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氣氛
日本的京都頗遊過幾次,龍安寺枯山水的禪趣,南禪寺的高宇大院,詩仙堂的靜謐寂思,都令人讚賞,每次再去,總會一一造訪。然而不怎麼在心中留下太大的牽繫。多年後偶在腦際閃過的京都零星印象竟然是夜晚在大德寺左近月光下的深巷長牆及腳踏碎石子的沙沙聲。
京都的意趣,在街巷、在住所、在業作,當然,也在祭慶。
京都賞花,各季各庭皆有勝擅,此是古來風尚,但我們外國人許久一去,倒不必特意趕場。京都的水景,只算聊備一格,鴨川平整如渠道,夜中坐「納涼床」看它,趣味平淡而已。西郊嵐山的保津川泛舟,頗有三、四十年前hetubook.com.com碧潭加大十倍之風味。水景之野趣不存,當在於這建城一千二百年的現代城市之必然。山景亦如是,東西北三面之山皆密植佳木養護起來,你見龍安寺、銀閣寺等殿後侷緊濃密,不夠疏朗通透,並且不能遊逛後山,便正是密植養護之功,可令千年後遊人仍得玩賞也。
最幽深肅穆、氣象灑然的山門,是青蓮院。幾乎有中國武俠小說中的邈遠意象。
故在京都,宜安步當車。腳力有限,不妨多停幾日,每日只慢步逛兩三區。穿街走巷,由小民起居、商賈販貨、技匠作活,可全收眼底。而屋舍的變化、老嫗的僂步和-圖-書、牆頭的花樹……便是它獨步世界城市的氣氛。即以東山山腳為例,景最稱豐,可自清水寺下來,到「八坂の塔」,看近處人家。再取「石塀小路」,由東向西慢走,盡是舊家風味。中間隱藏著一家「石塀喫茶店」,是街鄰的小咖啡店,坐客全是附近的老太太,極有味道,佈置是六十年代西式座椅,但比河原町四条那家三十年代開業、偵探作家江戶川亂步也去的「築地」喫茶店要有氣氛多了。這樣的小店,京都頗有一些,然不易著錄於旅遊指南。他日或可不揣淺陋來寫一小冊子。
人習慣找尋昔年生活的影子與氣味。早年的日子過得愈緩慢深刻,https://www.hetubook•com•com追索於今日之與昔相似的情懷則愈濃。或是,愈感今日之不堪,則愈傾向於昔日之佳美來托寄幽懷也。
《宮本武藏》電影中凡構圖皆有虬松做前景,溝口健二的幽幽鬼氣,五所平之助的市井街巷等舊日視界所習,不僅讓我這一輩台灣小孩做為看賞日本之當然藍本,搞不好也影響了觀賞近年日本電影電視劇之興致缺乏。何也?景物與色彩皆不對了;景不是老日子裡所見景,色彩既非黑白又非「總天然色」。需知以video磁帶拍出的日本,亮晶晶的、黃橙橙的,如何是昔年藍淒淒之中偶著一兩抹櫻花紅的軟片下之悲美日本?
不談今昔和*圖*書之異,只談氣氛。
京都最動人的,是山門。尤其在不經意中見之。街巷細碎,東彎西折,隨時遇見;門外佇足便好,總能想像其內之無窮。車窗中移動的瞥見,也教人有不捨之怡悅。
小者如荔枝的微妙香氣,大者如城鄉街衢屋舍林野,皆可有極濃強的今昔差距之感。
氣氛,有時不是感受於當時,而是滲露於久遠的後日。英國牛津的Blackwell's書店,歷史悠久書又多,去年逛它只是埋頭找書,如今想起來,這店又光亮、裝潢又單調,算是氣氛極差的書店,虧它有恁大名氣。本來進書店,主要是買書,要以名所相期,有點太那個。然而人生有時千里迢迢走經一hetubook.com.com莫名城鎮,跨進一家暗沈古舊的書肆,那個下午的一兩個鐘頭印象,往往會在幾十年後猶自腦海突的閃迸,這閃迸景象之佳與不佳,或許就點出氣氛之珍貴了。
(刊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中時「人間」)
這道理我想是小時候在台灣多年親炙日式長牆房巷加上看過太多日本時代劇(劍道片)之故。
日本是氣氛之國,無怪世界各國的人皆不能不驚迷於它。而京都,是氣氛之城。故在優勢的時季(如觀光淡季)或好的氣候(較冷時)或好的辰光(清晨及黃昏,或雨中、雪中、烏雲密佈時),所收得的京都,較能讓人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