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垓下決戰
二、蒯通說韓信
韓信高興,說道:「好。請先生看看我的相如何?」
這一天,蒯通得到機會與韓信從容交談,他說:「在下曾經學習過相術。」
韓信感興趣地問道:「先生怎樣給人看相呢?」
「能夠聽取意見,是成事的徵兆;能夠反覆計慮,是成事的把握。不能聽取意見又不加謀慮,如此能夠長治久安的事情,稀見少有。聽取意見,能夠不失一二,就不會被花言欺騙;反覆計慮,能夠不偏離關鍵,就不會被巧語迷惑。安於當奴僕的人,就會失去做主子的機會,滿足於升斗小吏的人,就會失去做萬石卿相的機會。所以說,行事果斷,是智慧的體現;猶豫不決,是成事的障礙。計較毫釐小事,無視天下大局,認識清楚而不敢決斷實行,更是成事的禍害。
「軍隊的銳氣被要塞險阻挫傷,倉庫的糧食被長久對峙消耗,百姓疲憊,怨聲載道,人心動搖,無所依靠。據臣下的看法,這種形勢所顯示的天下禍患,若沒有天下的賢聖出來則不能平息。當今,項王和漢王的命運懸掛在足下手中,足下助漢則漢王勝利,足下助楚則項王勝利。臣下願意坦誠掏心,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是擔心您可能不會聽從。」
韓信這種不明智的作為,被一位智謀超常的辯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決定站出來點醒韓信。他就是蒯通。
蒯通道:「相您的正面,不過封侯,又危險又不安定。相您的背
https://m.hetubook•com.com
面,富貴不可言。」韓信問道:「怎麼講呢?」
韓信始終猶豫不定,他對劉邦感恩戴德,不願意無情背義。另一方面,韓信以為自己勞苦功高,劉邦不會褫奪自己齊王的地位,於是委婉地謝絕了蒯通。
蒯通陳述完自己的見解以後,以一句警語結束道:「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足下深思熟慮。」
蒯通接著說:「解決天下困局最好的方式,是使楚漢兩國都不受損而共存。在齊國的主宰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造成沒有一方敢輕舉妄動的均勢。」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是一句當時流行的諺語,意思是說,上天賜予而不收取,就要承受不取的過失;時機已到而不實行,就要承受失機的災禍。蒯通明智地看到,此時的韓信,因緣際會,正處於左右劉邦和項羽的命運,決定歷史走向的關節點上,他希望韓信高瞻遠矚,當機立斷,做天下的主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他也警告韓信,如果錯過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定會遭受命運的報復。
蒯通望望兩邊,說道:「願意單獨談談。」
蒯通見韓信最終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見,死了心,不久便裝瘋做了巫祝。
「漢王待我甚為厚道,用他的車馬承載我,用他的衣服暖和我,用他的m.hetubook•com.com食物飽育我。我聽說,乘坐他人的車馬就要與他人共患難,穿戴他人的衣服就要與他人共憂愁,食用他人的食物就要與他人同生死,我怎麼可以見利忘義呢?」
蒯通繼續說道:
「天下發難初起的時候,英雄豪傑建國稱王,一聲呼號,天下民眾雲合霧集,如魚群會聚,如火花迸發,如狂風驟起。這個時候,一門心思都集中在滅亡秦朝而已。
「如今楚漢紛爭,使天下無辜百姓肝膽塗地,父兄子弟屍骨暴露於原野,不可勝數。楚人由彭城開始,轉戰追擊,一直挺進到滎陽,乘勝席捲中土,聲威震動天下。然而,部隊困於京縣索城之間,軍鋒被阻隔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前進,已經將近三年。漢王統領數十萬軍隊,在鞏縣、洛陽一帶,憑藉山河的險要地勢阻擊楚軍、雖然激戰頻繁,卻無尺寸之功,敗走於滎陽,負傷於成皋,為了牽制楚軍,又往來於宛城葉縣之間,疲於奔命。這種形勢,可謂是智勇雙困。」
韓信無語。
韓信深為蒯通的話所觸動,良久沉默後,終於動情地回答道:
蒯通明智地看到,此時的韓信,因緣際會,正處於左右劉邦和項羽的命運,決定歷史走向的關節點上,他希望韓信高瞻遠矚,當機立斷,做天下的主人,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他也警告韓信,如果錯過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定會遭受命運的報復。和*圖*書
韓信一直默默聽蒯通陳說,心緒紛擾不寧而有些失神。待到蒯通的話結束好久以後,他方才回過神來。他謝過蒯通,低聲無力地回答說:「先生請到此為止,我仔細考慮後再答覆先生。」
「歷史有教訓,戰國時代,越國大夫文種,在危亡之際挽救國家,輔佐越王勾踐復仇稱霸,勝利後死於功名。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以交友而言,足下與漢王,不如張耳與陳餘;以忠信而言,足下與漢王,不如文種與勾踐。且臣下聽說,勇略震主的人危及自身,功勞蓋世的人得不到封賞。請允許臣下陳說大王的功勞,大王東渡黃河,消滅魏國俘虜魏豹,攻取代國擒拿夏說,出井陘口誅殺陳餘,然後攻略趙國,降服燕國,平定齊國,消滅二十萬楚軍,擊殺龍且,勝利接著勝利,捷報連著捷報,這是功勞天下第一,武略世間無二,人世間無人可比。如今的足下,頭頂震主之威,手挾不賞之功,歸附於楚國,楚國不敢相信,歸附於漢國,漢國震恐不安,處境如此的足下,難道還有可以投奔屈居的去處嗎?足下名滿天下,身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在下為足下思量,實在是危而險之。」
蒯通首先為韓信分析當下的天下大勢,可謂是智勇雙困。他說:
過了好幾天,韓信沒有給蒯通答覆。蒯通再次請求面見韓信說:
「
和圖書足下資質賢聖,手握重兵,不妨以強大的齊國為中心,率領燕國和趙國共同出兵,君臨楚漢兩國兵力空虛的側翼而摰肘雙方。就勢順應民心,為百姓請命,如此一來,天下聞風響應,沒有誰敢不聽從。然後削弱大國,分地建國,列國建立以後,天下歸德於齊而聽命服從。那時的齊國,首先安定國內,進而控制淮水泗水地區,實行德政,讓各國受恩感戴,如此一來、天下的君王們定將相率而來朝拜齊國。」
蒯通道:「足下自認為與漢王相處友善,以為由此可以維繫封王的萬世基業,臣下以為誤矣。想當初,張耳與陳餘還是布衣貧民時,同生死共患難,結為刎頸之交。鉅鹿之戰時,因為張黶、陳澤的事情,有誤解而生怨恨。到了田榮自立為齊王時,陳餘借齊兵攻擊張耳。張耳被迫棄國逃亡,投奔劉邦。不久借漢兵東下,在泜水河畔誅殺陳餘。曾經一體同心的二人,如今身首分離,成為天下的笑料。張陳二人的友情,可以說是至善至深,後來竟鬧到勢不兩立,最後更落到自相殘殺,究竟是為了什麼?一句話,禍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
韓信道:「左右都退下。」摒退了身邊的隨從。
韓信神情有些困惑,蒯通直言快語挑明道:
蒯通接著指出,當下智勇雙困的苦境,必須要新的聖賢出來收拾,而這個新的聖賢,就是韓信。他說:
蒯通回答道:「貴賤生於骨相,憂喜現於容顏,成敗定hetubook.com.com於決斷,參照這三條品人看相,萬無一失。」
「如今的足下,希望信守忠信之道,求得與漢王友善相處,這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幾乎不用計量就可以看得清楚,足下與漢王的交情,比不上當初的張耳與陳餘,而足下與漢王的矛盾,已經遠遠大於張黶與陳澤之死的事情。所以,足下自認為漢王一定不會危害自己的想法,臣下也以為誤矣。」
韓信示意,請蒯通繼續講下去。
蒯通說到這裡,話鋒再次轉回到韓信與劉邦的關係上來,說道:
「所以說,猛虎猶豫不動,不如馬蜂毒刺出鞘,騏驥躊躇不前,不如駑馬緩步徐行,勇士孟賁狐疑不決,不如庸人凡夫決斷敢行。人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閉口不言,也不如啞巴聾子以手勢示意。以上種種,都是講貴在決斷實行。事業成功難而失敗易,時機難抓取而易流失。時機時機,失不再來。願足下詳查深思。」
蒯通其人,我在本書的上集中已經做過詳細的介紹,他出身燕國的范陽縣,繼承了戰國遊士的傳統,精於審時度勢,長於往來遊說,呼風喚雨於秦楚漢間,是活躍於民間江湖上的傳奇式人物。張耳陳餘攻略趙國燕國,他的外交遊說曾經大放異彩,傳檄而定千里之地。秦帝國滅亡,蒯通銷聲匿跡。楚漢相爭,到了韓信攻取趙國,降服燕國,準備進攻齊國時,他又再次登上了歷史舞台,勸說韓信奇襲齊國成功,得到韓信的賞識,活躍在韓信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