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龍坡雜文

作者:臺靜農
龍坡雜文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讀「國劇藝術彙考」的感想

讀「國劇藝術彙考」的感想

平劇雖然具有極大的藝術力量,但它被有修養的文人所重視,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文人們的重視,也只是居於輔導的地位,例如詞調的刪節,劇本的編製等,都不够深入。至於將它當作獨立的藝術研究,從歷史方面技巧方面來探討其價值的,只有如山先生一人,如山先生有傳統的文學修養,又生長於平劇發源的舊京,又時當平劇極盛的時代,可說具有極好的研究環境。雖然,這種研究工作,是極艱鉅的。因爲平劇是民間藝術,沒有記錄出的文獻,在這種情形下,爬梳整理,不是容易的事。
自從王國維先生倡導雜劇研究以後,雜劇的研究逐蔚然成風,傳奇的研究既居其下,而流行於當代的平劇研究更談不上了。但雜劇在過去的學者眼中,又何嘗有地位,能與唐詩宋詞比?今日講文學發展的人,不能忽視元一代的雜劇,正如研究戲劇發展的人,不能忽視平劇一樣。王國維先生於雜劇研究雖有開山https://m.hetubook.com.com之功,但雜劇至今尚有若干問題不能解決,正因時間久了,積穢難清,如果當時有人像如山先生一樣辛勤,將雜劇種種筆之於書,流傳後世,倒省卻後人許多考據功夫。如山先生昔年居舊京時,雖非承平,尚屬安定,得時向老伶工們訪問,相與印證,若是現在的時候,縱發大願力,也寫不出國劇藝術彙考中任何一章。尤爲難得的,如山先生以八十六歲高齡,朝夕從事,鍥而不捨,寫了三十餘萬言的大著作,將有關國劇種種問題,擘肌分理,極客觀極精審的考出,這給同時代與後來研究國劇的人們,是如何的方便。他對於國劇藝術的意義之所在,歸納起來,得到如下的原理:
不許眞物器上臺,——一切像眞的東西在臺上不許應用。
m•hetubook•com•com
有了如山先生這部體大思精的著作,使當代戲劇史上一大主流,有了充實的記錄,這位八十六歲老人的貢獻,是值得感謝的。我讀了這部書的感想止於此,遺憾的我是觀眾中最不够資格的一人,不能將這部書的精義介紹出來。
有聲必歌,——極簡單的聲音,也得有歌唱之義。
不許寫實,——一點像眞的動作不許有。

齊如山先生的新著國劇藝術彙考一書,是研究平劇的一部空前未有的著作,我讀了以後,不容我不說出一個外行人的感想。平劇原是一種民間藝術,孕育於數百年以前,隨時提煉改進,終成爲現在這樣的獨立藝術。風行之廣,遍於全國,早已衝破了地域的範圍;和*圖*書尤以全國各階層,上至士大夫,下至老百姓,都能欣賞它;它具有這樣大的藝術力量,所以如山先生稱之爲國劇。

好在我認識的戲界人多,逢人便問,每到戲館子後臺,見好腳就問,後來又知道,光問好腳還不够,於是連跑龍套,甚至管行頭管水鍋等人,也都要問。後來又到各腳家中,問了一年有餘,才感覺是越老的腳,知道的越多。他雖不能詳知,更不能具體的告知,但談的多了,往往就找出些道理來。問了回來,就把他寫在本子上,前後問了二三十年,寫了五六十本,後來才由這裏頭找材料,把他們所說的話,都各歸了類,再由這裏頭,找理論找原理之所在,找到原理之後,還不敢自信,再去問各位老名腳,他們都同意之後,才算規定。

這種篤實的態度,能說不是科學家的精神嗎?現在我們從這部五百八十多頁的巨著,想像作者如何將和-圖-書一點一滴的資料整理出來的艱苦。這好像爬一座從無人跡的高山,「路藍縷,以啟山林」,終於鋪好了路爬上了山頭,站在山頭上不免有辛苦的回憶,可是後來登山玩景的人們,該多麼致其感謝之忱。在人們只知欣賞而不屑於去研究的時候,如山先生獨能盡其一生的精力從事於此,這是由於他的超人的眼光,不因爲平劇是民間藝術而加以輕視,他看平劇與一般的學問有同樣的價值。
無動不舞,——極微小的動作,也得有舞之意。
如山先生所用的方法,全靠訪問老腳,然後歸納整理,得一結論。有如科學家,親身採輯,然後分析實驗,才得到結果一樣。他說:
一九六二年

這就是說:國劇的性質是歌與舞的表現,與寫實性的話劇正居於相反的地位。國劇爲歌舞劇,實淵源於宋代的雜劇,經歷了六七百年之久,始形https://m.hetubook.com.com成爲今日的國劇。姚茫父先生在他的「曲海一句」中說:「皮簧品介雅俗,士夫素人往往習之,蓋弦索之遺製,燕樂之偏裨也。」他又說:「蓋皮簧之於崑調,猶元曲之於宋詞,家法雖變,臭味猶親,予以曲餘之褒,宜存京調之譜,或亦論世者所必原,而審音者所不斥也乎?」前輩學者論文學,往往以詞爲詩之餘,曲爲詞之餘,茫父先生又以皮簧爲曲之餘,這種「詩餘」「詞餘」「曲餘」的名稱,雖非定論,但觀念上總是屬於歷史性的。足見皮簧之能成爲「品介雅俗」的獨立藝術,自有其悠久的傳統。一種藝術而能介乎雅俗之間,在我們的民間藝術中,只有皮簧。也就是姚茫父先生所說:「濡染正音,規隨雅操,亦既有合於習俗,而復不得罪於風雅。」同爲皮簧的戲詞,雖不如元人雜劇或明人傳奇的典雅,但它的歌聲與舞態能激動人們共同的情感,使文人欣賞而不覺其辭之俚俗,使平民了解而無所隔閡,這能說不是最高藝術的境界麼?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