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小玩意裏的人生哲學
面對新事物的態度
樊:您的媽媽應該是很有教養的人。
樊:談些輕鬆的吧。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您除了喜歡舊事舊物以外,其實對新科技也很在行,例如您會用智能電話、數碼相機,還會玩Wii電子遊戲機,又經常在網上下載舊書影、香港的老照片等,還是網上討論區的常客,家裏甚至有無葉風扇、智能吸塵機……還有沒有其他新產品?
盧:是吧?人們害怕新事物的原因很多,有些父母覺得從前是他們教導子女,現在倒過來受子女的教導,例如要子女教他們用電腦,他們認為這很丟臉,所以抗拒。人生應有的態度就在於經歷各種遭遇後,認真思考、客觀判斷、理智反省,然後實踐。
樊:不是那麼強烈的人。
盧:我想這不是甚麼寫作手法,不知道他如何影響我,也不知他如走進我的生命,何時發揮了作用。我沒有刻意從他身上學習寫作手法,但直至現在,我仍覺得,讀文學作品,或一個作家的作品,首和_圖_書先應該「心貼心」地讀,然後再用自己的經驗、個性來處理和消化。有些人(作家)和自己投契、投緣,你便自然會愛上他。當你喜歡他以後,他自然會影響你看事物的角度,甚或下筆的方法。我寫作時哪有刻意用白馬湖一脈的風格呢?都不過是不經意的影響罷了。我喜歡的作家與我的個性都頗為相似,我一直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只要不沉迷於某一位作家的作品,而是廣泛地閱讀多位作家的作品,他自然能夠找到自己投影或擁抱的對象,所以我認為犯不着強迫學生或讀者喜歡哪些作家。
盧:對,我不是那種會「徬徨」、「喊吶」的人!但到了某些時候,當我發現只有魯迅才能寫出那個時代的悲劇和對人類劣根性的批判時,便立刻有了共鳴。我認為讀者必需把閱讀面擴得很闊,才能邂逅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家。
樊:是不是因為她有看報紙的習慣呢?
樊:您在〈釋www.hetubook.com.com杖〉一文中提到,有一段時間因為腳痛要撐着拐杖走路,所以領會了很多與拐仗有關的道理,例如悟到電影裡差利.卓別靈揮舞小手杖的象徵意義,想到拐仗的用途並非在支撐他走路,因為拐杖太幼,其實不足以支撐身體重量。我看差利的電影時,從沒有從這個角度去看,也不知當中有甚麼象徵意義,但因為您用過拐杖,所以能看到當中的含意,這很有趣。這令我想到「即物明理」的寫作手法。黃繼持老師曾説您的文章是白馬湖一脈,像豐子愷、葉聖陶等,例如豐的〈楊柳〉就是從他看到的事物,聯想一些道理。您在豐子愷的作品中所得到的啟發,不只在寫作手法上,還有人生態度。
盧:課程規範就由它規範吧,只要自己還懂得選擇。記得我小時候很討厭魯迅的作品,因為我自己不是……
樊:只要肯看,自然能找到心貼心、有共鳴的作家。有時我們喜歡一個作和-圖-書家的某些特點,但又不完全認同他的風格或觀點,於是以另一個作家的優點作補充,這就是閱讀的樂趣。完全由課程規範我們怎樣閱讀,這是很悲慘的事。
樊:這很有趣,在一個我們想像中似是封閉的年代,通過報紙,他們能知道千里以外的事,即使一個家庭主婦也能做到。
樊:我也同意這是閱歷的問題。我唸中學時也不喜歡魯迅,可能因為我並未認真地面對他的作品,只是通過別人的轉述去認識他。那時我也很怕《徬徨》、《喊吶》,直至後來我正式閱讀他的作品,才發現了「我眼中的魯迅」——那些只有魯迅才能給我,而在其他作家那裏找不到的東西。畢竟,間接聽聞和直接理解的分別可以很大。
樊:不論事物是新是舊,要得到它們,都不免要涉及消費行為,有些人較節儉,不願接受新事物。奢侈固然不好,但如果抗拒接受新事物,可能會失去很多。
樊:這就是「物」的道理:當我們思考一件和圖書事物時,它的道理不一定顯現,但一旦我們使用它,接近它,道理就浮現了——這也是我從您的文章所讀到的。
盧:怕的,但也要先學習和認識,才知道哪些地方可怕吧。
盧:暫時沒有了。不過我也想買些新東西來玩。老實說,這些東西我並不在行,但這「不在行」也能表現出我的無畏精神,就是因為「不懂」,便要去「學習」。好像最近電腦換了「視窗8」系統,真折騰我!有些東西你懂便是懂,不懂的話,別人教你也未必學得來,但我覺得這個系統有用,才不斷地學習。難得有人發明了這東西,我也竟能活到今天,見證它的出現,為甚麼不去用它呢?但我是用它,而不是沉迷,這是十分重要的。
樊:您是不怕使用新科技,對吧?
再談談新產品。 一般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都不太能掌握新科技,甚至有點抗拒,但您沒有,為甚麼呢?
樊:包容新舊事物,這不單是收集物件的精神或消費的態度,還是一
https://m.hetubook.com.com種人生態度?
盧:作家是必需等待的。或在千年以後,某時某刻,在某一個當下,突然有讀者非常明白他。
盧:可能有關。我第一個認識的外國人是印度甘地,這是母親告訴我的,大概與她讀報的習慣有關。
盧:第一,我覺得像攝影機、錄音機這些發明是為了方便生活,既然人家都發明了,而且能使生活更方便,為何要抗拒呢?第二,對於電子玩意,我覺得玩玩無妨,不過是一種消遣和娛樂——也能夠訓練腦筋和手的反應!
盧:我媽媽有古典的教養,又懂得新的玩意……
這也與我母親有關。母親當年是整幢唐樓中,第一個用火水爐的人。火水爐你們現在當然不用了。但那時我們原是燒柴取火的,要破柴來燒柴爐,煙薰得我們痛哭流涕,幾經艱難才煮成一頓飯。母親在抗戰後不久,就知道用火水爐煮食,既無煙又方便點燃,於是她成了街坊鄰里第一個用火水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