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縷千絲總是情
就以衣服穿著來說吧,古代的百姓,大抵是在「各衣其夫」的禮制下,丈夫身上所穿所戴,衣衫鞋帽,都是出諸妻子的手工。從采葛到織麻布,從采桑到繅絲,婦人一面操勞,一面就開始在想如何做成一件合適的衣衫,如何妥貼穩稱地穿出丈夫的氣概與性格。
丈夫要是遠走他鄉,長年不見,身材的胖瘦,更成了夫婦間相思猜度的好題目,「腰帶定知今瘦小,衣衫和_圖_書難作遠裁縫!」(元稹詩)「只怕沈郎腰已瘦,遲迴難寄舊時衣!」(董少玉詩)裁縫一件衣服,那分費心的思量,何等動人!縫成以後,稱身的剪裁,時新的式樣,丈夫出客時在儀容間表現出來的丰神光彩,讓妻子充分有了成就感而衷心地歡喜。
——明・史謹 搗衣曲(獨醉亭集)和*圖*書
丈夫總是用感激的眼神,看妻子從搗衣開始,把生絲搗成了熟絲,然後用熨斗燙平,裁成衣衫,所謂「雙杵搗砧空外鳴,聲聲盡是閨中刀,火燃金斗熨貼平,紉針補綴對短檠。」秋日霜風裏的急杵清砧,短檠燈下的千針萬線,從機中的錦繡到製成郎身的衣裳,中間絲絲縷縷,無不是妻子斑斕的血汗與緜密的柔情所凝成!這種「山妻親爲我裁縫」的珍惜之情,正是夫妻間時
m.hetubook•com•com時感念的媒介物!
讀著這首詩,感到這一身徧體貼著肌膚的衣衫,全是妻子濃深的意緒,雲霞的綿絞、朱紫的光彩,無一不出自玉人纖手的勞瘁!難怪許多古人,直到衣做色闇,妻子百歲之後,仍然舊情難忘,對著舊衣,仍興起那分「針線猶存未忍開」的思念呢!
本詩正是描寫一位與夫君久別的妻子,在經歷漫長的搗衣縫裁之後,終於裁製成衣服,把它重重地封裹起來,要和圖書寄到遠方去給丈夫。詩中說:在縫裁的時候,一再拿我自己的腰身比例,來推測你腰身的寬窄,唯恐不把你的習性與風采,在服飾線條上表達出來。現在一衣裁成,我的心思已同時用盡啦,這一點相信你會意識到的,希望你穿著的同時,顧念起我來,要特別愛惜這衣衫才好!
許多人懷念起古代的婚姻來了,有人偏見很重,甚至說:古代的婚姻,是婚後才由陌生的零度慢慢升至沸點的,而現代的婚和圖書姻,是婚後由熱戀的沸點慢慢降爲冰點。這種「今不如古」的退化觀念總是要不得的,然而,吾人亦不容否認,現代的婚姻生活比起古代的來,脆弱了許多,因爲其間缺少許多古代那種激發夫婦間緜緜密密使情意糾纏的媒介物了!
自把腰身試寬窄,
恐君不稱平生情,
妾心用盡君應識,
願君著時須愛惜。
恐君不稱平生情,
妾心用盡君應識,
願君著時須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