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0 史迪威出賣中國戰區利益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0 史迪威出賣中國戰區利益

羅斯福原則同意這個方案,交馬歇爾與宋子文商議。馬歇爾知道戰區結構改組事關重大,若是中國今後可以出席聯合參謀團與軍火分配委員會,將是他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而撤換史迪威的提議,則成爲中美之間相互協商後達成妥協的下限。馬歇爾在權衡利害之後,同意犧牲史迪威,以拖延中國戰區的改組,宋子文也同意先換史迪威,再相機改組戰區的計劃。於是改組之事最後無定論,但當時中美的共識是,美國已經準備由索摩維爾(Brehon Somervell)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調往阿拉斯加州出任美軍第四軍軍長。
總之,丘吉爾的心態非常明顯,就是絕對不會支持提前反攻緬甸,而讓中國打通援助的大道。因爲丘吉爾清楚地知道,羅斯福一https://m.hetubook.com.com直有大量武裝中國軍隊,以成爲反攻日本陸軍主力的戰略構想。英國了解中國人是能夠作戰的民族,目前之所以無法發揮戰力,主要原因是沒有適當的裝備與訓練而已。一旦得到適當的援助,有了可以擊敗日本的軍力,中國當然也就不可能再受英國的擺佈了。
一九四三年十月,史迪威事件已經發展到一個關鍵時刻,就是在蔣介石長期的不滿,以及宋子文一再的努力遊說之下,羅斯福總統對於史迪威的許多言行與做法,也並不能認同,加上英國負責東南亞戰區的蒙巴頓也經常與史迪威發生衝突,宋子文提出了改組中國戰區基本結構的建議,以徹底解決問題,以及改進戰區運作效率不彰的危機。
宋子文建議,爲了hetubook•com.com讓中國戰區代表,可以出席盟國的聯合參謀團,中國戰區最高長官,可以改由蔣介石任命一位中國將領出任,副長官由美國將領出任,參謀長由中國將領出任,副參謀長由美國將領出任,其餘參謀職位也是如此中美混合安排,這樣中國戰區就可以參加盟國聯合參謀團會議,爲中國戰區爭取資源。同時史迪威也就可以因爲中國戰區全面改組的名目,毫無痕跡地加以調職。
此時,丘吉爾赴美以商討盟國的戰略,這就是在華盛頓舉行的「三叉會議」(一九四三年五月),在會中決定了盟軍繼續在地中海的對義大利半島攻勢,以及決定了亞洲戰場的戰略。羅斯福允許中國的宋子文參與部分會議的討論,史迪威與陳納德也參與此會。丘吉爾當然率領英國代表團,不斷杯葛任何全面反攻緬甸的作戰計畫,英國甚至提出毫無實行可能的反攻印尼蘇門答臘的作戰計畫,真是把美國搞得啼笑皆非——當時英、美連東印度洋的孟加拉灣都無法掌控,哪裡有力量去攻蘇門答臘?和-圖-書
史迪威在三叉會議上,與www.hetubook.com.com宋子文大唱反調,演出中國戰區內鬥的全場「鐵公雞」,而且不斷以違背實情的言論(比方「中國不抗日」)誣蔑中國,因此宋子文認爲,假如不能免除史迪威的職務,中國根本不可能在華盛頓爭取到盟國的支援。中國戰區所有的努力,往往就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惡意中傷的立場下,陷入無法收拾的困境之中,因此宋子文決定進行全方位的佈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撤換史迪威,以爲中國戰區的內部消除這個心腹大患。
三叉會議中,羅斯福對於史迪威的表現與態度,相當地不滿,因此羅斯福就直接下令,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擁有優先使用駝峰物資供應,以及獨立作戰指揮的權力,而陳納德的十四航空隊,也真的創下二次大戰的空戰歷史記錄。在極其有限的裝備與後勤狀況下,和_圖_書十四航空隊平均每月擊沈日本十五萬噸船舶(途經南海與台灣海峽)的記錄,日本的南北戰略運輸航線因此近乎癱瘓,造成日本國防工業生產面臨中斷的危機。這就是日軍會動用最後的戰力發動一號作戰,以掃除美軍十四航空隊在中國華南基地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丘吉爾在會議中,一再地東拉西扯,最後在美國與中國的壓力之下,才勉強對反攻緬甸達成一個含混的立場看法。英國同意盟軍在緬甸北部,進行反攻,以牽制日軍。這是由於英國擔心日軍進攻印度,同時這個作戰方案,對於打通補給中國的通路,也無法發揮真正的效果;更大的「好處」是,這可以抽調中國戰區的軍力到緬甸邊區,讓本土受到日軍正面的打擊,這樣中國就可能要爲了緬甸作戰,而犧牲自己。這當然是蔣介石所最爲擔心的戰略陷阱。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