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靜思語第一集

作者:釋證嚴
靜思語第一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下卷 答人間問 第一篇 人事篇——即境問答

下卷 答人間問

第一篇 人事篇
——即境問答

公婆應該如何看待媳婦?
有人請示:如何發心?
師言:「德是有志於道;於內心下功夫而行諸於外,謂之『德』。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因此,德也是一種自我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規矩。」

做壞事的人都會痛苦嗎?


師言:「不是『似乎不對』,是真的不對。」
精含一位常住師父工作時,發現膠水用完了,便向慈濟功德會辦公室借了一瓶用過的膠水來使用。
弟子問:「要怎樣管教孩子才算恰當?」

青年學者問:「佛家講『有漏皆苦』,生命既能成長,自然也有所消逝。是否凡是生命,本質上就與痛苦連結在一起?」
師言:「我們應該像佛陀對待罪惡的眾生一樣,原諒他、憐憫他、幫助他。人性總有善良的一面,有時犯錯的人其實比被侵犯的人更加痛苦。」

師言:「固然醫生的功德很大,但為人父母者,還是要以開導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較好。若以命令強加子女身上,反倒苦了孩子。雖然是以善意出發,卻不一定能結出好的果實。做父母的,應以寬柔的心胸、智慧的眼光看待子女,讓子女走他願走、能走的路才好。」
什麼叫做柔和謙虛的「菩薩儀容」?
有位青年問:「人生的路,應選擇平凡平淡的好,還是冒險激越的好?」

談責任

師言:「彼此不熟識時,大家都客氣相待,講究客套與禮節;等到彼此相處日久,互相熟悉後,就『熟不拘禮』,不再講求禮節。因此有人說:『恨由愛起。』因為不熟悉時彼此客氣相待,並相敬相愛;等到彼此熟識,客套禮節漸失,就會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所以,我們要永遠保持最初相識時的客氣態度,才是待人處事之道。」
弟子問:「做人做事要如何才能圓融?」

凡人遇到不順心時會生氣,該怎麼辦?


又對家長言:「培養子女是家長的責任,但不能施以權威。不能因為是家長,就要子女處處都得順從自己的主意——這樣的愛太苦太嚴,會令受者、施者都受傷,豈不失去了疼惜子女的本意?」
一位就讀某大學研究所的義工,惑於當前手段與目的不分的現實,請示:「手段重要,還是目的重要?」
弟子問:「師父,為什麼其他做錯事的人都不必改,老是要我改?」
一般人說:「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
師言:「做壞事的人,是『自我地獄』裡的囚徒。如果不承認他的苦痛,只有兩種情況——一是嘴硬,心裡卻很惶恐:這種人的內心極為脆弱,不敢面對自己的痛苦。二是精神不正常的人;這種人已經病得很嚴重,需要心理治療、需要愛。」


師言:「有始就有終,有生就有滅。物質、名利的追求既辛苦又徒勞,既無止境又無保障;由此看來,世間沒有所謂圓滿的事。然而,人性的圓滿卻可以追求,它是一種價值觀的追求——因為人性、道德都是可以修為、提升的,是一種反求諸己的美善境界。透過自我的修養和努力,我們可以追求到一分圓滿的價值,一種完美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有的人對熟人比對陌生人,反而顯得禮貌不週?
師言:「所說的話句句皆實話,所說的事完全負責任,就稱做『正語』;反之,則是造口業。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欲不造業,則必須以無漏智慧來攝受口業。玩笑話語或是取笑別人,也會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師言:「要有一分『靜觀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智慧。否則抱不平、喊正義,往往會把事情變得更複雜、更混亂!許多不公不義並非如表象那麼簡單,不能操之過急。如果一時衝動就去抗爭、吶喊,這樣只會更深陷它的不公不義。應力求自省,想想自己做了什麼?能做什麼?每一個人都該盡自己應盡的本分,要有責任感甚於正義感。若人人如此,這個社會才有可能更公平、更正義。」
一位慈濟委員請示:「每次訪問急難貧戶,看到他們惶然無助,不知該如何安慰?」
又問:「專情和私情有何不同?」
師言:「在行事當中,若覺得這是我的義務,便會不計代價去做;如果換成這是我的本分來思考,也會不計代價地做——然而義務是應然,本分是必然;義務是形式的約束,本分卻是自然、內在的充實。其間的喜樂、個人覺知,自有不同。」
某慈濟委員一家人到法院公證,表示將來往生後願意捐獻器官。

師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時也會衍生弊病。例如社會上常有善心人士被騙,如此慈悲不僅未能達到行善的目的,反而助長了騙徒的惡行。所以,我們要以智慧發揮慈悲,才是真正的善。」
善是什麼?
師言:「打個比方,一般人看世界、看一花一草,是把它放在一張白紙上看;真正的觀者,是把它放在玻璃上觀賞。這二者有什麼不同呢?放在白紙上看像一幅畫,但卻看不到一花一草的因緣,因為與真實的草木相隔開來,它沒有生命,只能單獨的觀看。而放在玻璃上看是透明的,一花一草與自然背景、天地萬有仍然相互關連,處處都透露因緣與生趣;雖然是花草,但也不只是單獨的花草而已。」


師言:「做一件事,要把心放在上面,手是隨著心的意念而動。要細緻、專一、層次分明地做,毋需貪多;先用膠紙包貼好一個蠟燭,再慢慢往上推去,因蠟燭大小一致,即可循序完成。做事、修行,道理都是一樣!」

談實踐


師言:「人需要愛,太嚴則會沖失了愛。有理的時候,氣度更要寬和,才能圓融愛,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內正』。」


若是「理直氣壯」,會有什麼問題呢?
師言:「要打開心門!如果心門大開,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暢行無礙;反之,心門若窄,任何人出入都會彼此碰撞。」
一般人常把苦幹與能幹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所差別。
問:「什麼是『溝通』?如何與人溝通?不同習氣、不同生活背景與知識程度的人,能否溝通?」
有人問;「護理人才的重要性何在?為何要以白衣大士的精神為主導?」
弟子問:「哪裡有永恆的愛?」
師言:「凡夫常被因果所轉而輪轉於自己的果報中,痛了就一直鑽在自己的痛苦中。聖人卻能以一分平常心去轉業——痛快!痛快!讓自己的痛苦快快過去,業障也就被心境轉了過去。」

師言:「對貧困的眾生講話時,語氣要輕柔,態度要謙虛而親切。因為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物質,更需要愛。愛的表現在於形態上,所以我們不能有傲慢的態度,一定要溫和親切。」
師言:「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師言:「你要慢慢改,那乾脆不要改!人生無常,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你慢慢消磨?」

師言:「從傳統中國的禮教社會到現代功利主義的社會,師生相處的真義,都不外乎坦誠、盡本分而已。當今師生關係變質,無非是附帶的包袱太多、本分的掌握太少所致。」
師言:「回到大陸探親,大家要心存虔敬的平等觀和道德觀,不要去傷人家的心,也不要去刺人家的眼。那種清和*圖*書貧生活,我們也曾經走過,難道大家都忘了嗎?如果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傷害大陸同胞,也傷害我們自己。」
有人問:「什麼最美?什麼最樂?」
又問:「責任感與正義感分別何在?」
一對年輕夫婦問道:「做事業應該把持怎樣的態度?」
師言:「對公婆好,使他們心情好、不生病,是為人子媳的福。若不順公婆,惹他們生氣而生病,照顧、看護哪樣少得了妳?所以,要互相祝福關懷。到市場買菜,不要只想到孩子喜歡吃的束西而忽略了公婆的喜好。凡事要存一分恭敬心。」
有人說,這是我的義務;也有人說,這是我的本分。「義務」與「本分」的差別究竟何在?
有人常為負擔太重而困擾。
世界上什麼人最快樂?
師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表現我們的氣質;什麼身分,什麼年紀,什麼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著才好。」
師言:「應該把握自己,及時反省。生氣是對自己的失責,徒然自我消耗精神體力罷了!這種內在的破壞力量,會擾亂心性,也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慧力。人生要達到『定』的境界,既要面對現實,又要不讓現實影響自心的清澄寧靜。」

有位少女問男女之情如何才好?

一位師姊表示:「在工作上,常感到很傷心。」
弟子言:「我知道我有很多缺點,我會慢慢改啦!」
師言:「不要擔心負擔多、責任重,能受天磨方鐵漢!只要腳步站穩,力氣會愈用愈大!」
弟子請示:「如何寬容他人?」

談育親

師言:「善就是『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有了智慧,就有善和美。」

師言:「圓就是圓滿。待人處世要用圓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為尖銳會傷害到人,同時也會扎到別人的心。」

新春三願

現在的孩子受盡寵愛,卻仍覺不足,該怎麼辦?

談寬柔

師言:「應提起毅力、決心,立『不二過』之志,並時時惕厲自己。。有勇氣即可精進。」
又言:「善不能以威權行之,亦即不能用善心之名,把己意強加在別人身上。」
師言:「婆婆對妳不好是她的事,但是對婆婆好是妳的本分事。要知道妳的一舉一動,晚輩都在看著、學著。既然對婆婆已經好到九十九分,不如就給她滿分吧!」
又言:「穿衣要順其自然才美;如果太牽強、不自然,就不美了。」

師言:「積習是一種長期不自覺的習慣,和預謀犯罪不同,應以更大的愛心和耐心來教育他、開導他。有一則故事:『有位小徒弟,雖一心向佛,卻很難改掉他的毛病——偷竊。師父每次都原諒了他。某次情況特別緊要,小徒弟竟又犯戒!眾弟子無不憤慨,面陳師父,盼趕走小偷徒弟,否則大家恥與為伍,只有離去。但師父回答:即使你們都走了,我也不能趕走他。因為你們都能注意修養,到哪裡都受歡迎;唯獨他有不好的毛病,到哪都不受歡迎,我怎能為留下你們而捨棄他呢?眾弟子聞言,大受感動;小偷徒弟聽了之後,也羞愧莫名,感激涕零!於是決心改過,終能自新。』」
師言:「休息的意義,應該是換一個姿勢,也可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工作;並非靜靜地坐著全身不動。我們要多多利用人生,多一分付出,就能多一分成就。」
又問:何謂「理直氣和」

師言:「除了那微末的一角外,整個杯口不都還是圓的?每個人都有缺點,若不去計較缺點,每個人都是很好的人。」
師言:「出家是一輩子的事,和女孩子出嫁一樣,都要非常www.hetubook.com.com慎重。出嫁,不該是激|情、衝動的決定;出家,尤其是清靜澄明的堅定抉擇。然而,出嫁是走入另一個家庭;出家則是走入如來家,要挑起如來家業,挑起教化普天下眾生的責任,和在家人全然不同。這個擔子既重又遠,萬一承受不起,不是更苦嗎?要仔細想清楚,不要在感情有波折、煩惱不安時做這個決定。」
開放大陸探親後,許多返鄉同胞看到當地的境況,便生起分別心,言語行止常露驕態。
師言:「責任感是對自己的要求,正義感是對別人的要求。責任感是理性內省,是良知良能的自我奉獻;正義感是感性外鑠,是快意果斷的人我制衡。」
人應該如何面對「休息」與「工作」呢?
某大學的社團負責人來訪,問道:「什麼叫做造口業?」
有委員請示:「我們在付出愛心幫助貧困的眾生時,應該存著什麼樣的心理?」




師言:「我們若認為自己有道理,什麼都要爭到贏,這樣就太剛強了,太剛強就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所謂『得理不饒人』,即凡事有道理就要跟人爭到底。因為執著於自己的理,反而會使自己與眾生皆造業,這是錯誤的行徑;因此,為使眾生培養善業,我們必須『理直氣和』。」

談善美

師言:「知識分子雖然文字看得多,但是事理如果無法圓融時,卻會苦悶、掙扎不已,這是因為只明理而不實踐之故。如能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捨的毅然捨下,豈有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悶中?」
師言:「能幹的人雖然能積極任事,但難免存有世俗的習性,能任勞卻不能任怨;而苦幹的人不但盡其所能地發揮才幹,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任勞又任怨。」
世界上真有圓滿、完美的事嗎?圓滿可以追求嗎?
會員問。「有些年輕人看到社會上的不公不義,免不了要打抱不平、伸張正義,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妥當?」
師言:「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如果能具足此『三無』,就能使心理健康並正常發展,自然會寬容人、愛人、信任人。」

談德行

談改過


師言:「應先以慈言愛語溫暖其無助惶恐的心神,再慢慢建立其宗教信仰,使其精神有所依止,方能應付眼前的困厄。我們的工作不僅是對苦難眾生作實質上的幫忙,於精神上的紓解更為重要——救人急,救心更急!」

談缺失

師言:「子女結婚,不是嫁出一個女兒,而是多了一個兒子;不是娶進一位媳婦,而是多了一個女兒。」
一、不求事事如意,只求具足充分的勇氣面對現實。
某社會工作者感嘆世道日非,人心不古。
師言:「能看透愛與生命、沒有佔有心,即是菩薩愛。」
師父的三個願望是:

二、不祈求身體健康,只希望時時有一股智慧充足的精神和一分不退轉的愛心。
孩子不乖,不愛讀書怎麼辦?

國外回來的慈濟委員在精合小住時,隨眾勞作,包裝蠟燭。因蠟燭滑手,包裝用的膠紙也滑手,且每一包要裝填數隻蠟燭,委員每每不能圓滿完成。師父見狀即為其作示範,剎時而成。委員請示原理。
師言:「如果人心能好好溝通,車道就能暢通。可惜大家都是你爭我奪,何嘗有平靜的心靈作相互溝通呢?」
三、不希望減輕負擔,只求有更大的力量來承擔這個世間所該做的事。

談婆媳

師言:「不要抱怨現在的世間如何?人心如何?倒是應該從這裡反省:因為現在的社會已是如此,所以才更需要我們為社會去付出。譬如人有病時,才更顯出好醫生的重要……。這些問題,正是激勵我們好好從事和圖書一番作為的力量,也是我們應該積極服務眾生、實踐理想的好機緣。」
師言:「想成佛的人就要改,不想成佛的人就可以多多與人計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師言:「寧取平淡。冒險應是逼不得已的作為,並非存心為冒險而冒險。」
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最美?什麼樣的衣服穿在身上最漂亮?」
有會員問:「我們該怎麼來觀看這個世界才好?」

會員請示婆媳相處之道。
為什麼人生會有貧困?
師言:「父母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親自參與家事;不要太溺愛,要多運用智慧予以啟發和開導。對待外人時,應發揮為人父母的愛心去關懷與付出,這樣孩子也會慢慢瞭解愛的真義。」

師言:「那只是一種遊戲,是孩子們社會經驗的開始。他們並不一定認為是在吵架,父母不必刻意加強這種意識。」
有位委員端出一杯茶,突然發現杯子稍有缺口,她說道:「師父,真是抱歉!這杯子缺了一角……」
師言:「『寧靜最美,安定最樂。』這是習襌、修心、養性,最美好、怡悦且最崇高的境界。」

師父得知此事言:「慈濟功德會的經費,一分、一縷都是萬眾會員珍貴捐贈,要作為救世濟貧之用,分毫都不可錯用。如果臨時要借用,如借膠水,就要借一整瓶,並儘快還一整瓶。事情清清楚楚,對會員才能交代。做事不能因事小而大意,要精確地把握分寸。」
有人問:「如何對待犯錯的人?」

常有父母為孩子吵架而煩惱。
師言:「發心要發在腳底上,走得正,站得穩;不是發在口中,只說不行。」
民國七十二年新春,會員探問師父的新春願望。
師言:「其實,父母對孩子只有義務,只能盡責任,沒有權力。要多為孩子種福,以母親的心懷來愛眾生,以菩薩的智慧來教育子女,不要為子女太操心,這樣無形中會加重孩子的業。」

談本分

師言:「要專,而且要規規矩矩。」

當前的交通這麼混亂,毛病究竟出在那裡?
有媳婦對師父說:「我對婆婆已經夠好了,但是她仍對我不好。」
師言:「帶著微笑的面孔最美,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愛的表現。最漂亮、最有氣質的衣服是——柔和忍辱衣。」
什麼是「德」呢?

師言:「以誠以正。」

又問:「但是,在公司裡常有很多是非傳言。」
師言:「以現實來說,觀念、目標、習氣相近者,比較容易溝通,但是起點仍在個人。要先能傾聽,捐棄自己的成見,並有虛心接受別人想法的胸襟和智慧,才能有真正的溝通。所謂的溝通,不是要人家和我溝通,而是自己如何與人溝通的問題。若要別人退一步、自己進一步,這就不是溝通,只是說服。」
師言:「當向虔敬裡尋,當向最初裡尋,當向宗教裡尋。」
弟于問:「凡夫常在人我是非中迷失自己,怎麼辦?」
有些人常會這樣說:「師父,當我要發脾氣時,想到您說的歡喜心,就會把氣壓下來,但卻忍得好難過喔!」
有位年輕女子因戀愛受家長阻撓,因此男方另娶,少女心意憔悴,頓思出家。家長雖懊悔,卻難以勸說,於是請師父開導女兒。

談生命

師言:「情實難斷。菩薩道是覺有情,未嘗斷情;佛陀的愛透徹無染,亦未嘗斷情。私情私欲,使眾生痛苦;只有長情大愛,才能使眾生超脫痛苦。」

師言:「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師言:「這是因為還有忍的心才會難過,若能時時培hetubook.com.com養歡喜心,放大心胸容納一切,自然就會生起清涼喜悅心,也就不需要忍得那麼苦!這就是一步一步的修養,如同細水長流一般,再硬的脾氣、再固執的心,也都會被你這分柔和善順所感化。」
師言:「要有過程,不要有手段;要有目標,不要有目的。過程是本分和自然,手段則是機巧與權變;目的有得失,目標則是有方向。」

師言:「生與死,本來就連結在一起。死,最痛苦的並非死者本身,而是活著的人。每當想到死,精神上自然產生一陣威脅的痛苦。除了肉體的苦,還有愛別離苦;人生所愛的一切,都捨不得離開而又不得不離,這是精神上最大的折磨。人有生的那一天,就一定有死的那一刻。一般所說的苦,是苦在生與死之間的這一段人生。人生中的是是非非,是像非,非又像是;明知是非如過眼雲煙,但總難免被眼前的人我是非牽動而起煩惱。需知一旦生而為人,生命本身就值得祝福。我們應該學學林傳欽小弟弟,人家問他:『你的兩條腿都給鋸掉了,怎麼辦?』他說:『我比脊椎受傷的人幸運得多!』你說他苦,他並不以為苦。」
有位社會工作者困惑地問:「常見友人獻身社會服務、熱心公益,對家人卻無暇照料。像這樣愛盡天下人,獨忽略自己的家人,感覺上似乎不對吧?」

有位青年學者來精合小住,請示師父:「為何讀書人常感苦悶?」
有位醫學教授認為看病功德第一,所以兒子考大學時,一定要兒子以醫學院為第一志願。但兒子志不在此,不願依從,父親吩咐家人一定要盯著兒子這樣填寫。

談貧病

慈悲和「善」的關係如何?
師言:「只有不為任何代價、不求任何回報的付出,才能得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

一位大學教授,看到現今教育事業愈來愈變質,心中頗為傷感。


某位先生為情所苦,問:「人能斷情否?」
師言:「是非止於智者。如果沒有是非及人事,也就不是凡夫的世界。」

談情愛

或問:「聽時思悟,境來思迷」,應如何克制?
又言:「生命不過是廣大宇宙中極微末的一個點而已。相對來看,什麼才真正偉大高超呢?怎樣才算是激越呢?不如平淡些,腳踏實地地做人做事。」

談做事

年輕的女孩問:「怎樣穿衣服才好?」

積習未改,時常犯錯的人,也該原諒嗎?

師言:「生養子女如同種植樹苗。樹苗種植後,若加太多水和養分,根很快就會腐爛。因為大自然本來就有充分的水、陽光和空氣培育它。教養孩子也是一樣,過分的溺愛,反而會害了他。」

師言:「護理人才是醫療極重要的一環。人們生病時,七分身病,三分是心病。再好的醫生和藥石,仍需經過護理人員的關心照拂,醫療過程才算完成。因此,護士除了必須具備精良的專業訓練,還得煥發出如觀音菩薩般的白衣大士精神——一分人傷我痛的慈悲和一分救苦救難的決心,及表現於外的無限溫柔與關懷。」
又言:「馬路上經常東挖西補,以致滯礙難行。沒有長遠、完善的規畫,交通自然也就時時交而不通了。」
又言:「和與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違背生活禮節。對人粗聲粗氣,妄言、綺語、兩舌,這都是在聲中造業,也就是造口業。」
師言:「私情是佔有,專情是真誠;私情不擇手段,專情寧見對方幸福。」

談溝通

師言:「我用心追其根源,發現多數是因病而貧。只要有健康的身體就能工作,就可平平靜靜過日子;如果遇到病苦,有時一個小康家庭,就會因此而被拖垮。這也是『看病功德第一』的道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