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窮而後工
有人統計過唐代的詩人,只有高適是「詩人之達者」,除高適度過富貴亨達的一生外,其餘有名的詩人,不是窮愁潦倒,便是早夭無後,再不然就是貶謫流放,彷彿要有身後的盛名,先得領受身前的困厄,「詩人」似乎是一個不詳的稱號了。
——宋・蘇軾 次韻徐仲車(施注蘇詩)和圖書
惡衣惡食詩愈好,
恰似霜松轉春鳥。
恰似霜松轉春鳥。
好在中國人早已發明一套「憂患哲學」,困窮能給人意想不到的好處,大至國家,有所謂https://www•hetubook•com.com「多難興邦」,小至個人,有所謂「文窮而後工」,加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給在憂患中的人,無限的鼓舞與溫暖,孔子也說:士志於道,就不應以惡衣惡食爲恥,蘇軾的詩,一面繼承了聖哲們的教訓,一面與自身的體驗相參證,才說人和_圖_書在惡衣惡食的環境裏,詩會做得愈好,就像冰霜封凝的松樹上,春鳥的啼聲,特別清脆悅人!
「惡衣惡食詩愈好」,倒不是藝術家詩人要故意弄到蓬頭垢面、衣衫不整的境地,而是不讓物質的貪圖、金錢的引誘、權勢的奔波,來淆亂專心一慮的詩心、撩亂登高透視的詩眸而已。你想吧,一個堅持和圖書著「毋望其速成,毋誘於勢利」的高尙靈魂,就必須耐得住惡衣惡食的匮乏生活。飽食終日昏昏欲睡的鳥,自閉於志節卑下的金絲籠裏,金檻玉食,歌聲也沒什麼可聽的啦!
事實上人在寂寞孤獨的時刻,才充滿創造的衝勁;在困心横慮的時刻,思想才折入深處,一個在繼續成長,繼續創進的心靈,他總是m.hetubook.com.com執意不變地把自身處在「苦鬥」的狀態中。假如遇事如意順心,逢人酒酣耳熱,快適令人志短,事雜令人心散,很容易就墮入「江郎才盡」的惡道。尤其是詩神,她最機靈也最嫉妒,當你心有旁鶩,不在寂寞困苦中以她爲唯一傾訴默禱的神靈時,她早遠颺去天邊啦,何況你只想當她作文字遊戲的消遣,或當她作附庸風雅的玩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