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部 帝國 41、俄國人(西元一八八○~一八九八年)

第八部 帝國

41、俄國人(西元一八八○~一八九八年)

在旅程中,流傳著這樣的謠言:「船上有一名神秘旅客。」當農民們抵達時,他們喊著:「榮耀歸於上帝!」他們說,「有個神秘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並且宣稱他們在金門或希律城牆旁看見耶穌。格拉罕解釋:「他們會在基督聖墓教堂裡待上一晚,然後接受聖火,用自己的皮帽熄滅聖火,最後他們會戴著這頂皮帽進棺材。」但農民們也驚訝於「耶路撒冷原來是富有觀光客追尋世俗逸樂之地」,尤其震撼的是「聖墓教堂原來是個巨大詭異而且污穢的廢墟,宛如死亡的發源地」。他們會安慰自己:「只要我們停止注視耶路撒冷,讓《福音書》觀照我們的內心,我們就能真的找到耶穌。」然而,農民心中的神聖俄羅斯也在改變。亞歷山大二世於一八六一年解放農奴,燃起了改革的期望,然而他卻無法滿足這份要求: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恐怖分子在國內暗殺他。在一場攻擊中,沙皇掏出身上的槍,朝著凶手開火。但在一八八一年,他終於在聖彼得堡遭到殺害,丟擲炸彈的激進分子炸斷了他的雙腿。
在離開之前,謝爾蓋關心的重點——帝國、上帝與考古學——逐漸與他的新教堂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結合在一起,這座教堂就位於聖墓教堂旁邊。當他買下這塊珍貴的土地時,謝爾蓋與建築師發現這裡埋藏著哈德良神廟與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的遺蹟,於是他在建造教堂時,便將這些考古發現與建築物融合在一起。在俄羅斯區,他委託建造了謝爾蓋宅,這是一棟奢華的旅館,有著新哥德風格的角塔,專供俄國貴族住宿。謝爾蓋與艾拉的生活是一場悲劇:除了這些建築物與其吸引的數千名俄國朝聖者之外,謝爾蓋的明確貢獻是身為反猶太主義的官方支持者,他迫使俄國的猶太人遷徙到錫安聖地。和圖書
他們塞在「陰暗而污穢的船艙」裡:「在一場風暴中,當船桅斷裂,農民像屍體一樣在艙裡翻滾著,或者如瘋子一樣緊緊抓著彼此,這裡的景況比任何想像的地獄還要惡劣,惡臭比火燄更來得令人難忍!」在耶路撒冷,俄國農民受到「俄國巴勒斯坦學會一名身材高大、穿著華麗制服(緋紅色與乳脂色的披風及騎馬用的燈籠褲)的蒙特內哥羅嚮導的接待,他帶領著這群農民走過耶路撒冷的街道」,街道兩旁全是「赤|裸醜得無法形容的阿拉伯乞丐,他們號叫著乞討要錢」,最後他們抵達了俄羅斯區。俄國農民住在寬闊但擁擠的宿舍裡,「一天三便士」,在餐廳裡吃著甘藍菜湯與克瓦斯啤酒。由於到耶路撒冷的俄羅斯人實在很多,因此「阿拉伯男孩經常尾隨著用俄國話喊著:『俄hetubook•com•com羅斯人真棒!』」
一八九一年,亞歷山大三世任命謝爾蓋為莫斯科總督。他立刻將兩萬名猶太人趕出莫斯科,在逾越節的第一天夜裡,他命令哥薩克人與警察將猶太人社區團團圍住。「我不相信我們未來不會因為此事而遭受審判」,艾拉寫道,但謝爾蓋「相信這都是為我們的安全著想。我不認為如此,我只感到羞愧。」
自從聖經作者創造了他們的耶路撒冷敘事以來,這座城市的傳記就成了普世性的故事,她的命運總是遭受遙制——巴比倫、蘇薩、羅馬、麥加、伊斯坦堡、倫敦與聖彼得堡。一八九六年,一名奧地利記者出版一本書,它定義了二十世紀的耶路撒冷,這本書就叫做《猶太國》(The Jewish State)。

謝爾蓋大公:俄國猶太人與大屠殺

三十一歲的謝爾蓋,在軍中是個紀律嚴明的指揮官,在家裡則是個暴君。有傳言說他過著秘密的m.hetubook.com.com同性戀生活,完全違反了他恪守的專制主義與正教信仰。「他沒有足以彌補缺點的特質,頑固、傲慢與脾氣暴躁,而且志得意滿」,一名皇室成員說道。謝爾蓋與艾拉的婚姻使他成為歐洲皇室的中心人物,艾拉的妹妹亞歷珊德拉也即將嫁給未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

謝爾蓋大公與艾拉大公夫人

俄國農民——其中許多是婦女,經常以步行方式從自己的村莊一路往南走到敖德薩,然後啟程前往錫安。他們穿著「填了厚厚一層墊料的大衣與皮草內襯的外套,戴著羊皮帽」,婦女還會多帶「四到五件襯裙,並且用灰色的頭巾裹住自己的頭」。英國記者格拉罕(Stephen Graham)留著一臉鬍子,喬裝打扮成俄國農民,他寫道,這些農民隨身帶著他們的壽衣,以為「自己一旦去了耶路撒冷,人生的一切重擔將就此終結。因為前往耶路撒冷的農民,就某方面來說,他們在俄國的人生已經『死亡』——正如新教徒的所有關切完全以『生命』為中心一樣」。
六百萬俄國猶太人崇敬耶路撒冷,他們會對著家中的東牆禱告。然而大屠殺迫使他們選擇革命——許多人支持社會主義——或逃亡。因此引發了大規模的出逃,第一次阿利亞(Aliyah),這個詞意謂著逃往更崇高的地方,也就是耶路撒冷的聖山。從一八八八年到一九一四年,有兩百萬猶太人離開俄羅斯,但百分之八十五不是前往應和圖書許之地,而是前往美國的黃金之地。儘管如此,仍有數千人前往耶路撒冷。到了一八九○年,俄國猶太移民開始改變耶路撒冷的風貌:四萬名耶路撒冷居民中,竟有兩萬五千名是猶太人。一八八二年,蘇丹禁止猶太人移入,一八八九年又下令猶太人不能在巴勒斯坦待超過三個月,但這些措施鮮少執行。阿拉伯家族在尤蘇夫.哈立迪領導下向伊斯坦堡請願,希望禁止猶太移民,但猶太人還是源源不斷地遷入。
一八八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謝爾蓋與二十三歲的妻子艾拉(維多利亞女王的美麗外孫女)在橄欖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祝聖,這座教堂以白色石灰石建成,擁有七個金光閃閃的洋蔥狀圓頂。夫妻兩人對耶路撒冷充滿感動。艾拉向維多利亞女王提及此行時表示:「妳無法想像進入聖墓教堂時內心的震撼。在這裡,令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欣喜,不禁讓我想起了外祖母。」出生於黑森-達姆史達特(Hesse-Darmstadt)大公國的艾拉,熱情擁抱她改信的正教會。「從幼弱的嬰孩時期,我們就被教導著要熱愛聖地,如今親眼得見,不禁讓人潸然淚下。」謝爾蓋與沙皇謹慎地監督教堂的設計,而艾拉則委託畫家完成抹大拉的肖像。位於金門對面的教堂,美麗的俄式風格與光彩奪目的布置令人眩目,大公夫人有感而發地表示,她死後想葬在這裡——如此她才能在最後審判時首先復活。艾拉對維多利亞女王說:「來到天主為我們受https://m.hetubook•com.com難之處,宛如進入了夢境,我在這裡祈禱,內心受到充分的撫慰。」艾拉確實需要撫慰。
接下來很快就出現這樣的傳言,說是猶太人涉入了這場陰謀(恐怖分子集團中有一名猶太女子,然而其他人全不是猶太人),因此引發全俄各地對猶太人的血腥攻擊,其中看得見政府推波助瀾的影子。這些掠奪行為給予西方一個新的詞彙:pogrom ,源自俄文gromit,摧毀的意思。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滿臉鬍鬚、身材高大,他抱持著褊狹而保守的觀點,認為猶太人是「社會之癌」,猶太人遭誠實的正教會俄羅斯人迫害完全是罪有應得。他的一八八二年五月法實際上使得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成為由秘密警察執行的國家政策。
亞歷山大三世相信,神聖俄羅斯的穩固取決於專制統治與正教會,而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可以鞏固正教會的地位。因此,他任命弟弟謝爾蓋.亞歷山大德羅維奇大公擔任帝國正教會巴勒斯坦學會會長,以「鞏固正教會在聖地的地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