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從和平運動到叛國結局的汪精衛
27.5 對日和談的幻想
事實上,華軍從武漢撤退前,德國與義大利已中止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同時拒絕再將軍火賣給中國。雖然蘇聯此時對中國仍提供有限的軍售,但已經幾乎可以確定蘇聯不會與日本宣戰了,而英美等國也只僅止於道義支持而已,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爭,多少已經接近彈盡援絕的地步了。當時美和-圖-書國駐華武官史迪威上校,就曾做出「中國最多只能再支撐六個月」的報告。國民政府的高層決策人士,對於繼續作戰下去的前景,多半都抱持著相當悲觀的看法,因此大家的意見比較傾向於能和則和的態度。此時只有蔣介石堅持繼續抗戰的立場,以待國際環境的變化(這和_圖_書時候就可以看出誰是真正的抗日了)。
高宗武眼見華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國家失地日廣,但另一方面,日軍深入中國卻也無法獲勝,日本政府又在軍方的壓力之下,發表不與國民政府交涉的聲明。可是高宗武認爲,日本政府內部是有尋求和解的打算,但是這些人爲了要找個台階和圖書好下、讓面子好看,故希望能夠在蔣介石之外,找到另外的高層政治人士出面,來與日本進行和談。這樣中日雙方都有一個以談判解決衝突的轉圜,而汪精衛應是一個可以出面的人物,這樣一旦進行中日的和談,蔣介石可以將部分責任推給汪精衛,日本政府也可以有藉口對日本軍方做個交待hetubook.com.com。
因此高宗武積極地與部分的日本軍政領袖,進行各種和平解決中日戰爭的協商,而汪精衛眼看華軍一系列的作戰失利,國民政府已經退到中國的內陸,軍事與經濟狀況都極其不利,外國的援助又逐漸中斷,長久下來,中國軍隊的後勤不濟,國家經濟運作發生困難,都會影響到繼續作戰的意志hetubook•com•com。因此汪精衛逐漸認爲,中國要想繼續再戰的希望,已經非常的渺茫;加上幾個國際強權,也爲了本身的利益,希望能夠在中國政府之中,找到蔣介石之外的政治領袖,這樣可以藉著談判,結束中日戰爭。所以汪精衛覺得這是他的一個機會,與其坐看中國抗日戰爭走上最後全面的失敗,不如由他早些出面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