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作者:何虎生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四、全力應對將至的世界大戰

第三章 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四、全力應對將至的世界大戰

當時,美國的能力主要集中在歐洲與希特勒抗衡,大量的物資在支援英國,羅斯福也在忙於競選第三次蟬聯總統連任,美國國會內的多數人仍抱著發生在遠東的中日戰爭與美國無關的觀點,因此,宋子文在美國最初的三個月,一美元的貸款也未得到。
蔣介石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電覆胡適,指示轉告美國政府,電文如下: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軍攻佔海南島。中國政府認為,日本的這一舉動是南進的重要信號,蔣介石稱之為「太平洋上之九一八」,日軍果然志在南進。三月,日本宣布統轄中國南海諸島,很快又提出對南太平洋大片領土的要求。蔣介石期待著由於日本的不斷挑釁,美英等國將走上制裁日本的道路。

美日談判是美國反法西斯全球戰略的一部分。雖有綏靖日本的傾向,但並沒有對美國援華制日政策的實施產生直接的影響。八月一日起,美國事實上實施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對日全面禁運。
一九四一年六月廿二日,德國法西斯不宣而戰,突然向蘇聯發起進攻,蘇德戰爭成為了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蘇德戰爭爆發後,國際形勢已明顯形成了反法西斯陣營,中國在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已具有重要的地位。蔣介石一直希望著列強的援手,但真的到了這個時候,他卻發現不論是英國、美國、蘇聯以及荷蘭等國,都沒有把中國當作真正的盟友。

蔣介石檢閱三民主義青年團團員
日本霸佔亞太野心凸顯,美國調整策略,開始對華進行軍事援助;蘇德戰爭爆發,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初步形成,但中國戰場仍未引起重視。
一九三九年,是國際局勢初現轉機的一年,但事情的發展卻沒有蔣介石設想的那樣順利,隨後而來的是一段漫長而焦灼的等待。值得慶幸的是,蔣介石終於看到了轉機,美國逐步疏遠日本而悄悄地靠近中國,這對處境艱難的蔣介石來說是個鼓舞,使他更加堅定了持久抵抗的決心。
「此次美日談話,如果在中國侵略之日軍撤退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前,而美國對日經濟封鎖政策無論有任何一點之放鬆或變化,則中國抗戰必立見崩潰。以後即使美國對華有任何之援助,皆屬虛妄,中國亦不能再望及友邦之援助,從此國際信義與人類道義皆不可復問矣。請以此意代告赫爾國務卿,切不可對日經濟封鎖有絲毫之放鬆;中亦萬不信美國政府至今對日尚有如此之想像也。」
與遏制日本的同時,美國也加緊援助中國。六月廿二日蘇德戰爭爆發,國際形勢對日本有利。美國認為,日本無論是北攻蘇聯,還是南進東南亞、西南太平洋,都構成對美國的嚴重威脅,要避免這種危險,唯一的辦法是「鼓勵中國做出更大的努力反對日本,只要日本越來越深的陷入中日戰爭」,美國就能實現維持遠東現狀的目標,為此「千方百計的加速和擴大對中國提供租借物資」,是「美國自衛努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七月廿三日,羅斯福批准了居里根據蔣介石、陳納德的要求擬定的:美國為一支有五百架飛機的中國航空提供裝備和人員。
一九四〇年九月廿七日,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柏林簽訂了結成軍https://m.hetubook•com.com事同盟的《柏林協定》規定三國彼此承認德意在歐洲和非洲、日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建立「新秩序」的特權。而且,每一個締約國保證,如果遭到當時還沒有介入戰爭的國家進攻,就互相支援。公約明確地把蘇聯排除在外,其目標無疑是美國了。
歐戰終於爆發,蔣介石看到了抗戰希望;「桐工作」無效,日本扶持汪偽政權上臺,抗戰的國民政府得到了美國的承認,蔣介石積極展開對美外交。
國民政府除了派遣一流的職業外交官赴美外,還派遣了不少在美有特殊關係或特殊影響的知名人士赴美作為政府外交官、特使,遊說美國朝野人士,並在其周圍建立起重疊錯落的關係網絡,以期美國的遠東政策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面轉化。

九月,時局發生了更大的變化,歐洲戰爭爆發了。蔣介石興奮得如同見到了曙光,幾年的死拚硬擋終於等來了國際形勢的轉機!所謂「苦撐待變」,就是期待國際矛盾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使中國得到強有力的盟友。蔣介石頗為得意地說,在兩年多前,他就預想將中國的抗戰必須堅持到歐戰爆發,曾有人懷疑他的策略,現在這一預想終於實現了。他認為中國抗戰最大的基本策略已經達成,「我國抗戰兩年,期待國際變化,今果有大變化矣。如我能擇善固執,謹慎運用,余深信國家必能從此復興也。」
借助外力一舉解決中日戰爭是蔣介石的一貫策略。現在,蔣介石進一步指出,中國抗戰的目的,「就是要與歐洲戰爭——世界戰爭同時結束,亦即是說中日問題要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歐戰爆發,促進遠東問題解決的中國抗戰已與促進世界問題解決的歐洲戰爭,在東亞西歐同時並進,蔣介石正是從這裏看到了一個「中國問題將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的可能。蔣介石甚至更為直接地說:「今後我國之處世之道,反形簡單,即對內建設根據地,對倭更作持久抗戰到底,以待世界戰爭之結束而已。」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提供給中國一億美元貸款的議案。日本加入了法西斯軸心國聯盟,進佔越南北部,也直接危及英國通往新加坡、馬來亞、印度的殖民地生命線。因此,為抵制日本霸佔東南亞,英國隨後也貸給蔣介石政府一千萬英鎊。美國《時代》雜誌社社長說:「中國為一億美元,答應把一百一十二萬五千名日軍牽制在戰場上,讓日本的龐大海軍繼續封鎖中國海岸,使侵略者向鄰近的美國勢力範圍的進攻放慢了速度。按照這種價格,這筆買賣是非常合算的。」同時,史汀生和馬歇爾同意調撥一百架殲擊機幫助保衛緬甸公路。這些措施旨在使中國能繼續戰鬥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有助於制止日本向南攻擊法國、荷蘭和英國的領地。顯然,美國把它的對外政策重點從日本轉向了中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六日下午九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還讓美國駐日大使格魯轉給日本天皇,說美國非常希望與日本繼續談判。在這之後不到十個小時,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晨(當地時間),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全世界捲入空前大戰之中。
蔣介石怕的是日寇繼續進攻中國的西南大後方,不過也設想過日本繼續南進的後果。蔣介石估計形勢說:「倭如南進,則其必介入歐戰,並與美發生衝突,於我有利也。」蔣介石開始加強與美國的聯繫。
十二月廿九日,羅斯福發表「我們m.hetubook.com.com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偉大兵工廠」的爐邊談話,把中國列入民主制度的範圍,並高度評價了中國的抗戰。羅斯福向全體美國人表示,「在亞洲,中華民族進行的另一場偉大防禦戰爭則在拖住日本人」。「我們有些人樂意相信歐洲和亞洲的戰爭同我們無關。然而,不使歐洲和亞洲戰爭製造者得以控制通向本半球的海洋,乃是對我們最為生死攸關的問題」。經驗證明,任何人都不能靠撫摸把老虎馴服成小貓,不能姑息殘忍行為。「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制度的偉大兵工廠」月底,羅斯福要求國務院、財政部及陸海軍各部門尋找可行途徑,向中國盡可能提供軍事援助,他本人還同陳納德等商談了各種秘密空戰計畫。國民政府與蔣介石的外交攻勢開始有收穫了。
美國、英國為了保護自己的東南亞的殖民利益,一直避免與日本交戰。美國考慮到:中國和東南亞對美國的安全來說是重要地區,美國在太平洋的安全要維護一個獨立的中國政府的存在,它最好既不受日本控制,也不受蘇俄控制,在戰爭結束之後,唯有美國來取代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地位。駐華大使詹森曾向羅斯福總統建議說:唯有美國才能「領導世界擺脫它目前正在其中竭力掙扎的混亂局面。」
中國的抗日戰爭,處在一個利益紛爭加劇、國際格局大變動的複雜環境之中。正確把握國際局勢的發展趨勢,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為中國抗戰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無疑是抗日戰爭中外交策略的重大問題。堅持正面戰場抗日作戰的同時,蔣介石密切關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極力捕捉每一個有利於中國抗戰的轉機。
就在蔣介石的抗戰熱情大受打擊的時候,美國政府正式通知日本,廢除《美日友好通商航空海條約》是中日開戰以來,美國政府所採取的第一個對日制裁措施,它為蔣介石期待已久的對日禁運鋪平了道路,這無疑是對他莫大的鼓舞。
十一月九日,蔣介石分別接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和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當面交出一份中、英、美三國合作方案。蔣介石在方案中提出三項原則和四項具體相互協助項目。三項原則是:中國堅持執行九國公約規定的門戶開放政策(即保證各帝國主義在中國「機會均等」,「利益分沾」);反對日本獨霸亞洲的所謂「大東亞新秩序」;在認定中國獨立、自由的基礎上,作為遠東及太平洋地區之和平基礎。
但是,日美雙方仍在繼續談判,為了各自的利益,雙方不斷提出建議和反建議。就在這種情況下,日子一天天過去。十二月七日,這一天終於來到了。
歐洲與亞洲的法西斯已公然聯合,把矛頭指向美國。隨著日本軍隊和艦隊的移師東南亞,中國的命運開始同整個東南亞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就像三國同盟的締結把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聯絡在一起一樣。日軍每一個向南發展的舉動都使蔣介石的希望增一分,他並不是在做白日夢。美國終於意識到,戰爭已隨著日本的擴張而逼近,其對華政策開始調整到援華制日的軌道,非軍事地介入了中日戰爭。
四月十五日,日本外相發表對外聲明,向荷蘭政府提出保護荷屬東印度的要求。美國認為這是日本南下的信號,立即做出反應,反對日本干涉荷屬東印度的事務或改變其現狀。六月,歐洲的戰爭形勢迅速發展,德軍所向披靡,僅用六個星期就打破了號稱「歐洲最大的陸軍強國」的法國。法國投降後,日本趁火打劫,向法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發起了攻擊。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https://www.hetubook.com.com珠港事變這四年多的時間裏,太平洋上波詭雲譎,國際關係錯綜複雜,微妙多變,美國的對華政策正處於一個過渡時期,其意義遠遠超出了中美關係本身的範疇,它幾乎包含了帝國主義強國對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不平等政策的全部内容,如:強權政治、強權外交等,形成一種傾斜型的不平等關係。
獲得這個消息,蔣介石很是興奮,他對身邊的人說:「德、意、倭三國同盟,果已實現,此在抗戰與國際形勢上於我實求之不得者,抗戰必勝之局已定矣!」蔣介石於是向各戰區將領宣示了一份手令,他認為《柏林協定》的出現,是「抗戰最後勝利唯一的轉機」,日寇分兵力弱,無力西進,可以放心。只要等候國際局勢的轉變,期待美英蘇的合作,造成最後勝利。蔣介石的這種保全實力,坐視成功的消極思想,在國民黨軍隊中起了很壞的作用。
其實,由於各種因素,特別是法國戰敗,美國安全道德受到來自德國的挑戰,其戰略注意力和戰略物資投入明顯偏向歐洲大西洋方面,並開始形成「先德後日」戰略構想。
「億萬中國苦難人民,在抵抗割裂其國家的奮鬥中,已表現出非常的意志,他們通過蔣委員長要求美國的援助,美國已經說:中國應當獲得我們的援助。」
美國擔心汪偽政權的出臺會削弱重慶國民政府的權威,從而威脅美國的遠東戰略,三月三十日,發表聲明斥責了日本的舉動,強調只承認蔣介石政府的合法性。
這個時候,美英仍在推行「歐洲第一」的戰略,美英對日本的防務安排,主要就是向中國提供一些物資,使中國能支撐住,繼續與日本打下去,這樣英美就可以避免同日本交戰。更有甚者,日本派出的野村和來棲兩位特使,這時正在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赫爾加緊談判。日本以從越南撤軍和不侵犯南太平洋為條件,要求美國恢復對日通商,繼續供應日本石油、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並要求美國不得妨礙日中兩國為和平而努力的行動。這就等於讓美國繼續支援日本而停止援華。美國出於重點支援歐洲和使本國有充分備戰時間,竟不惜出賣中國。十一月廿二日,美國國務卿緊急接見中國駐美大使胡適,通知中國,美國將與日本簽訂協定。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五日,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三十四屆總統,至此他已連任三屆。蔣介石對羅斯福的當選十分高興,立即致電祝賀,因為此前羅斯福是傾向援助中國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雖為美國之內政,然有關世界之安危與人心之振靡者極大」,「美國之民主,令人羡慕不已,特電羅斯福總統,祝其成功。此乃出余之至誠,而非可以普通應酬之電視之也。」
美國宣布軍火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後,蔣介石十分高興並催促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早日兌現。三月三十一日,宋子文向美國正式提出三項具體援華辦法:幫助中國建立有一千架機的現代化空軍,由美國提供飛機、技術訓練和飛行員;幫助訓練並裝備中國陸軍三十個師;幫助中國修整及建設滇緬公路等對外交通補給線。四月廿六日,羅斯福打電報給重慶國民政府,略謂:「業已批准四千五百萬美元的對華援助,包括有鐵路、交通器材、卡車、汽車、兵工器材等類。至於飛機和其他項目正在研究中。」對於正處於軍事緊張的蔣介石來說,這不啻是一個大的好消息,對於中國的抗戰事業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三國盟約的訂立使法西斯國家與英美等國雙方陣線漸趨明朗,這顯然是和-圖-書國際形勢朝著有利於中國抗日方向的一種發展。蔣介石不失時機地展開了外交攻勢,試圖以中、美、英三國結盟來對日本。
就在國民政府積極活動的時候,發生了「天津事件」。鑒於歐洲局勢緊張,為避免兩線作戰,英國首相張伯倫堅持實行容忍政策,反對制裁日本。七月下旬,英日在東京會談,簽訂了《有田——克萊琪協議》,英國完全承認日本侵華行動的合法性,承諾不援助中國抗戰。英國此舉遭到了中國的強烈反對和譴責,也使許多人開始懷疑蔣介石的苦撐待變策略究竟有幾分勝算。
美國認為蔣介石要求給予數億美元貸款和一千架飛機「令人驚愕」。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對宋子文說,要飛機「像是要五百顆星星」。蔣介石的要求雖被華盛頓婉言拒絕,但蔣介石並不氣餒,他認為「英倭與美倭關係,皆無法改善,美參戰時期將日近矣!」他還相信英美會認清中國所占的戰略地位。
一九四〇年九月廿三日,日寇出兵佔領越南北部,邁出了奪取東南亞和南洋的第一步,這大大刺|激了美國。九月廿五日,美國同意借給中國二千五百萬美元;次日,美國又宣布對日本禁運廢鋼鐵。蔣介石抓住這個機會召見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要求美國再多提供貸款,但是美國未認識到中國抵抗日本對遠東以至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不必要給中國過多的援助,蔣介石的努力再次付之東流。
宋子民與夫人張樂怡
為了欺騙世界輿論,日本在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同時,在國內外大做宣傳文章,企圖使人們相信,戰爭爆發的原因在於中國而不在於日本。日本旅居各國的僑民所辦報刊、通訊社也在大造反華輿論,外國報紙不時轉載。面對這種嚴重局勢,中國必須開展國際宣傳,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援。美國便是中國朝野努力爭取的重點。
九月廿一日,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國會修改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對待中日戰爭,美國的態度是逐步擴大對日本的禁運範圍。九月廿六日,羅斯福要求各有關企業停止出口十一種指定的原料。十二月,又把禁運範圍擴大到包括製造飛機用的主要金屬。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國會提出《軍火租借法案》,此法案是為了援助英國而提出的,但國會允許總統向其認為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國家租借武器和物資。美國國會剛通過租借法案,三月十五日,羅斯福總統即發表講話說: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三十日,日本正式承認了他一手扶植的大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的傀儡政權——偽中央政府,並簽訂了所謂「日華基本條約」。這說明日寇決心要摧毀重慶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本人,加深了重慶國民政府的危機,國民黨軍政人員中,開始出現大批投降日偽的現象。美駐華大使詹森警告華盛頓說:「若不給蔣介石在財政和政治上更大的支援,重慶政權的垮臺就迫在眼前了。」支持蔣政權的中外人士也開始散佈說中國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崩潰。
儘管美國拒絕了蔣介石結盟的建議,但後來羅斯福於擔心蔣汪之間正在進行一些活要求摩根索迅速向中國提供一億美元的巨額貸款,他對國務卿說:「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如果我不去做……就可能意味遠東和*圖*書爆發戰爭。」
一九四一年二月廿二在新加坡召開的美、英、荷、澳四國遠東防衛協同作戰計畫會議,商定了「ABCD包圍網」(A.美、B.英國、C.中國、D.荷蘭)計畫,竟沒有邀請蔣介石參加。九月廿九日至十月一日,蘇英美莫斯科會議簽訂了三國協定,規定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聯合行動,並為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奠定了基礎,這次會議同樣也沒有邀請蔣介石。美國有人說蔣委員長的政府「洩露機密是出名的」。言外之意是出於不信任,才沒邀請蔣介石參加重要的軍事會議。蔣介石對此十分惱火,更擔心現在不把中國當作第一流大國對待,戰後將得不到「平等地位和公平對待」。
四項相互協助項目是:發表宣言後,英美兩國即共同分別借款與中國,以維持中國之外匯與法幣信用。此項借款總額為美國二億元至三億元;由美國每年以信用貸款方式給中國戰鬥機五百至一千架,但本年(一九四〇年)內先運華二百架至三百架。此外,並由英美兩國供給中國以其他之武器,其數量及種類另行商定之;英美派遣軍事與經濟、交通代表團來華,組織遠東合作機關。此項代表團之團員,得由中國政府聘為顧問;四,英美與日本,或英美兩國中任何一國與日本開戰時,中國陸軍全部參戰,中國全國空軍場所,聯軍亦可使用。
「國舅」宋子文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分赴美開展長期外交,爭取美援;《柏林協定》簽署,戰爭矛頭直指美國,美國終於決定加強對華援助。
同時,蔣介石又向邱吉爾發出電報,要求邱吉爾反對「中國如果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機」。
一九四〇年六月,蔣介石讓沒有擔任任何職務的宋子文以蔣的「私人代表」身分出使美國。宋子文帶上妻子張樂怡和孩子,聲稱來美國是為「家庭事務」。他這次到美國居住了將近兩年半,但經常在重慶與華盛頓之間飛來飛去。宋子文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獲取美國貸款。他充分利用他的宋氏家族與美國的特殊親密關係,致力於「在總統左右樹立各方助手」,除了與美國財長摩根索等政府要員建立深厚私交外,宋子文還審慎地挑選了一批同政府部門有密切聯繫的人員,如退役軍官、政府職員、宗教及群眾團體中有影響的人士,以及羅斯福的遠房親戚。這些人後來成為所謂「援華院外活動集團或中國幫」的最初班底。對於宋子文的做法,美國人有獨到的理解,他們說這「反映了他的家族愛搞陰謀政治活動這一特點,又反映了中國流行的信念,即認為有權有勢才能支配所接受的援助」。
日本方面也在等待,等待重慶政府的投降或分化瓦解!在攻佔武漢後,他們已經成功地獲得了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的合作,日本人希望這些資歷老、名氣大的人物的舉動,能引發重慶的混亂,迫使蔣介石重新考慮同天皇的關係。一九四〇年初,日本人突然發現蔣介石是在玩緩兵計,天皇賜給他時間反省,沒想到他居然在謀劃怎樣更加頑固地對抗天皇。怒火中燒的日本人為了挽回面子,在一九四〇年三月匆匆忙忙地在南京把汪偽政權扶植起來。
事實上,日本已決定進攻整個東南亞。六月廿九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發表了「謀求與亞洲各國共存共榮」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演說,將英、法、荷在太平洋的屬地菲律賓、澳、新、印納入「共榮圈」。日寇侵略東南亞各國,一是掠奪戰略物資,再就是切斷越南、緬甸通往中國的運輸線,斷絕國外對中國的支援,逼迫中國政府投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