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瓶外卮言

作者:姚君素
瓶外卮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金瓶梅的著者時代及其社會背景 一、《金瓶梅》的故事

金瓶梅的著者時代及其社會背景

吳晗
要知道《金瓶梅》這部書的社會背景,我們不能不先解决牠的產生時代。同時,要考定牠的產生時代,我們不能不把一切關於《金瓶梅》的附會肅清,還牠一個本來面目。
《金瓶梅》是一部寫實小說。所描寫的是作者所處時代的市井社會侈靡鄙俚的生活,牠的細緻生動的白描技術和汪洋恣肆的氣勢,在未有刻本以前,即已為當時文人學士所歎賞驚詫。因為時代的習尚使作者敢對於性生活作無忌憚的大胆的叙述,便使社會上一般假道學先生感到威脅而予以擯斥,甚至怕把牠刻版行世會有墮落地獄的危險,但終不能不佩服牠的技術的高妙。另一方面一般神經過敏的人又自作聰明地替牠解脫,以為這書是「別有寄託」,替牠揑造成一串可歌可泣悲壯凄烈的故事。
無論批評者的觀點怎樣,《金瓶梅》的作者,三百年來却都一致公認為王世貞而無異辭。他們的根據是:
(1)沈德符的話:說這書是嘉靖中某名士作的,這一位某先生,經過幾度的做作,就被指為王世貞。
(2)因為書中所寫的蔡京父子,相當於當時的嚴嵩父子,王家和嚴家有仇。所以王世貞寫這部書的目的是(A)報仇,(B)諷刺。
(3)是據本書的技術和才氣立論的。他們先有了一個「苦孝說」的主觀之見,以為像這樣的作品非王世貞不能寫。
現在我們不管這些理由是否合理,且把他們所樂道的故事審查一下,看是王世貞作的不是。

一、《金瓶梅》的故事

「余聞之先人曰,〈清明上河圖〉皆寸馬豆人,中有四人摴蒱,五子皆六而一猶旋轉,其人張口呼六,湯裱褙曰:『汴人呼六當撮口,而今張口,是操閩語也。』以是識其偽。此與東坡所說略同,疑好事者傅會之。近有《一捧雪》傳奇亦此類也,特甚世蕃之惡耳。」
識畫人在另一傳說中,又變成非大儒名臣的當時著名裝潢家湯裱褙,這一說起來最早的要算沈德符的《野獲編》。他的時代和世貞緊湊,他的祖父又都和王家世交,所以後人都偏重這一說:
太倉王忬家藏〈清明上河圖〉化工之筆也。嚴世蕃強索之,忬不忍捨,乃覓名手摹贋者以献。先是忬巡撫兩浙,遇裱工湯姓流落不偶,携之歸裝潢書畫。旋薦之世蕃。當献畫時,湯在側謂世蕃曰:「此圖某所目睹,是卷非真者。試觀麻雀小脚而踏二瓦角,卽此便知其偽矣。」世蕃恚甚,而亦鄙湯之為人,不復重用。

b.湯裱褙

這一說是〈清明上河圖〉本非王忬家物,由湯裱褙托王忬想法不成功,才用摹本代替,末了還是湯裱褙自發其覆,釀成大禍。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作金瓶梅緣起王鳳洲報父仇一則,卽據此說加詳,不過又把王鏊家藏一節改成王忬家藏,把嚴氏致敗之由,附會為世蕃病足,把《金瓶梅》的著作目的改為譏刺嚴氏了。
後遇於朝房,荊川曰:「不見鳳洲久,必有所著。」答以《金瓶梅》,實鳳洲無所撰,姑以誑語應耳。荊川索之急,鳳洲歸,廣招梓工,旋撰旋刊,以毒水濡墨刷印,奉之荊川。荊川閱書甚急,墨濃紙黏,卒不可掲,乃屢以紙潤口津掲書,書盡毒發而死。https://m.hetubook.com•com

(2)唐荊川譖殺王忬,子世貞作《金瓶梅》,荊川於車中閱之中毒卒。
(1)《金瓶梅》為王世貞作,用意(A)譏刺嚴氏、(B)作對嚴氏復仇的「督亢圖」、(C)對荊川復仇。
B.諷刺說 對象—嚴氏父子
(7)〈清明上河圖〉為王鏊家物,世蕃門客湯臣求之不遂,托王忬想法也不成功,王忬只得拿摹本應命。湯裱褙又自發其覆,遂肇大禍。
這是說王忬進贋畫於嚴嵩,為唐順之識破,致陷忬於法。世貞圖報仇,進《金瓶梅》毒死順之的。劉廷璣的《在園雜志》也提到此事,不過把〈清明上河圖〉換成〈輞川真蹟〉,把識畫人換成湯裱褙,並且說明順之先和王忬有宿怨。他說:

c.况叔祺及其他

相傳世蕃最喜修脚,鳳洲重賂修工乘世蕃專心閱書,故意微傷脚迹,陰擦爛藥,後漸潰腐,不能入直,獨其父嵩在閣,年衰遲頓,票本擬批,不稱上旨,寵日以衰。御史鄒應龍等乘機劾奏,以至於敗。
A.復仇說 對象(1)嚴世蕃(2)唐順之

「旋有白衣冠者呼天搶地以至,蒲伏於其子之前,謂曾受大恩於荊川,願及未蓋棺前一視其顏色。鑒其誠許之入,伏尸而哭,哭已再拜而出。及殮則一臂不知所往。始悟來者即著書之人,因其父受繯首之辱,進酖不足,更殘其支體以為報也。」
「明太倉王思質(忬)家藏右丞所寫〈輞川真跡〉,嚴世蕃聞而索之,思質愛惜世寶,予以摹本,世蕃之裱工湯姓者,向在思質門下曾識此圖,因於世蕃前陳其真贋,世蕃hetubook.com.com銜之而未發也。會思質總督薊遼軍務,武進唐應德順之以兵部郎官奉命巡邊,嚴嵩觴之內閣,微有不滿思質之言,應德頷之。至思質軍,欲行軍中馳道,思質以己兼兵部堂銜難之,應德怫然。遂參思質軍政廢弛,虛縻國帑,累累數千言。先以槀呈世蕃,世蕃從中主持之,逮思質至京棄市。」
——《寒花盦隨筆》
(4)唐、王結怨之由,是荊川識〈清明上河圖〉為偽,以致王忬被刑。

a.清明上河圖和唐荊川

「湯裱褙善鑑古,人以古玩賂巌世蕃必先賄之,世蕃令辨其真偽,其得賄者必曰真也。吳中一都御史偶得唐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臨本,饋世蕃而賄不及湯。湯直言其偽,世蕃大怒,後御史竟陷大辟。而湯則先以誆騙遣戍矣。
忬子鳳洲(世貞)痛父寃死,圖報無由。一日偶謁世蕃,世蕃問坊間有好看小說否。答曰有,又問何名,倉卒之間,鳳洲見金瓶中供梅遂以《金瓶梅》答之,但字迹漫滅,容鈔正送覽。退而搆思數日,借《水滸傳》西門慶故事為藍本,緣世蕃居西門,乳名慶,暗譏其閨門淫放。而世蕃不知,觀之大悅。把玩不置。
綜合以上諸說,歸納起來是:
(5)《金瓶梅》為某孝子報父仇作,荊川因以被毒。
(8)嚴世蕃強索〈清明上河圖〉於王忬,忬以贋献,為舊所提携湯姓者識破。
(10)世貞賂修工爛世蕃脚,不能入直,嚴氏因敗。
(9)世蕃向世貞索小說,世貞撰《金瓶梅》以譏其閨門淫放,而世蕃不知。
「世傳《金瓶梅》一書為王弇州(世貞)先生手筆,用以譏嚴世蕃者。書中西門慶即世蕃之化身。世蕃小名慶,西門亦名慶,世蕃號東樓,此書卽以西門對之。」「或謂此書為一孝子所作,所以復其父仇者。蓋孝子所識一巨公實殺孝子父,圖報累累皆不濟。後忽偵得巨公觀書時必以指染沫,翻其書葉。孝子乃以三年之力,經營此書,書成黏毒藥於紙角,覬巨公外出時,使人持書叫賣於市曰《天下第一奇書》。巨公於車中聞之,卽索觀,車行及第,書已觀訖。嘖嘖歎賞。呼賣者問其值,賣者竟不見。巨公頓悟為所算,急自營救已不及,毒發遂死。」按二說皆是,孝子卽鳳洲(世貞號)也。巨公為唐荊川(順之)。鳳洲之父忬死於嚴氏,實荊川贊之也。姚平仲《綱鑒絜要》載殺巡撫王忬事,注謂「忬有古畫,嚴嵩索之,忬不予,易以摹本。有識畫者為辨其贋,嵩怒,誣以失誤軍機殺之。」但未記識畫人姓名。有知其事者謂識畫人卽荊川。古畫者〈清明上河圖〉也。hetubook.com.com
(3)世貞先行刺荊川不遂,後荊川向其索書,遂撰《金瓶梅》以毒之。
「《金瓶梅》為舊說部中四大奇書之一,相傳出王世貞手,為報復嚴氏之『督亢圖』,或謂係唐荊川事,荊川任江右巡撫時有所周納,獄成,罹大辟以死。其子百計求報,而不得聞,會荊川解職歸,偏閱奇書,漸嘆觀止。乃急草此書,漬砒於紙以進。蓋審知荊川讀書時必逐葉用紙黏舌,以次披覽也。荊川得書後,覽一夜而畢,驀覺舌本強澁,鏡之黑矣。心知被毒,呼其子曰:『人將謀我,我死,非至親不得入吾室。』逾時遂卒。
徐樹丕的和-圖-書《識小錄》又以為湯裱褙之証畫為譌,係受賂畫不及之故,把張擇端的時代由宋升至唐代,畫的內容也改變為作人擲骰。
「嚴分宜(嵩)勢熾時,以諸珍寶盈溢,遂及書畫古董雅事。時鄢懋卿以總鹺使江淮,胡宗憲趙文華以督兵使吳越,各承奉意旨,蒐取古玩不遺餘力。時傳聞有〈清明上河圖〉手卷,宋張擇端畫,在故相王文恪(鏊)胄君家,其家鉅萬,難以阿堵動,乃托蘇人湯臣者往圖之。湯以善裝潢知名,客嚴門下,亦與婁江王思質中丞往還,乃說王購之,王時鎮薊門,卽命湯善價求市,旣不可得,遂囑蘇人黃彪摹真本應命,黃亦畫家高手也。嚴氏旣得此卷,珍為異寶,用以為諸畫壓卷,置酒會諸貴人賞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發為贗本,嚴世蕃大慚怒,頓恨中丞,謂有意紿之,禍本自此成。或云即湯姓怨弇州伯仲,自露始末,不知然否。」——補遺二偽畫致禍。
《金瓶梅》的作者雖然已被一般道學家肯定為王世貞(他們以為這樣一來,會使讀者饒恕牠的「猥褻」描寫),但是他為什麼要寫這書,他的對象是誰,却衆說紛紜。家家都有一塊「本堂虔誠配製」的招兒。把牠歸納起來不外是:
為什麼《金瓶梅》會和唐順之發|生|關|系呢,這裏又包含着另外一個有趣的故事—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12)王忬致禍之由為〈清明上河圖〉,及世貞弔楊仲芳詩,觸怒最氏。
「王襄《廣彙》:『嚴世蕃常索古畫於王忬,云值千金。忬有臨幅絕類真者以献,乃有精於識畫者往來忬家有所求,世貞斥之。其人知忬所献畫非真蹟也,密以語世蕃。會大同有虜警,巡按方輅劾忬失機,世蕃遂告嵩,票本論死。』和-圖-書
梁章鉅《浪跡叢談》記此事引王襄《廣彙》之說,卽本《識小錄》所載。所異的是不把識畫人的名字標出,他又以為王忬致禍是由於一詩一畫。
會俺答入寇大同,忬方總督薊遼,鄢懋卿嗾御史方輅劾忬禦邊無術,遂見殺。後范長白公允臨作《一捧雪傳奇》,改名為莫懷古,蓋戒人勿懷古董也。
「按所云詩者,謂楊椒山(繼盛)死,弇州以詩弔之,刑部員外郎况叔祺錄以示嵩,所云畫卽〈清明上河圖〉也。」
(11)王忬献畫於世蕃,而賄不及湯裱褙,因被指為偽,致陷大辟。
(6)湯裱褙識王忬所献〈輞川真跡〉為偽,唐順之行邊與王忬忤,兩事交攻,王忬以死。
或傳此書為毒死東樓者,不知東樓自正法,毒死者實荊川也。彼謂以三年之力成書,及巨公索觀於車中云云,又傳聞異詞耳。
鳳洲旣抱終天之恨,誓有以報荊川,數遣人往刺之,荊川防護甚備,一夜,讀書靜室,有客自後握其髮將加刃,荊川曰:「余不逃死,然須留遺書囑家人。」其人立以俟,荊川書數行,筆頭脫落,以管就燭,佯為治筆,管即毒弩,火熱機發,鏃貫刺客喉而斃。鳳洲大失望。
到了清人的缺名筆記又把這故事變動一下,撇開了王世貞,却仍把其餘部分保留着,成爲《金瓶梅》故事的另一傳說:
「孫之騄《二申野錄》註:『後世蕃受刑,弇州兄弟購得其一體,熟而薦之父靈,大慟,兩人對食,畢而後已。詩畫貽禍,一至於此,又有小人交構其間,釀成尤烈也。』
以上一些故事看來似乎很多,其實只包含着兩個有聯繫性的故事——〈清明上河圖〉和《金瓶梅》。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