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作者:王浩威
一場論述的狂歡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輯 失去地圖的社會 在壓抑和解放之間——飆車的心理學

第二輯 失去地圖的社會

在壓抑和解放之間
——飆車的心理學

結實的胸膛信仰著亢奮的速度
最最喜歡疾風辣辣愛撫的他
在地平線的極致高潮
一個火球
爆炸

在臺灣,這潛在的心理結構原本就存在了。在日常生活中,欲望/希望不斷地被製造,每個人都被允諾了無拘無束的空間去完成攻擊和愛欲的欲望。尤其在所謂「個性化時代」個人主義意識形態的流行,更強化了自我領域的不可侵犯性。
當人的發展開始有了「我/自我/主體」和「非我/他者/客體」之間的區辨能力時,屬於我的領域也就開始逐漸清楚。原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欲望滿足,成爲永生遺憾的記憶了。而今,在自我的領域中,攻擊潛能的實現只是想重溫(但永遠無法達到同樣程度的)昔日的滿足。在這攻擊潛能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溶入了情|色生命(erotic);至於其他部分,終將如同不構成hetubook.com.com意義的衝動而承載在潛意識中。當外界的事物(母親、社會結構)開始威脅到自我的領域時,這些潛能終將造成對內或對外的毀滅。
民國七十六年四月入夏之時,北投大度路的飆車成爲當時的媒體焦點。於是由北而南,在苗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屏東等地,紛紛出現集體共享風馳電掣的快|感。甚至到了七月底,傳聞北部的「黑金龜」向林邊的「火狐狸」挑戰,連續好幾天,近萬名的羣衆擁到偏僻的屏鵝公路昌隆段,共同期待這一個將人之速度的神話具體實現的景觀。到了八月,動員近千名警員的情景,使得各地的飆車景觀更爲壯觀了。甚至因爲飆車手遭拘捕的事件,完全沒有組織、沒有先兆的羣衆出現了。他們包圍了臺南市警察局交通隊部,砸掉了十餘輛警車;而手持盾牌的憲警,他們的鎮暴隊形只是更加擺盪了羣衆內在的攻擊潛能,開始縱火焚毀警車,直到清晨才散去。當時,行政院研考會曾經組成專案小組訪問了一百零四位飆車手,在他們自己認定的動機中,以「快樂興奮」居首位,占三分之二。然而,快樂興奮的欲望,卻因爲受到壓抑而轉https://m.hetubook.com.com換爲大規模的暴力了。
隨著捷運系統工程的進行,整個臺北市開始遲滯而積鬱,所有同血脈一般的街道,開始呈現「有史以來」的最緩慢的流動。也許昔日也有過這般的緩慢,猶如三輪車和腳踏車,但那是一種伴隨著悠閑的緩慢,而今僅存在於鄉愁之夢想中的速度了。生活在四周都是衝力十足的行動裝備(包括汽車和機車)的城市裏,這種流動不僅是遲緩,而且帶來了一股沈重的壓抑,沈沈壓在心頭,壓住了所有汽缸的衝勁。
這時候,想要讓欲望獲得最終滿足的騎士,開始在公車和轎車之間的隙縫穿梭,在行車中不斷閃車超越;一方面要證明自己擁有的空間是無拘無束的,也爲了證明自己掌握了可快可慢的速度能力。
而機車提供給你個人的幻想空間;當速度逐漸加快而「人車一體」時,你原初記憶中擁有陽|具的欲望滿足,彷彿也近了。
存在於這種欲望幻想中的自我領域之追求,於是落入了永遠的不足。每個人爲了維護,甚至滿足這個地帶的安全,不斷地攻擊也就成爲欲望的手段了。
原先以爲買機車也等於買到自由自在的空間的騎士們,而今卻猶如和-圖-書活口緊緊壓住的汽缸。當綠燈一亮,像一場競賽般,所有機車一齊從白線衝出而解放了。只是這樣的滿足都是短暫的,在下一個紅燈亮起時,又被阻斷而擋住了。
直到這樣的流暢受到挫折,出意外了,在街頭隨時可以看見,當車和車出現擦撞時,雙方的駕駛互相怒斥,甚至互毆。這時,所有未能獲滿足的攻擊潛能全部在臨爆點一觸即發了,暴力成爲最佳的宣洩。就像幾年前的飆車事件就是個例子。
整個島、整個城市並未縮小,但是社會結構逼得這島的人民必須維持最可能的快速,將時間分割到極致而做「充分利用」。是的,這是一個人人面臨生存競爭和消費炫耀之比賽的島,每個人所被製造出來的欲望正迅速膨脹著。相對於時間的壓縮和欲望的膨脹,整個客觀空間雖然依然維持著一樣的長度和寬度,但主觀的個人領域卻是越來越不足了。走路的行人,機車騎士或是汽車駕駛,每一個人所面臨的恆久不足而急於維護自己的狀態,都只是這個社會的一種浮現——在辦公室,在教室,在家裏,又何嘗不是如此?

和*圖*書
在影像的資訊世界裏,不論是電影或照片,只要有機車出現,永遠都會讓資訊的接收者(觀衆)感覺到那股舒暢和寬敞。尤其是廣告中,裏面的機車不論是靜止還是前進,是悠閑還是飆馳,即使是彈片一般短促的影像,彷彿總有著一片無垠的空間,隸屬於這輛小小的交通工具。就像廣告詞所說的:「遨行萬里」,「穿山越嶺」。你買的不僅是一輛車,你更是買了屬於自己毫無拘束的空間。尤其當摩托車風馳的影像粒子再次浮現在你腦海時,彷如你也買到了(也證明了)自己的男性氣概。
讓我們再回到臺灣各城市街頭的機車吧。
然而,整個社會結構卻是壓抑而環環扣死的。集體的欲望也許可以轉爲潛抑,但終經內爆(inplosion),成爲歇斯底里的解離或精神分裂的分子欲望;但,潛在的外爆/爆炸(explosion)卻是永遠一觸即發的。就像近年羣衆遊行事件所發生的「暴力」,連無組織的飆車圍觀羣衆都會出現同樣的情形。在新聞報導中,彷彿充滿預謀的社運羣衆,其實只是這種壓抑的社會結構的產品,是毫無主體性可言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緊張關係https://m.hetubook.com.com,隨時存在於朋友、同事、夫婦,和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互相表面和平而內心卻是一觸即發的防衛狀態。所謂的羣衆暴力,只是一種壓抑的暫時解除罷了。
當然,也有一些機車廣告是針對女性消費者的。這時的影像構成雖然充滿了許多傳統的女性差異(優雅、可愛、細緻……),但,那種無拘無束的空間還是同樣地再三強調了。
克萊茵(M. Klein)強調了嬰兒開始能區辨自我和客體/對象時,原初所以爲的無所不能(omni-potent)開始受到挫折,攻擊性(哭嚎、咬乳|頭……)更是強化了。溫尼寇特(D. W. Winnicott)則認爲嬰兒的能動性(motility)原就是攻擊潛能的前驅,内在的發展能量而有著特別的攻擊性質。
然而,你眞的因而擁有了一片無限的空間嗎?
對於攻擊性(aggressiveness),儘管佛洛依德的弟子早在一九〇八年就提出爲人的本能之一了,但他本身卻是遲遲到一九二〇年才納入其基本理論架構中的。隨著他的死亡本能理論方向,其後的「客體關係理論」學派(Object Relation Theory)更進一步探討了攻擊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