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作者:於梨華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採訪記錄

採訪記錄

於梨華:我這個月二十二號就要去大陸,先到北京見編劇遠方,我和遠方合作非常愉快,然後會到杭州拍攝現場。導演是陳國軍,他曾執導《大清炮隊》、《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劉雪華將扮演德賢,一個虐待前夫女兒美雲的女人。其他演員有台灣的柯奐如飾演定玉,大陸的楊紫茳演國一、何琳演美雲,李子雄、杜雨露、苗圃、李琳、王伯昭、等實力派演員。該劇音樂由台灣著名音樂人陳彼得擔綱製作,蔡琴、潘越雲等歌手將有望主唱。
記者:《夢回青河》被喻為民國時代的《紅樓夢》,您創作的靈感和您幼時的經歷有關嗎?小說中的人物您最喜歡哪一位?
於梨華:都有。我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我的書桌邊上一直都放著中國古典詩詞,元曲等等,經常會翻翻。外國文學我是天天都要看的,除了non-fiction以外,小說是一直都要借來看的,當代的、十九世紀的、九十年代等等。這是作為一個作家最基本的薰陶。
於梨華:對長和*圖*書篇小說來講,我一般都要醞釀很久,寫一部長篇通常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在開始寫之前,我會把人物,時間,地點,章節都列個表,這樣心裡有個總體的安排。當然具體寫的時候還會做一定的變動。我很注重情節和人物,以及總體安排等等。這是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必需要走的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這本書寫的時候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之前其實已經醞釀了很久,牟天磊這個人物在心裡存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那個時候資料特別多,所以還算是寫得比較快的。作家寫長篇小說是需要有耐心和恆心的,要不然就會半途而廢。
(註:《夢回青河》以三十年代抗戰初期浙東水鄉為背景,以作者的童年經歷為創作靈感,通過林氏大家族動亂時期的悲歡離合,以幾個姑表親兄妹之間的感情糾葛為主線,藝術地記錄了那個年代人們在愛情和慾望中的狀態,在善與惡交織以及美與醜的激烈碰撞中,人性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永和_圖_書恆追求。貫穿該劇的王美雲、趙定玉與林國一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悲劇,加之小說「大家庭」故事的風格,使其被譽為民國時代的「紅樓夢」。)
(註:《又見棕櫚.又見棕櫚》主人公牟天磊是從大陸去台灣的青年,大學畢業後,正趕上「出國熱」,看到別人出國,他也離開台灣去了美國。臨行前,他對校門前的棕櫚樹許了願:「自己也要像它們的主幹一樣,挺直無畏,出人頭地」。到了美國,他邊工作邊學習,歷盡艱辛,因遠離故土、親人而引起的孤獨和寂寞使他無所適從。他雖然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歡樂。他雖然也謀有教職,卻在從事被人認為最沒有出息的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國十年了,甚至連婚姻都無望。他回到了台灣,想在台灣和親人中間鬆散一下「整個身體和精神」,希望能找到一個歸宿,作一番自己覺得有用的事;但當他返回台灣後,卻發現自己原來仍是一個「客」。在美國,牟天磊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寂寞和圖書的中國人;在台灣,牟天磊接觸到的仍然是一顆顆寂寞的心。牟天磊的感傷情緒,是「沒有根的一代」的寂寞與苦悶。)
——二〇〇四.十一.七
於梨華:我寫得是當時那個年代的留學生生活。這本書對由台去美的留學生起了一定的作用,故事後面的事實令人思索:到美國去讀書、進修、做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惱的。……其中牟天磊的經驗,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許許多多年輕人的。他的『無根』的感覺,更是他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共同感受的。……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無家可歸的困難,但一九八〇年的年輕人是不會有的,他們有家,學成了回家,他們有國,學成了歸國。如果是因為不滿現實而出國,出國後更應該有能力回去改善那個現實;如果是嚮往美國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夠年輕人瞭解它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很多留學生把「利」看得比「名」和_圖_書重要,畢業後留在學界的也並不多。我有一篇散文叫《三十五年後的牟天磊》,講的是現在的一些留學生觀念和生活。
記者:您作品的讀者群會是那些呢?
於梨華:我想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於梨華是誰吧。我現在在加州,我感覺我的讀者群都是四五十歲左右的,我最多的讀者是中年人,大部分是台灣來的,不過現在大陸也出版了我的很多書,像剛剛出版的《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本書現在在大陸銷得很好。
記者:您的寫作受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
記者:您如何看待長篇小說中故事情節、結構總體之間的關係?
記者:您是早期「留學生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可否請您談談目前留學生文學的創作?
於梨華:我現在對「留學生文學」已經有點陌生了,主要是我現在與留學生接觸也不太多了,和學界也分開了,我目前在寫老年人的生活。但我或多或少還是接觸到一些留學生,現在留學生畢業以後有很多出路和-圖-書,不僅僅只留在學界,可以開公司,找工作等等。我覺得現在的留學生比我們當時的留學生要現實得多,要會享受一些。現在不僅有「留學生文學」,還有「移民文學」,「副刊文學」,「紀實文學」和「網絡文學」等等。
記者:您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可以說是當年「台灣留學生文學」的代表作,請問您的創作動機是什麼?
於梨華:有關係的。《夢回青河》是我的第一個長篇,一般來講,第一個長篇總是會帶有一點半自傳性質,我童年的經歷對我有一定的創作影響。小說中我最喜歡美雲,那個超凡不俗的女孩子。我自己年輕時候的個性和小說中的定玉比較相近,小說也正是以定玉的角度「我」來寫的。如果讓我寫現代女孩子的生活,我感覺比較難,因為我和她們已經脫節了。《夢迴青河》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的作品。
記者:您的長篇小說《夢回青河》目前正在大陸拍連續劇(四十一集),據說十一月初將在浙江開機,可否透露一點導演,主要演員的情況?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