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波法利夫人

作者:福樓貝
波法利夫人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福樓貝的一生及其作品

福樓貝的一生及其作品

似乎從一八五二年起,亦即開始撰寫「波法利夫人」的同年,福樓貝才著手收集辭典的項目,年底給柯蕾的信中曾詳細說明他這個構想。這部辭典「擬就現有的一切主題,按字母順序,為辨別禮儀的殷勤人士網羅一切世人常說的語辭」。這辭典「如果全部完成一定像開花彈一樣可怕。但我隨手自創的語辭絕不錄入,因為一旦讀了我所創的語辭,人們怕會脫口而出,一定不敢說話了!」福樓貝雖有此「大志」,「辭典」卻始終沒有完成,最遺憾的是連序文也沒有留下。
在未完稿的「布法與貝丘雪」的最後,兩個老書記又開始了抄寫工作,所抄的大概就是這部「辭典」。由於這種推斷,一般都將「套語辭典」附在「布法與貝丘雪」卷尾。此外,「波法利夫人」中,利用這「辭典」的地方,也處處可見。
「三個故事」呈現出與「波法利夫人」完全不同的層面。按寫作年代排列,「三個故事」中以「聖朱利安傳」完成最早。一八七五年九月,福樓貝接受友人生物學家布雪博士的邀請,留居布達紐海岸,就在這裡他開始撰寫「聖朱利安傳」,次年春天脫稿。盧昂大敎堂北面側廊的彩色玻璃上描繪有聖朱利安的傳說,因此,早在福樓貝幼年時期,對這個故事已經非常熟悉。他以之作為題材的構想始於一八四六年,在前往布達紐之前,他已先與狄.康到諾曼第作了一次小規模的旅行,在哥德貝克村的敎堂中見到了聖朱利安的雕像。一八五六年寫給布依耶的信中,並提及撰寫的計劃,但直到九年後,福樓貝才真正把它寫出來。
布法與貝丘雪是兩個五十餘歲的獨身書記,由於布法繼承了遺產,把他們從墨水瓶與鵝毛筆之間解放出來,並從農學轉向研究衛生學、地質學、史學與美學。但最終因誘惑女人而感受到幻滅,終於又回到文書工作。布法與貝丘雪只是傀儡嗎?不然,滑稽老書記在經驗與失望不斷交替出現的過程中,口中所說的話已逐漸與作者相似。
年老的巨匠完成這部短篇小說集後,突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他自語:「在某種舒暢中,豈非可以發現逼近深邃生命的新藝術要素?」由「舒暢感」中,竟然產生了如此完美的作品,實在驚人。一八七六年喬治桑去世後,在實際生活中,福樓貝也以同樣的「舒暢」、幸福感,結交了一個新朋友,這唯一的友人就是莫泊桑。莫泊桑與其說是福樓貝的朋友,不如說是他因緣深厚的弟子。莫泊桑的母親羅兒,原是福樓貝童年友伴夭折的波華特凡之妹。福樓貝在莫泊桑身上依稀尋獲了故友的音容,由敎導莫泊桑而帶來的喜悅,像夕陽一般燦爛了老作家不如意的晚年。外甥女卡羅蓮娜婚後,丈夫破產,福樓貝將自己全部財產拿出來,處理破產的善後事宜,這深深影響了他晚年的生活。
可是,福樓貝無法禁止自己投射到艾瑪的欲望與空想中,欲望與空想足以引起他對人性現實的共鳴,福樓貝與艾瑪都強烈地體驗到這一切,並且深刻瞭解,他描寫艾瑪修院時期的夢想以及她委身於何多夫後的感覺,字裡行間沒有絲毫諷刺意味,卻有深沉的感動。福樓貝與艾瑪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對欲望或空想的對象——人生的價值,沒有絲毫幻想。欲望、空想及其對象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那就是「人生的愚劣」。雍維勒村到處都是這種愚劣的人物,感性上流有作者血液的艾瑪,在認識能力方面,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鄉下太太,所以,終於走投無路自殺而死。
執筆撰寫「波法利夫人」之初,福樓貝已澈底認清自己前一部作品失敗的原因。他反省說:「愈是添入個人性質事物,愈容易減弱效果。我每次都因此而失敗,在自己所寫的作品中,總把自己放進去。例如,我幾乎已取代了聖安東尼而過分誇張。」為了不讓艾瑪酷似「我」,福樓貝必需經歷「前所未有的內心爭鬥」。讀者如果認為書中場景的構成,數易其稿的描述,以及文體的嚴格雕琢已憑作者的良心求其盡善,那麼福樓貝的「自省」不能說沒有效果。
在這如同乾燥沙漠風土的最後學說中旅遊之後,福樓貝耐不住乾渴與疲倦,又回到他心愛的「歷史」中,尋求憇息,以清澄的心編成珠玉般的「三個故事」。
「悲傷的滑稽對我有難以言喻的魅力,而且非常適合我小丑般悽涼的天性欲求。滑稽不會使我發笑,會使我夢想,我可以嗅出滑稽意味。我和世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它,所以我喜歡解剖它,而且很有興趣地加以研究。我的性格雖然相當認真,但我無法認真思考自己,這使我覺得自己很滑稽。這種滑稽不像戲裡的滑稽那樣是相對的,而是從人類生活本質產生的奇妙感,最單純的行為、最普通的動作中流溢而出。譬如說,我每次刮鬍子時都會笑,而且覺得愚蠢無比。」
有得即有失。一八四六年一月,福樓貝的父親去世,三月,結婚僅一年的妹妹卡羅蓮娜也因產褥熱亡故,留下一女。福樓貝立即將這個亦名卡羅蓮娜的外甥女接過來,將醫院的舊居完全讓給已婚的哥哥,與母親和姨母朱莉移居盧昂近郊,塞納河畔克洛瓦塞的別墅。福樓貝上侍慈母(一八七二年去世),下撫甥女,終身未娶。對福樓貝而言,這沉重的生活負擔,終其https://m.hetubook.com.com一生,未嘗稍減。
最後寫成的是「希羅底王后」,引起他寫這篇小說的動機,大概是盧昂大敎堂雕欄上的故事。「波法利夫人」第三卷曾經提及,值得注意。
福樓貝以他作家的敏銳心靈,透過將「德拉馬爾事件」的掌握,完成了他畢生偉業的代表作「波法利夫人」。
狄波第寫了一本非常傑出的「福樓貝研究」,書中提出了福樓貝的「複眼視覺」。福樓貝從少年時代開始,終其一生都有兩種相反的氣質並存。一方面對詩意比人敏感一倍,另一方面對所有人生都能敏銳地嗅出其滑稽意味,而擁有享受這種滑稽的異常感覺。平時最愛好的是喜劇性與詩意的融合,他喜讀「唐.吉訶德」,稱之為「書中之書」,並把它當作喜劇性與詩意藝術性配合的作品。他的口頭禪是「悲傷的滑稽」。
普法戰敗後發生的巴黎公社暴動,接踵而來的是嚴酷的鎭壓與共和政府的出現。這一連串的政治事變,使福樓貝深感悲哀、憤怒。在寫給善良的喬治桑的信中,他說:「呵!親愛的老師,如果你能恨多好,你所缺乏的就是憎惡。」福樓貝一旦開始痛駡現代人,便不知休止,他的憎惡與痛駡過濾後,剩下的就是埃及隱者的錯亂。福樓貝給「聖安東尼」所加的副題是「精神錯亂的極致」。這神秘宗敎悲劇的延長即為諷刺學說「布法與貝丘雪」。
十一歲進入盧昂中學,當時,福樓貝已一天比一天更深刻地感覺到與人隔絕的孤獨,在「狂人手記」中,他藉主角之口說:「我的性情深受這時代的打擊。在教室裡,思緒常被打斷;在運動場上,我採取不與人來往的孤立態度,因此,大家都說我是狂人。」這段時期,安慰這狂人(其實可稱為反抗兒童),並使這狂人煩惱的愛情幻影,就是暑假期間在都威爾海邊邂逅的少婦瑪利亞。書中的瑪利亞其實就是當時「音樂評論」的主筆許雷桑吉爾之妻愛麗莎.福柯。其後「情感教育」中的阿爾娜夫人,亦即愛麗莎的化身。因此,她可說是福樓貝永恆的戀人。「十七歲時,如果她接受了我的愛,我一定會變成一個吊兒郎當的人。」福樓貝這份一往情深的愛情,就這樣毫無反應地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在「情感教育」中化為阿爾娜夫人。正如波法利夫人對「子爵」的嚮往一樣,無法與現實配合的夢幻,是永遠不會破滅的。
一八四八年是法國二月革命的年代,福樓貝前往巴黎觀察革命的情勢,並與群眾一起占領圖爾利宮。回到克洛瓦塞後不久,就參加了幼時友人阿福雷特.勒.波華特凡的葬禮。斯瓦利耶這時已是科西嘉島的推事,但兩人之間已逐漸話不投機了。驟然失去往年彈子房的遊伴,福樓貝內心的寂寞可想而知。
「情感教育」自一八六四年年底起,福樓貝以四年時間撰成「情感敎育」。「情感教育」又是現代小說,以明朗寫實的手法描繪二月革命前後的巴黎社會,這也是福樓貝巨構中最富自傳性的小說。
但「情感教育」決非耽溺於甜美回憶的薔薇色|小|說,以真摯而庸俗的主角為中心,巴黎中產階級青年的懷疑與幻滅洋溢全書。流水般單調的文體,伴隨虛無的故事節奏,呈現出憂愁的音樂效果。
「波法利夫人」完成後。因「巴黎評論」編輯之一狄.康的斡旋,自一八五六年十月開始分六次在「巴黎評論」上連載,至是年十二月刋載完畢。由於編者的顧慮,不理福樓貝的憤慨,將原稿削減了幾處。儘管如此,這部小說的大膽描寫仍使輿論大驚失色。檢察當局早已對「巴黎評論」的自由主義傾向極為注意,於是利用這個好機會,在次年,一八五七年一月,以敗壞風俗與褻瀆宗敎的罪名,控訴作者、發行人及三名印刷工人。福樓貝遂被迫坐上巴黎第六區輕罪法院法庭的被告席。擔任主審的是畢納爾推事,為福樓貝辯護的是朱爾.塞納爾,他是福樓貝同鄉的律師、政治家,二月革命時期極為活躍,後出任要職。經過四小時的熱烈辯論之後,塞納爾終於赢得無罪宣判。上述控告、辯論及判決的全文,自一八七三年夏爾邦采版本問世後,照例都附在「波法利夫人」全文之後。判決前文中有這樣的幾句:「小說中違反風俗之處,其表現之放任,誠令人遺憾。」「上引各段含有誇張成分,卑俗之餘難免墜入無聊的寫實主義之中」極為醒目,最後以「證據不足」,宣判為無罪釋放。
「波法利夫人」對所有文學愛好者都會留下初戀般的追憶。從新文學觀和技巧來說,現已被視為陳舊的寫作方法是極其明顯的。這種有意抹殺主觀的繪畫式文學是好是壞,姑且不論,但讀到沙勒於某夏午後走訪胡歐特家,少女時期的艾瑪揮汗縫衣的情景給人印象是多麼深刻,而且終生難忘。這種場面全書處處可見,因而對文學愛好者往往會留下初戀般的深刻印象。
這段時期安慰福樓貝的是他最後的異性友人喬治桑。喬治桑這時已從長久的戀愛與情慾生活中解脫。他與這位文學前輩的友誼,使福樓貝寫下許多雖然意見相左,但卻真情洋溢的美的書簡。
關於這次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烏吉納.德拉馬爾原是福樓和-圖-書貝父親的門生,也是一個醫生,住在盧昂東方二十公里遠的里依村。由於他第二任妻子德爾菲娜不貞,他於一八四八年服毒身死。這件醜聞,盧昂附近居民都知之甚詳。布依耶在轉而從事文學之前,曾在盧昂學醫,也在福樓貝父親手下擔任實習醫生,對這次事件特別關心。福樓貝不但完全用「德拉馬爾事件」作為「波法利夫人」的故事骨架,而且書中的雍維勒.拉貝村,不論地形、醫生的住宅、旅舍等也都與里依村極為類似。歐梅.羅德爾夫等的戶籍也憑好事者的調查而發現非常符合。由此可見,福樓貝是如何細密地作實地觀察,並且忠實於最狹義的寫實原則。但在另一方面,福樓貝曾經回信給一個「波法利夫人」的女讀者,回答她的問題,波法利夫人究竟是誰?福樓貝說:「這就是我。」又說:「一切純為創作,世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雍維勒村。作者以共鳴與感動活在女主角之中,就這點而言,波法利夫人的確是『我』。」雍維勒無論多麼酷似里依,可是因為「在這個瞬間,我的波法利也許已在全法國無數農村中煩惱、哭泣。」所以,「波法利夫人」不限定為某人,雍維勒也不限定為某個特定地方。
福樓貝在巴黎新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富有而具野心的年輕文人馬克西姆.狄.康;另一位是貧窮而寫作認真的詩人路易.布依耶。這兩個性情完全不同的朋友對福樓貝成為作家有莫大的影響。福樓貝也常到雕刻家布拉迪耶的雕刻室中與藝術家們交往,就在這段時期,默默無聞的年輕人福樓貝結識了美麗的女作家路易絲.柯蕾。
古斯塔夫.福樓貝(Gustave Flaube,1821─1880),一八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誕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首都盧昂。父親是當地市立醫院的院長,不但是盧昂的名醫,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格感召力,頗受當地人們敬重。波法利夫人臨終之際,前來探訪的拉利維耶博士,就是福樓貝的父親真實、美好的寫照。福樓貝的家位於醫院的一個角落,後來,他回憶說:醫院的解剖室呈階梯形,正面對著內院,我和妹妹常常爬在窗架上,從葡萄藤蔓的縫隙中偷看停放在醫院裡的屍體,陽光照射在屍體上,蒼蠅在我們頭頂上、庭院中的花壇上飛舞,有時也停在屍體上,發出嗡嗡的聲音。父親俯身在解剖臺上,頻頻仰首,示意我們離開。這幕情景至今猶歷歷在目。九歲時,古斯塔夫在寫給青梅竹馬的小友艾爾涅斯特.斯瓦利耶的第一封信中說:「你說,新年真沒意思。我深有同感。」凝視屍體,漠視新年,似乎可顯示出福樓貝的性格。

關於「波法利夫人」

福樓貝雖無赫赫聲名,但他自稱是北歐海盜的後裔,滿頭金黃長髮,臉色紅潤,個子高大。他與路易絲.柯蕾的關係多偏於肉體方面,彼此都沒有怨言。但柯蕾眼光遠大,野心橫溢,常以母親的姿態對待福樓貝。終於,在他撰寫「波法利夫人」的中途,與柯蕾吵架而分手。不過,福樓貝基於作家立場,仍然誠懇地與這位年長十一歲的異性前輩保持連絡。他在寫給柯蕾的信中,談到自己的文學觀與人生觀,是今天了解福樓貝最可貴的資料。
「三個故事」於一八七七年四月分別在報紙上發表之後,由夏爾邦采書店出版單行本。
根據亡父友人克羅格博士的診斷,如果要治療神經症,移居熱帶國家比較適宜。常時,狄.康因公事正計劃前往近東各國,福樓貝便想和他同行。但在出發之前,他必須先完成他傾全力撰寫的巨作「聖安東尼的誘惑」(初稿)。全書終於在一八四九年九月十二日脫稿,隨即邀請狄.康與布依耶來朗誦。從中午到午後四點,晚上八點到午夜,連續四天,共花去三十二小時,但朗誦後所獲得的評語卻極為苛刻:「失敗之作,付之一炬可也!」兩位朋友的意見認為全書幻想性大濃,敘情空泛,主題散漫,題材粗俗,不值一讀,作者應該改寫更為寫實,像巴爾札克「貝特表妹」之類的作品。布依耶甚至向心灰意冷的福樓貝提議寫和德拉馬爾事件有關的故事。德拉馬爾事件想必即是「波法利夫人」的原型。
其次,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艾瑪方面多多少少顯示了她的不幸,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非有人去寫不可的重要主題。從其後「女人的一生」型式的小說陸續出現這一點看來,這種說法大抵可以成立。在莫泊桑「女人的一生」及其後自然主義小說中,主角大都因環境之惡劣而挫敗,是被動的,但「波法利夫人」的主角在生活方面多多少少顯示了一些反抗感,故事因而戲劇化。艾瑪是個虛榮心很強,輕浮游移的愚蠢女人,只有一點不庸俗,那就是她非常執著於少女時期所描繪的美夢,因而每當對丈夫的不滿,對平凡現實生活的焦躁湧起時,總會再度又沉入這美夢中,事實上,她的生活方式也很有彈性。戀愛時,明知對方決非理想的男人,卻仍執著於自己的錯覺,這種意志力確實悲壯。最後的破局降臨,她去訪以前的戀人何多夫,又向其他的人求助,結果精疲力竭失望地回來,而走進藥劑師的家,這種直線途徑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閱讀,都具有戲劇性的迫力,一種將全部心靈投入命運和*圖*書的感覺。這是「波法利夫人」的魅力之一。

福樓貝的重要作品

「波法利夫人」(一八五七年刊行)出版後,福樓貝已被視為新興寫實主義文學的泰斗。但福樓貝並不在意世人加予他的榮冠,他只想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
就在這種心情下,福樓貝遂與好友狄.康一起出發,前往近東旅行,「波法利夫人」的構想已在醞釀,但尚未具體化。從旅途中寫給布依耶的信中,流露了福樓貝覺悟的心態。「對於內在的文學生活,我已感受到同輩人對社會生活所感受到的同樣氣氛,那就是『我必須安定自己的生活』」。但所謂安定生活,充其量只不過是內心的企求。「要愛繆司!不論繆司生下什麼樣的孩子,都沒關係。最純粹的喜悅難道不就是與繆司的親吻嗎?」這次旅行非常順利,從埃及經敘利亞,抵君士坦丁堡,接著取道希臘前往拿坡里,在此,他與前來迎接他的母親相會,一起旅遊羅馬,最後回到睽違一年零七個月的克洛瓦塞。
為了消減心頭上的哀愁,一八四七年,福樓貝與狄.康相約作布達紐之旅。「背負行囊,腳踏釘靴」,漫游海濱,日暮則「和衣而臥」,這次舒適愉快的旅行,也可說是這兩位有志文學的青年的一次修業旅行,回來後,兩人合作寫成「越野過灘」一書,每一章節由兩人交互撰寫。福樓貝給柯蕾的信說:「這是我第一本花費心力最多的書。」的確,就福樓貝描寫文體的起點而言,這本遊記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生於中等農夫家庭,在修道院受教育的艾瑪,是一個幻想著小說式的戀愛,充滿著激|情的浪漫女人,但是,嫁給平凡的鄉下醫生沙勒.波法利之後,她的美夢破碎了。為了體會自己所想像的愛情,她「在庭院月光下,朗誦她記得的熱情詩句,吟唱憂鬱的曲調給丈夫聽」,丈夫卻毫無反應。她漸漸倦怠了,終於嘆息地想道:「呵,我為什麼要結婚呢!」其後,因為回憶起她參加過的一次舞會,不滿情緒更為高昂,對平凡的生活、庸俗的丈夫越來越難以忍受。不久,因為厭惡無聊的多斯特鎮,便遷移到雍維勒,在此認識了年輕英俊的見習律師雷翁,雷翁追求她,她拒絕。但是,當雷翁因失望而赴巴黎以後,艾瑪對這失去的愛情卻頗覺無限悔恨。懊惱煩悶之際,享樂的鄉紳何多夫出現了。他一眼就看穿艾瑪的內心,決意去引誘她。艾瑪經不住他巧妙的誘惑,而沉醉在愛情中。由於厭惡丈失的愚劣生活,加上一心一意想要確保何多夫的愛,她的愛戀日益執拗,終於要求何多夫與她一起私奔。但何多夫對她已不感興趣,在私奔前,留下一封信棄她而去。艾瑪看到何多夫驅車經過門前時,昏厥過去,纏綿病榻,久久不起。病愈後的一天,艾瑪同丈夫愉快地出門觀賞歌劇,夫婦倆遇見了雷翁。雷翁仍愛著艾瑪,這一次,艾瑪屈居下風了,存於艾瑪夢想中的,大膽情愛又再度發動了。為了追逐快樂,她亳不顧忌地說謊,也不照顧家庭。完全沉入情愛中,同時奢侈浪費,一再舉債,終於陷入不付八千法朗期票,即需抵押家屋的窘境。她為了在丈夫發覺此事之前把它應付過去,而到處奔走。然而,不但高利貸主不願幫忙,就是從熱戀中逐漸覺悟的愛人雷翁和以前的戀人何多夫也都不肯加以援手。艾瑪甚至想用出賣色相來賄賂稅吏,也同樣失敗。無計可施的艾瑪絕望之餘,只有服毒自殺。失去艾瑪,在悲哀中繼續過著落寞生活的沙勒知道雷翁和何多夫的事件以後,心碎腸斷。一天,他手上拿著艾瑪留下的頭髮自盡了。
一八八〇年五月八日上午十時半,福樓貝在澈夜工作之後起床不久,即腦溢血發作,終於撒手長辭。「布法與貝丘雪」未完的草稿放在桌上,覆蓋著福樓貝愛用的絲巾,二十世紀對福樓貝「文學」的批評極為嚴厲,但福樓貝是始終忠於自選之路的人,因此,敬愛福樓貝及其作品的人們,也以能誠實地敬他、愛他引為無上光榮。
由於福樓貝的聞名,克洛瓦塞的隱居生活,也不免受到世俗的牽連。當時正是拿破崙三世在位的第二帝制時期。福樓貝應拿破崙三世表妹馬提爾德公爵夫人之邀,經常出入其沙龍,與愛好文學的赫斯特斯親近。也參加聖.布甫、哥采、魯南等人的晚餐會,氣氛非常愉快。對福樓貝而言,他和世俗的往來大都與戲劇有關。「莎蘭玻」由哥采改編為歌劇,其後,福樓貝又與布依耶、德斯摩瓦合作完成夢幻劇「心城」,但六家劇場的主人看過劇本後都說:「無法上演!」布依耶去世後,福樓貝改寫亡友未完的遺作,撰成了喜劇「弱者」,也遭遇到和「心城」同樣的命運。最後,只有他自己的喜劇「候補者」於一八七四年在佛德威爾劇院上演,可惜未獲好評。
旅途中的福樓貝,頭髮日漸稀疏,一副苦行僧的模樣,一回來就鎖在書房中。只因為獲得了「純粹的喜悅」,所以和繆司的親吻是漫長而苦澀的。「我煩悶、焦躁,學說進行得不順利,文章的膿瘍已成,刺癢不已,但又化不了膿。筆重如槳,以槳划行所經過的又是多麼艱澀的水流。」這是福樓貝夜深人倦之際,寫給柯蕾的信中,一再流露的悲緒。
回國後,福樓貝又執筆準備重新開始寫作,這和圖書時他記起布依耶向他所提供的「德拉馬爾事件」的題材,於是親往德拉馬爾事件的發生地盧昂近郊的里依村進行實地調查,從一八五一年九月某日開始執筆撰寫,一八五六年四月三十日完成,所以這部作品的撰寫時間大約將近五年。其寫作過程及其耗費的心血,在福樓貝書簡集的最初兩卷中可窺見一二。福樓貝曾逐日寫信給他的愛人女詩人路易絲.柯蕾和路易.布依耶,詳細告訴他們寫作的情形。福樓貝執筆之初曾懇切訴說,這種平凡的主題非他所長,好幾次想放棄;他費盡心機想用美麗的藝術體裁使這愚拙的日常瑣事顯得靈活有致。然而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福樓貝這種悲嘆,未免太過天真,誠如批評家狄波第說,他的這段話可視為終日高燃的創作熱情已因疲勞過度而發出深夜爐火餘燼般的嘆息。從福樓貝的氣質和感情看來,最初的衝動可能是想用雄壯的歷史主題描述,或者使用美麗的詩意比喻來推展自白及抒情的內容;但第二種意圖卻剛好相反,傾向於批判、辛辣、或科學實證的——亦即散文的——構想。為了開展作家之路,他一面抑制自己抒情的癖好,同時創作如「波法利夫人」這樣的作品,這是無可避免的命運,他一定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至於波法利這個名字的由來,除了福樓貝自稱「取自波法利其人」之外,沒有任何確鑿的典據。至於波法利夫人的閨名,據狄.康說,當他們在近東旅行途中,溯尼羅河至第二瀑布時,福樓貝突然大叫:「想到了!想到了!就用艾瑪.波法利吧!」
福樓貝年輕時喜讀莎士比亞、歌德和塞萬提斯等表現人生觀的文學作品,這可能是福樓貝所有作品(不僅是風俗小說),更具有人生觀式文學特徵的原因之一。艾瑪.波法利的悲劇確是法國女人常有的故事,也描繪出人們「夢與現實的不契合」。因而,亞勃.狄波第將此書與「唐.吉訶德」和「浮士德」比較,而視之為同類型的文學,的確有他的道理在。
一八五七年四月,雷文書店開始出版「波法利夫人」的單行本。不久,又發生對波特萊爾「惡之華」的審判,不幸的詩人被處罰款。波特萊爾後來論及「波法利夫人」時,除了指出作者天才式的洞察力之外,特別強調這部小說冷靜細腻的描寫。「波法利夫人」旋即被奉為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小說的典型代表。例如,一八八一年,左拉即視「波法利夫人」之刋行為「文學革命」,並稱:「新藝術之綱領已寫在這本書中。」進入二十世紀以後,對「波法利夫人」的批判與研究才能不為黨派與偏見所拘,其中尤以阿爾貝爾.提伯德的成績(一九三五年出版)最為可觀。
「波法利夫人」也許是十九世紀歐洲小說中讀者最多,最常被討論的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已向世人顯示,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近代小說沿寫實主義路線日益進步,在技術上已達成熟階段。在今天看來,作者過分自信的繪畫式描寫法與作者意欲嚴格實踐的無主觀主義,是陳舊的十九世紀式手法。但這種手法在「波法利夫人」之後的五十年中,一直都是寫作技巧的典範。就這種意義而論,「波法利夫人」及其後的「情感教育」扮演了長期樣本的角色,若從二十世紀文學的立場來體會十九世紀小說的技巧,這部典型作品儘管受批評,但其中有許多部分仍為今日多位小說家奉為寫作的範本。寫實主義文學運動在這作品出現以前已由襄福爾利、狄蘭提等作家所推行,譬如狄蘭提所寫的小說即相當可觀。但因人物心理剖析之深密、繪畫式描寫之巧妙、戲劇性結構之精確,而讓讀者首次體會新文學業已誕生的書,仍推這本「波法利夫人」。
由於全書的樸實無華,當時的批評家,有的根本忽視「情感教育」,有的則加以極嚴酷的批判。第二年(一八七〇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福樓貝克洛瓦塞的家屋也被普魯士兵徵用,當作宿舍。「為了遺忘一切」,福樓貝將一八五六年二度修正過的「聖安東尼的誘惑」,再加以第三度的修改。終於寫成定稿,在一八七四年出版。西元四世紀特拜斯山苦行僧一夜之間所見的幻象,作者以對話形式展開,但始終停留於客觀描寫的立場,而且基於精密的史料調查,以往的奇特趣味與浪漫詠嘆已完全拂去。其實,書中為怪獸卡特布雷巴斯所誘惑的隱者,也就是小心翼翼描繪沙勒.波法利帽子的福樓貝。高呼「我要成為物質」的聖者安東尼,是近代懷疑主義與厭世思想的代言人,福樓貝以極其追根究底的形式,表現了他的幻滅與絕望。
「莎蘭玻」對雄偉鉅著的嚮往,盤據了他整個心靈,於是,福樓貝從現代的精細描繪轉向古代的敘事詩體——在實地勘察突尼西亞的迦太基遺跡之後,他熱切地開始撰寫以紀元前三世紀迦太基傭兵叛變為背景的歷史小說「莎蘭玻」。福樓貝撰寫本書的熱忱,從下面這段話中,充分流露出來:「我所吸取的自然力已浸透我心,而且散發到我的書中。」福樓貝將五年的時間,完全獻給這本書。以迦太基傭兵隊長馬特與迦太基將軍哈密嘉爾之女莎蘭玻的悲戀為主幹,插入野性、狡智與狂信,在這絢麗畫卷中,作者憑藉功力深厚的描述力,繪出許多細密美麗的場景。福樓貝文m.hetubook.com.com體之妙必須經由聲音才能真正體會,這種特徵在「莎蘭玻」中表現得更是顯著。據說,塞納河的船夫,一入夜就把他們的船攏近福樓貝的書房,聽他大聲朗誦原稿,他的聲音已取代帶鈴的浮標。這種傳說也許誇大,但卻很適合「莎蘭玻」節奏高昂的文體。
福樓貝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聽到、感受到人生的愚劣與「悲哀的滑稽」。他在認為「新年真沒意思」的平生第一封信中,已說出這樣的話:「有個女人經常到爸爸這兒來,她總是對我們說蠢話,我要把它寫下來。」這可說是福樓貝「套語辭典」的萌芽。
人生在福樓貝看來非常滑稽,因為這是機械動作的形象。刮鬍子所以愚蠢而滑稽,是因為它是每天的機械性動作。終其一生,福樓貝都喜愛歌德與拜倫,並且具有抒情的感受性,但另一方面這種滑稽的感覺也有病態般地敏感。這兩種感受性不是交互出現,而是同時並存。在詩意中看出滑稽,在滑稽中見到詩意。狄波第把這種感覺稱為福樓貝的「複眼視覺」,並視之為他的藝術原理,用雙眼看事物有立體感,福樓貝的複眼視覺已經立體地浮雕出他所描繪的人生畫面。「波法利夫人」中描繪的所有事物,艾瑪的一生,給人的印象,便可以用福樓貝擅長的這種「悲哀的滑稽」來形容。「悲哀的滑稽」既然是「人生本質之所具備」,所以不能以旁觀者的態度來看,應該當作自己切身的事。因此,在稅吏畢內的身上,福樓貝也發現了自己。「目前,到底有誰仍關心藝術?我只為自己而從事文學工作——一如布爾喬亞們在屋頂下轉動轆轤製造餐巾扣環一樣。」(給喬治桑的信)讀「波法利夫人」最好用這兩種視覺。藉詩意與抒情的眼鏡會映照出美麗的敘景、洗鍊的感覺描繪與女主角的善美情感。若把這眼鏡暫時擱在桌上,而換上看滑稽事物的單眼,則處處都會浮現奧梅與布爾尼吉安可笑的戲劇畫面、以及比伏爾泰最諷刺性小故事更辛辣的喜劇性人生觀察。
他的哥哥阿西爾順利地斷承了父業,但兄弟兩人的關係並不親密。對福樓貝有深遠影響的是他最喜愛的妹妹卡羅蓮娜、童年之友斯瓦利耶和大他五歲,頗有哲學冥思之風的未來詩人阿福雷特.勒.波華特凡。古斯塔夫常和這些遊伴在一起,以家中的彈子房為劇場,角落裡的彈子臺為舞臺,上演各種兒童戲劇。在登場人物當中,福樓貝特別偏愛粗野、開朗、喧鬧,足以令人們吃驚的「光棍兒」角色。據說,福樓貝喜歡戲謔拘謹虛飾的市民生活。這種「光棍」式的衝動,旋即透過他所有初期的作品顯現出來。
一九七八年三月
新潮文庫編輯部
主角佛烈德利克.摩洛,可說是減去文學熱情後的福樓貝青春肖像。承受佛烈德利克純情之愛的阿爾娜夫人,如前所述,即作者幼年時期所憧憬的愛麗莎.福柯。
「聖朱利安傳」寫成後,接著寫「天真的心靈」。女傭菲莉絲黛是姨母朱莉的化身,同時也是托爾威爾親戚家不幸的養女蕾歐妮。據說,蕾歐妮真的飼養過鸚鵡,福樓貝特地向盧昂博物館借來南美鸚鵡的標本,置於案頭,一面看,一面描寫菲麗絲黛的晚年。篇中女主人奧邦夫人是以福樓貝的大舅母阿蕾夫人為藍本。舅父克蕾曼威爾則化身為作品中的克蕾曼威爾侯爵。托爾威爾海濱是福樓貝心底永銘不忘的地方,因為他在這裡邂逅了終身難忘的愛麗莎・福柯。小說中奧邦夫人一行被牛追逐的吉佛斯牧場,附近就有福樓貝母親的土地——這樣說來,保羅和維琴妮難免有福樓貝自己與妹妹卡羅蓮娜的影子。
一八四一年,福樓貝前往巴黎,進入巴黎大學法學院就讀。但學校課程不能吸引他,在給妹妹的信中,他寫道:「那些認真記筆記的同學實在令人佩服,他們似乎一點也不覺得倦怠與憤怒。」大學期間,福樓貝印象最深的是:長了鬍子和玩弄煙斗。因此,他沒有通過第二年的考試。可是,另一方面,他的創作慾卻絲毫不減。一八四二年,福樓貝以相當細膩的筆法,描繪他與妓|女的戀愛體驗,撰成了「十一月」一書。接著就開始著手寫小說「情感教育」。全書以與自己不同資質、不同命運的友人為登場人物。但就在這時候,福樓貝為類似癲癎的神經症所苦,成為終身的痼疾,不過,即使這種疾病沒有發作,福樓貝似乎也不想再繼續那討厭的法律課程,而去擔任推事或律師職務。總之,他從此與世間的坦途絕了緣。
美麗亦復可憫的愛情與忠誠,流貫「天真的心靈」全篇,這顯然是為討好喬治桑而寫的,可惜只因時間上些微的差距,無法讓喬治桑過目。「聖朱利安傳」充滿神秘感,餘韻悠長,有力而且動人,全篇洋溢中世紀不安灰暗的氛圍。與此構成明顯對比的「希羅底」則冷靜嚴格地控制感情,明亮乾燥的陽光輝耀全篇。「三個故事」每篇雖然都不太長,但卻充分表現了福樓貝多彩的性質,不是福樓貝,別人決難完成這樣的名作。當時報刊的評論說:「寫實性與詩情畫意的巧妙結合。外在真實的驚人理解,絕妙地配上內在的觀念意義……福樓貝的才華與藝術技巧在這裡完成了最成功的統合。」的確是非常恰當的評語。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