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中國在開羅的同盟國高峰會議中,雖然得到形式的禮遇與盟國支持的承諾,但是卻引發後續的全面翻案,最終讓中國遭到幾乎全軍覆沒的伏擊,結果是確定了盟國利用與出賣中國的陰謀。若從歷史發展結杲的角度來衡量開羅會議,它可以説是比中日之間的任何一場會戰,對於中國的影響還要深遠。中國在開羅唯一的成就就是確定收回被日本侵佔的失地,但是從此她也被盟國送上孤立與分裂的歷史悲劇之中。
中國的對日抗戰,當然沒有打到非洲的開羅,但是開羅卻對中國的抗日戰爭,產生了歷史性的重大影響,這是一場有關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政略會議,也是劃分戰後亞洲歷史發展的重要決策樞紐。在這埸會議中,中國為亞洲爭取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卻因此為自己帶來了危機。
開羅會議是中國在盟國地位的歷史分水嶺,在會議前,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步步高升,中國從飽受不平等條約束縛的弱國,躍升到成為創立聯合國的四強,最後中國的領導人終於能夠與英美兩國領袖,在開羅平起平坐地討論戰爭的策略與戰後的安排。但是,卻也因為中國在開羅會議中,展現出大國的風範與復興的鬥志,因而刺|激國際強權的領袖們,擔憂中國若是在戰後興起,將會影響到西方殖民主義帝國在亞洲的利益,所以丘吉爾與史達林決定,設法設計說服美國,好一起聯手打擊與出賣中國。
若從歷史結果的角度來衡量開羅會議,它對於中國歷史命運的影響,可以說是極端的嚴重,因為中國在開羅會議所得到盟國的允諾,在會後近乎全面地遭到翻案,在開羅會議之後,美、英、蘇等強權,開始修訂了的它們對亞洲政略的目標,就是在擊敗日本之後,也絕對不能允許中國復興與強大。戰後的亞洲局勢,仍然是由西方的三強所掌控。
盟國執行這個基本策略的做法是,先以各種的政策花招,設法延遲打開援助中國的通路,這樣中國就得不到極其重要的作戰資源,中國的國力自然無法強大;同時還設法分散中國戰區最後保存的一點戰力,調往緬甸作戰,這樣中國在本國戰場上,將會遭到嚴重的挫敗,因而失去爭取國家利益的實力。然後同意蘇聯的紅軍,以「傭兵」的姿態,長驅直入地劫掠中國、分裂中國北部的外蒙古,同時英國也可以穩住它在亞洲殖民地的利益。戰後的中國則因為國力完全的耗盡,只能擁有戰勝國的虛名,不但無法為自己在國際間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在國家重建上,更是百廢待舉而無法施展,這樣當然會產生強大的民怨,而累積內戰的火種。
33.1 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當時的「大英帝國」,在遭到德國凌厲攻勢之下,幾乎已經無法招架下去,幸好美國給予極大的軍經援助,英國才勉強地撐住局勢。在美國正式參戰之後,英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確定美國「先歐後亞」的戰略秩序。英國首相丘吉爾非常擔心,美國會急於先報日本偷襲珍珠港之仇,而進行「先亞後歐」的戰略安排。若是亞洲殖民地會先光復,而宗主國卻還在苦戰之中,那麼殖民帝國將會無法維持下去。
這是自從一八四二年的鴉片戰爭所簽下南京條約之後一百年,也是中華民國建立了三十二年之後,中國才真正「暫時」得到國際地位的平等。這完全是靠中國全體軍民在抗日戰爭中的流血犧牲,才換得這樣的成就。
但是羅斯福總統念念不忘他的亞洲戰略佈局,就是大量援助英勇的中國部隊,成為對抗日軍的主力,這樣可以減少美軍的傷亡與提早結束二次世界大戰。丘吉爾當然極力反對羅斯福援華的戰略構想,因為丘吉爾早就開始在盤算著,如何在戰勝後繼續維持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利益,他的亞洲策略是,擊敗日本,扶植法、荷,壓制蘇聯,與孤立中國。這樣英國才能在戰後繼續維持其日不落帝國的利益。史達林更是計劃著要擴大侵略中國的策略,哪裡肯讓中國獲得援助?因此蘇聯主動切斷了中國西北的國際援助通路。hetubook•com.com
同時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也覺得中國已經成為反法西斯陣營的四強,若是仍然對中國保有帝國主義侵略時的不平等條約,實在是說不過去,何況日本政府也裝模作樣地宣佈,要放棄對汪精衛僞政府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所以他們也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以終止這些不平等條約。首先在一九四二年的十月十日,由英美等國家帶頭宣佈,廢止過去所有對中國各地的租界權(除了九龍、新界的租界之外)、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中國境內駐軍權,以及賠償的款項;接著又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日,與中國政府完成平等互惠的新約,從此中國才真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與國格和-圖-書平等的國家。
整個二次世界大戰中,能夠真正能有實力與日本法西斯作戰的盟國,只有中美蘇英的四強而已,但是英、美、蘇三國都曾參與了一九〇〇年的八國聯軍陣營,對於中國進行了肆無忌憚的侵略,並取得剝削中國的各種特權。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英美等國眼睁睜地看著日本不斷地侵略中國,這些國家都沒有依據國際社會的公理,主持應有的正義,也沒給與中國有效的援助。原因只是擔心自己會捲入與日本的軍事衝突之中。但是當在日本侵略的矛頭,指向它們,並以秋風掃落葉般地將它們打得潰不成軍後,這才想到,中國是對日戰爭中,作戰最久與犧牲最大的伙伴,假如沒有中國撐住半邊天,整個反法西斯戰局的歷史必然要重新排列過。
同樣的,「偉大」的無產階級帝國蘇聯,一樣被納粹德國打到幾乎亡國,也是靠著美國大量的軍援,才轉危為安。蘇聯最希望的是,美國全力援助蘇聯,但是絕對不能同時分給中國所需的援助。因為假如中國獲得幫助,她必然能夠展現戰力,那麼蘇聯就失去侵略中國的機會了。
到了珍珠港事變爆發,西方國家在東亞才真正面對日本軍力的打擊。這些世界級的強國,在太平洋地區遭到日https://m•hetubook•com•com軍攻擊後,幾乎全面潰敗,這時他們才真正地親身體驗到日本皇軍的威力,因此對於中國的獨力抗戰,更是增加了尊敬,當然立刻把中國納入反法西斯的同盟國之中,並在一九四二年元月所發表之二十六國的聯合國宣言中,中國名列發起國家之中的四強。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的珍珠港,迫使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的反法西斯戰爭開始正式型成一個新的盟國結構,這對於中國而言,她才正式結束了長達四年,單獨對日本的孤軍奮戰。中國與盟國並肩作戰,正是中國整個抗日戰爭中,死裡求生的戰略規劃,就是中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也是中國用無數的犧牲所支撐到的決定性時刻之來臨。但是中國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也正要開始面對另外一場更為艱苦的歷史命運考驗,就是盟國的欺凌與出賣。
在美國的許多軍政領導人中,也很清楚這個決策的歷史性影響,因為假設美國優先在太平洋反攻與優先打通緬甸援助中國,這樣亞洲會先得到和平與解救,而歐洲卻仍然在戰火中掙扎,那麼西方國家,將面臨自新航路發現以來,從主導全球歷史主流的龍頭退位的挑戰。丘吉爾全心全意要挽救大和*圖*書英帝國最後的國勢,因此立刻趕到華盛頓,設法讓美國政府接受「先歐後亞」的戰略優先秩序。結果是美國幾乎將八五%的作戰資源,投入歐洲,剩下十五%投入亞洲,能夠援助中國的數量,更是微不足道。
事實上,西方國家在中國開始獨力進行抗日戰爭,展現不屈不撓的作戰意志之後,就對中國開始有些刮目相看,部分強權國家開始研議,將在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之後,考慮廢除與中國所訂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以做為對中國努力自衛成果的尊重與回報。
在觀念上,由於美國本身是從殖民地獨立建國的歷史,使得美國有著反殖民主義的背景與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曾經提倡民族自決,而與英、法、荷等歐洲殖民帝國起了嚴重的摩擦。可是在抗日戰爭之前,美國本身也沒有以身作則,完全放棄在中國所擁有的帝國主義特權利益。不過單就美國能夠肯定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扮演極其重要的戰略角色,堅持要中國參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四強地位,就已經可以看出美國的確有其特別的歷史眼光與領袖胸襟。但是也就因為美國如此公開肯定中國的貢獻與影響,就種下中國要在盟國的政略中,遭到被陰謀出賣的命運。
因此美國政府首先同意,在二月七日正式由國會批准,以五億美元的信用貸款給中國周轉(信用貸款不同於援助,將來要歸還的),以協助中國穩住戰時日益匱乏的經濟。另外英國也幾經談判,在一九四三年同意以五千萬英鎊的信用貸款,支持中國的戰時經濟。和圖書
當時美國與英國政府,更是願意優先考慮對中國的援助,因為他們在東亞與太平洋的作戰,可以說是一敗再敗,所以急切需要中國替他們先頂住日軍的攻勢,並吸收日軍的壓力,以分散日軍的兵力,他們不敢想像,假如中國放棄對日軍作戰,超過八十萬的日軍可以轉攻印度、中東,或是南太平洋,盟國可能就無法擋得住法西斯的攻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