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

作者:班生 葉卻加萊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3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超越人力之外 班生得獎經過

超越人力之外

班生得獎經過

鈞安
  二、布蘭德(Georg Brandes)
接著,西班牙馬德里學院的十四名院士聯合簽署了一份推薦書,支持葉卻加萊。
    耑此 並恭問
盎格羅・撒克遜今年的競選活動,沒有去年那麼熱烈。它所推出的是一部十九世紀的詩作:題目相當凄厲的「冥府之史詩」(The Epic of Hades)。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史溫朋。
有幾位候選人再度登場,也有不少新名字出現了,許多國際性的機構都紛紛推出它們的名單。

敬啓者
瑞典學院對托翁的看法已經在一九〇二年表示得很清楚了。想要在一年之間有所轉變當然是不可能的。不過這封信由於提到布蘭德而發生了一個決定性的影響。
卡度齊、帕里斯和米斯特拉爾都一一露面。
  三、梅特靈克
諾貝爾獎的經辦人員很瞭解:班生對瑞典的感情絕不像他的戰爭吶喊那樣單純。事實上,他是相當熱愛、相當尊敬這個國家的。從年輕時代起,他就一直從這個國家擷取著無數的美好印象以及深攀的友誼。可是大多數人都只看到外表,所以事情就變得棘手起來。
那個光榮的日子終於來臨了。這也是個緊張的時刻:這位激烈的共和份子將要向舊王權瑞典與挪威之王,奧斯卡二世(Oscar Ihetubook.com.comI)—鞠躬。一家報紙描繪當時的氣氛:
本人十分榮幸能推薦下列諸人競選一九〇三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位和他的妻子卡洛琳(Caroline)組成一個高貴的「我們」以進行「鉛字抗暴」的班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一位抒情的加里波底(Garibaldi),在這渾沌的「歪詩之紀元」中揭竿而起,率領一支優美的「詩之軍隊」,從挪威的幽谷深處殺進戰場。他是一個鄉間的甘必大(Gambetta),充滿著崇高的理想。他更是一位肥胖、厚肩的維京人(Viking),有一顆熱情而慷慨的心。他的眼鏡永遠掛在額頭,他的稿紙永遠帶在身邊,他隨時隨地都準備要雄辯滔滔地發動攻擊。只要他看不順眼的,他就要發出正義的怒吼,不管那個問題是關於國際主義或是日耳曼主義,是關於共和政體或是專制政體,是關於神學家的地獄理論或是關於教會的神蹟信仰,是關於女權運動或社會主義,是關於性道德或是關於多妻(多夫)制,是關於被壓迫的亞美尼亞人或是關於殘民以逞的沙皇。
現在,諾貝爾獎本身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了;在瑞典以外的報紙上,支持與讚美的文字漸漸多了起來。一九〇三年的競選活動就是在該獎聲望日隆的情況下展開的。
一九〇一年和一九〇二年的頭兩屆諾貝爾獎都是頒給推薦陣容空前強大的候選人。一九〇一年的蘇利-普里東是在法蘭西學院半官https://m.hetubook.com.com方的積極活動下出馬競選的;次年,普魯士科學院也以相似的推薦方式提名蒙森。
在拿破崙戰爭剛結束的亂局中,挪威被併入了瑞典。瑞典國王伯納道(Bernadotte)——一位「革命的兒子」——十分醉心於「天然疆界」的謬論。他深信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地圖上渾然一體,所以在政治上也應渾然一體,接受一個(即:他的)王權的統治。可是歷史證明,這個兼併是錯誤。它只徒然加深了挪威人對瑞典的仇視。在那段時期中,挪威人的民族意識無比的高漲,要求獨立的渴望無比的強烈。而班生就是挪威的一名文學鬥士。他編寫了感人的挪威國歌,他表達了全國上下希望脫離瑞典的心聲:「這個條約,還有它那令人窒息的瘴氣——我們恨它,我們咒它。」所有的瑞典人,從國王到百姓,都被他批評得體無完膚。任何方式的合作都被他視為侮辱而加以攻擊。
(王鴻仁譯)
班生答覆常任秘書威爾生博士的信上說:「我深為感動地讀了閣下來函,它帶給了我一個始未料及的大訊息。我要在此感謝你們在通知我這個消息時所用的那些謬讚。這個消息令我們感到萬分欣喜。我將非常樂意於十二月十日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
二十世紀初葉的歐洲文壇已經漸漸淡忘了布蘭德,可是在當時的斯堪地那維亞文學界中,布氏仍然是個頂尖人物。他在他的鉅著「十九世紀和-圖-書文學的主流」中宣揚一種帶著濃厚實證主義色彩的文學觀。他的論調在本質上是反神學的,在政治上又帶有分裂主義的傾向。他揉合了泰納(Hippolyte Taine)、勒南(Ernest Renan)、彌兒 (J.S. Mill)、海涅 (Heinrich Heine)及德國自由主義的學說。他的文字極有煽動力。保守的瑞典學院自然難以接受一個像他這樣激進的理想主義者。不過法朗士這封推薦布氏的信倒提醒了學院一件事實:斯堪地那維亞自己在文學上也有著不平凡的成就,這些成就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連德國和法國都已經肯定了它們的價值!
一九〇三年來到時,瑞典學院在頒發一項國際性大獎的事務上還是一個生手。所以當一些地位比較崇高,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的學院們向它提出許多建議時,它都很虚心地接受了。而事實上,一九〇三年的諾貝爾獎也的確有著顯著的不同。
班生走到那裏,那裏就有風暴。他最近的一次戰役爆發於巴黎。一九〇一年,他到那兒去看他一齣啟劇的獲出。觀眾沒有他想像中那麼踴躍。於是在一次探訪中,他形容法國人為「歐洲的滿淸人」,不肯接受國際潮流。
托爾斯泰的崇拜者們,還在絕望地掙扎著。一九〇二年秋,哈勒威寄給瑞典學院的信上說:「今年我仍舊要寫我去年所寫的名字。」兩度支持左拉的伯希洛現在也把注意力轉移到托翁的身上了:因為,「他那些人道主義的小說名震全球」。接著,一位首次和瑞典學院通信的作家(他自己也於一九二一年得獎)寄來了一封意思大致相同的信。該函全文如下:https://www.hetubook•com.com
不過,從一九〇一年起,事情就已經有了一點轉機。一九〇二年十二月八日班生在歡度他的七十歲誕辰時,向瑞典報界的代表們說:瑞典、挪威這兩個兄弟之邦應該信持友善。情況就這樣地好轉著。於是瑞典學院漸漸相,頒獎給班生的時機已經成熟了。由於學院有了這樣的信念,所以便將它付諸實現了。這項決議是全票通過的。學院立刻將這項決議通知了得獎人。
「全體與會人士(包括王室在內)在如雷的掌聲中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詩人的臉孔激動得泛白,他動也不動地站著,於是威爾生博士牽著他的手向國王走去。在這個時刻中,許多眼睛裏都噙滿了淚水。國王懇摯地走上前來迎接他。當他向詩人道賀時,他握著他的手,握了很久很久。然後,國王用手做出一個鼓掌的信號,於是掌聲再度揚起,比以前更響亮,久久不息。」
安那托爾・法朗士
蘇利-普里東則寫了幾句真心恭維柯貝的話,還隨會附上柯氏八十部作品的清單。
保守而安份的瑞典人視班生為一個虛張罄勢的傢伙,一個地方主義的吹牛大王,每當肚子餓的時候就「痛吃瑞典人」。不過讀者們倒是十分尊敬他,認為他www.hetubook.com.com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又是個懂得如何溝通古代及現代文學的小說家與戲劇家。在政治上,他是個共和份子。他同時堅決地認為挪威—瑞典的爭端必須安置於一個穩固的基礎上,由雙方協力解決。
史氏在牛津大學基督學院有不少的知交。他的推薦書就是這些人於聖餐節那天合署的。
一九〇五年,瑞典終於以極友善的態度,以極寬厚的精神解除了挪威的統治。在挪威這段爭取獨立的漫長過程中,斑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一位在一九〇一年推薦他的瑞典教授說:「我提出班生的名字並非沒有顧忌。不過每個人都必須捐棄個人的成見來向他致敬——尤其在瑞典官方向他致敬之後。」
  一、托爾斯泰

最後那句話很重要。因為前兩屆的頒獎典禮文學獎的得主均未列席。斑生將是頭一個參加典禮的得獎人。他接到通知後就立即著手準備他的演講辭了。
既然瑞典學院已經留意到了這一點,那麼不管從那個角度看,它的抉擇必然會落到挪威的身上。最後,瑞典學院終於決定要在易卜生與班生之間選出一位得獎人。無疑地,班生比較佔優勢;因為從克利斯契愛尼亞傳來的蜚語流言都說易卜生在各方面都已經顯得垂垂老矣。而班生則充滿信心,他的創作力彷彿永不枯竭似的。不過班生想要獲獎也有一個很大的障碍。這得從當時瑞典——挪威的關係談起。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