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1 抗日戰爭史上最錯誤的決定
在這個關頭,羅斯福終於對中國戰區失去了信心與耐心。一九四四年七月,羅斯福乾脆直接要求蔣介石交出軍隊指揮權給史迪威,以解救中國戰區的危機。史迪威得意洋洋地到處拉幫結派,準備要接掌中國軍事的指揮大權,並且揚言他將要給八路軍美式裝備,以威脅蔣介石政府。面對中國戰區的全面崩潰,蔣介石爲了挽救戰局,只有認真考慮接受這個安排,以爭取盟國的援助,來阻擋日軍的攻勢。美國總統羅斯福特派赫爾利(PatrickHurley)做爲羅斯福總統私人代表,以調解整個指揮權移交的過程。
史迪威以卑躬屈膝的態度,用發動中國內部政潮的手段,從被撤換邊緣爭取到留任之後,當然更是要存心報復「花生米」給他的威脅。他一心盤算自己最後如何能夠統帥所有的華軍作戰。他的計劃是先設法在緬甸打場勝仗,以洗刷失敗的恥辱;然後扶植自己的人馬,再從蔣介石手上取得軍事大權,這樣就可以徹底地羞辱蔣介石,並全面掌握中國的軍www.hetubook.com.com政大權。
在這個歷史重大的轉折時刻,蔣介石突然轉變立場,竟然同意只要史迪威口頭認錯,那麼就不必撤換他,也不改組中國戰區。一九四三年十月十八日,史迪威從原先已經得到通知,將要被調職的前夕,由於獲得宋家姊妹以及國民政府守舊派系的支持,而成功地留任。史迪威在這一場絕地大反攻的勝利,當然導致宋子文與蔣介石之間近乎攤牌的衝突。蔣介石與宋子文的關係於是絕裂,宋與政學系相關的人馬遭到冷凍,蔣與愛將陳誠等人一併保持距離,以防他們的權力串連與擴張;而何應欽則得到特別的重用,白崇禧卻失去了蔣介石的信任。由於上層權力的變化,中國的第六與第九戰區,都暗中受到特別的「待遇」,兵員補充與後勤補給都遭到嚴重的影響。hetubook.com•com
最糟糕的是,此時由宋家姊妹出面,央求蔣介石,表示她們負責說服史迪威「悔改認錯」,就不要撤換他,以免遭到馬歇爾對中國戰區的全面報復。何況當時開羅會議召開在即,史迪威已經熟悉緬甸的戰況,假如中國熱切希望盟國反攻緬甸,那麼很難找到比史迪威更爲熟悉緬甸的「人才」。當然這也可以壓制宋子文的政學系的「奪權」,而蔣介石也不完全放心將中國戰區的司令官職務交給其部屬。
m•hetubook.com•com
不料這個事關重大的歷史安排,因爲史迪威設法牽動中國內部的政潮,而在最後一刻發生了變化。首先,各種有關宋子文「蓄意」藉史迪威事件,改組中國戰區來擴大自己派系權力的謠言,開始大量地出現。特別是將由誰出任中國戰區最高長官,更是熱門的權力鬥爭焦點。由於宋子文代表當時所謂「政學系」的力量,開始批判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以及何應欽等「舊派」團體,因此造成了他們的反彈,當時由孔祥熙夫人和_圖_書宋藹玲出面,整合宋美齡與「CC」派,開始與史迪威有直接的接觸。史迪威當然拿他的靠山做爲威脅,假如他去職,馬歇爾將會全面地報復中國,杯葛所有對中國的援助,因此蔣介石考慮這些問題之後,竟然動搖了撤換史迪威的決心。
史迪威被留任的一個月後,就代表中國戰區的軍方,參加開羅會議(原本多年來代表中國戰區的,都是由宋子文擔任這個角色)。史迪威在會中最後的關鍵時刻,報告羅斯福總統,中國已經無力與日本再戰,蔣介石隨時會垮台。因此最後造成丘吉爾觀點的勝利,讓羅斯福撤銷對蔣介石全面反攻緬甸計畫的支持。接著史迪威又佈署私下反攻緬甸北部計劃,然後由馬歇爾對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出動的遠征軍,投入這個效益極差的作戰,罔顧中國戰區面對日軍決戰時軍力配置的優先順序,而往準備的佈局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接著,在日軍一號作戰攻勢發起以後,史迪威更是想盡辦法破壞中國的防禦作戰計畫,繼續強迫蔣介石調派接受美援的中國軍隊,和*圖*書參加緬北原始森林作戰,造成中國戰區戰略預備隊全被抽空。而所有寶貴的援華作戰物資,也都被挪到緬甸戰場使用;陳納德所指揮的空軍支援華軍作戰方案,更是被史迪威一再干擾,根本無法全力出擊日軍,造成中國軍隊在從南到北,在所有戰線上都面臨潰敗。
在最後一刻變卦讓史迪威留任,可以說是蔣介石在領導整個抗日戰爭中,最嚴重的錯誤決策。這個錯誤,影響到開羅、德黑蘭會議對華所造成的歷史命運;種下日後華軍在中國戰區幾乎覆滅之危機的遠因,也使得盟國在雅爾達會議出賣中國,及日後整個中國抗日歷史受到故意扭曲的命運。因爲蔣介石續任中國戰區司令官,無法在盟國聯合參謀團中佔到一席之地,就不能參與戰略決策和爭取後勤支援。而史迪威本性難移,繼續在中國內部進行分化工作,造成中國戰區的指揮系統的人心渙散。一九四四年,在日軍一號作戰計畫的猛烈打擊下,中國戰區全線潰敗,羅斯福無法爲支持中國找到理由,最後決定出賣中國,以換取蘇聯對日參戰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