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艱難的獨自抗戰
一、「焦土抗戰」焚長沙

長沙大火後無家可歸的平民
長沙還彙聚著大批傷兵和逃避戰火的難民,即使本來的市民也有數十萬。作為一方父母官,現在不僅不能為他們造福,反而要焚毀他們的家園、讓他們背井離鄉去逃難,張治中這位出身於黃埔軍校、真正信奉三民主義的儒將心情不好受啊!「對於焚城的計畫應周密妥善,盡可能減輕城中近四十萬軍民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使他愧疚沉痛的心有所慰藉。
長沙沖天的大火,燒得整個中國沸沸揚揚。蔣介石於十一月十四上午匆忙趕到,翌日在南嶽召開專門會議,就加強長沙防備、救濟安置災民等事宜做出佈置後,開始追究無令點火的責任。
張治中費了半個鐘頭,連閱多遍,方才簽字表示同意。他突然覺得手中的筆是如此的沉,它畢竟掌管著千百萬人的禍福啊!張治中簽字後,對悌和徐昆再次叮囑:「一定要慎重行事,不可馬虎,必須待國軍自汨羅退後,再予點火。」
本來,當戰火燒到湖南省境內時,湖南人民因為蔣介石親臨長沙,盼望他能布重兵於湘北,力擋日寇,穩定戰局,保衛古城長沙。何曾料到,最高當局高唱焦土抗戰,蔣介石竟然親自部署要將長沙焚毀!長沙大火餘燼未滅,另一場大火以更旺的勢頭在更廣的範圍和_圖_書內燃起,群情憤激,怨聲載道,紛紛要求追究責任,嚴懲縱火犯。
果然,面對審判長錢大鈞報來的判決書上,蔣介石拿起紅筆批示,酆悌、文重孚、徐昆三人怠忽職守「著即槍斃」。張治中則革職留任,後以待罪之身回到蔣介石身邊任侍從室主任。鄷悌在行刑前淚流滿面,低聲哭訴:「我對不起長沙人民!張主席對不起我!」
三天以後,距離長沙一百四十公里的岳陽被日軍攻陷,湘省的北大門從此洞開。蔣介石已看到夾在粵漢線上的孤島長沙定然為日軍攻佔,於是下定了這樣的決心。
作為在湖南主政了一年多的省主席,張治中此時的心情是複雜的。
熟讀史書,又在政治風波場中沉浮多年,張治中深知焚毀長沙非同尋常,對這樣一件定然會載入史冊的大事,決不可掉以輕心。不管是為了個人名節,為向國人有一個交代,還是為保存歷史真相,都要原封不動地保存好最高當局的絕密電令。
張治中在緊張的苦思之中度過了一個小時,才長嘆一聲站起身來,拿起辦公桌上的電話,先找省警備司令酆悌,然後接通省保安旅駐於省城的二團團長徐昆,依次仔細交代一番,令他們下午報來詳細的執行計畫。
十一月十六日,由國民黨中宣部、軍委會政治部聯合調查寫成的《關於長沙大火經過真相之證明》作了這樣的解釋:「由於地方軍事負責者誤信流言,事先準備不周,臨時躁急慌張之所致。於是一處點火,到處發動,以至一發不可收拾。」
在張治中向蔣介石請罪的hetubook•com.com時候,蔣介石說過這樣一段話:「這次事件就其發生的根本原因說,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錯誤,而可以說是我們整個團體的錯誤。」蔣介石以模糊的團體概念來掩飾自己方針上的錯誤,用三隻替罪羊來向人民道歉,並未真正對其「焦土政策」進行檢討。
由錢大鈞、俞濟時等人組成的「長沙火難調查委員會」第二天證實張治中的確沒下點火命令。省警備司令部悌、省警察局局長文重孚、省警備旅二團團長徐昆,三個人同樣信誓旦旦態度堅決,沒有誰承認下令點火,完完全全的一筆糊塗賬。真的是上天安排的巧合嗎?
一年前,當蔣介石對他心生疑竇,他懷著悲痛的心情辭去軍職,離開正在激戰的淞滬戰場時,並沒有想到會到湖南來主政,而上任伊始,他也沒有想到長沙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武漢撤守之後,不僅政府的許多重要機關撤駐長沙至衡陽一帶,而且大批物資都要經過長沙向廣西、貴州、四川轉移。如此多的上層人物雲集三湘四水,在瀟湘大地的歷史上不一定是絕後,但一定是空前的。張治中沒有想到這些,更沒有想到將在自己手上下令焚毀長沙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城。
然而,就在此事隨當局努力與戰勢發展而風波暫息之時,不料又發生了長沙失火重案。蔣介石與國民政府再一次陷於輿論指責聲中。
廣州失守,國人一片譁然。蔣介石親自出面嚴懲了一批怠忽職守、貪生怕死之輩才暫時平息了民憤。
點火時間將至,城南突發火災,守軍誤點焚城大火;長沙城頃刻化為灰燼,張治中受蔣痛責,替蔣受過。https://www.hetubook.com.com
武漢廣州淪陷,日軍大舉南進,蔣介石重訂防禦計畫,決定保衡陽捨長沙;張治中受蔣密令準備執行「焦土抗戰」方針,絕不將長沙留給敵人。
對於這樣的大事,酆、徐二人也不敢怠慢,急忙召集親信商討焚城的行動方案。是日下午四時,酆、徐二人把一份詳細的方案親自交到張治中辦公處。方案對於焚燒範圍、執行單位、發佈點火命令等具體的事項,擬定了十三條。令張治中注意的是,第五條寫得分明:「下令點火須以湘省主席之命令為依據」又在第六條寫道:「點火信號:首先是聽警報,其次看信號,以天心閣火焰為准,方可點火。」
長沙大火因為有蔣介石的講話和電令在先,一切的批評都會牽涉到蔣介石本人。而他早就對共產黨動員民眾的本領心生懼意,火災發生後,更是擔心他們會借此大做文章。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在誠懇批評和要求當局嚴辦肇事者妥善救災外,更多的是協助當局救災,沒有開展宣傳戰。倒是後院失火,國民黨内部有人推波助瀾,在重慶的汪精衛就措辭激烈,要求追查縱火元兇,希望取蔣介石而代之。
蔣介石雖然槍斃了酆悌、文重孚、徐昆三人,也拿出百餘萬元做了安撫災民的工作,但並沒有平息民眾的怨氣,憤怒的矛頭直指蔣、張,認為酆悌等三人只是做了蔣、張的「替死鬼」。
上天在這個緊要關頭卻同張治中開了一個致命的玩笑。在十二日晚南門外的和-圖-書傷兵醫院失火,預備焚城的士兵誤以為是信號,便一齊點火。由於沒有預先通知,事後又沒有採取有效疏散措施,居民被燒死二萬餘人。整個城内大部分房屋都被焚毀,大火一直到十四日才熄滅。萬千百姓的生命財產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民眾的信任和信心也隨著撕心裂肺的慘叫、慘不忍睹的火祭而坍塌了,一時間湖南政局動盪,大後方人心惶惶。
決定火焚長沙城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廣州剛剛失守,十月廿五日,被圍攻了整整三個月的武漢陷落,緊接著日軍大舉南犯,湖南頓時腹背受敵。蔣介石估計日軍將攻打長沙,於是決定以南嶽衡山為防禦中心,在必要時放棄長沙。十一月七日,在蔣介石主持的長沙軍事會議上,他就決心已定地講到:既然長沙必陷敵手,只有焚毀整個城市,進行焦土抗戰,免資敵用!
「焦土抗戰」本是國民政府的既定政策,國民黨內對於在嚴峻險惡的抗戰形勢下實行焦土政策,基本上是一致贊同的。汪精衛很早就表示:「我們是弱國,抗戰就是犧牲,我們要使每一個人、每一塊地都成為灰燼,不使敵人有一點得到手裏。」李宗仁當年為了表示自己的焦土抗戰決心,甚至給徐州的《國民日報》副刊題字,將其更名為《焦土》。對於長沙大火,國民黨內有許多人雖然提出批評,但他們只不過認為是「執行不力」罷了。
十一月十二日,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蔣介石電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
不過,這一年來,他雖也為不能將一腔熱血抛灑在抗日禦侮的最前沿而抱憾,更
https://m•hetubook•com•com為戰場的節節敗退滿懷惆悵,但是既然身為一方父母官,就得兢兢業業。國家已經處於戰時狀態,後方的任何省分在抗戰全局中都發揮著作用。張治中經常說:「要樹立一種新風氣,來培育護持新政治的力量,即以這種新政治力量來支持抗戰,奠定復興民族、國家之基礎。」他是如此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極力排除地方守舊勢力阻礙,積極組織群眾起來抗戰,妥善安置源源不斷送來湖南的傷兵,解決了一度成為社會公害的傷兵和兵役問題。一年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長沙市面安定繁榮,湖南也呈現出新的氣象。如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才保持繁榮的省城就要被付之一炬,回想一年來的奔波勞累,張治中的心情更加沉重。
據說蔣介石最先還是從陳誠的密電得知長沙失火消息的。在國民黨軍隊中,這時已經開始形成以何應欽和陳誠為首的兩個派系,兩派勾心鬥角,不斷在暗中較量。張治中十分反感蠅營狗苟的派系鬥爭,加上與陳誠同為高級幹部,一次次的衝突已經積累了許多芥蒂。陳誠當時任九戰區司令長官,負責鄂湘贛三省防務,他突然從長沙大火中發現了扳倒張治中、鞏固自己權勢的機會。在火起的當晚,陳誠就電告蔣介石,說此事全因地方長官輕信謠言而起,「事關民心重大,至懇請委座親臨處理」。蔣介石對於內部的派系爭鬥是心知肚明的,他允許其存在,並適時地控制著爭鬥的發展,這讓他有一種地位更加穩固的感覺。蔣介石十分信任陳誠,當然也明瞭他的意圖,不過現在蔣介石更需要的是他們同舟共濟,緩和事態。所以,決定自己親自處理縱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