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部 錫安主義 52、分隔(西元一九五一~一九六七年)

第九部 錫安主義

52、分隔(西元一九五一~一九六七年)

國王轉而拉攏耶路撒冷大家族,後者此時也處於重新振作的階段。他提供拉希布.那夏希比約旦首相的職位。那夏希比拒絕,但同意擔任大臣。國王還任命他為西岸總督與兩聖地(耶路撒冷與希伯崙)守護人,並且賜他一部斯圖貝克座車與封他「拉希布帕夏」的頭銜。(約旦人在一九五○年代仍以鄂圖曼頭銜做為封賞。)拉希布的姪子納瑟勒丁.那夏希比成為宮廷大臣。另一方面,阿布杜拉令人滿意地將廣受怨恨的阿姆.侯賽尼解職,改由謝克胡薩姆.雅拉拉(Sheikh Husam al-Jarallah)擔任穆夫提,事實上,他早在一九二一年就在穆夫提選舉中勝出。
阿布杜拉收到暗殺的警告,但他總是回答:「在我大限將至之前,沒人能傷得了我;一旦死期已至,沒人能保護得了我。」無論危險是什麼,六十九歲的阿布杜拉對於自己擁有耶路撒冷感到自豪。他的孫子胡笙回憶說:「我小時候,祖父告訴我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隨著時光流逝,他發現國王「越來越喜愛耶路撒冷」。阿布杜拉對長子塔拉爾(Talal)感到失望,但他鍾愛自己的孫子,並且盡力教養他成為一名國王。在學校放假時,他們總是每天共進早餐。「我成了他心目中希望的兒子,」胡笙說。
穆夫提與埃及國王法魯克據說是此次暗殺的主謀。穆薩.侯賽尼被捕,並且遭到拷問,而後他與其他三人遭到處決。這次暗殺其實只是阿拉伯戰敗以來出現的一連串暗殺與政變之一。一九五二年,法魯克國王——穆罕默德.阿里的阿爾巴尼亞王朝末代君主——被納吉布將軍(General Muhammad Neguib)與納瑟上校(Colonel Gamal Abdul Nasser)率領的自由軍官團推翻。
胡笙曾在英國桑德赫斯特軍校接受軍官訓練,溫文爾雅的他傾向於西方思維。約旦起初接受英國資助,而後又接受美國扶持,儘管如此,胡笙仍須在阿拉伯世界裡謹慎維持權力的平衡。有時他必須忍受充滿敵意的激進暴君——如埃及的納瑟與伊拉克的海珊——令人窒息的擁抱。與祖父一樣,胡笙也願意與以色列人合作;之後,他與拉賓建立起特別的友好關係。
然而,曼德鮑姆門既不是門,也不是曼德鮑姆家的房子。許久之前離開耶路撒冷的曼德鮑姆夫婦是出生於白俄羅斯的長襪製造商,他們的堅固住宅成了哈加納的據點,後來於一九四八年遭阿拉伯軍團炸燬。曼德鮑hetubook.com.com姆檢查哨就建立在住宅的廢墟上。
猶太青少年阿摩斯.奧茲與巴勒斯坦孩童薩里.努賽巴(安沃爾的兒子),這兩個人其實住得很近,只是當中隔著地雷區與鐵絲網。日後奧茲與努賽巴都成為有名的作家與狂熱主義的反對者,而兩人也成為朋友。努賽巴說:「伊斯蘭教對我們家來說,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日後我得知,離我家兩百英尺遠(中間隔著無人地帶)的奧茲,猶太教對他們家來說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這兩個男孩都看到新移民的再度移入對耶路撒冷造成的改變。阿拉伯人,尤其是伊拉克人,對於他們國內的猶太社群進行報復:有六十萬人決定移居以色列。但真正改變耶路撒冷外觀的是超正統派猶太人的倖存者(又稱哈勒迪姆〔Haredim〕,他們引進自身的文化與十七世紀中歐的服飾,還有他們信仰特有的神秘而愉悅的禮拜方式。薩里.努賽巴回憶說——「如果我不好好探查一下無人地帶那邊發生了什麼事,這一天好像沒好好度過」,而在梅亞.謝阿里姆那裡,「我看到穿著黑衣的男子。有時這些留著鬍子的人會回頭看我」。他們是誰,他感到納悶。
「鐵絲網、地雷、射擊點與檢查哨構成的堡壘化帶狀地帶穿過了整座城市,」阿摩斯.奧茨寫道,「水泥簾幕垂降下來,把我們與謝克雅拉及其他阿拉伯社區隔離開來。」經常有狙擊手開火的事件發生:一九五四年,有九人因此喪生,五十四人受傷。即使雙方採取合作的方式,情況仍令人無法忍受。一九五○年,聯合國針對以色列控制的斯科普斯山聖經公園裡一隻老虎、一隻獅子與兩隻熊的餵食問題進行協調,官方解釋「可以採取兩種方案,方案一是以色列的經費可以用於向阿拉伯購買驢子來餵以色列的獅子;方案二是以色列的驢子可以通過約旦控制區,然後拿去餵獅子。」最後,這些動物由聯合國運送,穿過約旦控制區到達西耶路撒冷。
「今日,」本-古里安說,「你將搭車到國會,將以客人的身分列席旁聽,並且聆聽我宣布,我們已經把艾希曼帶來耶路撒冷接受審判。」
超正統派猶太人因是否支持錫安主義而分裂為二,像梅亞.謝阿里姆的塔爾多特.哈倫(Taldot Harem)就是虔誠的反錫安主義者。他們相信只有上帝才能恢復聖殿。這些內省的、嚴謹的與恪守儀式的教團又分為哈西德派與立陶宛派,兩派都說意第緒語。哈西德派又繼續分化出各種教團,這些教團主要源自於七個主要的拉比家族,這些拉比能行奇蹟,又稱admor(這是首字母的縮略字,原指「我們的導師與拉比」)。他們的服裝與教團間難解的差異,使今日以色列猶太教發展得極為複雜。www.hetubook.com.com

耶路撒冷國王:血濺聖殿山

大國總是支持他們自己的教團,因此不令人意外地,冷戰也在僧袍內與耶路撒冷的祭壇後秘密進行著,「其激烈程度不下於柏林的後巷」。柏林與耶路撒冷一樣,也是一座分隔的城市。美國副領事柏德建議中情局撥款八萬美元修繕謝爾蓋大公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的金色洋蔥形圓頂。如果中情局不願出這筆錢,那麼蘇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可能會出。俄國正教會也分裂成中情局支持的紐約教會;與國家安全委員會支持的莫斯科教會。約旦人是美國的堅定盟友,他們將境內的俄國教堂交給反共的正教會:反觀以色列人仍記得史達林是最早承認他們的重要領袖,因此將境內的俄國教會財產全交給蘇聯人,後者在西耶路撒冷建立教會,由一名外表看似僧侶,實際卻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上校的探員主持,此人之前還在北韓擔任顧問。
「他是大屠殺的組織者,曾經殺死你的家人,並且將你送進奧許維茨。」本-古里安回道,他知道雅科維——他的父母是匈牙利正教徒——於一九四四年被納粹親衛隊中校艾希曼送進了死亡營。門格勒博士(Dr Josef Mengele)在挑選誰可以活著當奴工與誰應該送進毒氣室時,選擇讓雅科維存活下來,也許是因為他擁有金髮碧眼的緣故。之後,雅科維移民到以色列,他參與獨立戰爭並且受過傷,後來定居耶路撒冷,在總理辦公室工作。
約旦的阿布杜拉死後,王位由他的兒子塔拉爾繼承,但塔拉爾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差點殺死自己的妻子。一九五二年八月十二日,年輕的胡笙在日內瓦度假,飯店侍者用銀盤端著一封信進來:上面署名敬呈「胡笙國王陛下」。他的父親退位。只有十七歲的胡笙喜歡跑車與摩托車、飛機與直升機,他甚至能自己駕駛這些交通工具,他也喜歡美女——他娶了五個太太。雖然他的祖父從未放棄建立大哈希姆王國的夢想,而且不惜任何代價取得耶路撒冷,但等到胡笙即位時局勢已變,他逐漸發現,只要能保住約旦王位,其實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薩里.努賽巴提到,在一個仍由「侯賽尼家族、那夏希比家族、伊斯蘭教學者與基督教主教」主導的偏遠城市裡,「如果你忽視無人地帶與難民營的存在,那麼耶路撒冷似乎完全未曾改變過」。然而實際上沒有任何事跟過去相同——即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耶路撒冷也仍遭受威脅。埃及總統納瑟的崛起改變了一切,他使胡笙國王陷入危境,並且威脅劫奪他所擁有的耶路撒冷。
十一月,阿布和_圖_書杜拉詭異地接受科普特派主教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他是腓特烈二世以來第一位控制耶路撒冷的國王。十二月一日,他在耶利哥自稱為巴勒斯坦國王,將自己的王國改名為約旦聯合王國。侯賽尼家族與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抨擊阿布杜拉的妥協,而他們也無法原諒當阿拉伯人面臨如此災難時,只有他一人獨享成功果實。
就在正午之前,阿布杜拉抵達耶路撒冷,準備與孫子、格勒布帕夏、宮廷大臣納瑟勒丁.那夏希比及滿嘴奉承的穆薩.侯賽尼一起參加聚禮日。群眾感到不悅與狐疑;緊張的阿拉伯軍團侍衛派出大批人馬,胡笙開玩笑說:「這是幹什麼,送葬行列嗎?」阿布杜拉拜謁父親的陵寢,然後走到阿克薩清真寺,他要求侍衛退後,只有穆薩.侯賽尼緊跟著他。當阿布杜拉走進門廊,清真寺的謝克趨前親吻他的手,此時從門後閃出一名年輕男子。他舉起手槍,槍口抵著國王的耳朵然後開槍,當場將他擊斃。子彈從眼睛射出,阿布杜拉倒地不起,頭巾也散落一地。胡笙看到每個人都倒臥在地上,「摺起身子,像驚恐的老婦人一樣」,「我當時一定是瘋了,我居然朝行刺者走去」,他轉向胡笙,「我看到他露出牙齒,以及他茫然的眼神。他手上拿著槍,我看見他持槍對著我,然後我看到一陣煙,聽見槍響,感覺子彈打中我的胸部。這就是死亡的感覺嗎?他的子彈擊中了金屬。」阿布杜拉要胡笙佩戴勳章,因此救了孫子一命。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星期五,阿布杜拉與胡笙搭車前往耶路撒冷,後者是十六歲的哈羅公學學生,但阿布杜拉要他穿上軍服,佩戴勳章。當他們啟程時,國王告訴他:「我兒,有一天你將承擔重任。」又說:「當我必須一死時,我寧可被無名小卒對著我的頭開槍而死。這種方式最乾脆。」他們在那布魯斯停留,與穆夫提的親戚穆薩.侯賽尼博士見面,後者曾跟隨穆夫提到了納粹柏林:穆薩鞠躬,並且表示效忠。
以色列人在西耶路撒冷建造了現代首都,世俗與宗教的混合,有時令人無所適從。「以色列是社會主義的與世俗的,」魏登費爾德回憶道,「上流社會位於特拉維夫,但耶路撒冷則是圍繞著舊耶路撒冷的拉比、雷哈維亞的德國知識分子(他們晚餐後在廚房裡討論藝術與政治),以及擔任高級公務員與將領的以色列菁英(如莫歇.達揚)為中心而發展。」哈勒迪姆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但世俗的猶太人如魏登費爾德則會在耶路撒冷最時髦的餐廳用餐——芬克斯(Fink's),這裡提供不依照猶太教規烹煮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菜餚,例如古雅什(goulash)與香腸。阿摩斯.奧茲對於這座融合了復原的古代遺跡與現代廢墟的萬花筒城市感到不適。他在小說《我的邁可》(My Michael)中問道:「大家在耶路撒冷會感到熟悉自在嗎?我懷疑,我想即使是已經住在這裡一個世紀的人也會對一切感到突兀!」「如果你轉過頭去,你會在建築物之間看到岩田、橄欖樹、貧瘠的荒野。牛群在新蓋的總理辦公大樓周圍吃草。」奧茲離開耶路撒冷,但薩里.努賽巴留了下來。
胡笙國王任命安沃爾.努賽巴為聖地總督與守護人。與過去幾個世紀相比,努賽巴家族變得更受尊寵:安沃爾有時還擔任約旦國防大臣,他的弟弟哈澤姆則擔任外交大臣。耶路撒冷各大家族失去金錢與果園,但許多人仍繼續住在謝克雅拉的別墅裡。安沃爾.努賽巴現在住在美國區對面的一棟老式別墅裡,屋內有「波斯地毯、金質凸飾學業證書、盛裝餐後酒的水晶瓶子與數十座網球獎盃」。努賽巴必須抱持著「寬容的宗教合一心態」,他的兒子薩里回憶說,每個聚禮日我們會上阿克薩清真寺禮拜,每年復活節父親會帶領全家參與「穿著法袍、手持黃金十字架的高級教士行列,然後繞行聖墓教堂三次」。「弟弟與我最喜歡復活節的慶祝活動,因為基督教女孩是全城最美的」。不過聖殿山本身倒是十分寧靜。「幾乎很少有穆斯林觀光客會參觀聖地。」最近幾年開始研究耶路撒冷的傑出學者歐雷格.葛拉巴爾(Oleg Grabar)說道。
在國界的另一邊,胡笙國王把耶路撒冷稱為他的「第二首都」,但他的政權極不穩定,使他不敢貿然將首都從安曼遷到耶路撒冷。聖城實際上已被降格成「一座市中心纏著鐵絲網的地方城市」。儘管如此,哈希姆王朝治下的耶路撒冷還是重獲古老的魅力。國王的弟弟穆罕默德親王統治西岸。他才剛娶了一名美麗的十六歲巴勒斯坦女子:菲莉雅爾.拉希德(Firyal al-Rashid)。菲莉雅爾回憶說;「我們一年之中有六個月待在耶路撒冷,住在達雅尼家最舒適的小別墅裡,然而我的丈夫來此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花在與基督徒進行協商,試圖讓爭鬥不休的正教徒、天主教徒與亞美尼亞人締結和平!」
一九五一年,八十幾歲的邱吉爾又回鍋擔任英國首相,他曾低聲向一名官員表示:「你應該讓猶太人擁有耶路撒冷——是他們讓耶路撒冷成為世界名城。」然而耶路撒冷依然分隔成東西兩部,「礙眼的柵欄、圍牆與鐵絲網」,上面的「告示以希伯拉文、英文與阿拉伯文寫著:閒人止步!危險勿近!前方國界!」晚上會響起機關槍開火的聲音,唯一能通過的門是曼德鮑姆門,它與柏林的查理檢查哨一樣有名。
以色列特勤人員莫薩德(Mossad)從艾希曼在阿根廷藏身的地點將他綁架回來,四月,他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鬧區的法院舉行。他在拉姆拉監獄和-圖-書被絞死。

約旦的胡笙:最後一任耶路撒冷國王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本-古里安把一名年輕隨員雅科維(Yitzhak Yaacovy)叫進辦公室。總理抬頭看著他:「你知道艾希曼(Adolf Eichmann)是誰嗎?」
薩里.努賽巴仔細觀察耶路撒冷,「佩戴金質懷錶的體面店鋪老闆,沿街叫賣的老婦人,四處遊盪的托缽僧」,咖啡館裡「此起彼落抽水菸的冒泡聲」。美國副領事尤金.柏德(Eugene Bird)說,約旦治下的耶路撒冷是個迷你世界:「我過去從未見過這麼小的城鎮。這個穠纖合度的小社會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有些大家族支持發展觀光:侯賽尼家族將東方之屋改裝成旅館。滿頭白髮的貝爾莎.斯帕福德把她的美國區住宅改裝成豪華的旅社,而這位佩戴女用胸針的貴婦也成了耶路撒冷的著名景點,從傑馬爾.帕夏到阿拉伯的勞倫斯,所有重要人物的生平她都如數家珍;她甚至兩度出現在英國電視節目「這是你的人生」。凱蒂.安東尼爾斯回到耶路撒冷,並且在舊城開設一家孤兒院,她也在自宅裡開了一家「高檔的餐廳兼沙龍」,以當地小報專欄名稱來命名,稱為卡塔基特(Katakeet)。美國副領事寫道,她就像「艾略特《雞尾酒會》裡的人物;她有聊不完的八卦話題,什麼事都能打動她的好奇心」。凱蒂總是「穿著最新時尚的衣服與珍珠項鍊,她的一頭黑髮剪得相當短」,當中點綴著「幾縷醒目的銀絲」。副領事的兒子,同時也是作家的凱伊.柏德(Kai Bird)提到,她「是女強人,但充滿風情」。不過凱蒂並未失去她在政治上的脾氣,她表示:「在猶太國成立前,我認識許多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現在只要任何阿拉伯朋友跟猶太人打交道,我會煽他一記耳光。我們輸了第一回合,但我們還沒輸掉這場戰爭。」
「不知道。」雅科維回答。
侍衛亂槍掃射,殺死了行刺者。那夏希比將死去的國王抱在懷裡,鮮血不斷地從鼻子流出,他不斷地親吻國王的手。阿拉伯軍團開始沿街胡亂搜查,格勒布努力制止他們。胡笙跪在國王身旁,脫下他的袍子,然後隨著國王的遺體前往奧地利旅舍。胡笙一直相當鎮靜,之後他便立刻飛回安曼。
越過鐵絲網,努賽巴家族哀悼這場災難——「我曾痛苦到神經崩潰」,哈澤姆.努賽巴坦承。他的姪子薩里想念「英國與阿拉伯貴族、自由自在的暴發戶、中產商人、引誘士兵的妓|女、多元文化的融合、主教、穆斯林教士與黑鬍子的拉比全擠在同一條街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