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睇色,戒

作者:李歐梵
睇色,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部份 《色,戒》的歷史聯想 五、以形象重現歷史

第四部份 《色,戒》的歷史聯想

五、以形象重現歷史

凱司令咖啡屋的壁燈一律為盆形,開口向上,金色鎦邊。夜幕臨燈火起舞,闌珊之美必噴薄而出,正應了夜讓上海活起來的說法。《色,戒》中有大量夜景戲,燈光縈繞下的老上海,在李安的鏡頭中將嫵媚得不可方物。
然而,以形象重現歷史、以佈景摸擬真實,有一定的難處。我在前面曾經指出:不少以上海為背景的荷里活影片,只不過把這個城市作為背景和道具,卻指不出它的文化靈魂;電影其實也可以用作「招魂」的工具。李安顯然對此早已深思熟慮過,而且野心更大:他甚至想拍出積壓了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的陰魂和它的深層心理結構,真是談何容易。
《色,戒》影片所召喚出來的老上海,當然和張愛玲筆下的不同和-圖-書,這兩位藝術家畢竟是兩代人,背景和品味皆有所迥異。我們好像夾在他們中間,也徘徊在文學和電影的中間地帶。
台北《印刻》雜誌的《色,戒》專號中,有一篇黃海鯤的文章:〈李安風格:《色,戒》的美術設計〉,並附有大量外景照片,我仔細看後,覺得此片的美工真的可圈可點,藝術指導朴若木應該記一功。黃海鯤文中提到:
只是,我卻認為並非如此,四十年代的夜上海(特別在張愛玲筆下)不見得「嫵媚得不可方物」。好在該片攝影指導普瑞托採用溫柔的色調,把這些場景拍得既嫵媚又略帶幽暗,然而我覺得這鏡頭下的「闌珊之美」還是太美了一點。
李安說:「《色,戒》是中國人的百年塵埃,這是一種氣質」。不錯,但m.hetubook.com.com文化上的塵埃也該「落實」在物質的層面上,我認為連建築物都應該蒙上一層薄薄的塵埃!平安戲院的「灰紅」磚牆和「暗黃」門檻完全符合原著的色調,但在影片中看來還是太簇新了,幾乎像是一家新開的戲院,毫無頹廢的感覺;而凱司令咖啡店也不那麼「陰暗,情調毫無」,雖然在佈景細節上一絲不苟,但畢竟還是把老上海「美化」了。當年上海的街燈也不像現在的香港那麼亮。去過上海和平飯店的人當會記得,電梯口和大堂甬道上也有盆形開口向上的壁燈,也金色鎦邊,它來自三十年代流行的一種「裝置風格」(Art Deco),指涉的是那個年代歐美資本主義文化的金碧輝煌,但到了日本開始佔領的一九四二年,和*圖*書已經過了所謂「孤島時期」,這種物質上生活上的「色相」也有點黯然無光了。日據時代上海的繁華也是另一種迴光反照,在政治壓迫和經濟萎縮下,甚至連汽車也少了——汽油太貴,一般人坐不起。張愛玲文中刻劃的那幾家西式店鋪,義利餅乾行、凱司令咖啡館、西伯利亞皮貨店和綠夫人時裝店,都像是一個個遲暮的徐娘,所呈現的西式文化品味並不在於門面的裝璜如何美麗,而在店內或櫥窗裏的小東西:木製的模特兒依然華貴,冷氣玻璃櫃中的西點蛋糕依然可口,咖啡雖然涼了但杯子看來依然精緻得很……在這些細節上,我認為李安大致做到了。珠寶店的內景尤顯功夫,甚至鋪面上五彩花鳥和金字題款「鵬程萬里」也沒有放過,這一切細節都不能隨便假造。www•hetubook.com•com其他小道具如老電影廣告、美麗牌香煙和仁丹神藥,以及「金英自來水筆」等招牌等,也唯肖唯妙,頗為逼真。這一切所代表的都是上海特有的都市文明,在小說和歷史文獻中只能看到文字的描述,電影中以形象呈現當然更栩栩如真了。

《色,戒》一片在取景時也頗費周章,當年的香港在今日已不復見,所以只好到馬來西亞的怡保和檳城,而在香港只用了一幢公寓和港大最老的建築——陸佑堂。在上海則用了不少實景,如重慶南路一八九號的重慶公寓、南京西路的梅龍鎮、還有白渡橋,以及散佈在愚園路、江蘇路、衡山路等地的一些零星老建築,在此他找到了「原汁原味」,但是否皆能投射出一股「老上海風情」?我認為此中會有一種弔詭:這種「風m•hetubook.com.com情」其實是從懷舊的眼光看出來的,如果身處當年(1942年)的上海,哪裏還顧得到甚麼都市風情?「現實」早已把大部份上海人壓得喘不過氣來了。當今年輕一代的現象,也毫無懷舊的雅興,對「老上海」早已失去文化敏感。所以「召魂」也絕非一件單純的懷舊工作,而是一種在歷史感驅使下的藝術「呈現」:每一幢老建築都需要注之以它應有的文化精神,並從形象中展示出來。這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工作。西方導演大師如大衛連(David Lynch),在拍攝歷史題材的影片時(如《齊瓦哥醫生》),往往不惜在實景上花錢加工塗料,使之更有「風情」,李安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做到這一步?是否可以得到當局批准?所以我認為能夠有此成績,已經不容易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