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歷史分水嶺的開羅會議
33.2 盟國爭取私利而出賣中國
英美兩國以血濃於水的歷史關連,建立了緊密的對抗法西斯盟國關係,英美成立了聯合參謀會議,共同決定兩國的戰略合作、發展關係。但是英國最終的目的,不在構建戰後的和平,與歷史的正義,而是企圖挽救大英帝國的歷史衰頹。丘吉爾看出史達林的謀略,志在利用這個歷史的機會,以赤化而稱辦全球;同時也看出蔣介石復興中國的決心,因此丘氏認為,打敗德國與日本,只是鞏固大英帝國的第一步,如何防止蘇聯的擴張與中國的復興,才是英國的歷史謀略所在。
丘吉爾的地中海作戰方案,幾乎是一個純粹理論的「奇想」,美國軍方人員,在審慎評估這個英方的作戰方案時,發現在後勤與軍力調動上幾乎都不可行,何況美國已完成直接渡過英法海峽,及早在西歐打開第二戰場的方案,可以迅速擊敗尙未進行西線防禦作戰的德軍。因為當一九四三年,德軍主力都在東線與蘇聯部隊進行決戰,美、英國部隊可以說是乘虛直搗德國,甚至可以迅速將軍力由西延伸到東歐,防止蘇聯對東歐的席捲。但是丘吉爾卻將不可行的地中海作戰方案,作為英國玩弄政治權謀的棋子,硬是把美國軍方所定之反攻歐陸的日期往後拖。而蘇聯當然更不可能接受英美的地中海北上的作戰方案,因為這樣一來,蘇聯的整個世紀擴張計劃,就要受到英美的直接牽制。結果在英美中蘇之間,就產生了決定歷史命運的政略與戰略的選擇爭辯。www•hetubook.com•com
因而在反法西斯的盟國中,只有美國想要給戰後的全球,一個更為公平與自由的世界。美國除了全力支持英國與蘇聯在歐洲擊敗德國之外,也想給中國一個復興與發展的機會,以中美英蘇四強國,構建戰後國際新秩序的結構。羅斯福總統的四強架構,在當時可以說是具有歷史遠見的看法,因為他認為西方國家不能排斥蘇聯於國際社會之外,也不能低估中國的潛力與意志。
從戰略觀點而言,英美盟國和-圖-書從地中海北上,與蘇聯軍隊會師,然後一起由東向西進攻德國的方案,與英美聯軍由法國登陸,由西向東夾擊德國的方案比較,前者可以說是非常不合戰略的常理。因為無論從作戰效果、後勤支援以及西歐國家流亡政府的支持而言,當然都是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以夾擊德國的作戰方案,要有利太多了。
但是羅斯福卻錯估了丘吉爾挽救大英帝國的謀略,以及史達林構建赤化世界的陰謀,會對世界在戰後的正義與和平,產生無法估計的負面影響。首先蘇聯對於中國加入四強的反對最深,英國也有極大的意見,但是在羅斯福的堅持下,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終於在莫斯科發表了四強宣言,從此中國躋身在這個全球最高身價「俱樂部」的鬥爭之中,但是當時中國的國力仍然有待發展,她也沒有多少外交折衝的能力,因此在國際強權的鬥爭之下,中國就面對另外一場更為艱苦的政略戰爭。在這個戰場上策略的得失,往往要比與日軍拼幾場大會戰的勝負,對於中國利益的影響還要深遠。
所以丘吉爾的謀略是,假如不能壓制蘇聯在歐洲擴張勢力,就不如將蘇聯的勢力,同時帶入亞洲,美國將會立刻遭到蘇聯全面的挑戰,因而使得美國不但無法挑剔英國維持殖民帝國的政策,甚至還要拉攏英國支持美國來對抗蘇聯了。因此丘吉爾提出一個銳利但是關連的和圖書戰略,假如美國支持英國在歐洲的地中海計劃,英美聯軍由地中海的義大利與南斯拉夫北上,與蘇聯軍隊在東歐會師,攻擊德國,那麼英國就答應中國與美國的要求,反攻緬甸,打通支援中國的交通線;假如美國堅持從法國開闢攻擊德國的第二戰場,那麼英國就不會支持中美反攻緬甸的提議。
說起對日本作戰,英美兩國可以說是心情矛盾。在歷史上,美國開啓與協助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美國的輿論與政策,都是傾向支持日本。而英國更是在一九〇二年與日本結盟二十年,大幅拉高日本的國際戰略地位。因此在亞洲各國之中,日本是得到英美最多友誼與支持的國家。不料日本因為要想稱霸東亞,仍然與英美產生了利益競爭,最後惡化成為戰爭衝突。日本想要東南亞的戰略與經濟資源,就不得不與英美的利益發生衝突。日本在政略上,喊出亞洲人團結,推翻歐洲人殖民統治的口號,更是讓英國感到危機四伏。
另外,丘吉爾對於蔣介石的「野心」,也有極強的反應,蔣介石曾在一九四二年二月間,訪問印度,企圖調停印度與英國之間嚴重的政治糾紛。其實蔣介石訪問印度的主要用意,是希望能夠勸服印度尋求獨立的領袖們,如甘地與尼赫魯等人,能夠先共體時艱,協助英國人擊敗法西斯力量的威脅,以後再談獨立與自治的問題。但是和_圖_書蔣介石的訪問,並沒有贏得印度領袖的友誼,而更使得丘吉爾滿心的不高興,認為蔣介石竟然要串連印度,來瓦解大英帝國。加上蔣介石又在一九四三年發表了代表其政治抱負的著作《中國之命運》,表達了中國抗拒帝國主義侵略,與在世界尋求發展和復興的決心,更是引起所有帝國主義國家意識形態者,強烈的反感,丘吉爾與史達林當然都看出蔣介石要帶領中國走向獨立強大之路。
有了這個歷史的過節,更讓英國感到警惕,不能再支持與扶植亞洲國家的興起,否則大英帝國就要退出亞洲與歷史的舞台了。特別是蔣介石強調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同時為了鞏固亞洲地區抗日的合作,竟然企圖介入印度與英國的政治爭議;中國主張朝鮮與中南半島在戰後獨立,更是威脅到西方殖民主義的戰後復辟。因此丘吉爾的亞洲戰略,就有為了英國的利益,而要出賣中國前途的構想。
史達林很快就看出,二次世界大戰對於蘇聯,雖然是一個歷史危機,但是更是一個歷史擴張的重要轉機,因為西方國家為了這場戰爭,付出傷痕累累的代價;為了戰勝軸心國,顧不得意識形態的對立,更拉攏與支援蘇聯參加反法西斯的戰爭。這樣蘇聯可以用美國提供的力量,擊敗德國,擴大共產主義在歐洲的地盤,再利用對日本作戰的機會,掠奪在中國的利益以及奠定蘇聯在亞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盟國之間的政治立場紛歧,以及彼此對於戰略的方向的衝突有多深。因此羅斯福總統認為對於戰後的秩序、國際利益的分配與安排,都需要及早舉行四強的高峰會議,因此他一再出面邀請,史達林前後拒絕了七次,蔣介石也不願意主動的拜會羅斯福。只有丘吉爾再三的糾纏羅斯福,要推銷以英國利益為觀點的戰略安排,在四年之中,他與羅斯福會面十一次,不但爭取到美國對英國的全力支持,甚至一些政略安排使得美國為了英國的殖民利益,而不自覺地扭曲了美國國家的利益。
https://m•hetubook.com.com
而蘇聯完全繼承帝俄對於侵略中國的「歷史大業」,要在中國尋找可以進出太平洋的不凍港,同時要瓦解這個土廣民眾的大國架構與格局。因蘇聯同時面對與日本競爭與對立的挑戰與威脅,因此史達林棋高數招、將計就計,讓中日之間先爆發戰爭的衝突,然後有限度地支持中國對抗日本,這樣日本與中國互相消耗國力,蘇聯就可以更為容易的侵略中國,蘇聯也就不必擔心與日本的決戰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