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1 日軍為應否進攻南京而激烈爭論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日軍攻佔了南京,並且以無法想像的殘忍手法來對付中國的軍民,但這種歷史上空前的暴行,不僅無法屈服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為激起整個中國民族的悲憤。中國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國人即使真正地打完最後一發子彈、流光最後一滴鮮血,也絕對不會對日本侵略者屈服與投降。對於蔣介石而言,抗日的戰略已非常地明顯,中國可以丟掉首都,但是中國不會停止抗日,中國將繼續引誘日軍深入其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即使這代表著更多的中國軍民要犧牲,更多的領土遭到摧殘與佔領,但是中國決心抗日到底。
在松滬會戰尙未完全結束之時,有關是否要進行南京攻防戰,就已分別在中日雙方統帥部之內,掀起了重大爭論的「意見戰爭」。日本大本營方面是考慮是否有必要進攻南京,中國軍委會方面則是考慮是否有必要防禦南京。
這種奇怪的爭論,看起來是有些荒謬,因為中日兩國既已全面交戰,日本理所當然要攻下中國的首都南京,以達到政治與戰略上「屈服」中國的目標。而中國當然要防衛自己的首都,以掌握本國政治與戰略的中心,指揮全國繼續地對抗日本。但是,當時之交戰雙方,卻有著非常特別的狀況,造成日本猶疑著是否要進攻南京,而中國則是考慮是否要防衛南京。
在法理的形式而言,中日雙方尙未經過正式宣戰的法定程序,日本當時對中國用兵的最高戰略目標,是希望保持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儘量以局部性的「事變」方式,採取分割的原则,來處埋與中國的各種戰爭衝突,日本並不希望與中國進行全面的戰爭,以免陷入中國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日本想要的是逐步蠶食中國。
七七事變之後所引發的華北作戰與淞滬會戰,其實都已超過日本的預期了。所謂日本可以在「三個月」內亡華的構想,並非日本軍部單純、輕率與狂妄的設想,而是有著相當科學、實際數據支持的估計。在盧溝橋事變擴大,日本決定派兵進攻中國之時,日政府並無完全佔領中國的策略。日本確信中國在遭到幾場嚴重作戰的失利後,就會向日本屈服,接受讓日本控制華北與內蒙古的條件。同時日本可以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與資源,以支持與配合日本準備與蘇聯和美國之「終極作戰」。

23.1 日軍為應否進攻南京而激烈爭論

因此日本政府認為,它已佔領中國華北的政治、經濟中心北平與天津,以及控制了山西的戰略高原與黃河以北地區,加上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擊潰了中國的主力作戰部隊(特別是蔣介石培訓之德式裝備的中央軍),因此日本政府與軍部都曾考慮,是否無需在淞滬會戰結束之後,進一步地對中國首都南京發動攻擊;中國在遭到如此重大的作戰損失之後,「應該」會接受日本的和談要求。而日本若是進一步進攻中國首都南京,將會使得中國政府陷入決心抗戰到底的心理反彈之中。
而日本大本營也同時認為,在華北作戰與淞滬會戰中,日軍付出的代價,已經超過了在日俄戰爭中傷亡的總數,日本人民開始會對戰和-圖-書爭感到恐懼與厭倦。同時日本政府也根據情報判斷,蔣介石正與蘇進行軍事聯繫,蘇聯有可能會投入戰場,以對日軍造成背後的攻擊。所以日軍最好能夠及時見好就收,集中足夠的實力,來防範蘇聯的偷襲。何況日本一直認為能以分期的方式,蠶食中國,比較有利。
日本當然知道中國的持久作戰戰略,是企圖「誘敵深入」、「以空間換取時間」,所以日本政府與軍部中,有不少負責的官員,包括首相近衛,外相廣田,大本營的參謀次長多田駿中將,都認為對華的戰爭,必須要能夠適可而止,只要能夠在局部的衝突上取得勝利,並迫使中國接受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日軍就沒有必要繼續在中https://m.hetubook.com•com國深入地作戰,因為日本的資源有限,同時擴大與中國的戰爭,會影響到對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最後決戰。所以在松滬會戰中,日本大本營早就劃下日軍在上海作戰範圍的「制令線」,所有部隊不得越過蘇州、嘉興以西的地區作戰,日本大本營就是擔心日軍會在中國的戰場上,越陷越深。
日本與中國進行的全面作戰,主因只是由於日本政府對七七事變處理失控,將局部戰事演變成為全面大戰,使它覺得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在華北給予中國重擊,然後迫使中國讓步,使得日本可以進一步的掌控中國的內蒙與華北地區,而不是日本預先設計與謀劃的結果。
日本沒想到因為hetubook.com.com海軍在上海的介入,給了蔣介石一個借勢轉換決戰地點的機會,因而引爆了八一三上海事變。日本軍部基於國家顏面以及軍方的形象,不肯也不願在上海這個國際都會做出任何讓步,因此才在上海與中國開闢第二戰場。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戰目標,也不過想要在上海痛擊中國軍隊,攻佔中國的金融、工業與經貿中心,造成對長江三角洲精華地區,以及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脅,以增加其迫使中國簽下城下之盟的籌碼而已,因此日本的戰略規畫,還是進行華北決戰。
當時,蘇聯是唯一以武器公開支持中國作戰的國家(當然還是要中國出錢買),而蘇聯準備隨時對日本作戰的傳聞又很多,為此,日本大本營曾經和*圖*書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緊急電令關東軍進行戒備,同時下令華北方面軍停止沿津浦路南下渡過黃河的攻擊行動,以保留兵力,在必要時支援關東軍與蘇聯軍隊作戰。所以日軍並不希望與中國繼續戰下去。這時候日本眼見上海的戰事,日軍已獲得勝利,九國公約的會議又正在召開,各國有意介入調停,因此日本主動進行外交出擊,日本外相廣田弘毅在十一月二日,展轉向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Dr. Trautmann),提出中日議和的七點條件,條件內容出奇的「寬鬆」:一、內蒙古自治。二、華北中立區擴大過平津鐵路以南,華北地方的主權仍屬中國。三、上海停戰區擴大,由國際共管。四、中國停止排日。五、共同防共https://m•hetubook•com•com。六、減低日貨關稅。七、尊重外國在華權利。日本外務省請求德國居間調停,所以大本營起初並不同意華中方面軍向南京追擊的要求。
不過為了加強外交運作的壓力,日本大本營在在十一月七日,宣佈成立「華中方面軍」戰鬥序列,任命松井石根大將統領上海派遣軍、第十軍,與所有海空支援作戰部隊,以九個師團,超過二十五萬的兵力,展示日本有可能乘勝追擊,而會進一步地將戰爭推向整個華中地區,以迫使中國政府接受日本的條件。同日,日本參謀本部在政府的請求與參謀次長多田駿的同意下,發出第六百號的臨參命,明確地限制華中方面軍,不得越過蘇嘉鐵路以西的制令線,進行任何的軍事行動,以等待國民政府對於和談的答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