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睇色,戒

作者:李歐梵
睇色,戒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部份 《色,戒》的歷史聯想 十、中國人的「黑皮書」?

第四部份 《色,戒》的歷史聯想

十、中國人的「黑皮書」?

《疆域之外》據稱是根據真人真事:一個名叫安琪拉的意大利女人,在二次大戰時愛上一個德國軍官,她參加游擊隊抵抗侵佔她祖國的敵人,他卻受命指揮一團德軍,大肆搜捕意大利反抗份子;她受一個「意奸」的威脅,不得不投靠在德國軍官處工作,兩人漸生愛意。後來呢?我事先不知道故事的結局,以為和《色,戒》相似,她會被他所殺,而他最後也必死於非命。不料出乎意外,真人的故事竟然是兩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
在這一片「上綱上線」式民族主義攻擊聲中,我們又能如何反思自己或中國文化的黑暗面?又有多少中國人會像德國作家格拉斯(Günter Grass)那樣,在最近回憶錄中承認自己年輕時代參加過納粹黨的少年組織?又有多少中國作家願意以「真面」黑暗人性的態度去描寫漢奸人物?問題不在於漢奸有無人性或是否可以「美化」,而是這些人性弱點所揭示的文化和心理究竟是甚麼?《色,戒》一片之所以引如此強烈反應,我認為就是因為它有意或無意之間觸到一個歷史的盲點和一個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的「暗傷」,我甚至認為這個盲點和暗傷早被各種政治和意識形態壓抑多年,很少人有勇氣面對它,更遑論挖掘其「黑暗之心」。我如有張愛玲百分之一的才華,一定會寫這個「漢奸」題材。
另一部荷蘭電影《黑皮書》風格恰好相反,全片從頭到尾毫無溫情可言。那個猶太女郎因父母全被佔領荷蘭的德軍殺害,所以投身抗敵,參加暗殺組織。她而且甘願色www•hetubook.com•com誘一個德國軍官,甚至在一個大膽鏡頭中把頭髮和陰|毛染成金色,充當亞利安種白人。同時也和這個荷蘭暗殺組織的一名領袖相好,上床交歡,一點也不拘泥作態。也許這就是荷蘭人的開放作風?
那麼,上海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庸俗呢?日軍佔領上海後,這種無奈生活的本能和對政治的不關心,是否會導致麻將桌上的一群官太太們醉生夢死?是否作者以小窺大,從麻將桌上反諷汪政權統治下的上海世情?
李安在拍《色,戒》之前,曾作過大量的歷史考證工作,關於這段真人實事,上海名女子鄭蘋如暗殺漢奸特務頭子丁默邨的各種記載,也看了不少,但最終卻拍出一部非政治性的影片,用情和色的糾纏來「折射」這一段黑暗的歷史。李安說:「你得進入那個世界,就不犯虛了,我們對人生」。他所說的「人生」當然是指的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戰亂的陰影早已煙消雲散,連模糊的回憶也沒有了。因此他要重構一個新的色相世界,甚至把歷史也籠罩在裏面。佛家說,色即是空,一切的色相都是虛幻。然而李安又要把我們帶進那個世界中去,「就不犯虛了」,這虛虛實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又是如何?只好有待深通中國文化的高手教我了。然而,我覺得連李安也拍不出《黑皮書》,因為他畢竟是一個中國人,沒有猶太人的受難情結。
《黑皮書》的故事,也是根據一個戰時荷蘭律師的「黑皮書」的史實。此荷蘭律師亦忠亦奸,而他的「黑皮書」更暴m•hetubook.com•com露了大量「荷奸」資料,最後結局更出人意表:原來出賣猶太人包括女郎父母的「荷奸」,竟然就是這個暗殺組織的領袖英雄!整個故事完全籠罩於一個「灰色地帶」之中,忠奸難分。荷蘭人有勇氣面對這段黑暗的歷史。導演此片的是大名鼎鼎的荷里活名匠保羅.范霍文(Paul Verhoeven),他的作品向以色|情|片見稱,如《本能》(Basic Instinct,內中有莎朗史東不|穿內褲分開雙腿的經典鏡頭和科幻片(如RoboCop)。《黑皮書》是他重返荷蘭拍攝的一部嚴肅電影,而且也得過威尼斯影展的大獎。據聞此次李安的《色,戒》在威尼斯得獎,范霍文即是評審團的一員,除了英雄相惜之外,是否在《色,戒》中范霍文也看到一點《黑皮書》的影子?至少主題相似,兩片異曲同工。
這一段「童年往事」的回憶,加上最近看完這兩部歐洲電影後的感觸,使我進一步想到另一個相關問題:作為小說的《色,戒》,張迷一片讚好;但也有不少內地的愛國人士大駡是漢奸文學;李安的影片《色,戒》所引起的各種反應更激烈,他本人所受的攻訐更不少——幾乎成了一個漢奸或「美間諜」的代言人。
如果再請李安將之改拍成電影呢?是否又和這部長達三個小時的意大利片一樣?娓娓道來,平鋪直敍一波接一波的情節,幾乎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然而,不這樣拍又如何處理?在真人真事的現實壓力下,觀眾也必有此期待歷史的展現不能太離譜,然而一和*圖*書切電影藝術的技巧卻在此無法施展。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技術平庸影片,在藝術成就上更比不上李安的《色,戒》,但就是因為它是真人真事,所以故事的真實性依然令人震撼。
「倖存者」在事後是否有嚴重的罪孽感?在戰亂浩劫中所經歷的「創傷」(trauma)又如何呈現出來?這是猶太「浩劫文學」的共同主題,但這個主題的背後還有更黑暗的一面:它所付出的人性代價更大,不僅是犧牲和受難,而且把人性壓成一種苟活中的平凡和庸俗至對罪惡全麻木,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論戰後大審德國戰犯的名著:《罪惡的庸俗》(The Banality of Evil),就是在探討這種心態,她不但描寫德國納粹殺人魔王埃赫曼是一個庸俗膽小的人,而且被納粹黨解送到集中營的猶太人中也不乏庸俗之輩!此書剛出版時,輿論大譁,作者也備受攻擊。不知張愛玲有無讀過?後來一位法國名導演Marcel Orphuls拍了一部六個多小時長的紀錄片:《悲哀與憐憫》(The Sorrow and the Pity),更將這個主題發揚光大,放在二戰時期德軍佔領下的法國維奇政府時代。我多年前看過此片,只記得片中訪問了不少當事人和倖存者,幾乎個個都很平凡,受訪時也都支吾其詞,使人覺得個個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部紀錄影片令我深省:如果自己也年長一輩處於父母親的那個大時代中,或生活在日軍佔領下的上海,我是否會變和-圖-書得更庸俗?既無膽成為愛國青年,說不定還會糊裏糊塗地變成一個漢奸?在中文詞彙中,「漢奸」絕對是一個壞字眼,但我幼時的印象卻不同;他們看來很平常!記得在抗戰末期全家逃難到豫西山地鄉下, 日本人打來了,一陣機槍聲過後,日本士兵從山上走下來,我們幾家人(一群都是教師和家人,其時我也不過五六歲)躲在一間農舍中,但大家商量好,如果日軍進門的話,幾個會說點日文的人必須挺身而出,設法跟日本人搭訕,結果果然如此,這些人可說是時勢所逼,成了漢奸。我們從門縫中還看到日本人和另一群穿藍衣的中國人在一起,父母悄悄地對我說:這些人也是漢奸!我記憶中的「藍衣人」倒和影片《色,戒》中穿藍衣的張秘書和「間諜」頭目老吳有幾分相似,是否純係我的心理幻覺在作祟。
在此不妨岔開一筆,談談我最近看的兩部電影,一是意大利片《疆域之外》(Beyond Borders),一是荷蘭片《黑皮書》(Black Book; Zwartbock),兩部電影的題材皆和《色,戒》有相似之處,也給與我不少啟發。
然而,華人觀眾可以容許一個中國女游擊隊員愛上一個佔領上海的日本軍官嗎?更遑論是一個漢奸!一個敵人可以既是壞蛋又有人性嗎?在《疆域之外》片中,那個德國軍官處處彬彬有禮,對安琪拉追求甚力,又愛護備至。看到後半部,連我也不想讓她死於非命,是否我也不明忠奸大義,變成一個溫情主義者?
其實,范霍文和李安這兩位導演的風格完全和-圖-書不同。范霍文擅於處理動作片,《黑皮書》中幾場暗殺和槍戰場面乾淨利落,內中更有獄中酷刑毆打被捕的抵抗份子鏡頭,甚至連女主角也在德軍戰敗後被荷蘭愛國份子在獄中以糞便淋身羞辱至極,毫無浪漫氣氛可言。《黑皮書》似乎只有一個主題:人性本來就是黑暗的,在非常時期,為了倖存,甚麼都做得出來,當然更無所謂政治上的忠奸黑白之分了。其實這個主題在戰後的歐洲文學和電影中處處可見,卻偏偏不合中國人的「民族性」。張愛玲絕對想不到——也不願意寫這種主題的小說,否則非但《色,戒》中的女主角王佳芝的個性需全盤改觀(當然中國人沒有猶太問題),而且連鄺裕民這個愛國青年的角色也要改成一個亦忠亦奸的人,一面暗殺敵人一面不惜背叛自己的同志。誠然,《色,戒》的主題也是背叛,但是為甚麼原因而背叛?愛慾?虛榮心?女性的弱點?這篇被人譽為「精品中的精品」小說,偏偏沒有講到一個倖存者的求生本能。這一點在王安憶的《長恨歌》中卻做到了。
張愛玲終其一生超越一切政治,並且在文學創作上迴避了這個題材,《色,戒》算是一個例外,因為它間接地觸及到這個「禁區」。我們不必為她扣上一頂「漢奸作家」的帽子,然而也得承認:在她的人生觀和藝術觀中,受難或犧牲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
如果請張愛玲改寫這個故事,她是否仍用《色,戒》的方式處理——冷嘲反諷,毫無溫情,甚至把安琪拉塑造成一個天真少女,愛慕虛榮?而這個德國軍官呢?當然也毫無善心愛意可言。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