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朱淑真別傳探原

作者:潘壽康
朱淑真別傳探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引言

引言

然近古之文學批評家,對其生平鮮有瞭解。以其生年而言,有列之南宋,謂爲朱熹之姪者,甚或有以之爲元人者。就其籍貫而言,或曰錢塘,或曰海寧,或曰歸安,莫衷一是。以其夫壻而言,或云市井之徒,或云世家仕子,初無定論。是故後人對其生平不甚了了,讀其詩,往往望文生義,誤爲自遣之章,指謂哀怨之音,蓋亦謬矣!且〈斷腸集〉之名,乃緣淑眞嫁市井後所作投詞:「斷腸有分,瞑目何嫌!」探其典源,出自屈原〈懷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淑眞抗節直道,捨生取義之旨,於此可得而聞。然則「斷腸」一詞,安宜以常義目之哉?逮至淸季,閨媛詩人如汪甄、唐祖瑛、陳奕珍、齊周姒等,爲慕淑眞之才情,乃各以其集,襲用〈斷腸〉之名行世。此淑眞之藝術成就,雖久而彌彰;然其思想精神,反而愈晦。王安石〈讀史〉詩有云:「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眞。」士猶如此,況婦人乎?吾於淑眞,重增感慨焉!
予嚮往於淑眞思想與藝術之完美,及其對當代社會反映之深廣,不揣譾陋,蓄志考述,十載於玆矣!始創之初,固有夙悟,而非敢必也。因首就其詩文之有史事可據者,考訂其寫作年月,以證其所處時代。次就其未能繫年者,視情境之異同,歸納而比較之,緣迹求心,以窺其生活之演變。再就贈答之什,探索其交遊,乃知過從者,皆一代名流,彼此參稽,可補事迹之遺。淑眞之行誼經歷,至此始粗得端緖,曩者反覆推求其生卒年,於斯乃決。繼之〈年譜簡編〉,亦得勉強吿成。
履泰既然分爲南北二鄉,以地勢來説,下里當然是北鄉六里的通稱。因爲南爲山也,北近西湖。這方面的具體例子,還可從西湖的區分見到:錢塘縣南的西湖,稱作上湖;在縣西的西湖,稱作下湖。西湖的區分,旣是很明顯,那麼上里和下里,也就很明顯了。可知〈紀略〉所稱的下里,就是履泰北鄉的俗稱。
這裡,再以曾布夫婦的年齡對比。曾布是朱淑真的父執。曾布生於仁宗景祐二年,卒於徽宗大觀元年(一〇三五—一一〇七)。曾布妻魏玩大約生於仁宗康定元年左右,卒於徽宗崇寧二年(一〇四〇?—一一〇三)。詔聖三年,曾布六十二歲,魏玩五十七歲,朱淑真三十四歲。朱淑真和曾布相差二十八歲,和魏玩相差二十三歲。朱淑真有一個大哥,〈集〉中載〈得家嫂書〉一律。一個弟弟,詳見丁丙〈北隅綴錄〉卷下。由此也可見她的父親和曾布年齡相差不大。
吾國昔尙早婚,女子年方及笄,卽爲人婦。婚前年事太輕,學問之基礎未立;旣婚之後,則家事羈縻,諸如事奉舅姑,周旋戚黨,料理米鹽,躬操井臼,相夫敎子,日不暇給,爰從事文學者鮮。盱衡古代能文之婦女,多出書香世家,且必有過人之智慧。其所述作,非徒性靈之所寄,抑且意有鬱結;以心血之結晶,吐肺腑之蘊積,故其感人也深,其爲後世所重視,宜也。然以僻處深閨,囿於見聞,所賦多兒女私情,乏社會描繪,亦勢所必然也。遠古者姑無論矣,卽以宋代而言,如魏玩李淸照等所作詞,雖各具藝術特色,然反映社會則鮮。其能藝術精工,兼之取材廣泛者,朱淑眞一人而已。m•hetubook•com•com
又,頷聯云:「郡國承風遠,朝廷注意深。」呂陶〈淨德集〉卷八〈秘閣校理試秘書少監松王古可起居郎制〉:「以爾名臣之後,力學自進。出將使指,入造省闈。秘書之校文,卿寺之副貳。率有顯譽,久而益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晩節由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朱淑真〈黃花〉
宋代的官,三年一任。她到揚州之後,明瞭了情況,便牽合十二歲支,作成這個謎。這和她後來的行動也符合。元符三年的秋天,王唐佐任滿,和她到汴京去。那傳誦一時的「會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終求詩於予,以『飛雪滿羣山』爲韻,作五絶」,就是她抵京後,在魏玩的讌會席上寫成。次年建中靖國元年,正月,王古自戸部侍郎升遷尚書,她躬逢聖況,作〈代送人赴召司農〉一律。
古人以七十歲爲高齡,因此,三十五歲是中年。黃庭堅〈和答魏道輔祭懷〉十首第九首說:「生涯共七十,去日良已半。」朱淑真作〈除夜〉時,不算老也不算少,所以她自|慰也說:「且是作詩人未老。」白居易〈松齋自題〉說:「非老亦非少,年過三紀餘」,和這句的用意相近,這裡定她這年剛滿三十四歲。因此,當她想到過了這個除夜,便踏進「定等」的中年,又驚顧悚然也說:「換年添歲莫相催!」據此推算,她最早可能生於仁宗嘉祐八年(一〇六三)。
竊思往昔各家對淑眞之附會穿鑿,聚訟紛紜者,蓋由未詳其生年所致。此千載之懸案,若一朝揭曉,不啻獲迷宮之鑰,持此以往,必得其門而入焉。玆就管窺所及,質以諸家之言,特作淑眞略傳如左:
予旣略得淑眞行誼經歷之端緖,乃更追尋根柢,搜覧各家典籍。始知史傳方志,固不乏直接之載記;稗官說部,亦每多原始之資料,特曲折隱晦,乍觀不易識見耳。此項載籍,雖或爲藻飾文辭,艶稱才德;或爲里巷閑談,私生好惡;或爲依託鬼神,避觸時忌;或爲影射誣衊,半屬子虛。然筆剟浮辭,墨刑誕語,而擷其必非虛飾之言,要在掌握辨僞法則,愼予鑑別之耳。黃宗羲云:「國史取詳年月,野史取當是非,家史備官爵世系。」謂宜兼收並蓄也。
淑眞詩詞,早經論定。鍾惺評其詩曰:「氣淸貴在能潤,景細貴在能幽,兼之則骨高而力厚矣!淑眞之詩,可以當之!」魏仲恭評其詞曰:「淸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者所能及!」陸㫤論其人曰:「閨閣中人,能躭筆硯,著作成帙,比諸買珠覓翠,徒好眉嫵者,不其賢哉!」彼三人皆博學之士也,而猶傾折推重若此,則其文采風標,冰淸玉潔,可以槪見矣!且內涵豐富,對當時政治、文物、社會、民生,多有反映,故其價値甚高。視其儕輩,流連於閨閣閑情,傾注於一己之哀怨者,不亦遠乎?hetubook.com.com
又,頸聯云:「十行初下詔,四海望爲霖。」〈宋史〉卷三二〇本傳(附王素傳):「徽宗立,復拜戶部侍郎,遷尚書。」徽宗立在元符三年。檢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五:「元符三年,冬,十月,詔增損役法。先是鄒浩言:『臣近自廣東赴闕,沿路見官吏,多稱役法尚有不便,望隨宜修之。』王古亦言:『神宗創役法,有未便者,皆許陳述,未嘗禁人議論。而比年凡及役事,必加以詆毀變亂,以故人莫敢言。今乞下諸路,具合增損事以聞,庶全良法。』從之。」復查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一六:「元符三年,十月,丙辰(二十三日)。虞策以戶部侍郎,權戶部尚書。」據此兩方面之記載參互推之,頗疑虞策權戶書後,遺缺由王古接替。
朱淑眞自號幽棲居士,錢塘履泰北鄕桃村人也。約生於宋仁宗嘉祐八年,卒於徽宗崇寧五年(一〇六三?—一一〇六),得年四十有四。其父於神宗熙寧中,曾官浙西,然其事迹不詳。祗知彼與曾布爲莫逆之交,過從甚密。元豐二年(一〇七九),淑慎年十七,結識秦觀,並與之同賦〈鵲橋仙〉。而秦觀長淑眞十四歲,且已有妻室,故道潛(?—一一〇六)嘗以詩警之。四年(一〇八一)秋,秦觀下詔獄,遂成永訣。是年冬,淑眞嫁爲市井民妻。哲宗元祐六年(一〇九一),淑眞年二十九遭夫喪。紹聖三年(一〇九六),年三十四,改適臨安王唐佐爲繼室。四年,唐佐中舉。元符元年(一〇九八)春,初官揚州,淑眞隨宦。三年,魏玩過揚,往訪淑眞,賦詩贈之,譽爲班、衞。史稱淑眞與曾布妻魏氏爲詞友,卽始於此。同年暮秋,淑眞隨夫之汴京。魏玩置酒相邀,命小鬟隊舞,索詩,以「飛雪滿羣山」爲韻,淑眞援筆而賦五絕。翌年(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正月,王古復拜戶部侍郞,遷除尙書,淑眞有〈代送人赴召司農〉一律,似代父作。時曾布爲相,行中間政策,唐佐以淑眞故,得入幕府。崇寧元年(一一〇二),蔡京用事,布貶衡州。其妻亦爲蔡黨構陷,憂憤以歿。時布年六十八,迭遭巨變,身心交瘁,故淑眞夫婦嘗送布至於貶所,〈舟行卽事〉七首,乃此行紀實之作。三年春始返故里。居無何,唐佐攀附蔡黨,以復仕籍。淑眞誓不相從,因賦黃花:「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以明其志。淸人評爲「志節皦然」,良有以也。唐佐挈妾之任,淑眞恚之,寄居西觀音山之王庵,賦詩有「獨自燒香獨自眠」句。悲憤之餘,時或牽情於才子。其詠春陰有句云:「芳意被他寒約住,天應知有惜花人」,意深筆曲,才士擬和不得,其佳可知也。〈斷腸〉詩詞,編於此時。,五年正月,彗出西方,詔還謫者。時淑眞山居,已歷三載,進退維谷。山居詩有句云:「兎影寒猶弄,蟾餘老更堅。」又云:「恰似楚人情太苦,年年對景倍添愁」,蓋借屈原以自況也。是年端午,自投錢塘江而死。魏仲恭〈斷腸集序〉所云:「慰其芳魂於九泉寂寞之濱」,正本司馬遷弔屈原沈淵之遺意。https://m.hetubook•com.comhttps://www.hetubook.com•com
這個有趣的謎,我們按照年譜上的干支,尋繹出來,這就把紹聖三年至建中靖國元年,六年間的事迹貫串起來,前後可以互相印證。尤其重要的,是使〈除夜〉的寫定年分獲得有力的旁證。
桃溪的發源地,在乾隆四十三年所修的〈杭州府志〉卷二二中,有明確的記載:「履泰山,在錢塘縣西北十二里葛嶺〈西湖遊覽志〉西,其山爲棲霞嶺,其北爲古劍關,左曰寶雲山,右曰仙姑山,兩山夾立,宋置巡司於此。水流其間,名曰桃溪。」履泰山地區,有一個履泰鄉,分爲南北二鄉,各鄉所管的里名,潛説友〈咸淳臨安志〉卷二〇所載如下:「履泰南鄉管里三:放馬、煙脂、皇妃。履泰北鄉管里六:黃山、石塘、掃箒、西堰、師姑、青枝。」據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九〈北山勝蹟〉所載,履泰北鄉所管的這六個里,都在桃溪流域。這些里名,也像履泰鄉那樣,依所在地的山川形勝而命名。桃村既然在桃溪之畔,顯然是村名因溪名而起的。復證以朱淑真詩中的「步桃溪」,可知桃村在履泰北鄉的桃溪之畔,這是沒有問題的。
嘗觀歷代官私目錄,淑眞著述版本之富,實足以冠羣雌。〈玉鏡陽秋〉云:「唐宋以還,閨媛篇什,流傳之多,無過淑眞者。」。據粗略統計,其詩集單刻本及舊鈔本,不下二十種。〈斷腸集〉十卷,爲魏仲恭於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序刊,舊本雖不之見,然鮑廷博所藏舊鈔本〈斷腸集〉,卷十所收者爲詞,似意存舊帙之遺。鄭元佐新注本〈斷腸集〉十卷後集一卷,見〈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其識語云:「末有嘉泰二年(一二〇二)孫壽齊後序。」然此爲舊鈔本,而南陵徐氏藏元刊本〈新註朱淑眞斷腸詩集〉前集十卷後集八卷,當爲鈔本後集所缺之數。〈斷腸詞〉單刻本,〈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一卷,各家所刻及所藏之舊鈔本,計有汲古閣刊本等十數種。至其遺稿,明代尙有發見。〈海寧州志稿〉著錄〈斷腸詩集〉一卷,續集補遺附。書前有天啓乙丑(一六二五)暮春,秋平丁良卯序云:「偶得其遺稿,訂訛而手錄之。」此外,散見諸家選集之單篇,爲數亦復不少。況周頤曾輯補遺一卷。予亦嘗從〈後邨千家詩〉、〈花草粹編〉、〈名媛詩歸〉、〈詩話類編〉、〈拾翠餘談〉、〈史弘墨龍虎君臣會〉、〈嬌紅傳〉、〈堅匏集〉等書?輯得詩十五首,斷句二則。況周頤云:「簪花妙蹟,流傳至今,則誠意料所不及,奚啻一字一珠!」蓋其價値使然,非倖致也。
淑眞爲北宋後期之重要詩人,幼警慧,善讀書。曉音律,工詩詞。容色娟麗,風流蘊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其初期作品,多言婚制之弊。及適民家也,勞作辛勤,多言民間疾苦。後改適士人,建中、崇寧間,目睹新舊黨爭,於晚期諸作,多有述及。故其詩具史詩之價値,影響於後世者至深且鉅。和_圖_書
下面,再作一個覆證。紹聖四年(一〇九七),夏,杭州旱。她作〈苦熱聞田夫語有感〉,有「旱雲萬疊亦不雨,地裂河枯塵起風」之句。王唐佐這年登第。次年元符元年(一〇九八),二月,她隨宦楊州。抵步後作〈寄大人〉二首,其一有云:「欲識歸寧意,三年數歲陰。」歲陰就是太歲的十二支。〈史記〉卷二六〈歷書索隱〉: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歲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歲陽在甲云馬逢,謂歲干也。歲陰在寅云攝提格,謂歲支也。〈爾雅〉卷中〈釋天〉第八:「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本詩發句云:「當年持節使,寬厚出誠心。」陸心源〈宋史翼〉卷五本傳:「(元祐),五年,易秘閣校理,遷太府少卿。奉使契丹,其時北使所過,凡供張悉貸於民,古請出公使錢爲之,民得不擾。」
予爲玆〈傳〉,肇始庚戌,歲月忽忽,復屆庚申。人事倥偬,迄未吿成。世網塵鞅,徒呼負負!茲將〈傳〉中導論之一部,釐爲一卷,顏曰〈朱淑眞別傳探原〉,並以記錄淑眞孀居生活之章,列入附錄,先行面世。本書旨在訂補〈斷腸集序〉,雖粗具規模,然朱氏之本來面目,庶可槪見。爲便讀者參稽,爰就〈傳〉稿中摘錄資料數條,散入各章附注欄,以備省覽。一得之愚,幸勿以煩文見笑,尙希敎之!
〈朱淑眞傳〉之作,意在考述此一代詩人,如何生活,如何奮鬪,如何著述,及其作品反映之社會背景如何。凡此諸端,務必有所依據,而不背史乘。然世異時移,千載之下,欲求其彷彿,實屬不易,惟心嚮往之。王氏〈讀史〉詩又云:「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靑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展卷欷歔,情思潮湧,先哲之言,實獲我心!
現在,我們依照朱淑真的話,把歲陰一數,看她說的是什麼意思。她指定從她離家的第三年數起。她是元符元年離家的,第三年,就是元符三年(一一〇〇),歲次庚辰,「太歲在庚曰上章」,王唐佐於本年內任滿,可以上章調職了。第四本,如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歲次辛巳,「太歲在辛曰重光」,她可以重又回來見父母了。
又,結句云:「幾夜臺星轉,光侵九棘林。」〈續通鑑長編拾補〉卷一七,建中靖國元年正月丁丑(十六日)條下,注引〈江公望傳〉:「時御史中丞趙挺之,與戶部尚書王古,同治放欠。」按:元符三年正月,哲宗死,弟趙佶繼位,是爲徽宗,改明年爲建中靖國元年。王古復拜戶部侍郎,遷尚書,〈宋史〉作「徽宗立」云云,當係籠統言之。〈宋史翼〉繫於建中元年,當以是年爲帝立之元年。然自詩人觀之,此乃歲尾年頭之事,藉夸飾頌之,故云如此如此。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