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作者:李開元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章 垓下決戰 三、侯公說項羽

第五章 垓下決戰

三、侯公說項羽

蒯通說韓信,不但文辭動人,而且理喻深刻。有人評價說,其觀察之精密,其分析之透徹,其瞻矚之高遠,其定策之卓越,實鮮有人能與之比儔。特別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絕妙比喻,極盡人情之所難言,不愧為後戰國時代縱橫家之千古名文。
侯公平靜地回答道:「臣下是江湖上的過客,眼下雖然以漢使的身分謁見大王,本意是為楚漢雙方,更為天下著想。請大王聽完臣下的陳述,假若有可取之處,請參考使用;假若沒有可取之處,大王將臣下與太公一起煮了也不算晚。」
侯生答道:「在下請大王回想,大王分封漢王巴蜀漢中,漢王若無其事一般,到了南鄭,就高調指斥大王的罪惡,宣稱大王『負懷王之約背信天下,將先攻入關中的我貶徙到荒僻之地』。義帝遇難於江上,漢王宛若不知道一樣,到了東進擴張時,就高調指斥大王的罪惡,宣稱大王『弒君而背信天下,願與各國共舉兵』。大王揚言欲烹煮太公,漢王也宛若無事一般,他是故技重演,打算等到太公一死,馬上傳檄天下,宣稱大王的罪惡『殺吾父,無情無義,請與天下共討之』。
劉邦答道:「太公被項羽拘辱,是我日夜痛心疾首的事情,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偉大的蘇東坡,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於史書,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明代文豪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假託據地下出土的簡牘整理而成,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內容,也是文辭古樸,匠心獨運。我讀二位先賢之言,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侯公說項羽。
話聽到這裡,項王心中的狐疑頓掃https://m.hetubook.com.com,大為高興。當即決定接受侯生的建議,釋放太公,與劉邦議和。於是項羽將侯生視為上等國賓禮遇款待,請出太公一道飲酒慶賀,足足宴飲了三天。
侯生道:「這樣怕不妥當。智者貴在迅速決定,勇者貴在堅決實行。迅速決定就不會錯失良機,堅決實行就不會留下遺憾。王陵本是楚國的驍將,歸附了劉邦。大王為了召回王陵,曾經拘留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在楚營伏劍自殺,讓天下哀傷她的死亡,傳誦她的節義,促使王陵從此死心塌地跟隨劉邦而無二心。如今太公久被拘留,苦苦望歸,他聽說使者來了又去,而大王始終沒有釋放的心意,難免抑鬱糾結,一旦仿效王陵的母親自殺引決,大王將會追悔不及啊。」
陸賈是楚國人,著名的辯士,不離劉邦左右的親信,自酈食其死後,他成為劉邦手下第一名說客,常常奉命出使諸侯各國,以其能言善辯,巧於應對的非凡才幹,累累獲得外交的成功。不過,因為使命過於艱難,陸賈的這次外交交涉失敗了,項羽拒絕議和休戰,也拒絕歸還太公呂后等人質。
項王道:「快說。」
事後想來,如果韓信接受了蒯通的建議,他個人的命運肯定不會如後來那樣悲慘,至於歷史的動向會走向哪裡?倒是值得思量,也考驗人的智慧,也許是一個可以發掘的課題,願有心者留意。
一直沒有說話的項伯,此時插話道:「王陵的母親自殺,我至今不安。太公年事已高,難免有三長兩短,果真有事,於人不義,於國不祥,望大王考慮侯生的建議。」
經過侯生的遊說斡旋,項羽與劉邦定了合約。項羽遵照條約,送還了太公、呂后等人質。當太公、呂后等人質離開楚軍大營走向漢軍營壘時,兩軍https://m.hetubook•com•com將士都歡呼萬歲。
侯生說:「在下雖然不才,願意借用大王馬車一輛,騎士數十人,在下早晨馳往楚營,傍晚與太公同車而還,不知行不行?」
侯生見了項王說:「臣下聽說漢王的父親太公是大王的俘虜,作為制勝漢王的籌碼之一,臣下為大王慶賀。不久前,漢王遣使請求歸還太公,大王不但拒絕了,還揚言不惜烹煮太公,作為失義於天下的過失之一,臣下甚為大王所不取。」

項王怒氣少息,徐徐問道:「果真如此?」
劉邦一聽,當即火冒三丈,開口罵道:「臭儒生,又來胡說八道。你看陸賈,他是名聞天下的辯士,奉命出使楚國。結果呢,智窮辭塞,抱頭鼠竄,好容易保住小命一條,卻留下一副狼狽相。看你這副模樣,嘴上扯得輕巧!」
項王當即火起,瞋目怒斥侯生道:「又來花言巧語。我與劉邦征戰角逐,捕獲他的父親,不管如何處置,都心安理得。再要放言胡謅,我連你也一併煮了。」
漢王四年,楚漢兩軍對峙於廣武澗一帶,曠日持久,不能決定勝負。劉邦派遣辯士陸賈出使楚軍大營,遊說項羽休戰議和,歸還太公呂后等人質,項羽拒絕接受,陸賈失敗而歸。劉邦多日心情不爽,左右不知如何是好。
偉大的蘇東坡,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於史書,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明代文豪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假託據地下出土的簡牘整理而成,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內容,也是文辭古樸,匠心獨運。我讀二位先賢之言,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復活侯公說項和*圖*書羽如下:
我讀史書到這裡,每每多生感慨,歷史記載,不過點點滴滴,歷史事實,真是汪洋大海,寫一漏萬之間,留下了有垠無邊的探索空間。空間如何填補,既靠新史料的發現,也靠新視角的推想,更有藝術的構思和想像,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功效,不時使人心生疑慮,史學和文學,藝術和科學,誰更近於真實?
項王道:「話從哪裡講起?」
項王聽得入神,點頭說道:「好,我聽先生的。請先生回去告知漢王訂約罷兵,寡人歸還彭城以後,再送還太公。」
侯公受漢王之命,整飭馬車十乘,騎兵百餘人,前往楚軍大營請求謁見項王。項王不想見,項伯勸道:「既然來了,見見也無妨。」項王同意了。
「因此之故,臣下以為大王應當避開漢王設置的陷阱,釋放太公等人質而積極參與和議。如此一來、漢王君臣理屈語塞,內迫於親,外逼於名,必定不敢再失信攻楚而構禍於天下。如此來,大王理直氣壯,內有施仁義之情,外有和天下之義,於是遣使布告諸侯,『天下苦於楚漢相爭久矣,致使蒼生苦難,民不聊生。漢國的土地,寡人毫無野心;漢國的財富,寡人毫不貪求。寡人曾經與漢王約為兄弟、如今眷念舊情歸還他的親人,以此曉示天下,寡人為了黎民休養,百姓生息,願意劃界休戰,化刀劍為玉帛,和平久安。』」
侯公始終笑而不語。第二天,侯公隱匿不知去向,漢王送來的一切賞賜,原封未動。
侯生受到鼓勵,進而說道:「如今大王糧食匱乏,將士疲敝,難以繼續與堅守的漢軍久久對峙。在下聽說,韓信的大軍,已經休整完畢,乘勝的勁旅,即將南下西進,到了那時候,大王即使想解甲東歸,恐怕也很難了。在下希望大王抓住時機,順勢利用漢王求和的機會,馬上釋https://m.hetubook.com.com放太公,與漢王訂立合約,以鴻溝為界,西為漢,東為楚,中分天下。大王引軍東歸,登壇祭祀天地祖宗,建東帝的名號,鎮撫東方的諸侯,然後休養士卒,存貯糧食,等待天下的變化。漢王老了,也厭倦了征戰,已經沒有更多的欲求,一定會世世代代做西方的藩籬,奉事楚國。」
劉邦一時語塞,盯著侯生看了好久,側身施禮說道:「先生坐,願聞其詳。」
這段話是說,漢王劉邦再次派遣侯公出使楚國,侯公勸說項羽與劉邦簽訂休戰議和的條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劃歸漢,鴻溝以東劃歸楚。項羽同意了,於是歸還了扣押在軍中的劉邦親屬。兩軍將士,歡慶議和成功,高呼萬歲。
喜出望外的劉邦,當即宣布封侯公為平國侯,他牽引侯公的手對群臣稱讚道:「先生真是天下無雙的辯士,言辭足以搖動君主,安定國家,所以贈予平國君的封號。」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被稱作侯公的人物登上了歷史舞台,出色地完成了陸賈未能完成的使命。《史記.項羽本紀》說陸賈出使失敗後,「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
侯生道:「大王曾經將太公置於刀俎上,漢王回答說,一定要煮太公,請分我一杯羹。彭城之戰,漢王幾乎被大王擒獲,漢王與兒子女兒同車逃亡,幾次推墜二子而不顧。這些事情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漢王是志在天下,無以為親。也就是一門心思在於奪取天下,絲毫不將親情放在心上。對漢王這樣的人,大王以父母妻子為人質要脅,怕是得不到任何益處的。而漢王呢,他數次派遣使者前來,並不是真的想要得到太公,而是想要以此置大王於無德無義的絕境,以此為口www.hetubook.com.com實糾結諸侯各國共同攻擊大王。」
這時候,有客自稱侯生,五短身材,相貌平常,身著布衣,請求謁見劉邦,說是有說服項羽的妙計。劉邦命令將侯生帶進來。
由於韓信拒絕中立,歷史的動向順次轉動下去,又引來新的英雄人物登上歷史舞台。
漢四年八月,劉邦派遣陸賈前往項羽軍中,交涉議和休戰,希望項羽送還長期被扣留在楚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等親人。
侯生道:「大王以為,漢王真是想得到太公,還是不想得到太公?」
議和成功後,劉邦封侯公為平國君,彰顯他能夠促成兩國間和平的功績。據史書上說,凱旋而歸的侯公並未接受劉邦的封賞,他從此隱身不再出現,消失於人們的視線,退出歷史舞台,宛若倏忽飄過天空的一道雲彩,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去向了何處,神秘而不可思議。
侯生見了劉邦說:「太公不幸被項王扣留,至今已有三年之久,日日加重著大王的夙夜之憂。在下聽說,主上的憂慮,是臣下的恥辱,主上受辱,臣下當死。臣下願意分擔大王的憂慮,以死清除大王蒙受的恥辱。」
不過,也有人批評說,假使韓信接受了蒯通的意見,中立而再次分割天下,已經持續多年的戰爭怕是遙遙無期,難以終結收束。蒯通這種人,無視天下興亡的大節,只是審視一時的利害,終究不過是以縱橫口舌,擾動天下的辯士而已。
侯公平靜地說:「大王究竟是希望太公歸來,還是不希望太公歸來,如果希望太公歸來,為什麼輕易回絕請纓的客人?從前平原君出使楚國,毛遂自薦請行,為眾人所嘲笑,不為平原君看好。結果呢,毛先生脫穎而出,廷斥楚王,歃血定合縱抗秦之盟,平原君從此不敢輕言相人識士。如果只是以貌取人,請問大王用將為何不用陳平而用韓信,運籌為何不用張蒼而用張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