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我喜愛的小路
從海上眺望鎌倉
今年春天,我因為有事要到七里濱新落成的飯店,就從鎌倉車站前搭了計程車前往。看看錶離約定的時間還早,所以央求司機載我到江之島。
雖然不太常到海邊,但並不表示我把大海忘了,毋寧說,大海一直都放在我的心裡。
夜裡的海很棒。沒有月亮的漆黑夜晚,只能感受到從外海湧進的海浪氣息。大海嘩——嘩的低鳴,蕾絲一般的泡沫在腳邊散開。
總之,在鎌倉,不論站在什麼地方,都無法不意識到海的存在。
如果對方回答說是住在「扇谷」或「西御門」,我便會想著「他是海軍吧?」因為橫須賀建設為軍港的關係,鎌倉也住了不少海軍的高級將領,他和圖書們的後代現在在鎌倉也有不少。
在別墅族最興盛的時候,鎌倉市內的繁華街當然是由比之濱的大街。這從以梅花魚漿片出名的「井上魚板店」和西式糕餅店「風月堂」的本店都在這條路上可以證明。家具店、瓷器店、玩具店、和服店等,鎌倉的老舖全都倚街而立。鎌倉文士最愛光顧的鰻魚店「鶴屋」算起,好吃的餐館特別多。還有我自己特別中意的美容院「塞西爾的房間」也離這條街很近。
我們先把它分為靠海與靠山兩部分。
前幾天,我仔細想了想,發現自己一年當中去海邊的次數,真的數得出來。除了八月的煙火大會,我絕少到沙灘那和_圖_書兒去。相較之下,住在海邊附近的人,有時會帶狗出去散步,一定經常會到海邊去走走的。
說起鎌倉,就不能不提到海。
我父母都還健在的時候,母親會說:「我今天去銀座了」。我一心想到是東京的銀座,不免覺得話題對不上。細問之下,原來是由比之濱的銀座。
就因為這樣,雖說大家都是鎌倉的居民,但生活圈卻各自不同。比如材木座和七里濱一帶的人家,與靠山邊的人家,去海邊的頻率就不相同。
另外,北鎌倉附近多數住著與佛教相關的人、畫家和作家、學者、茶道或舞藝的世家。
當然,現在海水浴的旺季一到,這裡就鬧熱滾滾,已m.hetubook.com.com沒有昔日的影子。不過,對鎌倉的居民來說,這裡大致上生活用品都很齊全,是一條不可或缺的街道。
我在市街上遇到人聊起天時,有時會問起對方住在哪裡。對方若是回答如「材木座」或「極樂寺」, 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便是:「這個人是別墅族的後代嗎?」
鎌倉地方不大,但也分成好幾個區塊。在行政上可分鎌倉、大船、玉繩、深澤、腰越等五個地區。這在前文已提到過。玉繩和深澤以前是農村,腰越則是漁村。每個地方各有其特色。除此之外,每個地方因為性質不同,居民在意識上也有著微妙的差距。
雖然住在鎌倉,其實我並不常去海https://m.hetubook•com•com邊。
在許久未到的稻村崎和七里濱海岸道路上,雖然可見幾家以前常去的飯店,但年輕人的店特別明顯,令人陷入一種走進外國街道的錯覺。可能是還沒到旺季吧,海灘上冷冷清清,海風吹拂下的鏽蝕陽台、油漆剝落的外牆,歷歷在目,令人想到法國小說或電影裡的光景,而這光景勾起了某種情緒,讓我滿足的返回原地。那一天,海上平靜,春光炫麗,心情跟著輕快起來。
從明治到大正期間,許多別墅都建在海岸邊。關東大地震時有的倒塌了,有的被海嘯沖毀,其中不少家庭又重建房舍繼續住下去。換句話說,他們是鎌倉的先住民。
當然這是粗略的區分,其中還有和_圖_書很多例外。在我這種新居民的眼中看來,各地區的特色大不相同。而且,住在同地區的人們之間,會感受到一種連帶意識。彼此對於鄰近家庭的狀況也大都知曉,互相會有照應。
近年來,我不太到海邊去,也是因為不喜歡那兒人多吵雜。要是早幾年,我還會帶著孩子或孫子去海水浴。但最近我年歲已高又怕麻煩,而且一年到頭都有人在那兒玩風浪板,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天堂」,我也就敬而遠之了。
鎌倉三面環山,南邊有海。八幡宮的三之鳥居前,或是在下馬的四角,只要佇足往南方望去,就算看不到海,也能感受到那方向的明亮。有時候還可以微微聞到海潮的氣味,到了盛暑時節,風是很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