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和電影
這些故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爲什麼還能那麼動人呢?我想是來自貝托魯奇優美神奇的影像風格,有如煙雲夢幻的魅惑色彩,使我們能想像佛陀修行的眞實情境。
當我看到貝托魯奇在拍一部「小活佛」的電影報導時,就認爲前述的三個條件應該都具備了。
藉著「小活佛」的上映,我們說不定可以來思考現代媒體的走向,是不是在貪瞋痴氾濫的潮流中,也可以保有純淨的空間呢?
正如宗薩仁波切說的「電影電視引起人的貪瞋癡。」他在出發去紐約學電影前說:「我們不要只受到電影影響,我們也可以藉著電影,讓世界轉化m.hetubook.com.com得更祥和。」
這樣具有改革精神的佛爺,會參加電影工作,比較不令人意外,卻也令人有所期待。他說:「以電影來教導人們是最有效、最迅速、最具影響力的。」因此,「小活佛」公演以後,他將前往紐約去學電影,也將是第一位學電影的轉世活佛。
後來又聽說「小活佛」的電影,是由宗薩仁波切擔任顧問,並且親自參加演出,使我對這部電影益加注目。我曾經和宗薩佛爺見過幾次面,他的慈悲和智慧令人印象深刻,在西藏,他被認爲是智慧超絕的文殊菩薩化身,但他的風趣、和圖書開放,與現代精神,使人覺得他是個現代的文殊。
「前世今生」的觀念,佛陀老早就說過了,只可惜釋迦牟尼佛没有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
一是拍宗教電影的人,要對電影有才具、有專業能力,而不一定是教徒。
電影既是影響力大的媒體,我們無可逃避,只好接受它;電影的本身是沒有善惡的,但願我們也可以創建善的可能;「小活佛」讓我們看見這種可能,透過大導演貝托魯奇,我們也看見了理想的宗教電影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宗薩仁波切的改革精神,他主張透過種種革新,來確立佛教對現代人的意義,他認爲戒和-圖-書律要修正、修行方式要改革、傳揚佛法的方法也要創新,有一次聽他以「覺悟戰士」爲題開示,使我深受感動。
從前幾次看宗教電影的經驗,使我對宗教電影感到失望,因為宗教電影不免流於兩極,一個極端是歌頌,歌頌者對電影缺乏專業與才具,往往徒留宗教的形式,令人厭煩。另一個極端是批判,批判者或是無神論或是不可知論者,以至於欠缺誠意,拍不出更高廣的胸懷與境界。
我去看「小活佛」的電影,看到一半就感動落淚了,當我看到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走出皇宮,看到蒼老、垂死的人那種「感同身受」的深切震撼;看
和-圖-書
到佛陀爲了證悟,在森林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熬煉……。「小活佛」的電影對人的輪迴轉世也有深刻的思維,去年風行一時的暢銷書《前世今生》,使輪迴又成爲這世界的熱門話題,但看「小活佛」時我想到,「前世今生」的觀念,佛陀老早就說過了,只可惜釋迦牟尼佛沒有耶魯大學的博士學位,使這震爍古今的觀念被人忽略罷了。
「小活佛」的電影還有令人反思的部分,數十年來,西方電影的潮流已經成爲激|情、暴力、血腥、恐怖的代名詞,我們想要看一部優美如詩的電影,早就不可得了。貝托魯奇以拍童話、史詩的方法,把「小www•hetubook.com•com活佛」拍得純美、乾淨、有餘韻,可能是近數年來少數不致污染人心的電影。
三是宗教電影仍是電影,它應該以電影的標準來省察,不是從傳教的功能來思維的。
因此,我常常在想,要怎麼樣才可能拍出好的宗教電影呢?
貝托魯奇是國際知名的大導演,他的導演能力是無可置疑的,而在他的電影中,往往表現出思維與省思的誠意,他對東方思想又曾長期浸淫,所以,在電影剛開拍時,我就相信「小活佛」一定是不錯的電影。
二是拍宗教電影的人,要對宗教有誠意,了解宗教的境界與藝術的境界並不是衝突的,他要有宗教情操,而能擺脫宗教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