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

作者:班生 葉卻加萊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超越人力之外 班生及其作品

超越人力之外

班生及其作品

他的靈柩由火車運經丹麥時,哥本哈根不少市民不但為之舉哀,並護靈至碼頭轉運,他的遺體蓋著挪威的國旗,丹麥樂隊也為他吹奏挪威的國歌,快到奧斯陸上岸時,阿克爾夏斯要塞隆重地放出二十一響禮砲,出葬時,全國同胞無不哀傷 。
嚴格說來,他最傑出的劇作應該是一八六二年的「西戛德奸雄」三部曲;劇中主角原是生來繼承王位的,沒料到卻被一個兇惡的野心家所纂奪;班生習慣性地又使這位主角用謀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心是無可厚非,只惜手段並不光明磊落,它的違法背德導致了主角身敗名裂。
班生一系列的歷史劇作足可和他的鄉村小說平分秋色;他很早就對戲劇發生興趣;一八五七年,挾著「兩場戰事之間」出版的聲望,他到卑爾根接管布爾先生創建的挪威劇場,跟著連寫了幾部歷史劇,風格與他的老同學易卜生的作品很相近,大約是一八五〇年代晚期,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傾心於中世紀英雄冒險故事的寫作,同時把情節擴張。經過相當的掙扎以後,他成功的擺脫了丹麥對挪威戲劇的影響。一八六五年,他成為克利斯蒂亞尼亞(奧斯陸)劇場的導演,當時,整個戲劇界都是丹麥人一手包辦,但大家卻敢怒不敢言。班生上任以後,才以鐵腕作風做到挪威人演挪威劇的目標。
一九〇二年,班生過他的七十大壽,隔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到瑞典領獎那天,斯德哥爾摩真是萬人空巷,在莊嚴氣派的招待宴上,班生懇談自己的事蹟、抱負和文學觀點。兩年後,挪威終於從聯合公國裏取得獨立。我們敢說,班生是以自己終生的奔勞才贏取瑞典人的青睞,獲頒諾貝爾獎的。為了爭取挪威的平等獨立,他絲毫也不讓步,但他希望這種事情最好能取得雙方的諒解,而不必訴諸武力,同時為可雙方的未來,不妨將聯合公國改成同盟,再邀請丹麥參加;既然是兄弟之邦,一切就該開誠佈公、平等相待,如果瑞典當局不能合作,大家只有先分道揚鑣,以後再談。
(宋樹涼譯)
班生所主持的舞臺上,盡是中世紀挪威全盛期的英雄事蹟,他打算藉此恢復民族心和潛力,以使挪威成為獨立國家。一八六一年,他把當年奮戰羅馬人hetubook.com.com的英雄斯諾爾雷在「斯威爾國王」一劇中演活了。一八七二年,他又寫了一齣「西戛德國王」的劇本,這個角色先是參加十字軍東征想解救耶路撒冷,後來由於受到挪威軍中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影響而違背初衷。
他最後的歡劇「新酒釀成的時候」寫於去世前一年,作者在本劇中以達觀的心境描述一位婚姻不美滿的老人,怎樣被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撩動春心,而妄想紅袖添香的趣事。
班生好像想否定中世紀奇蹟劇裏那種神降奇蹟救人的可能,雖然那是基督教明文記載的教義之一。然而細細想來,本劇的旨趣端在呈現那代表奇蹟的神祕聲音,有了它,才能使本劇顯得崇高。
班生的聲名主要是靠抒情詩和歐劇,但小說方面的努力也不容忽視;他的鄉村小說是一點也不比戲劇遜色的。「漁家女」(一八六八)是他從短篇小說到長篇小說的過渡期作品,也是他改變小說風格的標誌,但它的情節推展太快,氣氛變化出人意表,故事巧合過多,人物也顯得太濫情。
有人指資班生過份把農民美化,因為挪威官方的報導裏,鄉村的健康與道德習俗是頗令人頭痛的,一點也不像班生所描寫的那麼詩情畫意;他們不知道這位挪威最了不起的抒情詩人是掌握了自己感情處最幽微的悸動,以最真純、獨到的抒情手法融入抒情文體來描寫鄉村生活的,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嫌他太誇張,因為沒有一個人比他對鄉村生活的體認更深刻。
「阿恩尼」版有自傳色彩,也比前者具有多面性,書中的主角是一位有強烈創作自覺的詩人。「快樂的男孩」比較單純,書中的主角是位靠打零工過活的窮家子弟,由於難以忍受自己身份的卑微,逐和一位富農的孫女結婚,雖然富農本身抵死反對,但無法阻止。挪威貧農對社會地位的追求,一直是班生最偏愛的主題之一。一開始,這類主角總是免不了自負、狂傲甚至意氣用事,等到追求有了一點成果,才逐漸好轉。
一八九八年推出的名劇「蘭吉和帕斯柏格」是作者用來抒發自己苦悶的作品。這是一件真正發生在作者身上的經歷,班生的好友,也是優秀政治家的李赫特被人誣告,說他未經內閣同意,擅自拉攏瑞典和挪威兩國的外交部長,班生基和-圖-書於朋友道義,把他寫來訴苦的密會公開並加以評述,李赫特認為寃獄尚未造成,班生的做法未免太過火,氣憤之餘,終於在一八八八年六月十五日自殺;這個人也就是劇中的主角蘭吉;當情節發展到主角飽受政敵四面圍剿時,顯得格外精彩;其實,這齣劇只是作者寫來向他的朋友贖罪而已,毫無別的用意;有人指責作者獎勵懦弱,但作者認為豪傑志士,總會有一些常人難以逆料的作風,不是凡夫伶子的誤解所能抹煞的,本書的主角只是不幸蒙受這一類的誤解罷了。
一八七七年的短篇小說「馬根希爾德」描寫一個孤女怎樣勉力去適應農村生活。劇本「皇帝」批判的是現存的政治體制,書中的皇帝因為傷天害理而大失人心。這齣戲劇在他的作品中並沒有很大的份量。
過了兩年,班生又推出他的名劇「蘇格蘭的斯圖亞特」,他想要藉這齣劇來提倡文藝復興時代的活力和百花齊放的燦爛氣氛。
時局漸漸地令班生憂心起來,他於是又以抒情詩來遣懷。一八六四年,德軍打敗丹麥,這對他的震撼與傷心非同小可,他和丹麥是有特殊關聯的,因為哥本哈根有比挪威更豐富、更前衞、更精緻的藝術以及更開放的批評風氣,還有更多高知識階層的讀者欣賞他;為了這點個人因素,他主張北歐三個國家應該主動建立精神上的團結,以謀求長遠的安定與獨立,使彼此安危與共、榮辱一體。
一九〇九年六月,班生因為中風導致一隻手臂癱瘓,被送去拉爾維克就醫,八月回奧勒斯搭德農莊時隨即嚴重復發,親友們將他送去巴黎電療,但一點也不見起色。五個半月後,他在巴黎與世長辭。
如我們所知,這場悲劇使得易卜生理想破滅,從此蔑視自己的同胞,並決心自我檢討。班生則因過份樂觀而承受不了失望。一八七二年,他的態度總算有了修正,在哥本哈根演講時,他強調北歐國家的前途依賴的不是法國與俄國的同情,而是與德國的和諧,即使丹麥想收回史拉斯威格的失土,也應該使用談判的方法;這些擲地有聲的話一時引起很大的轟動,易卜生甚至將之寫成有名的詩篇來讓人傳誦。
亞佛雷德・喬立維https://www.hetubook.com.com
眼看前線的丹麥危機四伏,班生立刻在一八六三年上書向瑞典請願,但兩國都拒不出兵救接;丹麥戰敗以後,他痛心不已,只有在家裏寫些黯淡的詩篇,寫到戴波爾要塞陷落時,有這樣的文詞:「白與紅,都是灰暗的色調,是死與血的色調/旗幟如負傷的海烏,轟然一聲落下/十字架上釘著悲傷,馱在民族的肩上。」
不止鄉村小說洋溢著過度的抒情韻味,連劇有時也變的娘娘腔起來,劇中人一開口就無休無止,挾泥沙以俱下;不幸這正是班生的特色,他可以毫不費力地把自己的體驗用文字的音韻和意象美一起併發性地寫出來,以抒發多方面的感受。
隨著整個時局的發展,班生始終不敢掉以輕心;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他的一生就是一場很精彩光輝的戰鬥,不僅僅為了丹麥這次事件而熱血沸騰,每次為了挪威的國家拿嚴,他也都奮不顧身。那陣子,他長年累月地演講和寫報導呼籲國人,並幾度和瑞典當局折衝,以爭取挪威主權的完整。
一八八四年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庫爾茲的家產」,是反映某個學校內外的女學生生活,她們樸拙、快樂、活潑而熱情,可惜沒有人教導她們以生活的勇氣和自我防衞,也沒有人能以正確的方決改良她們的教育,後來,這個重擔才由一位勇敢而慈悲的女士挑起來;終於善有善報,喜劇收場。
一八七四年,班生接連推出兩部了不起的現代劇「主編」和「破產」,才真正發揮寫實主義精確、巧妙的手法來刻劃報社和商場的生活。其中「主編」是以摩根布雷德報的編輯傅立爾先生為樣板的;我們發現在這些劇作中,作者是以討論社會問題來表示自己對時代的關心,並要求人們用真誠來做快樂的基礎。「破產」曾經博得廣大的好評,它反映的是一個妄想用諾言逃避災難的商人;可惜最後一幕寫得太缺乏匠心,以致使主角在懺悔時變成有點心安理得。
班生一八三二年出生於挪威克維尼一個牧師家庭,從小就和農民生活在一起,遷居奈斯塞特的時候,他更和農民一起學耕作;對農民,他是懷著百般敬hetubook.com.com愛去了解的。十一歲那年,他到莫爾德就學,開始接觸斯特爾森、阿斯邊爾生和史考特的小說。十七歲去與斯陸時開始學寫作,廿三歲為「摩根布雷德報社」寫文學論評,也為別的報社撰稿。廿五歲寫出第一齣歷史劇「兩場戰事之間」(一八五七)以後,緊接著又寫了幾部鄉間故事,如一八五七年的「陽光之山」、一八五八年的「阿恩尼」和一八六〇年的「快樂的男孩」。
一八九五年,班生續寫「超越人力之外」的下卷。這一次,作者以最大的篇幅來描寫牧師的兒子艾理亞斯和拉契兒,我們可以發現艾理亞斯和乃父一樣,具有常人少有的定力、耐力和衝力。班生在劇中初次注意到工人的命運以及他們和僱主之間的關係,他費了不少心思描寫罷工的悲慘與蕭條,雖然這場罷工是絕對合情合理的。僱主們出現的場景安排得很生動,他們趾高氣揚,悍然拒絕工人的各種請求,義憤填膺的艾理亞斯決心採取斷然的行動對付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利用大家開會時,暗示工人引發會場預先埋設好的炸藥信管,來個玉石俱焚。雖然這些場景頗富震撼力,不過全劇的效果卻未必比上卷出色。
一八七五年,班生在奧勒斯塔德買了一塊農場過起半隱居的教士生活來,不過這種渴望已久的田園生活帶給他的只是苦惱和空虛,苦惱是肇因於鄉間的閉塞和宗教清規戒律的無聊;為了打發時間,他終於擺脫宗教信仰,把自己融入書本中,他讀聖經批判、讀英國哲學家的教育理論和其他的進化理論書籍,覺得比以往更有意思。對於心胸開闊的班生來說,進化不是進步的同義辭,改變信仰也是一種心境轉換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這種熱誠乃是緣於自身的體悟,不假外藉。
第二本長篇小說「上帝之道」中,班生再度探討信仰自由的問題,他把違反人性的虔信派教義拿來和自己樂觀的進化論相比,使前者顯得病態而僵硬;結論是:不管何時何地,勤奮盡職的人就是走在上帝之道的人。
「陽光之山」的文體在挪威是一種新面目,作者一方面受漢斯。安德森小說的影響,一方面受北歐英雄事蹟的啓發,當時挪威恰好也出版了一部北歐英雄冒險故事選集。班生把兩種風俗混合發揮,成為挪威新文體的開山祖師。
一九〇六年,班生寫下自https://m.hetubook.com.com己畢生最後一部佳作,就是長篇小說「瑪莉」;全書格調十分迷人,情節也很扣人心弦,又多精細的心理刻劃。故事寫一個富家千金成長中,有兩位情人向她求婚,使她猶豫不已;到了最後,她竟選了較差的一位,直到發現自己所託非人,才懸崖勒馬。班生的作品常常這樣,當兩性赤誠相對時,才會流露出真正的自我;這次他的女主角瑪莉非常聰明,所以能挽救自己於厄運。
一八八二年之後,班生在海外有五年的棲遲。這段期間寫的作品都比較側重道德意義,「破產」、「皇帝」固然如此,「鐵手套」(一八八三年)也差不多。這本書主張婚姻生活中的男性應該永遠像女性一樣地守身如玉。沒料到戲劇甫一演出,便鬧得滿城風雨,不但縱慾派的挪威青年不服氣,連名作家布蘭德斯和斯特林堡也撰文大加撻伐;但班生一點也不示弱,他甚至前往挪威北部以「一夫一妻制與一夫多妻制」為題演說,進一步宣揚自己的思想,結果非常轟動。
他同時也想實現自己一個大心願,也就是讓挪威的戲劇地位可以早日和歐洲諸大國平起平坐。他幾次在信裏告訴朋友說,他寫歷史劇只是為了上演,以便自己的理想早日成真;那時候,法國盛行中產階級故事劇,他也不甘落後,寫了一個劇本刻劃一對誤會的夫妻破鏡重圓的故事;可惜這個劇本雖然動人,實際上卻處處模仿法國浪漫詩人繆塞的模式,對於當前的社會問題只有顧到片面,沒有能夠掌握到核心或主流。
一八八三年,他用新宗教思想篇成的「超越人力之外」可能是挪威文學史上最深刻的作品;這是一齣宗教幻想劇,作者把我們引出繁瑣的日常生活,到一個高度神奇和緊張的境界去,為了達成這種效果,作者特別選定挪威北部突兀的山水與風土人情做背景,意圖以某種程度的逼真來醞釀奇跡劇的氣氛;有趣的是,這一點也正是本劇的主題。主角商牧師憑著自己獨到的宗教信仰,無視於一切可能的災難,想單獨用禱 告來療治自己長年半身不遂的妻子,教會和地方人士對他也都滿懷信心;當商牧師在教堂裏獨自和上帝相對時,真令人激動不已;最後,這位半身不遂的婦人陡然站起身來,朝禱告中的丈夫走了幾步,再摔倒,終至斷氣。這個景象使商牧師完全崩潰——他對上帝開始不敢信任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