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張葆莘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其中同時存在三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也存在三個空間:美國、台灣和大陸。作者巧妙地利用「時空交錯」的技巧,把這三種時空組織在一起,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牟天磊的「沒有根的一代」的心態,避免了對登場人物作傳記性的長篇倒敘,而是讓登場人物始終保持著意識的流動,在觸景生情的回憶中,片斷地展示他過去的生活。由於現在交織著過去,歡樂喚來了辛酸,幸福變成了憂傷,這樣寫來,不僅把牟天磊的感傷越塗越濃,而且也真切地寫足了憶念著過去、不能充分地享受現在、空茫地面對未來的和*圖*書那種「沒有根的一代」的苦悶和寂寞的心態。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乍看好像是一部遊記小說,小說敘述的是出國多年的遊子——牟天磊回到台灣故地重遊的故事,通過主人公從台北到金門,到台南,而且又「時空交錯」到美國,既寫了台灣、美國,也寫了祖國大陸;而故事是在台灣展開的。
於梨華的心中有著時代的苦悶——「我的心裡空空蕩蕩,了無著落」。而《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中的牟天磊的感傷情緒,就是「沒有根的一代」的寂寞與苦悶。當然,「沒有根的一代」和美國海明威他們的「失落的一代」還不盡相同。
一九八〇年,《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在大陸出版時,作者曾題辭:「獻給祖https://www.hetubook.com.com國的年輕朋友們」,並對大陸年輕讀者說:「這許多年來,它(指此書)對由台去美的留學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是故事好,而是故事後面的事實令人思索:到美國去讀書、進修、做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惱的。……其中牟天磊的經驗,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許許多多年輕人的。他的『無根』的感覺,更是他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共同感受的。……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無家可歸的困難,但一九八〇年的年輕人是不會有的,他們有家,學成了回家,他們有國,學成了歸國。如果是因為不滿現實而出國,出國後更應該有能力回去改善那個現實;如果是嚮往美國的生活,牟天磊的和_圖_書故事,我相信,足夠年輕人瞭解它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本書,是寫給出國的,更是沒有出國的朋友們看的,當時是如此,現在更是如此。會思考的年輕朋友們,一定知道牟天磊最後選擇的道路是什麼。」
但台灣畢竟也不是舊時的家鄉。一種萍飄天涯的「沒有根」的苦惱和思鄉思親的鄉愁,曾經緊緊地裹著於梨華的心。「別問我為什麼回去。為什麼回去與為什麼出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迷惑」(白駒集代序《歸去來兮》)。
六〇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的題材大多是留學生的切身問題:學業、工作、愛情、來自本國和異國的精神和生活壓力、種族歧視……等等,於梨華的文學道路和「留學生文學」的成形、發展是分不開的。她可和_圖_書以說是「留學生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而她的這部《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既可以說是她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台灣「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於梨華是從大陸去台灣的,後來又移居美國,過的是「飄泊無著落的生活,過一天是一天的生活」,心頭籠罩著「難以解脫的孤寂」。於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台北,想去抓住那「快要模糊的記憶」,企望在自己人中「搖落這些年來跟隨我的無寄的心情」。
六〇年代前後,台灣大批的留學生負笈海外(尤其是美國),學成後留在當地就業定居的人數增多了,其中研究文學甚或原來就從事過文學創作的人也隨比例而增加,於是在台灣文壇便出現「留學生文學」。
作者「對台灣的聲色形態,風土景和*圖*書物,描寫得最是詳盡,複製了她自己在一九六二~一九六三那年看到、聽到、嗅到的一切」,「真覺得她把台北的形形色|色寫絕了」——(旅美評論家夏志清語)。
「失落的一代」可以說是和傳統道德絕緣,自甘墮落的一代,是厭棄和反抗美國商業文化的一代。而牟天磊們並沒有跟本國文化脫節,他的「沒有根」的感覺,是現代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造成的。一九四九年海峽兩岸被人為地隔絕了。大陸去台人員失去了根,從台灣去了美國的大陸去台人員更失去了根。沒有根的寂寞,是他們的社會心理。《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所反映的正是這種社會心理,並提出了「沒有根的一代」的名詞,小說出版後,這一名詞在台灣及海外廣泛流傳,可見這部作品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