的戰鬥力,單以陸軍野戰師的有形兵力和-圖-書、火力相比,中國陸軍(當然是與整編後的中央軍)與日軍需要三比一才能平衡。
但是當時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於政府不能立刻抗日,一向是「動口又動手」的,不過自己卻少有參軍的,造成愛國青年與文人,打中國政府內行,打日本兵罕見的局面。直到知識青年從軍的運動興起之後,中國的抗日精神,才真正衝破了這個扭曲的結構。在軍事專家的眼中,中國的部隊有如拿著破舊武器的「苦力」,是自衛隊與民團的型態,根本還不懂得現代化正規作戰的戰術。中國軍隊最大的問題是,將、校缺乏戰略與戰術的兵學修養,軍隊缺乏強大攻堅的火力,更沒有高效率的後勤系統支援。當然中國也沒有工業化的經濟基礎,與現代化的社會動員結構,可以支持全面的戰爭。這些就是國際戰略專家,根本不看好中國作戰的原因了。
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開始入侵中國東北的領土起,中日雙方就處在不斷的對立與危機之中,其中也經和*圖*書過幾次局部與激烈的戰火衝突,但是中日雙方一直沒有正式的宣戰,中國在近五年又十個月的折衝與忍讓下,被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一半的內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萬的中國人成爲亡國奴。日本在中國的境內,事實上取得全部帝國主義宗主國爲所欲爲的特權,但是日本對於自己能否取得對抗蘇聯及與美國決戰的戰略優勢,仍然充滿著不確定,因此對華的侵略也就逐步的越陷越深,終於在盧溝橋事變的衝突中失控,迫使中國選擇了最後關頭的全面抗日作戰。
而反觀中國,就算在開戰之時,全國還不能算是達到真正的統一,將近一半地區,還是維持半獨立的狀態,現代化的工業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現,國內連主要地區的道路交通,都沒有完成,除了陸軍使用的輕兵器與彈藥可以自行生產〈其實數量不足,質量也很差),陸軍重武器與海、空軍的主要作戰裝備,還是全靠進口,不但經常是有錢買不到貨,而且最多也只能買到別國淘汰的二手貨而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