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之卷 結果累累,暗藏洞天。
柑橘
水果中能提煉精油的不多,一般能見到的僅限於芸香科,也就是柑橘檸檬葡萄柚之類的香油。柑橘(orange)的原產地是中國。《詩經》裡常出現桃、李、梅等水果的意象,甚至連獼猴桃(萇楚)都有,但卻沒提到柑橘,因為那是南方的特產,要等到屈原的《楚辭》才將它帶入中國文學的殿堂。
當你情緒低迷時,不妨試著讓橘香提升自己。擁有一個橘子,你就擁有一個小太陽,一個甜蜜充沛的生命。
今天,橘子可說是全世界最普遍的水果,豐富的維他命C含量使它成為最受歡迎的果汁,至少是歐美人士早餐必備的飲料。而熟悉的橘香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處處可聞:從糖果飲料菜餚到化妝品、盥洗用品、清潔劑。過去西方在聖誕節時有贈送橘子的習俗,想必源自聖母瑪利亞的典故。這點和中國人過農曆年吃橘子的習俗是個有趣的巧合。在寒冷的冬天,金黃燦爛的柑橘彷彿給人們帶來溫暖的陽光,為節日增添不少喜氣。科學家早已證實,陽光不僅是所有生命的來源,而且它直接影響人的心情和行為。和晴朗地區的人相比,住在陰霾地區的人得憂鬱症和自殺的比例明顯偏高。難怪陽光明媚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特產的柑橘要叫「陽光之吻」(Sunkist)!
根據潘富俊博士在《植物圖鑑》系列中的說法,漢代以前,柑橘不分,以橘統稱。柑橘之間的差別是:橘耐霜而柑怕寒;柑的果皮粗厚,橙黃色,頂端是尖的,而橘皮朱紅而細薄,頂端無嘴。至於橙,就是柚,比柑橘大。韓彥直的《橘錄》裡提到「海紅柑」,皮厚色紅,「及尺以上」,有可能是現在所謂的葡萄柚。
柑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重要象徵,它在基督教裡也有其特殊意義。基督教敘述瑪利亞帶著嬰兒耶穌,和丈夫約瑟在途中經過一棵橘樹,看守果樹的是一位盲眼老人。聖母摘了三粒橘子,自己留一和圖書個,將另外兩個給其他的人分食。奇妙的是,吃了橘子後老人的眼睛就復明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威尼斯畫派」的齊瑪(Cima da Conegliano,1459-1518)就有一幅名為《聖母與橘樹》的畫。至今義大利人仍以柑橘的圖案來裝飾聖母像,因為它象徵瑪利亞的貞潔與慷慨。
中國人過年最講究吉利。柑橘明朗亮麗的顏色,渾圓可愛的形狀,的確讓人覺得福氣。所以柑橘又稱「福橘」,而且「桔」(原音「潔」)也被借來作橘的同音字,大概也是取其「吉祥」之意。屈原形容橘子「圓果摶兮」,《橘錄》列的二十七種柑橘中有的名叫「朱欒」、「香欒」、「香圓」。所以,柑橘又可象徵團圓。
橘子雖是從中國傳入西方的,但是西方神話裡並不乏橘子的典故。古埃及文獻沒有提到柑橘,然而希臘和猶太文明裡都不陌生。柑橘的美稱是「金蘋果」,根據某些《聖經》版本,伊甸園裡的「知識之樹」是橘樹,而非蘋果樹。幾則古希臘神話都和柑橘有關。其中最有趣的一則提供了荷馬史詩《木馬屠城記》(The Iliad)的重要背景。在希臘王裴里爾斯(Peleus)和女神賽逖斯(Thetis,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之母)的婚禮上,未受邀請的「紛爭」女神出於報復,從雲端拋下一顆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的一位」。眾女神爭執的結果,剩下難分勝負的三位。宙斯建議她們找特洛伊國的王子巴利斯來做裁判,決定金蘋果該屬於誰。求勝心切的三位女神分別去賄賂巴利斯:戰神雅典娜(Athena)允諾他一生戰無不勝,天后西拉(Hera)允諾他用不盡的財富,愛神阿弗羅岱提(Aphrodite,拉丁名維納斯)則允諾他世上第一美女。結果,王子將金蘋果給了愛神。後來他
和-圖-書果然如願以償,得到絕世佳人海倫,但是因為得罪了戰神和天后,卻付出國破家亡的慘痛代價。神話中那顆闖禍的金蘋果,其實就是橘子!
《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最早的柑橘出自吳楚,即江南一帶。《周禮》〈考工記〉序目記載:「橘踰淮而北為枳。」生在淮河以北的樹類似橘而較矮小,其果酸不能食。由此而衍生出成語「橘化為枳」,表示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有不同的結果。直到宋代,溫郡(浙江溫州)的橘子仍然以產量最多,味道最甜美而馳名,即所謂的「溫橘」。但是,柑橘絕不限於江浙,它遍及中國南方,從兩湖四川到閩廣都大量栽培。早在三國時代,左思(250-350)的〈蜀都賦〉就描述當地:「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兩湖地區有名產「洞庭柑」;湖南長沙市湘江中有橘洲,自古也以產橘著稱。
在《九章》的〈橘頌〉裡,屈原透過謳歌橘來表達自己的堅貞不移。生在南國的橘是上天賜予的「嘉樹」,即使在嚴寒的季節它仍然「受命不遷」。因此,詩人與橘認同:「願歲謝,與長友兮。」此象徵沿襲到漢代,東方朔(B.C. 154-93)的〈七諫.初放〉云:「斬伐橘柚,列樹苦桃。」詩人以橘柚和苦桃對比,諷刺皇帝不能識人,斥逐賢臣而重用佞臣,其感慨和屈原如出一轍。東漢末年的徐幹(171-217)寫過一篇〈橘賦〉,推測也不出《楚辭》的傳統。可惜作品已佚失了,無從考證。到了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678-740)〈感遇〉的名句:「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仍以柑橘的耐寒常青來象徵君子忠貞高潔的品德。
橘樹是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幹有刺,春夏開白花,清香無比。橘的類別很多。宋人韓彥直著《橘錄》,將橘分為三大類:橘,柑,橙,共列了十四種橘,八種柑,https://m.hetubook.com.com五種橙,總共是二十七種。韓彥直的父親是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1089-1151),母親是巾幗英雄梁紅玉。他不負父母期望,果然是一位又有文采,又正直清廉的君子。參考羅桂環《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的資料,《橘錄》是一一七八年他在柑橘重要產地溫州任知州時寫的,不但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有關柑橘的專著,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美國植物學家李德(H. S. Reed)在其《植物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Plant Sciences)一書中,肯定彥直的卓越成就,尤其是《橘錄》中有關整枝,蟲害及真菌寄生的控制,果實收成與貯藏技術的論述。
柑橘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過去一直被視為珍貴的水果。漢武帝時在產橘地設立「橘官」,專司橘品上貢之事,未經上貢而自行買賣者處死。種橘的農戶領有「橘籍」,又名「橙橘戶」,須繳納「橘稅」。漢朝丹陽太守李衡在武陵汜洲種了一千株橘樹,稱之為「木奴」,後人又稱「橘奴」,表示種橘樹就像養畜生一樣,可保衣食無虞。
原產於中國的橘子歷史悠久。國際學者公認,橘子最早是從中國傳至外國的。它西至印度,經過中東而傳入南歐。據說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一四九三到九六年第二次航海探險時將橘子引入美洲,到了十六世紀上半葉,中南美及北美南方已開始種植橘林。英文「柑橘」一字出現於十四世紀,它的字源是梵文的naranga,就是「橘樹」的意思。歐美各地都有以柑橘命名的市鎮,今天繁華的南加州橙縣(Orange County)就是一例,雖然早先遍地的橘園早已被現代建築所取代了。
晉朝人葛洪(283-363)的《神仙傳》敘
和圖書
述蘇仙公被召上天成仙。離家前他向母親告別,母親哀嘆:「你走了,我一人如何存活?」蘇仙公答道:「庭中井水,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他又告訴母親明年將有瘟疫之災,到時候取「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有趣的歷史巧合是,十六世紀的義大利人也相信柑橘可以抵抗瘟疫,真可謂無獨有偶!還有一則有關柑橘的傳奇,來自唐朝牛僧儒(780-805)的《玄怪錄》。話說四川巴邛某人的橘園裡,有一年結了兩個特大的橘子,剖開一看,裡面坐了兩位長僅尺餘,白髮紅顏的仙人在下棋。其中一位道:「橘中之樂,不減商山。」因為這個典故,「橘中」成了隱居的代稱,而「橘中樂」就是下象棋的意思。中國人總是將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願望寄託在自然世界裡。有什麼比香噴噴的柑橘更恰當的呢?其實,這不僅僅是顏色和外型的聯想。芳香療法告訴我們,柑橘的確有讓人開朗樂觀的功效。柑橘可提煉出三種精油,分別來自它的果皮,枝葉與花。香味最醇,效力最強的是橘花油;一千磅的橘花才提煉出一磅精油(neroli),和玫瑰及茉莉並列為最昂貴的三種精油,通常只有豪華香水才以它為元素。一般使用較多的是橘葉油(petitgrain)和橘皮油(orange)。一千個橘子可提煉兩杯半的橘皮油。雖然遠比橘花油經濟,但仍需耗費大量的自然資源,用時請務必愛惜。三種橘油的效用相似,都可消除焦慮和恐懼,帶來光明樂觀的心情。橘油也有溫和的鎮定作用,可以讓哀傷的心恢復平靜。西方的新娘捧花喜用橙花,除了它的清香和純美外,還因為它可以安撫新娘緊張的情緒。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其他場合,譬如進餐或聚會,柑橘薰香可以增加和諧融洽的氣氛。曾有幼稚園老師在午睡時間點一滴橘油在每個孩子的鼻端,這樣他們會睡得更安穩。需和圖書要注意的是,橘油應先在植物油中稀釋後使用,以免過敏。此外,抹了橘油不要立刻出門曬太陽,因為皮膚對日光會比較敏感。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
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
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周邦彥,〈少年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會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屈原(B.C. 340?-277?),〈橘頌〉
秋天的成果
入春才輝煌起來的
黃金夢
——李魁賢,〈金桔〉
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
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周邦彥,〈少年遊〉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會枝剡棘,圓果摶兮。
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屈原(B.C. 340?-277?),〈橘頌〉
秋天的成果
入春才輝煌起來的
黃金夢
——李魁賢,〈金桔〉
除了改善情緒,柑橘對神經和消化系統(包括膽和腎臟)都有助益。中藥的「橘紅」即橘皮,「青皮」則來自青橘,皆可入藥。橘皮焙乾了就是陳皮,自己做很容易:將乾淨的橘皮放在烤箱裡,以最低溫(兩百度左右)烘焙,乾透即可。烹煮肉類時放一兩片陳皮可以去腥助消化,加在甜點(如紅豆沙、綠豆沙)裡則可解膩。除了飲用橘茶,在咖啡裡加幾滴橘油,可以緩和咖啡因造成的興奮。
柑橘芬馥清烈,聞過的人都忘不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1127-1206)讚美他:「花靜何須豔,林深不隔香。」早於他,蘇東坡(1037-1101)也說過:「吳姬三日手猶香。」韓彥直引時人詩曰:「堆案黃柑噀手香。」最膾炙人口的橘詩當屬蘇東坡的〈贈劉景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北宋畫家趙令穰(活動於1070-1100年間)曾作《橙黃橘綠》圖,畫的前景和背景皆是果實累累的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