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猶太教
6、波斯人(西元前五三九~前三三六年)
在其他六名共謀者的協助下,大流士往東疾馳,再次成功征服整個波斯帝國,並且實際鎮壓了每一省的叛亂。但由於內戰的關係,「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即大流士)第二年」。大約在西元前五二○年,所羅巴伯王子(Prince Zerubbabel,猶大王國末代君主的孫子)與他的祭司約書亞(舊聖殿末代祭司的兒子)從巴比倫動身前來解救耶路撒冷。
居魯士的父親於西元前五五九年去世,居魯士立即返國奪回他的王位。阿斯提格斯刺鼻的夢境——這些全出自於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陳述,他相信波斯的大小事務都決定於與性或尿有關的占卜上——終於成真:居魯士在哈帕格斯的支持下擊敗了他的外祖父,統一了米底人與波斯人。居魯士先放過南方的巴比倫王伯沙撒,而與另一位君主對峙。這個人是克羅伊索斯,是土耳其西部富國里底亞的國王。居魯士下令駱駝兵以強行軍突襲克羅伊索斯的首都。里底亞的馬一聞到正在衝鋒的駱駝氣味,立刻潰不成軍。接著,居魯士將矛頭轉向巴比倫。
大流士與所羅巴伯:新聖殿
五十多年後,在大流士孫子波斯王亞達薛西底下擔任酒政的是一名猶太人,名叫尼希米。耶路撒冷人向他求助:「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遭大難……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尼希米深感悲痛:「我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往後,當尼希米在波斯首都蘇薩的宮廷裡服侍時,波斯王亞達薛西問他:「為什麼面帶愁容呢?」「願王萬歲,」這名猶太廷臣回答說:「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城門被火焚燒,我豈能面無愁容麼?……王若喜歡……差遣我往猶大……我好重新建造。」尼希米等待國王的回應,心中「甚感恐慌」。
所羅巴伯引用居魯士的法令,向令人敬畏的大流士求助。大流士下令檢視帝國檔案,發現確有這道法令,他宣布:「任憑猶大人的省長和猶大人的長老,在原處建造神的這殿。我大利烏(即大流士)降這旨意,當速速遵行。」西元前五一八年,大流士率軍西征以恢復埃及的秩序,或許在經過猶大時順便處理了耶路撒冷猶太人過於躁動的問題:他也許處死了大衛家族的最後一人所羅巴伯,因為所羅巴伯沒有任何解釋就和圖書從歷史中消失。
阿斯提格斯(Astyges),波斯西部的米底王,他夢見自己的女兒小便,尿液匯流成一條金色的小溪,溪水滿溢到他的王國之外。波斯祭司認為這個夢境預言他的孫子未來將威脅他的統治,於是阿斯提格斯便將女兒嫁給東方弱小、對他毫無威脅的安善國王為妻。兩人婚後生下一子,取名為庫洛什(Kourosh),他就是後來的居魯士大帝。阿斯提格斯又夢見從女兒豐饒的大腿之間長出了藤蔓,藤蔓越長越茂密,直到遮蔽了他——這是帶有性與政治意涵的傑克與豌豆故事。阿斯提格斯命令指揮官哈帕格斯(Harpagus)去殺害年幼的居魯士,但居魯士被喬裝成牧羊人而逃過一劫。當阿斯提格斯發現居魯士未死時,他殺了哈帕格斯的兒子,並且將他煮成燉肉給哈帕格斯吃。哈帕格斯顯然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這頓飯。
尼布甲尼撒釉藍色的大城向居魯士開門投降,狡猾的他第一件事是向受到忽視的巴比倫神祇馬爾杜克行臣服禮。巴比倫的陷落令流亡的猶太人喜不自勝:「因為耶和華作成這事;應當歡呼……眾山應當發聲歌唱,樹林和其中所有的樹,都當如此;因為耶和華救贖了雅各,並要因以色列榮耀自己。」居魯士繼承了巴比倫帝國,其中包括耶路撒冷。居魯士說:「地上列國君主,必須向我呈獻珍貴的貢物,並且在我安坐的巴比倫親吻我的腳。」
當地的人,也就是住在耶路撒冷附近以及北方撒瑪利亞的民眾,他們現在想加入這個神聖任務,幫助所羅巴伯,但返鄉的流亡者信仰的是新的猶太教。他們認為當地人是半個異教徒,鄙視他們是AmHa-Aretz,也就是「那地的民」。也許是對耶路撒冷的復興心存疑慮,也許是受到當地人的賄賂,波斯總督突然決定停止興建聖殿。
隨著波斯諸王逐漸無法號令各省,猶太人也在伊胡德省發展出自己的半獨立小國。以聖殿周圍為中心,加上有越來越多朝聖者提供資金,伊胡德省以《摩西五經》為律法,由大祭司王朝進行統治,這些大祭司可能是大衛王的祭司撒督的後人。聖殿的寶庫再度成為人們垂涎的目標。一名大祭司在聖殿內被自己貪婪的兄弟耶穌(亞蘭語的約書亞)所殺,這項褻瀆神聖的行為給了波斯總督藉口,m•hetubook•com.com他發兵攻打耶路撒冷,將黃金搶奪一空。
設巴薩率領四萬兩千三百六十名流亡者回到伊胡德省(Yehud,即猶大王國故地)的耶路撒冷。在巴比倫的壯觀華麗之後,耶路撒冷是一片荒涼景象,但「錫安哪,興起,興起,披上你的能力」,以賽亞寫道:「聖城耶路撒冷阿,穿上你華美的衣服……要抖下塵土……錫安被擄的居民哪。」然而,居魯士的計畫與返鄉的流亡者卻遭到一直留在猶大的當地人反對,尤其是撒瑪利亞人。
西元前五一五年三月,祭司們滿懷喜悅地以一百頭公牛、兩百頭公羊、四百隻羊羔與十二頭山羊(用來彌補十二支派的罪)做為牲禮供奉給第二聖殿。這是猶大人流亡後首次慶祝逾越節。對所羅門聖殿仍有記憶的老人,看到眼前這座樸素的建築物,忍不住流下淚來。耶路撒冷仍是一座人煙稀少的小城。
所羅巴伯重新在聖殿山供奉祭壇,他僱用工匠,又購買腓尼基香柏木,準備重建聖殿。聖殿逐漸成形,令猶太人感到振奮,而帝國內部的混亂,也給了猶太人希望,他們禁不住胸懷彌賽亞的夢想,期盼能建立新的王國。「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僕人……所羅巴伯阿,到那日,www•hetubook•com•com我必以你為印」,先知哈該寫道,他想起了所羅巴伯祖父遺失的大衛印戒。猶太人的領袖們從巴比倫帶著金銀抵達耶路撒冷,他們歡呼所羅巴伯(這個名字的原意是「巴比倫的種子」)是「大衛苗裔」,將「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
尼希米:波斯人的衰微
居魯士不僅讓猶大流亡者返鄉,保障他們的權利與法律——他是第一位這麼做的統治者——還將耶路撒冷歸還給他們,並且提議重建聖殿。居魯士命猶大王國末代君主之子設巴薩統治耶路撒冷,並且將聖殿的器皿交還給他。無怪乎猶大先知歡呼居魯士是彌賽亞。「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
亞達薛西任命尼希米為總督,給予他資金與軍事護衛。然而,耶路撒冷北方的撒瑪利亞人已交由他們自己的世襲總督參巴拉來統治,他對於這名從遙遠蘇薩來的神秘廷臣,以及返鄉流亡者的想法均心存疑慮。到了晚間,擔心遭到暗殺的尼希米檢視了耶路撒冷殘破的城牆與焚燒過的城門。他的回憶錄——聖經中唯一的政治自傳——講述參巴拉還不知道尼希米已被任命為總督,因此聽到尼希米打算重建城牆的計畫時還「嗤笑我們」。地主與祭司各有負責重建的城牆部分。當他們遭參巴拉派來的惡棍攻擊時,尼希米設下了守衛,讓「城牆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剛好將大衛城與聖殿山圍起來,在聖殿北方還設了一座小堡壘。
居魯士建立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但決定這個巨大帝國的命運之處,卻是在耶路撒冷近郊。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稱坎布吉亞(Kamdujiya)——繼承王位,他於西元前五二五年出兵經過加薩,然後越過西奈半島征服埃及。遠在後方的波斯,岡比西斯的弟弟發動叛亂。在返國保住王位的途中,岡比西斯在加薩附近神秘死亡;此時有七名貴族騎馬在此地商議,他們陰謀掌握整個帝國。然而,他們無法決定由誰來繼承王位,於是他們同意「在天亮後誰的馬最先發出嘶叫聲就由誰繼承王位」。大流士——一名出身貴族的年輕人與岡比西斯的持矛者——的馬率先嘶叫。希羅多德宣稱大流士使了詐術,他命令馬伕將手指伸進母馬的陰|戶裡:他因此讓大流士的
www•hetubook•com•com馬在要緊的時刻發出興奮的嘶叫聲。希羅多德於是很得意地將東方專制帝王的興起歸功於那隻引起性|欲的妙手。
當波斯大臣因國內一連串暗殺陰謀而人人自危時,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已訓練了一支令人生畏的軍隊,他征服希臘城邦,而且準備對波斯發動聖戰,以報大流士及其子澤克西斯入侵希臘之仇。然而菲利普遭暗殺身亡,他二十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取得王位,並且向波斯發動攻擊,使希臘的勢力延伸到耶路撒冷。
不到三年的時間,大流士已經擊敗所有的挑戰,成為上古世界最傑出的統治者。他建立了一個寬容的世界帝國,版圖西起色雷斯與埃及,東至興都庫什山脈,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三洲的帝國。偉大的新王擁有不尋常的特質,他既是征服者,也善於治理。為了紀念大流士的戰功,岩石上雕刻了他的形象,我們可以看見大流士長著一副典型雅利安人的相貌,高額頭與筆挺的鼻子,身高約五呎十吋,頭上戴著作戰時戴的黃金王冠,上面釘飾著橢圓形珠寶,他有著捲曲的瀏海與下垂捲曲的八字鬍,頭髮綁成一個圓髮髻,他的方形鬍整理成四列捲鬚,與一縷縷筆直的鬍子交錯著。此外,大流士穿著長度足以蓋住褲子與靴子的長袍,手持鴨頭弓,彰顯出王者的威嚴。
現在耶路撒冷「廣大」,尼希米說:但「其中的民卻稀少」。尼希米說服城外的猶太人抽籤:每十人抽和圖書出一人搬進耶路撒冷。十二年後,尼希米返回波斯向國王覆命,之後他回到耶路撒冷,發現參巴拉的親信將聖殿當成營利的地方,而猶太人也與當地人通婚。尼希米將這些闖入者全趕了出去,並且禁止猶太人與外族通婚,同時實施新而純淨的猶太教。
不久之後,波斯王頒布了一道法令,這道法令肯定讓猶太人感到震驚:「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
居魯士大帝
流亡者返鄉才過了九年,正值盛年的居魯士就在中亞戰場上被殺。據說戰勝的敵人把他的頭放在裝滿血的酒囊裡,希望能餵飽他攻城掠地的貪婪渴望。居魯士的繼承人贖回他的遺體,放入黃金大理石棺中,安葬在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位於伊朗南部),至今他的墳墓依然屹立於當地。「他令所有君王為之失色,無論在他之前還是之後」,希臘軍人色諾芬寫道。耶路撒冷也因居魯士的死而失去了保護者。
居魯士有著嶄新的帝國願景。亞述人與巴比倫人的帝國建築在屠殺與放逐之上,居魯士則施予宗教寬容,以換取政治支配的權力,他希望「將民族結合在一個帝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