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Café Monday

作者:楊照
Café Monday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異己的消失

異己的消失

十八、十九世紀,與帝國主義同時在西方興起的「進步史觀」,正是一套關於「不完整的人」的哲學。航海擴張出來的新版圖,讓歐洲人看到了形形色|色不一樣的文化、在各種文化裡活著的不一樣的人。他們必須向自己向別人解釋這些人爲什麼會不一樣。他們不會一下子就意識到、就承認:人本來就可以不一樣、人本來就是會不一樣。如此承認的話,就不能再維持自己生活、文化方式的天經地義眞理性了。所以他們就要小心翼翼地把這麼多不同的人,都看成是「不完整的人」。只有歐洲人是完整的,和歐洲人不一樣的人https://m•hetubook•com•com,則必定是在某個階段或某個面相上發展不完全的「不完整的人」。把這些人依照完整性高低排比起來,就成了一張「進步系譜」。
上一個世紀末,因爲發現、承認了異文化,我們認識了異己。一百年之後,這個世紀末,我們卻面臨了完全相反的另一個危機。異文化正在消逝,「異己感」也在相應減弱著。在這個世紀末,當我們吶喊、追求「本土文化」的存在合法性時,我們不只是在說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而是一併在爲所有的「本土文化」請命。因爲別人的「hetubook.com•com本土文化」,就是我們可以拿來對映對照的「異己文化」。如果所有的「本土文化」都變成普遍、類似的「世界文化」時,最大的損失是,我們將不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不同的可能性,我們也將找不到自己獨特存在的理由。那將是件多麼恐怖的事。
上一個世紀末,人類才開始有了「文化」的概念。依照我的理解,「文化」本身老早就存在,這是毫無疑問的,每個人,不管在哪裡哪種社會裡,一定是活在特定的文化環境裡。問題是,他活在自己的文化裡,而且不曉得有其他文化的其他可能性。他自m•hetubook.com•com己的文化就是天經地義的,因此他不會有意識其存在的需要。
從絕對降爲相對,從單數變爲複數,正是尼采式虛無主義所要處理的主題。然而不管虛無與否,世紀末的歐洲人都必須去面對除了自己與敵人與奴僕之外,一種全新的關係,那就是「異己」(other)。異己當然不是自己,異己無法像奴僕一樣被收編進來,成爲自己的一部分,異己卻又不是應該被驅逐、消滅的敵人。異己不斷提醒著自己的種種問題,逼迫把自己「問題化」(Problematize),把自己從眞理中心地位上趕下來,在心裡種滿懷疑與m•hetubook•com.com茫然的種子。
因爲有異己,尤其是文化上的異己,所以才會反覆地自問:我是誰?我爲什麼是我?我爲什麼是這樣的我?我能變成另一個不一樣的我嗎?我爲什麼不是你、不是他、不是其他任何一個異己?除了現在這樣的我以外,我還可能變成怎樣的我?人是什麼?我很可能知道人的全部可能性嗎?如果不能了解人的全部可能性,又怎樣去評斷人與非人的界線?又怎樣評斷人的是與非……這一連串存在的問題。
即使是偶然遇見其他不同文化文明的人,仍然不見得就會立即刺|激出文化的概念。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傳統的「天朝心理」、「中心m.hetubook.com.com論」,不過老實說,這種自我中心的偏見絕對不是中國人的專利。絕大多數的人遇見異文化時,都是自我中心的。換句話說,他們不會當下立即承認,別人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爲具備另一種文化,最直接的反應,是把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歸類爲「非人」,或「不完整的人」。
進步史觀、進步文化系譜,在上個世紀末發展到最圓熟的高峰,同時也就開始了其沒落、崩潰的歷程。那個世紀末,之所以有那麼多歐洲人陷入頹廢虛無的情緒裡,理由之一就是他們愈來愈難爲自身文化的獨特眞理位置辯護,他們被迫發現:原來「文化」是複數的,而自己的文化只是其中之一。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