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教小記
誰來同詠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
為師的帶着願意隨行的弟子,甘苦與共,許多人誤會,以為孔子跟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只見師道尊嚴,師生關係很隔。講平等講人權的新一代,想像孔子必然是個古和-圖-書板、沒生活情趣的老頭。可是,只要好好用心,細看《論語》的每一章節,不難發現裡面正洋溢着師徒不隔之情——不隔,是因互相理解後的溝通,並不是一面倒的受或授。
現代的教育,「大量製作」的要求下,和-圖-書受授都如流水作業,偌大校園、講堂,到處是匆匆人潮。師生關係,就如流如潮,一瞬即逝。沒有接觸,多憑猜度。缺乏交流,只見隔閡。學生說老師高高在上,老師說學生自以為是,人際怱忙而冷漠,擦身而過一個招呼的眼神也懶得交換和_圖_書。這樣子的關係,偶有碰撞——思想上的碰撞,就會顯得十分緊張。現代教育,很注重功效,講究時限,計算分數,只見人們在知識圈外兜兜轉轉,卻往往忘記了人——人的關懷、人的理解、人的情味。於是,大家都說很冷。
雲淡風輕,脫下重衣m.hetubook.com.com,校園裡春花正盛。我忽然想起《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閒談,「各言其志」,曾點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難得弟子有如此一種閒情,正中孔子的心意,他說:「吾與點也。」這種老少同心,情懷一和*圖*書致,構成和諧生命共鳴,委實難得。
我在大課堂講授完畢,走出來,抬頭迎着一陣清風,唉!誰與共舞?誰來同詠?
那就是:孔子與弟子的師生關係,或應該說:師徒關係。
我嚮往的一種師生關係,說出來,可能不少人認為太古老,太沒有現代效應了,更可能笑我想法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