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邊城

作者:沈從文
邊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三十年代,沈從文創作進入高峯時期。自一九三〇年到抗日戰爭前,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遊目集》、《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及中篇小說《阿黑小史》等。如果說早期創作題材駁雜,體裁多變,是他涉足藝術領域尋找自我的試筆階段,那麼,一九二八年八月發表的《柏子》,則標誌著已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走向成熟。受魯迅開拓的鄉土小說和郁達夫、廢名(馮文炳)以抒情筆法寫小說的影響,沈從文發展了抒情小說的形式。他的作品多取材湘西沅水流域一帶的生活,船夫、水手、士兵、土娼、村婦是他擅長描寫的人物,蒙昧、粗野而不失淳樸的人性美,濃郁的地方色彩,牧歌般自然景觀,抒情詩的氛圍,「現實」和「夢」兩種成份相混合,從湘西口語中提純的鮮活的語言,這一切,構成沈從文作品獨特的藝術境界。一九三四年問世的中篇小說《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同年,還發表了《湘行散記》和《從文自傳》,前者是傑出的散文長卷,敘寫湘西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人情世態,融進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後者是記述自己離湘前生活的著名傳記文學,也是人們研究沈從文的珍貴資料。這些作品奠定了作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和圖書史上屈指可數的小說家、散文家的歷史地位。
沈從文一九二六年在北京香山圖書館工作,九二八年到了上海,在吳淞中國公學任教,三十年代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擔任教職。一九三六年,他和在中國公學任教時相愛的學生張兆和結為伉儷,家庭生活美滿而溫馨。
作者主要論文集有:《沫沫集》、《廢郵存底》、《燭虛》、《雲南看雲集》,收創作經驗談,對現代著名作家的評論和對文學運動的見解等多方面文章。
中日戰爭爆發後,沈從文轉移到內地,取道湘西去雲南,一九三八年初,在沅陵住了四個月,隨即到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勝利後,在北京大學任敎,同時擔任天津《益世報》、《經世報》文藝副刊編輯。這一段時間創作較少,主要作品是:散文集《湘西》、短篇小說集《主婦集》和幾經曲折於一九四八年問世的長篇小說《長河》(第一卷)。《長河》以三十年代湘西生活為背景,是作者對社會生活認識深化,在形式上有所創新的後期重要作品。
一九三三年九月,沈從文擔任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一九三五年九月《文藝副刊》改名《文藝》由沈從文和蕭乾合編。以《大公報文藝》和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為主要陣地,集合和-圖-書當時藝術傾向相近的作家,是活躍在三十年代文壇上一支重要的文學陣容,會有「京派作家」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在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工作。一九七八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歷史文物研究,主要成果有《中國絲綢圖案》(和王家樹合編)、《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文集和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九八八年病逝於北京。
一九二四年始以休芸芸筆名發表作品的沈從文,一九二五年後在《晨報副刊》、《現代評論》、《小說月報》等有影響的刊物越來越多地出現他的作品。經郁達夫的介紹,他結識了徐志摩,作品得到徐志摩的賞識和推薦,還得到胡適、陳西瀅、丁西林等的支持。一九二六年北新書局出版了他最早的一部集子《鴨子》(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合集),一九二七年新月書店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說集《蜜柑》,一九二八年他還陸續結集出版了早期所寫的作品,計有《老實人》、《不死的日記》、《雨後及其他》、《好管閒事的人》等短篇小說集和一部長篇小說《阿麗思中國遊記》,被人稱為「多產作家」他終於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文學天地。
生性頑皮的沈從文,常常以逃學方式表示對私塾、和圖書學堂教育的不滿。他的興趣在書齋外的世界:山嶺重叠,流水清澈,蟲鳥鳴,野花盛開的自然風光;肉案、染坊、豆腐店、剃頭舖和殺牛的、宰豬的、破篾的、打鐵的等等組成的小鎮社會風光。他後來回憶時,稱這種多彩多姿的社會生活是一本遠勝於文字記載的,「色香俱備內容充實用人事寫成的大書」。家庭的懲罰既無法馴服這個野性的孩子,只好結束他的學業。就在他小學畢業的那一年,他以補充兵的名義參加土著部隊,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流徙湘、川、黔的軍旅生活。且不說領略了這一帶崇山峻嶺、急流險灘的山光水色,重要的是觀察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他目睹「清鄉剿匪」中對無辜的「匪」(山村平民)的虐殺,接觸到碼頭、鄉鎮、村莊各式各樣人物,認識到「用人生為題材的各類變故裡,所發生的景象,如何離奇,如何眩目」,眼花繚亂的社會相、衆生相,給這位上士司書上了稀奇古怪、困惑不解的人生第一課。不過,也正是這一段經歷的社會人生,為他的創作儲積了取之不盡的「材料庫」;同時,現實既沒有給他提供打開生活百寶箱的現成鎖匙,那麼因疑惑便訓練了他日後憑自己的目光,從現實的比較中獨立判別是非的思維方式。
一九二四年冬天,一個有hetubook.com•com志於文學的年輕人,在北京一間沒有火爐的屋子裡,用被子裹着身體,埋頭創作,但他寄給刊物的稿子,被編輯塞進字簍。在他陷入連吃飯也發生問題的困境時,給著名作家郁達夫寫了一封信,傾吐自己處境的艱辛和不幸。郁達夫見信後,冒著風雪嚴寒趕到湖南會館,推開門,看到一個在冰冷屋子裡發抖的青年,立即脫下圍巾,拍去雪花,披在這個青年身上,請他到餐館吃了一頓飯。有感於此,郁達夫寫了《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控訴社會的黑暗。熟悉這一文學史佳話的,都知道這個「文學青年」就是沈從文。
重新出版的舊作有: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沈從文小說選》一卷和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沈從文小說選》第一、二集、《沈從文散文選》;一九八三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沈從文選集》;一九八二年廣東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合編的十二卷本《沈從文文集》,收集的作品較為齊全。
這期間,沈從文和胡也頻、丁玲會合作編輯刊物。大約在一九二三年,沈從文給《京報》副刊《民眾文藝》投稿時,認識了該刊編輯胡也頻,文學志趣相投,促使三個初露鋒芒的青年作者在一九二九年初辦起《紅與黑》和《人間》兩個刊物,但https://www.hetubook•com.com因資金不足,只出幾期就停刊了。隨後他們因生活理想的不同,產生精神上的隔膜。沈從文在《記胡也頻》、《記丁玲》、《記丁玲續集》中,寫下了他們三人這一段經歷。
「我想我得進一個學校,去學些我不明白的問題,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聽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這是沈從文直到一九二二年讀了《新潮》、《改造》、《創造周報》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刊物後萌生的願望。就在這一年夏天,為了學習知識,尋找光明,這個「鄉下人」毅然作出遠離故土,奔赴北京的選擇。從此,「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沈從文只有高小學歷,報考燕京大學未能錄取,學業深造化為泡影,想在文壇上嶄露頭角更談何容易,在沒有人經濟資助的情况下,他生活的困窘,處境的尷尬是可想而知的。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一九〇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誕生於當地頗有名望的將門之家。祖父一度擔任清朝雲南昭通鎮守使、貴州提督。父親年輕時入伍,是辛亥革命那一年當地武裝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後在北京參與謀刺袁世凱,機密洩露,亡命關外,家庭因此破落。母親出身書香門第,粗通文墨,思想開明,對沈從文的思想、氣質有一定影響。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