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物趣
劍
可惜的是中國的名劍如今已經消失了,劍帶走了它們的歷史,也帶走了古代劍的精神,在長期積弱之下,中國一度是外國人試劍的對象,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文弱主義下,如今已經難找到「醉裏挑燈看劍」的豪士,剩下的也祇有紅襟翠袖裊裊多姿的象徵性「劍舞」罷了。
本篇以劍為描寫素材,主題則是東方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哲學境界。在不及二千字的袖珍篇幅中,精揀春秋迄宋元交替期間,中國有關劍的史事,將劍的歷史視為民族性情的反映,終以「古代劍的精神」業已泯沒的哀傷啓告讀者。
道元禪師在溫州能仁寺的時候,蒙古兵入侵寺中,白刃加頭,禪師神色自若,低聲而吟詩:「乾坤無地卓孤筑,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裏斬春風。」他的鎮靜使元兵大驚而退。此詩被譽爲「古今絕品」,實在滲透了武士和-圖-書道的精神,這是人與劍合一的至高境界,日本的武士道以此做爲武士修養的最高理想。
中國的劍最早出現於春秋中期,在這以前是沒有人用劍的,鑄劍以吳越最有名,因爲吳有干溪,越有若耶,這兩地出產良好的鐵礦,可以鑄爲名劍。吳所鑄的名劍,其技術據說是「甚爲微妙,堯舜之聖所不能及」,所以後來的人以「吳刀」、「吳鈎」做爲兵器的代名詞。《戰國策》說吳國的劍是「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薄之柱上而擊,則折爲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爲百」,可見當時的吳劍是多麼地精良了。後來的人用「斷金碎玉」來形容名劍的銳利,卽是由吳劍而來。
劍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是神聖而具有靈性的東西,鑄劍的人必須把自己的生命溶在鑄劍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名劍,因此鑄劍的名家如歐冶子、干將、
和*圖*書莫邪,都充滿了悽惻的悲劇傳說。
王璇本身習染文史學術,專精文化、神話研究,引經據典,能近取譬,在散文創作裡兼顧歷史素材與哲學思維,融合了「傳知散文」的報導性質和詠物小品的格物致知;這也是晚近學者式散文的主要風尚。
《史記》延陵季子掛劍的故事,也說明了中國古代武士的重友誼和重信諾的美德,當季子初見徐君的時候,徐君喜歡季子身上的寶劍,可是不敢開口要,季子心裏也明白徐君的意思,可是爲了還有使命,不能馬上把自己的寶劍送給徐君。等到他再見到徐的時候,徐君已經死了,於是季子解下自己的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從人說「徐君已死,尙誰予乎?」季子說:「始吾以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徐君泉下有知,當必爲得此知己朋友而含笑九泉下吧?
劍在古代是武士的象徵,據hetubook.com.com莊子書上說,古代最喜歡劍士的莫過於趙文王,趙文王養了三千名劍客,日夜相擊,每年都死傷一百多人,如此三年而國衰。於是太子請莊子遊說趙文王,停止養這些劍士爲食客。莊子用「天下三劍」說服了趙文王,莊子的天下三劍是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他對趙文王說那種勇於私鬪的劍客,無異於鬪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結果使趙文王大悟,三月不出宮門,門下的劍客都因爲趙文王不再見重自己,忿而自殺了。就是孟嘗君門下的食客馮諼,沒落王孫韓信,雖然窮到連飯都沒得吃,但身上還是佩著劍,可見古代的武士是多麼重視自己的劍了。
傳說戰國時代有人盜王子喬的墳墓,墓中除了一把劍以外什麼也沒有,盜者要取劍的時候,劍忽然發出龍鳴虎吼,接著逕直飛上天空而消逝了。又有傳說秦始皇東巡到hetubook•com•com虎丘的時候,爲覓吳王的寶劍,看到有老虎當吳王墳而踞,秦始皇以劍擊之不及,誤中於石上,吳王劍忽然消失了,那地方陷爲一池,就是現在江蘇吳縣的虎丘山上的劍池。另外有些劍化爲龍的傳說,也相類似。
西洋人說「劍是打開天堂和地獄的鑰匙」,而東方的劍,卻是遠古傳統下的一種哲學、一種藝術和一種精神境界,東方的哲學家能夠化鐵劍爲「天下三劍」,宗教家又能化劍爲「乾坤無地,法空人空」,豪士提三尺長劍以奪天下,浪子挾長劍以飄零江湖。劍是人生的遭遇和境界,各種不同的劍身上有各人用血或用淚寫的歷史。
《船過水無痕》,洪範書店
一九八五年版
一九八五年版
劍的傳說裏,最悽涼悲惻的應該是莫邪鑄劍的故事
https://www.hetubook.com.com
了。《烈士傳》記載說楚王命莫邪鑄劍,莫邪知道當他獻上劍的時候,一定也是他以身殉劍的時候。因此他鑄了兩把劍,一雌一雄,獻上了雄劍給楚王,果然楚王爲了不願天下有第二個人知道莫邪爲他鑄劍,於是用莫邪的劍殺了莫邪。後來莫邪的兒子長大了,拿著另一把雌劍去獻給楚王,在楚王爲自己得到雌雄二劍而得意萬分的時候,莫邪的兒子用雌劍殺死了楚王,然後自殺了。後人謂「感激念知己,孤劍匣中鳴」正是指此故事。王璇 (1942-)本名王孝廉。山東昌邑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留學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研究科,獲中國哲學博士。現任日本福岡市西南學院大學文學部國際文化學科副教授。著有散文集《廣陵散記》、《橘屋的書》、《長鋏短歌》、《春帆依舊在》、《船過水無痕》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