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6 悲劇的誕生——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6 悲劇的誕生——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

在馬歇爾與美國陸軍部(Department of War)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的支持下,史迪威是抱著開始時先「監督」蔣介石,最終掌控中國戰區指揮權運作的使命而來。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史迪威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就註定了緊接的將帥嚴重失和,以及中、美爭議不斷的悲劇。當時史迪威具有「雙重身份」的安排,在形式上,史迪威是蔣介石的中國戰區參謀長,需要服從蔣介石的指揮,但是史氏又指揮所有在中國的美軍,掌控了所有美援裝備的申請與分配,以及負責在緬甸的作戰指揮。因此他可以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與蔣介石較量、周旋。
原先史迪威在中國多年來,就與左傾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美國人物史諾(Edgar Snow)等人相熟,對中國的赤化與左傾的勢力,有著極大的同情與支持。他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後,身邊的主要政治顧問,如美國駐華使館的秘書戴維思(John Davies)與謝偉志(John Service)等人,全都是左傾的政治狂熱人物,積極企圖協助中國全面赤化,他們與延安的八路軍代表,有經常的接觸,因此他們對於中國戰區的民情與政局的報告,全都採用延安觀點——主要的目的,在於醜化、分化與弱化中國戰區與國民政府的抗日事實,並且極力創造與加深中國戰區內部的矛盾。因此他們的報告,和圖書對於中國戰區極端地不利,他們對於史迪威的影響極深,其中謝偉志還因爲向延安洩露美國的機密文件,最後在一九四五年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審訊。
史迪威本身並無統兵作戰的經歷與能力,只在中國擔任過長期的軍事外交工作。他對於中國的內戰與派系鬥爭,有著政客般的高度個人興趣,他對於蔣介石能夠擊敗群雄,取得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一直有著極大的成見與負面的評價。當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史迪威就是一直散播中國抗日「無望論」的西方軍事專家,假如依照史迪威權威的預測,中國早就該向日本投降十次了。但是中國卻能在蔣介石領導之下,單獨抵抗日軍五年,因而讓史迪威的中國軍事權威專和-圖-書家之名譽掃地。此次他能夠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然有機會讓蔣介石背腹受敵,並且運用影響力,扶植自己看好的軍方將領如馮玉祥、李宗仁與白崇禧等人,希望這些人有朝一日可以在中國當權。
因此史迪威一直自認他實際上是美國派在中國的「監軍」,隨時向美國政府秘密報告蔣介石與中國內部的所有情報,動輒使用美援物資的申請與分配權,來脅制蔣介石,並且離間中國戰區的將領,以及設法培養美國在中國軍方的「代理人」。因此自從中國戰區設立,史迪威成爲戰區參謀長之後,中國獨立自主的作戰決策就每下愈況,同時中美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就快速增加了。從此中國不但要對付日本從外面的軍事攻擊,還要應付史迪威hetubook.com•com在內部的挑撥離間,逐漸使得蔣介石所指揮的部隊,出現新的矛盾與彼此的猜忌,最後在日軍一號作戰計劃的攻勢下,中國付出了慘敗的代價。
原先華府屬意由一次世界大戰的猛將段瀾(Hugh Drum)中將,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但是段瀾發現馬歇爾的「敷衍」中國戰區的政策,與自己希望大量援助與武裝中國,並且在中國戰區建立強大打擊軍力的政策不符,當然就不肯出任這個搞權謀多於戰略規劃的工作。這時馬歇爾推荐自己的親信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其基本的著眼點,就是史迪威是一個意志與成見都極其強的「中國通」,他絕對不會改變的特點,是對於蔣介石的反感以及對中國人的輕蔑——這正是馬歇爾的人選所必https://m.hetubook•com.com須具備的條件。由史迪威把蔣介石纏住,不讓中國戰區的實情傳達到盟國的決策階層,這樣就可以爲「中國最後」的戰略方針,得到最佳情報的支持。
平心而論,史迪威在中國戰區所造成之指揮系統的危機,一部分的確是來自中、美國情的差異,特別是當時中國的軍政結構,仍然屬於人治統屬的方式。同時中國所有的作戰資源,已經消耗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因此除了以上下欺瞞的方式,暫時地迴避問题之外,也別無其他的良策。軍委會無法提供軍隊足夠的兵員與補給,部隊也從來沒有真正按照實在的編制運作,因此史迪威認爲中國的軍隊,根本就是上下交相欺騙的體制。華軍不同系統的部隊又有不同的待遇,更加讓他覺得,中國政府仍然利用抗戰在搞山頭利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