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醫醫理與道家易經

作者:南懷瑾
中醫醫理與道家易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講

第三講

䷡大壯,卯月,節氣驚蟄春分。
䷓觀卦,酉月,節氣白露秋分。
依照綜卦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一種相對性,凡是有好處的,一定也有缺點;有害的,也必有其利益的一面。五行的本身,也是如此,所以五行是相生相尅的,它們相生的次序如下:
原來孔子也是採用春分秋分之道,在歷史的眼光中,必須以「持平」為準則,所以就取用了「春秋」作書名。
在十二辟卦中,我們所看到的十二律呂,各代表一調。這十二個音調,與人體的十二經脈甚有關係。
瞭解了五行的相生相尅的道理,就會明白中醫不是頭疼醫頭的原因。
《易經》上說:「天行健」,行就是動的意思,《易》的基本原理是說,一切都在運行不息。
實際上律呂是表示宇宙氣機的變化,同時說明了音律及曆法的關係。

頭痛醫腳

曹操大敗之後,閉門讀《易》,研究到《周易》蠱卦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和立冬時,正值坤卦當令,其中有一陽來復的道理,哈哈大笑,悟出了東南風的道理。八十萬大軍的損失,才讀懂了《易經》,代價真不能說不大呀!

五行是什麼

剝復之際

由此而引出了十二辟卦,我們在下一段詳細說明十二辟卦,現在順便說到一個笑話。
當氣象變化至一陽生時,即「地雷復」卦,冬至時,第一根管子中有氣沖出灰飛,吹起了黃鍾的宮音。
秋的收割已經完成了,落葉紛紛,天地間呈現了一股肅殺之氣,因為陰爻已到了外卦。秋收冬藏的工作都已準備好,夜晚也已有露水下降了。八月十五的月亮多麼明亮,搬出來豐收的棗子、花生、玉米、毛豆、地瓜、梨子、核桃,讓我們吹著洞簫賞月,闔家團圓作樂吧。
水—北方
中醫的理論根據了五行,在治療的時候,要找到病源之所在,徹底的設法,所以不是頭痛醫頭,而成為頭疼時,反來醫治其他的部位了。

土—中部
也可以說,這些學問的源頭,都是一個,只要一通,不自覺的就三通了。
䷁坤卦,亥月,節氣立冬小雪。
所謂「乾坤其易之門邪」,對醫理來講,是指後代的時候,以《易》為基礎,對人類生命加以計算,並研究針灸與十二經脈的關係。
兩漢的醫學及煉丹,皆以《易經》的陰陽與五行八卦的原理為依歸。也就是說,五行的說法在那時已經開始了。有人也認為五行之說並非上古開始,只不過是漢代的偽造而已,但是以所使用度量衡的標準來看,可能兩漢以前早已存在。
䷗復卦,子月,節氣大雪冬至。
孔子刪《詩》《書》,訂《禮》《樂》,對於曆法則仍和_圖_書採用夏曆。
「肝生於左」,《內經》並沒有說肝生「在」左,這不是部位的解釋,而是氣脉流動的解釋。
中國的文化講究作人做事的一切道理,其中最要緊的一項是孝道。

十二辟卦

現在的卦象,已有二陽了,雖是在十二月,可是春已暗中來臨,地球內部的放射能已漸昇高,變化遂將透出外部了。

孔子的《春秋》

十二地支同時也代表著十二個不同的年代,在天地間不停地運轉著。

秋風反落葉 九月

命理是混合在醫理中的,都以五行為依歸,在醫治病人的時候,如果知道病人的八字五行,就可以明白病人體質的弱點,對於治療的幫助是很重要的。

天干地支

水是辰星
在純陽的卦中,最下面生出了一陰,濕氣在內部發生了,現在是一年中陰的開始。南方的黃梅雨,常會下個不停,天地間陰的力量又在暗中滋長。端午節吃粽子時,不要忘記喝一杯雄黃酒,驅散一下體內的潮氣。
有人說西方文化是動的,東方文化是靜的,不知是根據什麼。我們姑不論西方文化的好歹,只證明中國《易經》的文化,是生生不已,一切都在不停的進行著。
雖然五星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個代表,為什麼天干變成十個呢?因為五行不夠說明天干的陰陽全部意義,所以,每個由兩位來代表,這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𡈼、癸。它們代表的意義如下:

音樂 曆法 律呂


十二地支同時代表了一日的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有兩小時。
天干地支是一門偉大的學問,這門學問,對物質文明而言,是超然獨立的,所以中國以往的年代,不論人事的興衰、帝位的轉移,一律採用干支為年的代表。
木是歲星

五行的意義和作用

許多人的病,事實上都是穴道受傷。身體偶然碰了一下,似乎揉一揉就好了,卻不知道那裡的穴道已經受傷,氣脉漸漸不暢,三年五年,就發出了病象。
這是全陰之卦,天地間之放射能,此時已全部吸收入地,但陰極則陽生,所以在十月立冬後,必會有小陽春,有一兩天風轉東南。當年諸葛亮借東風,就是通曉《易經》氣象的道理,知道十月立冬之後,西北風一定不會天天吹,根據氣象的推算,有一兩日必會刮起一陣東南風,所以故作玄虛,築壇祭風,反正一日借不到的話,二日三日下去,早晚可以等到東風。果然被他等到,大破曹操八十萬軍。
水代表了冷凍,在人體代表腎及大小腸。
辟是特別開闢的意思,和圖書而十二卦代表了生命乃至宇宙的消長。根據乾坤二卦所辟的卦,就叫作十二辟卦(其中有關節氣之劃分,是以中國大陸中原為標準)。
五、廿四節氣

三陽開泰 正月

讀書人的三理

三陽三陰,秋天到了,天地的外部又要開始了明顯的轉變,雖然熱,但是秋高氣爽。到了下半月,夏天已全部結束,秋收開始,天氣即將轉涼,那些可憐的孤魂野鬼,以及家中作古的祖先親友們,現在也該作一個生活的安排了吧!七月十五日,讓我們誠心地祝禱他們,祈求他們有溫暖舒適的生活準備!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它們代表了宇宙天體中五個星球。

喝一杯雄黃酒 五月

十二地支與十天干配合,每六十年循環一個週期,稱為六十花甲。六十歲的老人,也稱為花甲老翁。
䷋否卦,申月,節氣立秋處暑。
東漢的魏伯陽,是歷史上著名的道家,他所著的一本書,名叫《參同契》,在中國文化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金是太白星
孔子著了一部《春秋》,為什麼古人稱歷史為「春秋」,而不名之為冬夏呢?

大地驚雷 二月

看到了五行,以及人體的內臟也以五行來代表,不禁想到了《內經》中的一句話:「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在八卦的方位上來說:
春雷動了,這一聲空中的巨響,驚醒了冬眠蟄伏的動物們,現在紛紛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這就是驚蟄的意義。卦象已呈四陽之象,陽能到達地面上了,植物也都開始了生長。
律呂是中國音樂的一個名辭,看到音樂與曆法及氣象有了關係,難免使許多人大吃一驚。
到了第七,就是另一個開始。所以,在《易經》上稱為七日來復,人體的變化也是這個法則。至於病情的變化如何,也要注意到時間的因素,中西醫盡皆如此。
到了十一月,一陽來復。在卦上已看到了一陽之象,現在是陽火之始,地球所吸收的太陽之能,又開始向外放射了,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胃口不錯,消化能力也好起來了。冬至開始,正是人人高喊冬令進補的時候,一點也不錯,復卦早已告訴我們了。
三、十二地支所屬之月令
火代表了揮發功能,在人體代表心。
將這些竹管埋入空屋中的地下,不齊的一端在下,齊的一端在地面。
看見了五行這兩個字,好像我們要開始算命了。不過,算命的確也是根據天地間的法則。
那麼,《內經》不是在胡說八道嗎?
這個生命的法則,與人的生命法則是一致的,都處在剝復之際,以十二的一半,六為分野,六陰六陽。
中醫醫和-圖-書理注重氣脉的問題,肺的氣脉就是從右邊流動出來的,以後再詳細說明。

夏日炎炎 六月

到了夏朝,就以寅月為正月(現在農曆的正月)。
中國一向是以曆法天文學享名世界的,但是現在卻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臺北之大,在校學生之多,僅有的一個圓山天文臺,幾乎要被改成兒童遊樂園了。怪不得中國的童子軍,在外國連北斗星都不認識,其他國家的童子軍為此大感詫異,認為天文曆法本是中國人的特長,想不到中國孩子連北斗星都不認識。可嘆!這也是題外之話。
木代表生發的功能,在人體代表肝。
就連天文、地理,也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呈現了新的面目。

䷀乾卦,巳月,節氣立夏小滿。
一、卦名
土是鎮星
下面就要分別解釋十二辟卦中的每一卦了。
五行順勢相生,隔代相尅如下:

仲秋賞月 八月

可是我們要明白,「物」,在當時只作「東西」解釋。因為《易經》的用語,被後人借用,後人的後人,難免又將祖父比孫子了,這也是中國文化上的麻煩事。
在這十二辟卦的圖中,由內向外分別是:

《易》是研究兩性之學嗎

土代表了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體代表脾胃。

魏伯陽和參同契

䷊泰卦,寅月,節氣立春雨水。
究竟五行是與《易經》同時開始的,抑是在漢代開始的,說法不一。但是漢代時期,對於抽象理論科學的建立,極有成就,是一個不可抹滅的事實。

氣脉與穴道

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每一種學問,都包括在中國的一切學問書籍之中,它們像織布機上的經線與緯線,都織在一起。只要多讀書,一定會涉及到這些學問。
在這個八卦圖中,包括了天干、地支、方位、五行及人體內臟。由中間的對角線,看出了對面相衝,只有土在中間協調。
一個人感冒咳嗽了,肺部有了麻煩。肺是金,要想幫助金增加力量,必須先去扶助土,因為土能生金,土是脾胃,所以說一定要同時調理脾胃,並顧及到腎水及大小腸。
䷒臨卦,丑月,節氣小寒大寒。
這是三陰三陽的卦,天地間至此時,地球已經是全部陽能充滿了。這是春的開始,生命就要出土了。

燥烈的純陽 四月

這些星球的放射能,影響了地球,地球當然也在放射,而影響其他星球。
四、律呂

冬令進補 十一月

所以,這些觀念交織成的中國文化,認為讀書人要通三理。
「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hetubook•com.com。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許多西方的朋友,認為中國的音樂難懂,不易引發感受。因為中國的古樂是不平均的自然律,而西方音樂是平均律,比較適宜合奏的關係。(此節可參考《人文世界》一卷八期及二卷一、二期《律呂淺談》)

鬼節的祝禱 七月

這本《參同契》,揉合了《易經》、老莊,及神仙煉丹法於一爐,稱為千古丹經之鼻祖,是中國科學原始的基本要典。中國養生生命學的道理,也都包括在內,唯其中隱語甚多,外行人讀之頗為費解。《參同契》中引用《易.繫辭傳》所說:
前面所談的十二個月,是地球的生命法則,縮小來說,一天的生命也是如此。一日之中的十二個時辰,也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代表。


春快來了 十二月

䷖剝卦,戍月,節氣寒露霜降。
這個黃鍾之音,正說明了土地中的陽能,在一定的時間,向外放射。
《易經》的道理是,立場相對、性質相反則相衝。
五行是天文的代號。一方面是抽象的原理,一方面也是實際的應用。
中國的曆法,本是一科專門的學問,也是一部氣象學。曆法是從黃帝開始的,那時用的是陰曆,但以太陽的行度為基準。
陽能已上昇到五爻,天地間只有一點陰氣殘餘,現在的陽氣正是最充足的時期,清明掃墓、郊遊,天地間充滿了新生,到處欣欣向榮。
十二地支代表了一年的十二個月,在十二辟卦中已說到了。
周朝則以子月(現在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
在這幾項之中,我們先要談一談律呂。
火是熒惑星

清明時節 三月

自漢代以來,修神仙、煉丹道開始廣為流行。那時,上古的陰陽家、道家及雜家的各種知識學說與方法,才真正的融滙在一起。
火—南方
䷠遯卦,未月,節氣小暑大暑。
金代表破壞性及堅固的本體,在人體代表肺。
二陰生,暗中已有凋零的意味,麥子已經收割了,象徵一年中的生發季節已經過去。可是外表上,天氣是炎熱的,雖然內部衰相已經很深,但大地中仍有一爻陽能,利用它,另一季的農作物得以生長。
天干地支所代表的宇宙,道家稱為「造化洪爐」。人類在這個洪爐中,不過是一點點渣子而已,所以人死了,稱為「物化」或「羽化而登仙」。
五行、干支、氣脉穴道,對醫理及針灸都有直接的關係。最近看到電視上的介紹,榮總的醫生以針灸協助拔牙,已有百分之七十的成效。可惜會點穴的人太少,否則成效將更為顯著。
一個為人子者,父母的命不能不知,由命知道父母衰旺的和圖書進展和變化,父母患病要知道醫治,父母百年之後,更要知道地理,選擇適當的地方安葬。
十二辟卦是什麼?
十二辟卦中,各卦經管一方,就像是諸侯各管一方一樣,所以又稱為諸侯之卦或侯王之卦。
這是從《易經.繫辭傳》中節錄的一句。
實際上,四川、西藏乃多金之區;東部生長茂盛;北方天寒,凍結較久;南方則氣溫較高。
前一句的意思是說,自然界裡的法則,以天地為最大。下一句則是以日月為喻,說明人體氣血的循環,就像日月在宇宙間運行一般。
在一年之中,有時是夜長晝短,有時是夜短晝長,但是在春分與秋分時,日與夜是平均的,同是一樣的長短,沒有差別。
䷫姤卦,午月,節氣芒種夏至。
太陽與月亮是經星,五行之星是緯星。
人體的氣脈,也像地球中的氣機一樣,隨著氣象的變化而動。
現在的陽氣已達飽和點,物極必反,陽極則陰生,四月份太乾了,使人發悶,白天也最長。到此為止,均屬陽能的活動,稱為六陽的上半年。
地支共有十二,就是前面說過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事實上,金(肺)有毛病,一定會連累到土及水,所以肺有了咳嗽,胃氣絕對不適,腎氣也受肺金的影響,而引起耳鳴。
所以讀書人要通三理,即醫理、命理和地理。
有人著書立說,認為《易經》只不過是研究兩性問題的學說而已,他們的理由也是根據〈繫辭〉中的這一段:「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這不是分明說男女兩性的生殖器官嗎?再看《易經》之中,到處都是陰陽,甚至陰爻陽爻也都成了性的象徵。所以說,這些人的結論就來了,《易》是研究性學的。
「法象莫大乎天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這五個星,加上太陽與月亮,稱為七政。
絕對不是的!

諸葛亮借東風 十月

這些音聲是如何開始的呢?原來在黃帝的時候,一位樂師伶倫用崑崙山解谷所產十二根竹管並排起來,一端整齊,一端則階次長短不齊,在竹管中置入葭灰(即以蘆葦燒成的灰〉。
金—西方
商湯時代,以丑月為正月,為一歲之首(現在農曆的十二月)。
十二地支代表了地球本身的放射能,與天干交互作用影響,而形成了天地間變動的法則。
照生理解剖學看來,肝臟分明在人體中的右邊,而肺又是兩葉,藏在胸腔內的左右兩邊。
二、卦象
䷪夬卦,辰月,節氣清明穀雨。
木—東方
天地間只有一絲陽氣存在了,生命至此,陽能已剝到盡頭,馬上就要完了。深秋的風,吹捲著,滿地落葉紛飛,樹枝上已變成光禿禿的,除了那些耐寒的松柏之外,如果冬衣還沒有備妥,可能會忽然受凍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