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晚鳴軒愛讀詩

作者:葉慶炳
晚鳴軒愛讀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念天地之悠悠

念天地之悠悠

人生在世,能够醉生夢死地活一輩子,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玩樂就玩樂,遇到與吃喝玩樂無關的事就立刻把腦子的開關關掉,停止思考。這種生活從某種角度看,未嘗不是一種「福氣」。古往今來,不知道已有多少這類「幸運兒」糊裏糊塗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又糊裏糊塗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喜歡想東想西,想前想後,想在無盡的宇宙中試着爲自己找個落點。這一來,就難免要「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不是我生性殘忍,我多麼不希望你成爲上文所說的「幸運兒」,我寧願你嘗試幾次「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況味。這幾年來,我們已不止一次爲多難的國家悲憤落淚,何妨再爲人類共同的命運流點眼淚。這眼淚將會洗清我們的眸子,看向無盡的宇宙,並引導我們從事深沈而艱澀的思考。縱然這種思考得不到滿意的結論,彷彿雖入寶山而終於空手歸來,但既已進入過寶山,又何必在乎空手歸來。
雖然陳子昂以感遇詩三十八首被當時的京兆司功王適推許爲「是必爲海內文宗」,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他這首登幽州臺歌。這首詩歌陳伯玉文集(案:子昂字伯玉)不載,載於子昂友人盧藏用所撰陳子昂別傳,後爲全唐詩收入。别傳記載子昂作這首詩歌的背景是這樣的:武后萬歲通天(你看,這位女皇帝的年號也與衆不同,萬歲不够,還要通天!)元年九月,建安郡王武攸宜率兵討伐契丹,陳子昂被邀出任參謀。武攸宜用兵不大高明,前軍失利。子昂一再直言勸諫,而且提供克敵之策。武攸宜認爲是書生之見,不予接納,後來還把子昂的參謀職位免了,只讓他做軍曹,兼掌書記。子昂雖然體弱多病,但對報效國家却懷有滿腔熱誠。一天,他登上薊北樓,想起戰國時樂毅得到燕昭王的賞識,官拜上將軍,率諸侯聯軍大敗齊國,威震天下;而如今自己却得不https://www•hetubook.com.com到主將的重用,不免感慨萬千。他先作了覽古詩六首(陳伯玉文集卷二)意有未盡,泫然流涕,又作了這首歌,後人題爲登幽州臺歌。
劉希夷、張若虛的年代,和陳子昂大致相同;李白較晚,陳子昂去世時,李白還是吃奶的嬰兒。以上三位和陳子昂同時或較晚的唐代詩人,都曾透露出他們以有限人生面對無盡宇宙時的徬徨驚疑和自覺渺小的感覺,只是他們的措辭比較含蓄委婉,不像子昂那樣聲淚俱下而已。而事實上,抒發過這種感覺的又何止以上幾位詩人。
當張若虛寫出下面的詩句時,他顯然也在「念天地之悠悠」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節錄「春江花月夜」.樂府詩集卷四十七
當劉希夷寫出下面的詩句時,他顯然已在「念天地之悠悠」了:
這首詩歌短短四句,論字面簡直無需解釋。但是我還是要對末一句「獨愴然而涕下」稍作說明。愴然是悲傷貌。涕下是淚下,可不能講成流鼻水。在古代,涕指淚水,洟指鼻液,雖然涕洟二字可以通用,但涕字獨用時,習慣上總是指淚水。像詩經「涕泗滂沱」「涕旣隕之」「涕零如雨」等句中的涕字,都是指淚水。只有王襃僮約中的「鼻涕長一尺」,在涕字上加一鼻字,才作鼻水解。而陳子昂這句「獨愴然而涕下」,涕下之上有愴然一詞,這涕下更非解成淚下不可。一個人悲傷時淚下是正常現象,如果有人一悲傷先不落淚而鼻涕直流,此人生理大概不大正常,恐怕得找個耳hetubook.com.com鼻喉科去看看了。
雖然「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句話出自陳子昂之口,但在他之前,早有哲人詩人發過這種感慨。例如莊子在「養生主」一篇開頭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知也无涯」,就是由於宇宙的廣大無限引起。又如古詩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相更送,聖賢莫能度。」同樣顯現出無限時空與有限人生的強烈對比。爲了突破人生的有限性,早已有人想出種種辦法。有人致力於修道鍊丹,祈求長生;有人倡言立德立功立言,所謂「三不朽」,使身雖滅而名長存;有人把死亡看成「縣解」,以消除人生與宇宙的對立。但是這種種方法有效嗎?求長生的還不是一個個死去?有人服錯了丹藥,反而比不服藥的死得更快。如果你是文史方面的學者,相信你能替歷史上爲求長生結果服錯丹藥死得更快的「勇士們」開出一份名單來。立德立功立言,的確能使一個人身死而名不朽;但卽使姓名隨着人類的文獻保存到一萬年十萬年,對無限的時空又算得了什麼?一萬年十萬年對地球的歷史來說已渺小得不成話,對整個宇宙來說就連「渺小」兩字也談不上了。至於把死亡當作「縣解」,人死了等於回歸自然,這種道家哲學對一般人來說未免玄之又玄,於事無補。總之,無論想出什麽辦法,都難以消除以有限人生面對無限宇宙所引起的徬徨和驚疑。還是那一句話,當一個人「念天地之悠悠」時,能不「獨愴然而涕下」者幾希?
我個人覺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主要還是爲個人懷抱難伸而發的生不逢時的感慨;次兩句「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則已不局限於個人的得失之感,而擴大爲人生與宇宙關係的探討。「天地之悠悠」說明了宇宙的無限性,但人生却是極其m.hetubook•com•com有限的。以有限面對無限,個人的一生顯得何等渺小;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固然渺小無比,飛黃騰達得意了一輩子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當一個人以短暫的幾十年生命面對浩瀚莫測的時空時,能不徬徨驚悸而愴然涕下者幾希?我對陳子昂感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心意能够了解,但並不像他那樣希望前見古人後見來者。我滿足於目前的工作,我知道我的能力只能做到這裏;我滿足於目前的生活,因爲我對生活毫無奢求。我並不希望古人或來者給我更好的機會,那麼,我又何必前見古人後見來者?但是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句,我却深有同感。
當李白寫出下面的詩句時,他顯然也已在「念天地之悠悠」了: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爲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節錄「白頭吟」.樂府詩集卷四十一。宋之問集亦載此篇,題作「有所思」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盃一問之。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節錄「把酒問月」.李太白全集卷二十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全唐詩卷八十三
和_圖_書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話透露的是何等的寂寞!子昂雖然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至少還有無數個「今人」和他並存在一個世界上,難道這無數個「今人」都不能解除子昂心頭的寂寞?是的,這無數「今人」不但不能解除子昂內心的寂寞,反而是使子昻感到寂寞的因素。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你和許多志不同道不合話不投機的人在一起,你感覺到的不是快樂,而是寂寞;你恨不得立刻擺脫他們,獨個兒躲到自己的天地。假使你有過這種經驗,你一定能體會到子昂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兩句詩中所含蘊的寂寞的幾分之一。在陳子昂之前,三國時的阮籍在他的名著詠懷詩中也說過:「去者余不及,來者余不留。」語句和子昂的雖有出入,意思却完全一樣。阮籍和陳子昂都是一生懷抱難伸的有志之士,他們不免會想,如果早生數十百年和古人並世,或者晚生數十百年和來者同時,說不定能够遇到賞識自己的人,自己得以一展懷抱,使生命作最圓滿的呈現;偏偏不遲不早就生在這個時代,自己不得不委委屈屈過一輩子。在他們之前,商末周初之際,伯夷叔齊哥兒倆就不肯接受周室的俸祿,寧願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於因營養不良而餓死。他們在餓死之前,唱出了他們的悲憤:「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他們認爲商紂固然是暴君,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弒君,同樣是不孝不仁之人。他們所嚮往的是神農、虞舜、夏禹等聖人治理天下的時代,但是那時代早已過去,他們來不及趕上。由此可見,嚮往古之盛世是對現實不滿的昔人常有的心態。其實,卽使他們前見古人,或者後見來者,也不見得一定有一展抱負的機會,因爲人https://m.hetubook.com.com生的際遇非常複雜多變,並不單純的決定於世之盛衰。只是早生或晚生,多少有一份希望,不像生在此世懷抱難伸已經成了定局。只有宋代的英雄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一詞中大唱反調說「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據古今詞話記載,棄疾守南徐時,每逢開宴,必令侍姬唱這首「賀新郎」。但像他那種胸襟的人物,古今能有幾人?
你願試試嗎?當你心靈清明的時候,獨自反覆地體會陳子昂這首登幽州臺歌,再想想本文提到的一些相關詩句,你就會漸漸地感覺到你已開始以渺小無比的生命面對浩瀚無盡的宇宙,你的脚步正踩在古往今來多少哲人詩人留下的一個個脚印上。
我所以要爲涕下作這番說明,是有原故的。不記得在幾年前,某報副刊登了一篇兩位華僑兄妹自美國來函,大意說他們熱愛祖國文化,正在從事中國古典詩的英譯工作。當他們要翻譯陳子昂這首登幽州臺歌時,發現這首歌的末一句有「獨愴然而涕下」和「獨愴然而淚下」兩種寫法,因此他們不知道究竟該譯成「涕下」還是譯成「淚下」。他們請教了幾位旅美的中國學人,都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這才投函國內報紙公開求教。這封海外來鴻刋出後,不幾天該副刊就收到不少國內學者的反應。就副刋披露的幾篇文字看,內容不外二點:第一,陳子昂這首詩的末句,各種版本都作「涕下」,沒有作「淚下」的。請問這對兄妹看到作「淚下」的,是何種版本。第二,「涕下」也好,「淚下」也好,英譯時反正都譯成「淚下」與鼻水扯不上關係。有一篇讀者投書寫得相當尖酸,他拜託這兩位兄妹還是多研讀研讀中國古典詩,暫時不要做漢詩英譯的工作。在海外宣揚中國文化的精神可嘉,但是更重要的是量力而行。爲了這件事情,我曾在教課時特別爲中文系的同學打氣,保存發揚中國古典文學甚至整個中國文化,中文系的同學必須勇敢地肩負起這個責任。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