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居禮夫人傳

作者:伊芙.居禮
居禮夫人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部 四 使命

第一部

四 使命

瑪妮雅不久就拋棄了這個神秘的夢想。基於傳統和習俗,她依舊謹守信仰的規條。然而她的信仰已經因斯克羅德夫絲卡夫人底死亡而動搖,現在已經逐漸消失。過去她深受虔敬的慈母的影響,可是六、七年來,她卻一直生活在一個不熱心的天主教徒,且不承認天主教底自由思想家父親的影響之下。始自童年開始的那份虔敬,現在只留下一絲模糊的盼望,一種不自覺的希冀,和對某些十分高遠、偉大事物的傾慕罷了。
冬日,時序推移。諾勃里普基街這一家人的生活,日復一日更顯得單調、沉悶。
瑪妮雅永遠不會忘懷那些夜晚。多虧他的父親,使她能夠在同年齡孩子中極少數人能知道的一種稀有的智慧底氛圍中成長。這強有力的聯繫使她深愛父親。他為了使女兒的生活充滿興味和魅力,曾付出麼感人的努力!透過她深切的情愛,她能忖測出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在開朗的外表下,所隱藏的那份內心的痛苦。一種別人無法撫慰的鰥夫的哀傷,一個被強令做各種下屬工作的苦惱公務員的憂鬱,一個小心、謹慎的人,卻在那次有名的投機事業中被吞沒了泰半財產,而且又永遠不肯寬宥自己的悔恨之情。
「四百盧布。」這位婦人面無表情地複述著。「令尊在那兒供職?」
「我最近仔細想了一下,我也告訴了父親。我想我已經找到一個法子來了。」
因為父母都是教師,使得這些孩子的腦海浮上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去兼差教課。「醫學院學生,願任私人家教」。或者(另一個廣告):「女性,中學畢業。願教代數、幾何、法文,待遇中等」。斯克羅德夫斯基一家,終於加入好幾百個,在華沙城覓職的年輕知識分子的行列裡。
但是布蘭妮雅怎麼辦!布蘭妮雅怎樣才能得到幫助?她四年前離開學校後,一切家務都落在她雙肩上。購買食品、擬定菜單、負責準備果醬、罐頭等許多雜務,已經使她成為一個能幹的主婦,然而她為只能做一個幹練的主婦而感到沮喪。瑪妮雅了解姐姐的苦惱,她最大隱秘的願望是去巴黎學醫,然後回波蘭鄉間開業。這個貧苦的女孩,已經省下一筆戰鬥的貯金,可是要到國外留學所費不貲。她究竟要等待幾個月或幾年呢?
「嗯,布蘭妮雅。但妳知道,我們只靠一次家教半個盧布的代價,將永遠不能實現呀!」
「有,而且我有教學經驗。這是我一些學生家長們的推薦信,這是我的畢業證書。」
追求真理的亮光,
尋找不為人知的新路……。
即使當人的視野遠比現在更為敏銳,
神聖底驚異不致令他失敗……。
每一個時代都擁有它各自的夢想,
那麼,拋開昨日的夢吧。
你——擎舉知識的火炬,
在過去許多世紀底辛勞中,
做一項新的工作,
並奠造未來的殿堂……
「年薪四百盧布,供膳宿。」
「十七歲。」瑪妮雅回答。她紅著臉,用一種充滿生氣的微笑,很快地又加上一句:「但我快要十八歲了。」
瑪妮雅更依近她的姐姐,她要告訴布蘭妮雅並要她接受這項決定,這是要相當審慎的。因此她必須用心斟酌她的語辭。
我已嘗試描繪出童年時代、少女時代的瑪妮雅.斯克羅德夫絲卡在學業和遊戲方面的情形。她健康、誠實、敏感而開朗。她有一顆愛心。正如她的老師所說,她擁有「非凡的秉賦」,她是個傑出的學生。但整個說來,她還沒有什麼令人驚異的特徵,使別人把她從跟她一起長大的孩子當中區分出來,還沒有任何事情足以顯露她的天才。
「獻給一個理想的實證主義者——兩個實證理想主義者贈。」
瑪妮雅把姐姐明顯的焦切和失望,當作自己恆常的憂慮之後,她倒忘記了自己的野心。她遺忘自己也時時為那塊禁地所魅惑。她經常也是夢想越過那隔著她和索本大學之間幾千英哩的路程,到國外留學,藉以滿足自己本質上對知識的渴求。她也夢想攜回珍貴的收穫,歸國在華沙做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導她所熱愛的波蘭同胞。
九月,瑪妮雅仍然因為一整年的漂泊而感到眩暈,她再度走向前往華沙的歸程。她回到了度過早期童年中學附近的新住家。
瑪妮雅此刻也許會被想像成一位沒有嫁妝、勤奮、敏感的少女。她唯一的興趣就是逐漸增加學生人數的名單。這猜想是錯的。基於需要,她www•hetubook.com•com勇敢地承當家教這種辛苦的生活。然而,她另一面的生活則是十分激烈而隱秘。就像活在那個時代和環境的每一個波蘭人一樣,她胸中燃燒著各種夢想……。
「是的,夫人。英語雖不像其他語言那麼流利……但我能教公立學校部定課程。我中學畢業時還得過金質獎章。」
「妳有介紹信嗎?」
瑪妮雅甚至從未注意到這個兒童教育家微細的癖好。她深情地敬愛著父親。父親是她的保護人兼老師,她差不多相信他擁有宇宙間的一切知識呢!
布蘭妮雅的眼眶噙滿淚水,她感受到這種偉大的奉獻之情。可是對瑪妮雅的計畫還是有些不十分了然。
雖然她的朋友裡面有革命底愛國者,在危險的時刻裡,她也會把通行證借給他們,瑪妮雅卻沒有沉迷於參與暗殺陰謀——用炸彈去投擲沙皇或華沙總督馬車的夢想之中。當時,瑪妮雅亦隸屬「知識份子」中之一份子,有人正在策畫一個強大的運動。他們要屏棄並忘記一切「空虛底幻影」——那種徒然的悔恨和朝著獨立自主之途邁進時所感受的混亂的衝擊。他們牢記著此時此際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工作並且為波蘭建設一個智識底大本營,同時要把當局蓄意使其封閉於黑暗中的貧苦民眾加以啟發。

往日的每一個週末,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和他的兒子、三個女兒總是在一塊。整個晚上都花在文學的鑑賞上。他們圍在擺著熱茶,不然就會顯得太冷清的房間裡閒談。這位老人背誦詩歌或者高聲朗讀。這些孩子們興奮地聆聽著。這位教授的頭髮稀疏,他的臉龐因為那一小撮整齊的灰鬍子,看來顯得很厚實、安詳。他擁有傑出的演說才能。就這樣,一個週末又一個週末,過去的那些文學傑作,透過這種方式,以一種親密的聲音帶給瑪妮雅。往日這聲音敘述過童話、朗讀過遊記,或帶領她進入「大衛.高柏菲爾」的故事裡。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把英文原著流暢地用波蘭語翻讀出來。此刻,這個因為在中學長年授課而有點沙啞的聲音,跟往常一樣,面對著這四個聚精會神的年輕人,傳述那些浪漫派作家的名著。他們在波蘭是受奴役與反叛的作家:斯洛瓦基、克拉辛斯基、美基委茲。這位朗讀者掀開那些破舊的書頁,其中有些書是沙皇禁止,但以祕密方式刊印出來的。他按韻吟誦〈達德先生〉(Messer Thaddeus)中英勇的情懷或〈柯帝安〉(Kordyan)中悲壯的詩句。
瑪妮雅開始時有點膽怯、猶疑。不久就為她朋友大膽的思想所征服。她和姐姐布蘭妮雅與好友瑪雅.蕾克夫絲卡一起加入「流動大學」上課。她們去上解剖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等各種課程。慈悲為懷的老師,把這些課程教授給一些想擴展自己教養的青年人。這些課程都在畢雅夏克的家或其他人的私宅裡秘密舉行。每一次聚會,大約有八個或十個學生聽講並作筆記。他們彼此傳閱小冊子或論文。聽到風吹草動都會使他們震顫。因為萬一給警局發現了,他們全要抓去坐牢的。
「瑪妮雅.斯克羅德夫絲卡。履歷良好,才能優異。願任家庭教師。報酬:年薪四百盧布。」
「噢,布蘭妮雅,不要說這種傻話!因為妳已經二十歲,我只有十七歲呀。妳已經等待了好多年,我還有很多時間。父親也這麼想,姐姐先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等妳開業,妳就可以把我埋在黃金堆裡。事實上,我也是這麼仰仗著妳。我們將來要從事一些有關學問https://m.hetubook.com.com或對人類有意義的工作……。」
「我想找一個家教職位。」
問題很簡單,這個家長以其為數有限的薪俸,後來很快又加上一筆更為微薄的養老金,好不容易才夠支付房租、食物和女佣薪水的開銷。現在約瑟夫、布蘭妮雅、赫拉和瑪妮雅非自謀生計不可了。
「家父是中學老師。」
介紹所的女主任以一種職業性的眼光查核瑪妮雅的證件。她被吸引住了。她抬起頭,比剛才更有興味地端詳著這個少女。
瑪妮雅.斯克羅德夫絲卡回華沙不久,就加盟於熱烈的「實證主義者」群中。一個名叫畢雅夏克小姐的女子,給了她很深切的影響。她是一個大約二十六、七歲的中學教師。金髮、瘦削、有令人垂憐的醜陋的體態。她和一個最近因從事政治活動而遭大學除名的大學生諾布林相戀。她對近代新興的學說懷有狂熱的興趣。
那時,她還不知道必須在這些夢想中做一抉擇的時刻即將來臨。她的愛國情操、人道的思想以及對學識的憧憬混雜在一起,同樣使她感到亢奮。

「我不懂。妳是不是想掙錢自立,同時又要寄錢給我,又得自己儲錢,妳是這麼想嗎?」
在自由國度裡,這種思潮允許公開發展。可是在波蘭卻不可同日而語。任何精神獨立的表示都會遭到懷疑眼光的監視。於是,這些新學說乃採地下活動的方式進展。
她把信件還給瑪妮雅:
瑪妮雅豁達的心靈蒙上了一層憂傷。這個孩子具有紐芬蘭家犬的本能。她是家中的老么,她感測有責任擔負父親和兄姐的未來。可幸的是約瑟夫、赫拉不用她操心。這個年輕人就要成為一個醫師。而可愛、急性子的赫拉正在為擔任教職或成為一個聲樂家而躊躇不決。她每天大聲練唱,並已拿到文憑。她同時拒絕了任何人的求婚。
「為什麼我會丟掉這筆錢?我本來想讓你們接受最完善的教育。送你們到國外讀書,讓你們去遊歷!我已經全把它毀了!我現在沒錢,也不能幫助你們。不久,我自己也要依賴你們,你們將來怎麼辦?」
初次看到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的人,總會覺得他是個嚴肅的人。三十年中學的教書生涯,使這個矮胖的人增添了幾分威嚴。從外表的許多細節看,他是一個完美的公務員。一件老是細心刷過的黑衣、端莊的態度、簡潔精鍊的會談。他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無不中規中矩。寫起信來句句合乎邏輯,筆跡一絲不苟。假日,他帶孩子們遠足也不是出於偶然。他一定預先對旅程加以研究,帶領他們如期到達最值得他們觀賞的地方。沿途賞覽風色之際,這位教授會滔滔不絕地說明風景的優美,饒富歷史趣味的名勝古蹟。
「我已儲夠旅費和大學一年的學費。」布蘭妮雅立即回答說。「妳也知道,醫學院是要念五年哪。」
由於某種奇蹟,使她在如此紛紜的學說和亢奮中仍保有其可愛的姿儀。她所接受的嚴格而心智高尚的教育,和那些幼年時代照顧她的謙遜者的典範,使她不致趨於極端。她的天性中擁有一種冷靜和適度的威嚴,天賦的莊重伴隨著她的熱情。這不妨說是她的激|情吧,我們毫不曾發現她有冒充反抗或放縱底行為。她甚至連想去抽根無害香煙的念頭也沒有。
每當她從城裡擔任家教回來,上完解剖學秘密課程,剩下的一點休閒時間,她便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然而就讀於那些「無害、荒誕不經的小說」底時代已經過去,現在她嗜讓杜思妥也夫斯基、岡察洛夫的作品和波雷斯拉夫.普魯斯的《解放的人群》。她從這些作品中發現和自己同一類型,以及所有狂熱追求文化的波蘭少女們的影像。我們從她的筆記本裡可以看到一個為自己多彩的稟賦感到惶惑,以及過於熱切的年輕少女底精神生活。我們發現足足有十頁之多,用鉛筆描繪《拉芳登童話》裡精心的插圖,抄錄德文和波蘭文的詩歌,馬庫斯.諾多《傳統底謊言》中的片斷以及克拉辛斯基、斯洛瓦基和海涅等人的作品。有三頁抄自勒南的《耶穌傳》,「無人像祂一樣在自己的生活中,重視人類的利益甚於人間的虛榮……。」,俄國的哲學論文,路易斯.布朗克的一節,布蘭德斯一頁,接著又是畫著各種圖畫、花卉和動物,其後又是瑪妮雅翻成波蘭文的海涅、繆塞、徐利.普魯東和佛蘭德斯.柯培的詩歌。www.hetubook•com.com

她這樣記掛布蘭妮雅的將來,是因為自從斯克羅德夫絲卡夫人去世以後,布蘭妮雅以遠超過妹妹和她自己在血緣上更為親密的聯繫,她用優美深摯的愛,給予她像慈母一樣的幫助。在這個非常團結的家庭裡,姐妹倆更是彼此互相提攜。她們的天性使她們得到不同尋常的彌補。姐姐以自己實際的判斷力和經驗懾服瑪妮雅,而使她在日常生活的細節問題上順從姐姐。這個遠比姐姐更熱情、更膽怯的妹妹,對布蘭妮雅來說,是一個年輕神奇的伴侶。而瑪妮雅的愛則是基於一種感激之情,一種不可言喻的虧欠的念頭。
這是多麼矛盾的事!這位「解放底少女」,為了表示蔑視輕浮,剛把美麗的金髮幾乎剪到髮根,卻又暗地裡嘆息著。並且大量抄錄了迷人而又十分朦朧的詩句:
不是選擇這種職位感動了布蘭妮雅。就一個傑出的「理想主義者」來說,她和妹妹一樣漠視社會的種種偏見。不,它是為了使她能即刻負笈異國深造,瑪妮雅甘願自己屈身於受人卑視的職業,願意承受殘忍、漫長等待的念頭使她感動。布蘭妮雅為此而反對。
「那麼?……。」
當時的青年男女,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復興祖國的夢。在他們未來的計畫裡,為祖國波蘭服務的願望仍舊在個人野心、結婚和愛情之上。有人夢想激烈的戰鬥,甘冒生命底危險,計畫叛變的策略;有人夢想採用論辯的行動;有人則在神秘的夢境中希求安慰。因為天主教也是一種可資依賴的源泉,它是用以反抗奉行正教的壓迫者的一種力量。
「讓我們來看看。以妳所存的這些錢,究竟在巴黎生活幾個月?」
〔四十年後,瑪麗.居禮這樣寫:〕
「那麼,我們可以來一次合作。假使我們分別奮鬥,各管各的,我們誰也無法出去留學。但是用我的方法,卻能使妳在幾個月後的秋天,就可搭上火車。」
「正是如此。」瑪妮雅不經心地說。「我的辦法就從這兒來。我要找一家免費供膳宿、洗衣的家教工作。我將可得到年薪四百盧布的報酬,也許更多。妳看,這不是什麼都解決啦。」
一八八五年九月某一個清晨,一個沉默的少女在一家職業介紹所的會客室鵠候。她在僅有的兩件外出服中,穿上比較樸素的那一件。在褪色的黑帽底下,留著幾個月前開始留留的淺色鬈髮,稍微用髮夾把它夾好。一個家庭教師,即使是一個「實證主義者」,也是絕對不能留短髮的。一個家庭教師必須看起來整齊、平凡,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很好。我要做一些例行詢問,我可以給妳一些資料填填。還有,妳有多大呢?」
「一個法子……?」
「噢!妳希望多少報酬?」
「為什麼一定要我先走?為什麼不想別的方法?妳這麼有才能,甚至比我https://m.hetubook.com.com更有天分,妳會很快地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我先走?」
「瑪妮雅,妳發瘋啦!」
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的憂懼很容易了解。他們賴以寄託整個未來的那一年,這些孩子的境遇實在很差。
「小姐,有何貴幹?」
「謝謝妳,小姐。假如有消息,我會通知妳。」
這所「流動大學」的目的,不僅要補足剛從中學畢業出來青年人的教育,同時也要使這些學生將來成為教育家。瑪妮雅由於畢雅克夏小姐的鼓勵,乃矢志為那些貧苦階級的好人授課。她開始時給製衣工廠的女工大聲朗讀課文,為她們一冊一冊地搜集了一個小圖書室的波蘭文書,以便供給那些女工們閱讀。
這裡有這個少女的另外一幅畫像,它是比較嚴肅的一面。幾個瑪妮雅所鍾愛的人,已經從她的生活中消逝。在以後的歲月中,這些人只有活在她溫柔的記憶裡。她的友誼也逐漸淡薄。寄宿學校、中等學校已不復存在。外表上,由於朝夕相處,這麼強烈保有過友誼的聯繫業已減弱。瑪妮雅的命運被界定在兩個為她珍貴和傾慕的人之間。這兩個人都很慈愛、體諒和令人敬仰。跟她又有最親密的血緣關係,他們是瑪妮雅的父親和姐姐。
門扉開了。一個瘦削的婦人帶著失望的臉龐穿過會客室。她出去時投給瑪妮雅一種再會的手勢。她是一個跟她同樣的求職者。她們兩個人,先前並坐在會客室裡唯一傢具的籐椅上談過一會兒話。她們曾彼此祝福對方好運。
斯克羅德夫斯基家的生活情況有了顯著的改變。他們從雷修諾街搬到諾勃里普基街。這位教授雖已上了年紀,但一度沒有放棄他在中學的教職。他決定不再收寄宿生。這時瑪妮雅和家人住在一個更小的公寓裡,比往日更親密,也更貧困。整個環境和所有的人,都為了冥想和讀書而生存。
瑪妮雅站起來,突然覺得膽怯起來。她的手機械地緊握著一小疊證件和信函。她走進鄰室,一個胖碩的婦人坐在一張小辦公桌後面。
這個婦人拿起這位求職者用整齊「英文書寫體」填好的表格:
和那些為求知慾所燃燒並具有才智的朋友們聚集在一起,那種令人懷念的氣氛,我至今仍有鮮明的記憶。活動的方法既貧弱,所得的成果亦無足觀。然而我卻堅決相信,當時帶領我們的各種思想,乃是促進社會真正進步的唯一途徑。我們不能渴望那種不圖改善個體,卻希求達到建設一個較為美好世界底想法會成為事實。朝這個鵠的,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努力發揮自己最高的潛能,接受並分擔在人類全體生活中自身的職責。我們各自的責任就是幫助那些我們感到自己對他們最有用處的人。
「妳能自如地使用德語、俄語、法語、波蘭語和英語嗎?」
「瑪妮雅……可愛的瑪妮雅……。」
我們這兩位「實證理想主義者」,一同花了好幾個小時,想為將來的生活擬定一個計畫。遺憾的是既非阿思尼克也非布蘭德斯,能在這個大學之門不為婦女而開的城市裡,為她們渴想寬求更高的教育指出一條途徑。而且那些作家也無法提供一種魔法般的方法,使她們在一小時只有半個盧布的家教工作中很快致富。
現在,我想把居於這兩個朋友之中,在明澈的腦海裡,浮現起為自己建設未來藍圖的瑪妮雅刻繪出來。然而,鑒於世上大部分的人都做著不能兌現的願望,因此它顯得多麼謙卑,甚至多麼大膽,這個日後成為瑪麗.居禮的女孩的夢亦復如此!
家裡沒什麼改變。〔瑪妮雅這樣寫著〕草木葳蕤,杜鵑盛放,蘭西家犬睡在地毯上,女裁縫師辜西亞在改做那件我剛染色的衣服。它將會非常合身、好看吧。布蘭妮雅的衣服做好了,非常潔亮。我近來沒有給任何人寫信。與其說沒有空,不如說沒有錢。有個透過朋友介紹而認識的人來詢問教課的行情。布蘭妮雅告訴她一小時要半個盧布,這位訪客竟然像看到房子失火似地逃之夭夭……。
甚至在她送給瑪耶.拉科夫絲卡的一幀照片裡,布蘭妮雅帶著一種熱愛的姿態站在她旁側,她也從不錯過把這份禮物當作信仰的表白。她在照片背後,題著如下肯定的獻辭。
當時這種哲學思潮帶給這個國民改進主義者一種特殊的指標。數年來,孔德和斯賓塞的實證主義,曾在歐洲掀起了新思潮。同時巴斯德、達爾文和克勞得.波納德的功績給科學增加了無比的威信。華沙和別的地方一樣——甚至比其他地方尤有過之。知識界的風氣逐漸遠離浪漫精神,一時不免對藝術和感性底世界表示輕蔑。基於年齡而趨向絕對判斷的青年人,很快地把化學、生物學置於文學之上,並放棄對作家的崇敬轉而去頌讚科學家。m.hetubook.com.com
人們怎能想像這個十七歲的女子擁有這種熱情?她的童年時代是在神秘底諸神,父親書房裡的物理實驗儀器之前度過,甚至在科學成為「時髦玩意兒」以前,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已經把自己無情的好奇心感染給她,可是熱血奔騰的瑪妮雅,對那個世界是無法滿足的。她把自己迫切地埋首於世界知識底其他領域裡。她吸取孔德及其社會進化思想。她不再單獨沉浸在數學、化學的夢想中。她反而想去改革那既定的秩序並啟蒙大眾。她是一個道地的社會主義者,有進步的思想和高潔的靈魂。然而她並不參加彼時存在於波蘭的社會主義學生團體。她自由的判斷力使她畏懼這個黨團的精神。她對祖國的熱愛使她遠離馬克斯國際主義思想。她把渴望對祖國獻身的願望置於一切事物之上。
事實上,斯克羅德夫斯基先生真的無所不知,或者可以說是無事不曉吧。當今歐洲那一個國家,能夠找到一個籍籍無名的教師,擁有這樣淵博的學業?——這個貧苦人,費盡艱難方能平衡預算的一家之主,一有空閒,就閱讀苦心買來的新書,藉以擴充自己的科學知識。要保持化學、物理方面知識的進步而不致落後,對他彷彿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同他通曉希臘文、拉丁文,能說英語、法語、德語一樣地自然(當然包括波蘭語、俄語),他把外國作家的名著以散文與詩歌的形式譯成自己祖國的文字。閒暇時,他也寫詩,並把它謄寫在他黑色或綠色封面學生用的筆記本上。上面寫著:「獻給我的朋友」、「結婚誌慶」、「獻給我昔日所教的學生」……。
「不,我沒發瘋。開始時,妳可以用妳自己的錢。以後就由我來想法子匯錢給妳。父親也會支援妳。同時我也在為自己將來的深造儲錢。等妳當了醫生,就輪到我出去啦。那時妳就可以幫助我了。」
如果我告訴你,
黑膚藍眸的人兒啊,
我愛你呀,
誰知你將會怎麼說?
一般人想像瑪妮雅是小心翼翼地,從不讓她頑強的友伴知道她激賞〈再見吧,蘇松〉或〈破碎的花瓶〉。她自己也不肯承認。她穿戴整齊,剪短的鬈髮使她的臉龐顯得稚氣。這樣不但沒有顯出她的個性,反而使她看起來像一個小女孩。她匆忙地趕赴各種集會、與人辯論,神采煥發飛揚。假如她在朋友面前朗誦詩歌,她就選擇阿思尼克的勵志詩。他不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然而他的作品卻能激發令人共鳴的熱情,以致這些詩歌成為這個團體的信條:
「我們年輕,我們強壯,我們會成功!」
有一天,當布蘭妮雅照例在一張紙片中寫數字。計算她究竟有多少錢,毋寧說是尚欠多少錢數的當兒,瑪妮雅開門見山地說:
這是一種厭煩的職業。瑪妮雅不到十七歲就嚐到家教生涯的勞累和屈辱,不管日炙雨淋都要從城裡走一長段路。教的盡是一些又懶又不聽話的學生。那些父母們經常叫妳在冷風襲人的玄關久久鵠候。(「告訴斯克羅德夫絲卡小姐等一下吧,我的女兒要一刻鐘才能出來!」)。或更輕率的,到月底還忘記支付他們欠人的幾個盧布月薪——那是人家這麼殷切渴盼,那天早上就盤算希望可以領到的幾個盧布啊!
這個教授發出了苦悶的嘆息,然後朝著孩子們。他不自覺地請求孩子給予自己那常用來安慰他的愉快的抗議和主張。孩子們在放著細心栽培的植物盆花的小書房裡,圍著一盞高掛的油燈。四個意志堅強的腦袋,四張泛著勇氣微笑的臉蛋看著他。那些藍色、灰色全都閃爍著生氣的眼眸,顯出同樣的熱情和希望:
有時,他失去自制力,這個可憐的人會讓自己發出一串怨言。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