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修養
報恩的故事總是最感人的,因爲世上懂得感恩報恩的人太少了!受恩則從不嫌請託求援,上了一層再上一層,等到翅膀硬了,地位高了,對當年施恩提拔的人,早忘到九霄雲外。
慣於心上求清白,
懶向人間問是非。
懶向人間問是非。
古人說「三省吾身」,或說「見賢思齊」,對內對外,心中都有一把具體的尺度標竿,隨時度量自己,效法他人。不浪擲有限的時光,不追逐無限的物慾。把自己看作是一面昏沈的鏡子,要肯磨能磨,不要自以爲「夠亮了」,就像雲間的明月,亮過了也會再暗,所以時時勤掃塵埃,嶄露精神,才是修養學道的不二法門。
勤學讀書,是不是一定要「閉門」?倒不一定。然而遠離囂鬧、專心一致、耐得住寂寞,乃是必須的條件。治學修煉,本來是條漫長的寂寞道路,「賈生須閉戶,董子不窺園」,相傳賈誼讀書,就發憤而閉戶不出,董仲舒讀書,下帷潛心研究,三年之中,連園圃都不窺一眼!再看看,像王維「有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的工夫,像李白則有感於老嫗磨杵成針的啓示,終於學會了耐心,把詩藝邁上了巔峯。誰不是有了過人的受苦處,才會有特殊的成就呢?
止 謗
末世衰俗的人,嘴巴都很涼薄,隨你怎樣努力去做,總有人愛作相反的評價。面對這些批評詆毀,你想逃,是逃不掉的,你愈在乎別人的批評,批評就愈具備殺傷力,最後可以逼得你爲別人的批評而活。
有的人高明一些,持著自己的定見來面對批評,心中暗暗念著口訣:「你生氣,他得意;你生氣,中他計;不氣不氣不生氣!」朝著既定的方針,管他橫逆的讕言,管他無憑的飛語,聽若無聞是最佳的對策。
人在不斷勤學之中,每天才有新的力量注入,人就像有源之水,泉流清激;就像有根之木,枝葉芊芊。一旦停止了學習,木會枯萎,水會發臭,人也會面目可憎了。
——清 沈受宏 送毛亦史入都(清詩別裁)
隨 天
——元 仇遠 子野雪後寄和(金淵集)www.hetubook.com.com
感 恩
整個社會風氣是一股強大的拉力,人在其中,很少能不隨之打滾的,一回兒流行這,一回兒時尙那,講究時新、趕逐時髦的結果,往往不是爲自己的喜愛而活,而是爲別人都如此,我也不得不如此,所以說「隨人亦失己」。
當然,人在脆弱困難的時刻,容易對伸出援手的人特別感激,這時,就得留心,古來許多名人,都在這個時刻接受奸雄的援手,以致終身無法擺脫,所以不過分接受人情,乃是自尊自立的好方法。
腹有精神方學道,
面無塵土始言詩。
面無塵土始言詩。
——宋 宋伯仁 玉泉寺金魚(西胺集)
中國人看到魚,常會想起「魚龍變化」,大概魚龍的出身,都很類似,在某些外觀的環境下,魚龍混雜,竟難以區別,魚龍的不同,乃在內心志趣的差異上。要談修養,志趣乃是修養的第一步。有人說:要比較兩個靑少年的高下,不在出身貧富,不在學業才能,而在器宇與志向。如果要比較中老年人的高下,則在對自身的修養如何,對別人的貢獻多少!是魚是龍,就看他究竟是只爲自己、隨波上下;抑或能雲行雨施、兼善天下了。
勤 學
空亭千古對平波,
野渡斜陽獨客過,
莫怪無人留一飯,
報恩人少受恩多!
野渡斜陽獨客過,
莫怪無人留一飯,
報恩人少受恩多!
——明 汪思 題游處士隨齋詩(方塘汪先生文粹)
而本詩歌詠這座「千金亭」,又新翻出一個意思來,說現在河邊沒有人再願意留下飯盒來布施了,因爲這年頭,想要受恩的人太多,而懂得報恩的人太少啦!負恩是修養中的大忌,時時抱著感恩的心情,助力也會愈多。感恩念舊,並不會暴露當年的醜態,反而增加今日臉上的光彩。感恩念舊,教人不要忘本,因爲飛得再高的www•hetubook•com.com東西,也總有一天需要個安全降落的地面呀。
古人學習時注重身心氣質的培養,今人學習時注重名利的攫奪,但是名利往往攪毁了氣質。淮南子裏說,就像端一盆水到庭中,澄清了一整天,還未必能照見眉睫,但是一撓動,就立卽方圓都照不見了。澄清就如改變氣質,撓動就如競逐名利。一心名利,滿面塵土的人,書香德馨,奈何他不得,古人有詩道:「誰箇不讀孔孟書,到頭書我不相如,半生嚼蠟全無味,縱破五車也是虛!」面上的塵土不除,卽使「腹有詩書」,也不會「氣自華」的。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洗煉語言,減少廢話,不關自己的事,最好少開口。也許有人說:當今民主時代,重要的是發言,播出自己的聲音,嶄露自己的頭角,表明自己的立場,應該多說話。也有人說:民主時代重公德,要視大衆的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所以人人要多管閒事,發揮公共輿論的力量。
常聽人說:「他不是池中之物」,當然是暗喻這人是「龍」,不會長久在池中潛蟄,遲早會飛上天的。不過,「非池中之物」的定義,若只限於個人的「在池」「在天」,只限於個人所處位子的高低得失,意義就很有限。
但是沈受宏勉勵毛亦史道:你這次入都去,可能成爲達官貴人的上客,但是千萬不要一做毛遂,便滿臉驕氣,馬上看不起老資格的「十九人」呀!深怕他輕易成功,暴得大名,傲氣會毀掉一顆新星!
這些說法,和「非干己事情開口」,並不矛盾,個人的立場與公衆的福祉,原本與自己密切攸關。而且,民主時代,發言往往成爲大衆環視的焦點,影響民主決策的走向,更應該有負責的態度,慎重發言。古人說:「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這些原則,依然十分管用。
古來的賢哲,幾乎都遭受到謗言的詆毀,他們的反應都是笑一笑,只求自己心上的清白就行了。留下來的格言是:「做事不必快心,求安心。」「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些話都是「慣於心上求清白」的最好說明。
此日未逃衰俗口,
幾時真及古人肩。
幾時真及古人肩。
送姓毛的晚輩入都去,用一個「毛遂」的典故勉勵他。
——明 王珍 袁安臥雪(一毫集)m.hetubook.com.com
嘴巴長在別人身上,而且是薄薄的二層皮,許多人對這二層皮並不珍惜。所以別人愛怎麼說你,怎麼想你,你是管不著的,你想去爭辯釐清,甚至訴訟控告,以求是非大白於天下,做起來很辛苦,也不一定有效果。
人生所貴在勤學,
明日讀書還閉門。
明日讀書還閉門。
明代另一位詩人汪思也寫道:「道心自許明如日,世故從他變似雲!」只要自許內心皎皎如日月,管他世態反覆變化似烏雲!汪思在修養時得來的體悟,和王珍的體悟完全是一致的。
談到修養,其方法是「打起精神」,其目的是「改變氣質」。
〈千金亭〉是記韓信報恩的故事,韓信窮得在河邊釣魚爲生,經常沒飯吃,河邊有些以漂絮爲生的媽媽們,見韓信飢餓,有一位發了善心,送飯給韓信,韓信笑嘻嘻地對她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漂絮的媽媽聽了大怒,教訓他道:「一個大丈夫居然不能養活自己,我可憐你而送飯給你,那裏是希望報答呢!」後來韓信封爲楚王,果然把這位漂絮的媽媽召來,賞賜以千金。
——元 佚名 佚題
精 神
還沒開始學道的人,毛病在沈淪不醒;等到知道學習以後,毛病在因循不進。想要學道,首先得鼓起滿腹精神,問清楚自己:是否眞的要求明天比今天好?卽使學的是遁入空門的道,面壁打坐,也一樣要抖擻精神,凝聚定力,更何況是洗面革心,不薈聚大勇氣,全力以赴,難以有成功之期。
隨己或忤人,
隨人亦失己,
君子將奚隨?
隨天而已矣!
隨人亦失己,
君子將奚隨?
隨天而已矣!
龍若久懷霖雨志,
不應蟠一小方池。
不應蟠一小方池。
——明 鄧雅 夜宿孤山次韻(玉筍集)
「毛遂自薦」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當時平原君爲了救趙國,在門下客中想選二十位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壯士,去抗衡楚國。結果www.hetubook.com.com只挑選出十九位高手。毛遂當時在門下沒沒無聞,毅然自薦,起先另外十九人看不起他,後來毛遂當面怒叱楚王,脅迫楚王歃血定盟,出盡鋒頭,使得平原君大大誇讚他道:「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而原先不可一世的十九人,都顯得庸庸碌碌,只能「因人成事」而已!
俗話說:「開口見喉嚨」,意謂一個人的學養才智,只要一開口,便展露無遺。因此在修養上,慎言是重要工夫。
至於「不受人情免厚顏」,可以接受別人的善意,但不肯多欠人情,這也是修養獨立人格的重要原則。獨立自尊,並不是與別人疏離,相反的,幫助別人,也接受別人的幫助,在「施」與「受」的往返中,增進雙方的快樂。
謙 虛
爲了抗拒社會風氣的拉力,個人主義的思想開始盛行,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主人」之類的論調,愈來愈振振有辭。但是眞能守住個人的分際,恰到好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侵犯別人的權益,也很難。大凡獨斷獨行,總易與別人相忤,所以說「隨己或忤人」。
清 白
西方的心理學家說過:「下流的人,最喜歡談論偉人的隱私與缺點!」其實,不必偉人,只要稍微優秀的人,就有下流的人會加以醜化,以滿足他們自卑心作祟下所產生的優越感。
魚 龍
當然,更高明的人是會抱著一種「求益」的心,心虛且細,把逆耳的話,不計虛實,不與爭辯,一一容受下來,以淘沙取金的態度,相信局外人的批評,往往有可採的地方,細細辨識謗言中的義味,才不錯過自己受益的機會。另一方面,私下每天與古代的聖賢相互勉勵,尙友古人,與古人並肩,這種在衰俗中卓然自立的氣象,自然會創造出一個天清地寧的世界。古來的聖賢早有「止謗莫如自修」的說法,這二句詩,也許是面對悠悠之口最好的策略了。
非干己事慵開口,
不受人情免厚顏。
不受人情免厚顏。
明代的楊東明有一首〈詠學〉的詩道:「沙裏淘金原有金,淘時恰亦苦難尋,試hetubook.com.com看沙淨獲金後,底事勞君更費心!」描寫治學的路,起初很苦很難,像沙裏淘金,等到沙淨獲金以後,就可以坐享收穫的甜美了。其實治學更像鍊金,在鍛鍊的時刻,在火中熬煎,在錘下敲擊,等到精金鍊成,金亦爲之自喜萬分了!
既然一味隨和別人,隱沒自己的個性與願望,並不好;一味壓制別人,膨脹自己的影像與貪求,也不好。那麼身處於世,究竟該是特立獨行,還是隨俗浮沈?「將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汪思在「隨人」「隨己」之外,想出一個「隨天」的理念,天就是天理,依憑天理公義。人可以偽飾,而天完全是純眞,你認爲天是「冥冥」的嗎?其實天乃是「昭昭」的!你認爲天是「不測」的嗎?其實天乃是「赫赫」的!「一心之間,天鑒在玆」,依隨天理,眞是千古不易的好方法。
慎 言
「非池中之物」應該是對他「普施霖雨於天下」的一種期許,是對社會大衆的貢獻而言的。在小方池裏蟠居久了,最怕是眼光囿於小處,志趣圖於近處,日久成了井底之蛙,還在小池裏排擠異類、顧盼自雄,那就很可憐了。「非池中之物」應該是指他在卑微的時候,沒有忘記他自身的遠大責任與擔當。
一般敦品勵志的書,都是面目冷峻,神態嚴肅。讀這類書,都像走進深深的廟宇或敎堂,要人懺悔流淚,要人忸怩不安,難以坦然接受。
——元 楊公遠 次趙篷窗歳暮(野趣有聲畫)
易經上幾乎沒有一個卦是六爻皆吉利的,剛陽的乾卦也會因「亢龍」而有悔;柔順的坤卦也會因「括囊」而晦藏,只有自卑而尊人的謙卦,六爻都是吉,都是利,謙虛,實在是一個人創造福氣的泉源。沈受宏將毛遂的典故翻一筆來寫,給人的警惕是很深遠的。
——淸 何廷模 千金亭(國朝正雅集)
毛生初作平原客,
莫便輕他十九人!
莫便輕他十九人!
但若改以詩句的形式,軟性一些,便覺得日常親切,感人至深。因爲句子簡短濃縮,便於記誦,且情味深長,像親密摯友的叮嚀,令人樂於聽從。當然,詩最怕帶有說教,但詩人自我的惕厲與省思則例外,往往引起廣大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